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八十章:高士廉要退?大唐英烈慰灵碑

书名: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作者:请你吃大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5:09

高士廉的心情很是复杂。

又是感叹太子的成长与贤名,手段超群,能力优秀。

越发有明主贤君之相。

但近来又是心酸。

太子越发强势,做事也不太找他们两个亲人先商量,有专断独我的迹象。

甚至这次发难,他知道自己事先有错,但事后态度强硬,不给他弥补的机会,甚至把事件上升到另外一个不可调和的层次。

把江南,剑南士族,给拉入局中。

造成多方的连锁反应。

此外,房玄龄一事,也让他心头一直放不下。

“舅公心情不佳?”

“是因为山东之事?”

李承乾这小子,几乎是明知故问。

你奔着人家去的,还能不清楚?

“高明!”

高士廉叹息道:“我老了,往后难以辅佐你做事了。”

“舅公,你这是什么话?”李承乾惊讶的问道:“你身体无恙啊。”

长孙冲与李治也是大吃一惊,高士廉身为国公,又是尚书省右仆射,还兼着吏部尚书的官职,可以说位高权重。

还是陛下的舅父,太子舅公。

就这一系列的身份,地位超然一等。

可以说朝中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尊贵的存在了。

在朝中说话也是要震动几分的实权大臣。

突然说不能辅佐太子?

难道这是要弃太子而去?

但也不可能啊,真要放弃支持太子,不可能来这里说。

私底下用其他行为表示不支持就行了啊。

“臣无事,只不过人老了,精力大不如从前。”

高士廉解释,道:“时常犯下一些错误。”

什么错误?

当前最大的错误,就是为太子选美人,事情闹大了。

至于压礼部的奏本,跟这事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值一提。

“臣想请老告退。”

高士廉说完,其实也在观察太子的反应的。

陛下要他来太子这里,没说挽留之词,算是表明了一些态度。

陛下对他也有些不满。

但去留如何,还是在太子这里。

太子要真放他走,他是真的只能告老。

李承乾起身,急躁的走了两步。

“孤不同意!”

“你的过错,在孤看来并不算事,你也没有老,还老当益壮。”

“再者说,山东的事情还没解决,你怎么能退呢?”

“孤还要你帮着孤,孤年轻,有些地方做的不当之处,还需要舅公提醒教导。”

“孤不会答应的。”

太子如此坚决的反对,高士廉心头欣慰大安。

太子是舍不得老夫的。

但他却不知道,李承乾心头的想法。

想要体面的告老?

怎么可能。

李承乾不会给高士廉体面告老的机会。

要走可以。

但你要在孤的想法下退。

你想给长孙无忌留出位置来,不付出相应的代价怎么可能?

“高明,舅公快七十了,撑不了多久的。”

高士廉说道。

“再老你也是孤的舅公。”李承乾坚决摇头,表明态度:“舅公,此事不用再提了。”

“陛下那里答应,孤也不允许。”

高士廉也只好作罢,得到想要的结果,没有多待。

“太子哥哥,舅公怎么突然想着告老?”

“他甘愿放弃手中的权利吗?”

李治很是不解,在他看来,高士廉手中的权利,不知道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交出来。

脱离朝廷中枢。

他也知道,自家舅公是站着山东世家的。

退不退可不是由他来决定。

长孙冲去送高士廉了。

李承乾也不用避讳什么的,直白的说道:“他是想给舅父让路。”

“这算是一种政治交换,舅公的年龄摆在那里,如果他不退,陛下也不好赶他。”

“但舅父的位置也不好再升了。”

“若是让舅父也跟着起来,那么朝中力量会失衡的。”

这次不是他要推长孙无忌,去做一些事情。

长孙无忌根本没机会出山,再次上位的。

朝中势力需要平衡。

长孙无忌坐上民部尚书,势力就出现不平衡的状况。

李承乾借题发挥,置高士廉于不利的地步。

就是想要压一压他们的势头。

否则,高士廉与长孙无忌配合,又有山东世家的官员在朝中声援支持,朝中根本没有力量能制衡的,无人是他们的对手。

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

也不是李世民乐于见到的。

所以,在他们还没来得及消化,李承乾就利用选美之事,对其发难,自顾不暇,阵脚大乱。

等到彻底落下尘埃。

这场外人看不懂的政治斗争,最终才会以高士廉这位国公下马,脱离中枢,宣告结束。

高士廉退与不退,都由不得他说了算。

这次的纷争,都知道是因他而起,自然也要因他结束。

李治却不知道这些,他泛起疑惑,不解的问道:“那太子哥哥为何不顺水推舟,同意舅公的告老呢?”

