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客自不须还

作者:铁皮烟囱 | 分类:其他 | 字数:0

秋坟野泣 3

书名:客自不须还 作者:铁皮烟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17

山林之中异常幽静。除了几人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沙沙”的脚步声,就只有偶尔传来“布谷”、“布谷”的鸟鸣声。

进山前,车把式交代诸人,山中毒蛇猛兽危险莫测,必须五人结伴同行,绝不能让一人落单。

徐霞客从包里拿出几条头巾,递给林氏兄妹、无书和秦恕。无书问道:“先生,我的头巾并未弄脏,为什么要换?”

徐霞客笑道:“给你头巾,是要你用它把裤腿扎紧,没听车把式说山里蛇虫很多吗?还有,给我把包袱也扎紧点,我可不想吃那些湿透了以后沾满蚂蚁的馒头。蚂蚁的味道太酸了,我不是山西人,吃不惯这么酸的。并且,我也不是广东人。”

大家学着徐霞客的样,用头巾一圈一圈把裤腿扎紧,再用车把式给的绳子把装着干粮的包袱给绑得严严实实。这时又听见徐霞客喊道:“秦恕,火石带够了吗?”

“带够了,还带了火镰和火绒。”秦恕回道。

“那倒无所谓,给我两块火石,我能把整座鹫峰山给烧平了。当然,是在我们下山之后。”看着眼前延绵不绝、深不可测的高山,徐霞客似乎变得有点兴奋。

车把式在收下秦恕递来的酬劳后,驾着马车渐行渐远。剩下徐霞客一行五人,站在山峦之中有如五个小黑点。

徐霞客对林彦瑛说道:“林姑娘,借你身上的一样东西用一下。”

林彦瑛警觉地问道:“什么东西?”

“别紧张。我只想借你的袖剑一用。如果不想借也行,但你得帮我一个忙。”

林彦瑛的袖剑其实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说什么也不会借给任何人。而且对于她而言,袖剑的用途只有一种——众所周知的那一种。

只见林彦瑛蛾眉紧蹙,问道:“帮什么忙?”

“用你的袖剑,帮我削下五根杯口粗细的硬树枝,给大家当作登山杖,”徐霞客笑道:“放心,不是要你帮忙杀人。”

林彦瑛的脸色微微一变,没有说话。突然,只见寒光一闪,“刷刷”几声响过,谁也没看清怎么回事儿,就发现脚下多了五根还带着树叶的断枝。树枝的切口皆平滑如镜,便像经过打磨了一般。秦恕拍手赞道:“好剑法!”

林彦瑛轻轻地“哼”了一声,算是对秦恕的应答。徐霞客捡起一根稍微粗点的树枝,不经意地观察了一下树枝的断口,随即剥去上面的枝叶,拿在手里挥了两下,也称赞道:“好木棍!”

无书也学徐霞客的样子拿了一根木棍,不解地问道:“先生,这样一根棍子有什么用处?”

“无书,一听你就没出过远门,就知道窝在家里读死书。古人云:木杖木杖,青云直上。想当年,达摩祖师手持木杖一苇渡江,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在山路上前行,木杖可以帮你助力;过河的时候,木杖有利于在湍急的河流中保持平衡;遇见蛇、蝎或者恶狗的时候,木杖还能防身。正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徐霞客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通。

无书小心翼翼地说道:“先生,敢问前面你说的古人,究竟是哪位?”

“我三叔啊。有什么问题?”

准备停当,五人开始向那片未知的深山中走去。

×××××××××××××××××××××

林镜斋身着便服,在县衙门口的面摊上吃着一碗紫溪粉。

汤粉里放了肉丝、小葱和辣椒,配上浓厚的高汤,每一分气味都在触动食欲。

林镜斋认真地吸吮着每一根米粉。粉完全入了味,汤头也很鲜辣,店老板还额外给这位老主顾送了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炸得很脆很香,就着面汤正好。

这是林镜斋每天最享受的时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刻,他简直不知道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因为自踏入公门以来,每一天对于他都意味着不同的煎熬。

林镜斋把粉全部吃完,喝掉了碗里的面汤,把最后一颗花生米放进嘴里慢慢咀嚼。

店老板给他倒了一杯热腾腾的浓茶,林镜斋吹了吹气,慢慢地喝着茶。茶是那种很便宜的碎叶子,很苦,但有种很市井的香味。

林镜斋平日在县衙从不饮茶,无论多名贵的茶叶都不会碰,所有人都知道他只喝清水。只有在这家面摊吃完粉面后,才会喝上一杯店老板亲自沏好的劣质茶。

店老板也给自己倒上了一杯,坐在了林镜斋的身边,笑着说道:“林大人,今天的粉味道还行吧?”

