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99章 这个题材能过审?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红高粱》被崔道怡交到了和江弦关系很近的王扶手上。

王扶花了一天时间看完这篇,当她合上最后一页时,内心已被深深的震憾填满。

这部的格局太高了!

它站在一个超越阶级的高度,用一种同情和悲悯的眼光来关注历史进程中的人和人的命运。

“绝对的一篇好文章!”王扶激动的和崔道怡反馈道。

“这种大篇幅魔幻色彩意识流的笔法,除了江弦,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写出来了。”

王扶先是分享完自己的心中的惊讶,又道:“崔老师,这篇在发表以前,我有个比较顾虑的地方。”

“你说。”

“现在倡导中日友好,江弦这篇里写.剥皮,你说会不会”

众所周知,80年代大环境是倡导中日友好,是两国关系的蜜月期。

为什么友好呢?中国要改革开放,要发展经济,要对抗毛子,寻找盟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也要倾销商品。

所以说这种友好是两国都需要的。

但这不代表80年代文艺界关于抗日、抗战的宣传停下来过。

光是陈道明早期参演的电影里,抗战题材就有好几个,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1987年的《屠城血证》。

另外还有1982年的《开枪,为他送行》,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

这还没提全国各地反复播放的“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除了《南征北战》,前面两部可都是讲抗日的。

冷知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1982年兴建,并成立课题小组,专门收集资料,研究这段历史。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是1985年落成。

那年,他老还亲自视察了南京,去题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馆名。

有统计数据,在1960年-1982年期间,《人民X报》宣传南屠0次,在1982年-2000年期间,《人民X报》宣传南屠400多次

所以友好归友好,宣传归宣传。

抗日从来都不是敏感的禁忌词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抗日是绝对的屁股正确。

说白了,所谓中日友好也就是各持所需,实际怎么样,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不说破罢了。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以获利多少与国家实力强弱来决定的。

两国友好期间,经济的关系确实不错,但根本问题不会解决,日本最擅长的就是前脚说出友好,然后光速变脸。

比如80年积极主张“中日友好”的铃木善幸上任日本首相的第二个月就不顾两国关系干出参拜“厕所”的事情,他的女婿麻生太郎后来上任以后更是对我们屡屡进行挑衅

“抗日题材的不多见,但不是没有。”

崔道怡说,“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刘知侠《铁道游击队》,这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红高粱》这部写抗日不会有什么危险。”

在文学领域,写抗日战争的比较少,讲解放战争的比较多,像是《保卫延安》《红日》《红岩》。

但崔道怡完全不认为,抗日会是一个比较危险的题材。

“老谢!”

“江弦!”

“哈哈,又见面了!”

这天,江弦与赶来昆明的谢晋汇合,两人热情的拥抱一下,随后用力把手握在一起。

“我真没想到,你这个作者会亲自来一趟昆明。”

“来这边多看看挺好的。”

江弦轻笑说,“这会正是来这行走的好时候,雨季还没开始,天气又不热,到处都是青山绿水,甭提有多漂亮了。”

“看来你已经对这一块熟悉了。”

“那是相当熟悉,对了,我还没给你介绍。”

江弦指了指身旁的一位中年男同志,“这位是军区作家郭明孝同志,这些天都是他给我作向导,全程陪同我在边地采访。”

“你好。”

谢晋热情的和他握手。

郭明孝激动道:“谢晋导演,早就听闻过您的大名了,这次电影拍摄的事情,文化部那边已经传达下来了,要全军配合,相信能在您的手里再诞生出一部传世经典。”

“我尽力不辜负同志们的期望。”谢晋客气说。

“老郭,你和谢导说这话就太不相信谢导了。”

江弦打趣道:“有老谢这个中国电影的擎天白玉柱,和老李这个架海紫金梁,他们两个人合作拍摄《花环》,连我这个作者都放心了,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哈哈哈哈。”

几人全都大笑起来,郭明孝一边笑一边无奈。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这都什么词儿啊。

这几天和江弦这位作家相处下来,越发觉得这位江弦是个妙人了。

众人说着话,一块儿坐上一辆涂装上了军绿色车漆的Jeep切诺基。美产的硬派越野,具备美系车的标准特点,排量大、动力强,4.0升6缸发动机。

这是军区政治部给江弦配的专车,方便他在边地到处看看。

到了暂住的住处,终于见到了李凖,李凖是和夫人一块来的昆明。

“老李,来到这边什么感受?”

李凖这段时间跟江弦一块儿边走边看,安全方面有战士们专心保护,跟来这儿旅游似得,那叫个大开眼界。

“没想到云南边疆是这样瑰丽多彩,少数民族的个性是这样坦率开朗,你来晚了,昨儿我们吃了顿蘑菇,那蘑菇怪好吃,真香”

李凖把蘑菇细细的说了一遍,说的谢晋都有点儿嘴馋。

当然,总体上他对这次云南之行很满意,对剧本的改编也更具信心。

至于江弦,他这段时间也没什么压力。

这次他来边地的主要目的,就是撰写“理解万岁”的报告,报告的内容他从蔡朝东的演讲当中截取一些片段,再添加一些自己的感受即可。

三人作为《花环》的主创团队,在军队的安排下和指战员们见了个面。

“同志们,这是导演谢晋、《花环》的作家江弦、《李双双》的作家李凖。

关于《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大可以说给他们。”

将士们一听,是大名鼎鼎的谢晋导演以及《花环》的作者江弦来了,热情很高,“哗”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谢晋头皮瞬间麻了。

《花环》这篇在前线有多大的影响力,此刻直观的完全体现了出来。

“大家一句一句说!”