李承乾点了点他脑门,道:“你看事情不要看的这么简单。”

“万一是舅公以退为进,在试探我呢?”

李治捂住脑门,皱眉思索,转动脑筋,“可试探的目的是什么?”

“你代入想一想,你这样试探我的目的是什么?”李承乾反问道。

“我?”

李治一愣,他想了想说道:“想看看太子哥哥,对我是不是还有情谊?我是不是还有用?”

“对也不对。”

李承乾举步偏殿走去。

“为什么?”李治错愕道。

“舅公是想看看我还讲不讲亲情,同时也想问的是,舅父能不能坐上尚书省右仆射的位置。”

李治急忙跟上,道:“怎么可能,舅父才坐上民部尚书多久,就升迁尚书右仆射。”

“父皇不会同意,朝臣也不会答应的。”

“所以,这就是在告诉我,他是想退,但不是现在就退,我也知道,舅公退不得。”

“要等到舅父今年之后,确保他能坐上尚书右仆射,好接替他做事,舅公才能退。”

李承乾道:“这样,对我,对他,都是有利的。”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时候不到。”

“啊?”

李治都傻眼了。

怎么背后会这么复杂。

他脑壳都快宕机了。

“你啊,还嫩了点。”

李承乾笑吟吟的说道:“往后看事情不要看表面。”

“我敢说,舅公绝对在陛下面前先提了,没得到准确的答复,才来我这里的。”

“你信不信?”

李治点头道:“我信,而且可能父皇的态度,没有明确,但正好说明了,他也想高士廉退的。”

“太子哥哥,是不是这样?”

李治越说越是兴奋,双眼发光的看着李承乾,像是等着夸奖。

“对,你说的没错。”

李承乾也不吝啬的夸赞,但李治显然没有想到,背后还有更多的因素。

这样也好。

不然才十几岁的少年,什么都懂,那才让李承乾担忧的。

这么妖孽。

让他情何以堪啊。

不过,李治在政治上的天赋,确实了得。

他能不声不响的就把关拢集团就拉拢,把长孙无忌给收拾了,可见他卓越的政治手腕。

……

高士廉回去后,就跟长孙无忌商议了一番,确立好接下来,吏部与御史台对山东官吏动手的程度。

“只能是苦一下的官吏,让他们顶罪,有个交代就成。”

“嗯,可以这样的。”高士廉道:“不过要告诉他们,这是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些许微末小官,无足轻重。”

“朝廷要的是个态度。”

长孙无忌点头道:“还有,教化一事,他们也要做出样子来。”

“这样吧,告诉崔敦礼与卢承庆等人,他们应该知道怎么做。”

“行!”

李承乾并没有太关注山东官场的震动。

他知道,这次注定不会有什么大鱼落网的,不过是一些弃子罢了。

李世民也不太在意,他是放手给李承乾去做事了。

毕竟,他真是很喜欢看到太子跟山东世家掐架的。

那种作壁上观的感觉,真的不要太爽了。

早知道太子这么有能耐,当初自己何必受那些鸟气呢?

三月初七,清明节。

承天门外,除了国旗台外,又耸立起了一座石碑。

大唐英烈慰灵碑!

今日。

在大唐皇帝与大唐皇太子的带领下,将举行浩大的祭奠仪式。

也正式确立大唐英烈慰灵碑,是祭奠告慰为大唐天下做出牺牲之人的象征。

游荡在天地间的英烈亡魂,也有他们魂归之处。

浩大的仪式,庄严的举行。

无数人肃穆,带着沉重且缅怀的心情参拜。

次日。

大唐帝国报再次发行,重点报道清明节满朝文武参拜祭奠大唐英烈慰灵碑的事情。

“昨日,正直清明时节,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率领文武百官在承天门前,祭拜大唐英烈慰灵碑。”

“这一庄重仪式,长安百姓自发汇聚,祈祷天地游荡的大唐英烈亡魂,找寻到归处。”

“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在庄重的仪式上,作出指示:我大唐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家兴亡做出贡献阵亡的英烈,不管他身前是什么出身,只要殉国而死,皆魂归大唐英烈慰灵碑,享受天下百姓祭拜香火。”

“睿智仁德的皇太子殿下表示……。”

最后,报纸以一段诏令宣告结束。

“大唐皇帝令:凡是州,道,府等官府,皆修建大唐英烈慰灵碑,以供英烈亡魂栖息之所,百姓祭拜之地,清明节当地官府当举行祭拜仪式,告慰英烈亡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24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