“不错,还是老样子。”

“花生米怎么样?”

“也不错。”

“今年的年景可不如老样子了。听说山里面不少老人孩子,没能熬过上一个冬天。”店老板感叹道。

林镜斋放下茶杯,用杯子的余温暖了暖双手,平静地说道:”春荒是这样子的,再熬一熬,会好起来的。“

店老板朝林镜斋坐近了些,低声说道:”林大人,这两年不知怎的,冬天冷得要人命,平日里也到处闹灾,各地的老百姓叫苦连天。我我听北边过来的客商说,连素为鱼米之乡的嘉兴桐乡,去年又是大旱、又有蝗灾,现在那里一石米叫价四两五钱,一只鸡值一千钱,一两猪肉值七八钱,而小孩、妇女也不过卖一千至两千钱,卖一个人还不够一顿饭钱……“

林镜斋打断店老板的话头,说道:”那你有没有听说,福建有几个县的百姓,已经在挖观音土填肚子了?“

店老板吃惊地问道:”观音土?那东西真的能吃吗?“

”我没有见过,“林镜斋摇了摇头,说道:”不过听有些百姓说,那观音土看起来软软腻腻,如同白面团,吃到嘴里却粗硬腥涩,难以下咽。当时吃下去似乎能解肚饿之苦,事实上没几天之后就会腹胀而死。“

店老板有些不安地问道:”咱们崇安今年的天气也格外更冷,不知道会不会……“

林镜斋把茶杯推向一边,拍了拍店老板的肩头,说道:”放心,无论天气怎么样,你只管做好你的生意,这些是知县需要考虑的事情,不是你需要考虑的。“

店老板尴尬地笑了笑,站起身来,从肩头上拿下一块抹布,开始擦起桌子来。

林镜斋看着对面的路口前,有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正带着孩子躺在地上乞讨。

早春凛冽的寒风里,那孩子蜷缩着身体,冷漠地看着面摊里正在吃着早点的人们。

林镜斋静静地看了一阵,对店老板说道:“你说,如果给那个孩子一把刀,他会不会过来杀我?”

店老板脸色一变,说道:“林大人说笑了,光天化日谁敢动刀杀人?”

“那孩子如果再不吃东西,可能活不过明天早晨。如果给他一把刀,杀掉你和我,抢走我们的面,他也许就能活下去。那么你说,他会不会这么做?”

“可能……会……”店老板支支吾吾地说道:“但他可能……会被人打死……”

“那你看看他的眼神,”林镜斋慢慢地说道:“你觉得他是安心于等死,还是想杀人?”

店老板不自觉地抬眼向那孩子看去。只见孩子眼神里流淌出的杀意,如冰棱般呼啸而出。

店老板打了一个冷战,没敢再看那孩子,低头开始收拾起碗筷。

林镜斋盯着那孩子,平静地说道:“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他还是个孩子,而且他的手里没有刀。”

店老板压低声音说道:“但林大人你知道,外面还有很多没饭吃的人们,他们并不全是孩子,他们能拿得起刀。”

林镜斋放了两枚铜板在桌上,接着径直向那个乞讨的老人和孩子走去,老人和孩子的神情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林镜斋看着他们,扔了一枚铜板在他们面前的破碗里。

他们终将死去,但至少不是今天。林镜斋心想。

林镜斋转身准备返回县衙。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骚乱,原来是几名衙役走了过来,踢翻了老人和孩子要饭的破碗,并连踢带打将他们赶走,不让他们在县衙前乞讨。

周边的百姓渐渐围了过来,虽然群情激愤,但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衙役把老人和孩子赶走。

林镜斋站着原地看了一会儿。衙役们没认出身着便服的知县大人,他也并没有喝令衙役们住手。

在林镜斋看来,衙役们正在替知县维护必要的秩序,不能为了廉价的同情而当众斥责正常工作的下属。

秩序永远压倒一切。每天都会有人死去,但秩序绝不能死。

破碗里的那枚铜板掉了出来,在地上旋转不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