江弦和谢晋、李凖一块儿听着将士们讲述他们的想法。

听下来,将士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梁三喜的欠账单和爱发牢骚的靳开来一定不能被改编掉。烈士欠账单的事迹在前线很多很多,这些烈士大多来自沂蒙山这样的革命老区,非常贫困。

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连长,牺牲后战友们从他口袋中掏出一份带血的“欠账单”。

烈士在遗书中嘱咐妻子,万一自己光荣了,不要向国家伸手,用抚恤金还账,并叮嘱妻子在自己牺牲后尽早改嫁。

因为太穷,烈士的妻子用光了抚恤金,还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头猪以及娘家陪送的嫁妆。

谢晋听到这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即向将士们表态,梁三喜的“欠账单”不仅不会被删去,而且他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拍好这场戏。

“你这部写的真实啊。”

见面会结束以后,谢晋和江弦碰了下就被,看向他的目光中带着一丝敬佩。

梁三喜的问题,是很多将士的问题,如若不是江弦的观察力细微敏锐,加上他胆大包天,这样的事情,或许谢晋一辈子都不会了解的到。

“谢导,电影的演员你有什么想法?”江弦问道。

谢晋想了想,“我打算去中戏、北电这几个院校挑选着再看看。”

“嗯。”

江弦没吱声。

在记忆里,《高山下的花环》可是出现了董卓、诸葛亮、司马懿三人同框。

“选角的时候你应该也回京城了,你要是不放心,到时候也过来看看。”谢晋说。

“嗯。”江弦没在这个时候客气。

对于一些角色,哪怕是导演都很难把握,不知道合适不合适,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但如果是作者来挑选,就一选一个准了,谁是他心目中的那个角色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之后的几天里,谢晋、江弦、李凖三人坐着车,又在边地跑了很多地方。

凡是他们所到之处,将士们无一不是热情而激烈的欢迎,受到最好条件的招待。

谢晋和李凖都明白,这份待遇是《花环》这篇带给他们的。

然而,《花环》所带来的震撼还远不止于此。

谢晋被多彩的云南看得眼花缭乱,江弦却提出一点问题。

“山川险峻,拍摄起来恐怕困难很多。”

《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战争片,战争片就意味着大规模和冲锋陷阵的战争场面。

像是苏俄为了拍摄托尔斯泰的不朽名作《战争与和平》,据说是动用了12.5万的军队,耗资3000多万卢布,制作成本相当于后世的10亿美元。

什么概念呢?

据说《热辣滚烫》拍摄耗费了3.5亿人民币,拍一部这个影片,大概能拍20部《热辣滚烫》了。

江弦和谢晋,还有副导演武珍年女士三个人,就拍摄的问题促膝长谈,把所需的拍摄条件模糊的列了一个大清单。

“老哥,你们上影厂这能负担的起么?”江弦看着这个单子问。

“.”

谢晋眉头紧皱,没有说话。

江弦见他面露难色,笑了笑,“你先别发愁,别忘了,你是戏里的导演,戏外还有个总导演呢。”

谢晋眼前一亮。

“找荒煤同志?”

说找就找,谢晋作为上影厂的定海神针,自然明白上影厂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他忙给陈荒煤去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陈荒煤的秘书,把问题记录了下来。

过了一会,电话才拨回来,陈荒煤只回了四个字。

“放心来吧!”

谢晋心中感动的同时,又一次为江弦这部《花环》的魅力所倾倒。

如若不是《花环》写得足够好,陈荒煤又怎么会对《花环》这样不遗余力的支持呢。

江弦见事情有了进展,和谢晋一起高兴起来,并适时的提醒,“老谢,如今有了这把尚方宝剑,还不赶紧找人开刀?”

“开刀?”

“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江弦把自己的主意给谢晋一讲,谢晋顿时羞了个满脸通红。

“这”

“谢导。”江弦劝说起来,“面子乃身外之物,难道不是《花环》的拍摄更重要一些?”

翌日,彭荆风来看望了一趟江弦他们。

彭荆风推辞了改编《花环》剧本的事情,但这个事情是陈荒煤给他的,陈荒煤对他有提携的恩情,所以彭荆风心中很愧疚,只好在《花环》的拍摄上表现的非常关心。

他一进门,才和几人打了一声招呼,便看见谢晋大步流星的过来握住他的手。

“老兄,你可要全力支持我!

我这次要部队配合,还要找一位军事指挥员担任军事顾问,拍摄时的弹药、烟雾也也请你们供给,我们厂穷,这些钱都出不起.”

“这”

彭荆风听得脑袋都大了。

他不过就是拒绝了改编《花环》一件事,怎么连弹药、烟雾的供给问题都讹上他了?

他不知所措的看向李凖和江弦。

李凖捂着脸,好像是有点觉得丢人。

江弦也别过头去,一脸事不关己的无辜模样。

他就是叫谢晋像后世拍电影的导演一样找投资人哭惨。

没想到谢晋这么有天分。

唉,当导演的,骨子里还是有哭惨的天赋在。

彭荆风被谢晋哭的受不了,忙道:“谢导,这些事,特别是动用部队,我是作不了主的,不过你放心,我会向军区汇报。”

“老兄,有你这一句话,我就放心了。”谢晋啪一下把拍摄所需部队、器材的清单递到彭荆风的手里,像是转移了个大任务,心里顿觉轻松。

“荒煤同志说了,老兄你一定会鼎力支持我们,果然如此。”

“既然荒煤同志有嘱托,我当然要尽力支持。”彭荆风讪笑着说。

他低下头看了眼清单上的数字,猛吸一大口气。

“要不,这电影还是让我来编?”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