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11章 江弦的毕业作品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文讲所放了一个月的假期,终于重新开学。

学员们从各地家中纷纷返校,这次是准备毕业的事情,每个人都要提交各自的毕业作品。

既然是毕业作品,那肯定要分个高低,所里会按照特优、优等、良等分级。

“带了点我家那边的特产。”孔捷生给学员们分了下从家里带的礼物,“这是猪油糖,猪油、面粉、糖混合做的。”

贾大山一听,摆了摆手,“你给他们分吧,用猪油做的糖,那油乎乎的味道我可吃不了。”

江弦尝了一块儿,倒是很独特,满嘴油,甜滋滋的,不知道该说好吃还是难吃,总之不习惯。

离别了一段,重聚一起,彼此看看,都有点变样,新理了头发,换了装束,身上脸上染了些家庭生活温暖又私密的气息。

本来已经稔熟了的学员,这时候又生分了似的,不大好意思的互相说着话。

“你们的毕业作品写好了吗?”铁宁问了一句。

莫伸立马摇头:“没、根本没动笔,这几天才刚准备写呢。”

瞿小伟看向张坑坑,“你写了么?”

“没写啊。”张坑坑立马摇头。

年纪最小的铁宁,见像她一样没动笔的学员还有很多,心中大定,“我就说,好不容易放一次假,谁还写那玩意。”

得知江弦已经完婚,不少学员都来给他道贺,还让他把朱琳请来文讲所参加舞会。

这个年代很流行舞会这种东西。

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把录音机开大音量,随着音乐,扭来扭去,歌舞厅也开始流行。

就别说dang校、文讲所的这些个作家了。

王硕在里写过:1979年,10月我回家探亲,家里有票,我去了大会堂,放外国电影,宴会厅组织舞会,时髦的男女跳华尔兹,大厅响彻《蓝色多瑙河》这些圆舞曲。

我感到世道变了,我和我身上这身曾经风靡一时的军装眼下都成了过时货,人们已经穿上了高跟鞋、喇叭裤、尼龙衫,烫了头发,手腕上戴电子表,还有人说英语。

回到部队,我不再继续写入X申请书,也不再抢着打扫厕所替战友洗衣服表现自己多么努力。我跟我们头儿说我有办法买到日本彩电,揣着队里养海带挣的三千块钱去广东倒卖电器了。

文讲所办公室。

古鉴之看了眼桌上摞着的稿子。

“学员们都交上来了?”

“32份,还差铁宁一个人的。”负责教务工作的陈珊珊说。

“这是怎么回事?”其他老师问了一句。

陈珊珊叹一口气,“铁宁说她假期有事儿,没来得及写,这几天正抓紧补着呢。”

“哼,别不上心,咱们文讲所也不是善堂,不是收容所,只要读了就给毕业。”

李清泉一脸严肃的强调,“我已经看过了,陈世旭那篇稿子写的不行,给个良等都勉强,让他拿回去改吧,太不像样了。”

李清泉不近人情,这是共识,他对文学艺术有着严苛的标准,这种标准绝不为人情世故所打破。

“有没有特别优秀的?”所长徐刚问了一句。

“蒋子龙这篇!”

小井老师扬起手里的稿子,赞道:“写的真好,《赤橙黄绿青蓝紫》,我打包票,这一旦发表,青年读者们肯定会给予热烈回应,我觉得能给一个特优。”

李清泉分析道:“蒋子龙同志很了解当代中国现实,阅历丰富,见的世面多,写的东西自然高屋建瓴。”

邱丽娟也扬起一篇稿子,“王安忆同志的这篇《命运》也不错,我觉得也有特优的水准。

这孩子进步太大了,刚来的时候填的个人表格里,发表作品栏只填了《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还以为她受了照顾,看着茹志鹃同志的面子,加上巴金也为她说了话,没想到她一连几篇文章都很惊艳。”

“她是这批学员里最努力的了,上课的时候数她带着认真劲儿。”付鹏飞开口道。

又依次说了乔典运、贾大山、叶辛这些作家的作品,老师们簇拥着围观,互相交流意见。

这些作品需要每个老师都看过以后,最后讨论出评级。

见老师们讨论热烈,所长徐刚忽然疑惑。

“江弦的呢?怎么没有江弦的?”

他才不信江弦会在这种时候落寞。

这小子现在如日中天,一部一部作品,让文坛一阵一阵的激动不已。

拿出来的东西哪怕不比蒋子龙,也差不到哪去。

“江弦给递了一篇已经在《收获》上过稿的稿子,还没有发表,只有《收获》的人看过。”陈姗姗开口道。

李清泉笑了笑,“这小子倒是给咱们省心。”

学员们的毕业作品,所里都是要帮他们联络发表的,江弦的这种做法也并不算违规。

《收获》太着急要了,他又有什么办法。

“谁看过了吗?”古鉴之问道。

“王剑清同志还在看,是一部长篇,看了两天了,应该快看完了。”陈姗姗指了指办公室的角落。

众人朝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王剑清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

文讲所对她的水准非常放心,王剑清是《湘江文学》的主编,也是9,3学社《红专》刊物的副主编,是绝对的火眼金睛。

说话间,王剑清便抬起头来。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读完了这篇十二万字的《琉璃月照铜钱街》。

此时已近中午,办公室玻璃仿佛染上了太阳的色彩,像是肥皂泡一样流动的光晕,王剑清只觉得眼前是李兰德直逼穹顶的磅礴巨画,水墨挥毫,时而轻纱曼舞,时而浓墨重彩,大抵是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最神秘的面纱被轻轻揭开,露出深邃而庄严的面容,她站在其面前,仿佛被画上的群山倾轧,无法逃脱。

王剑清又想起文中的原句: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古老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同天地交感,既美得惊人,又狼突鸱张。

“李兰德、李兰德”

“剑清、剑清。”古鉴之察觉到她的异状,“稿子怎么样?”

王剑清捏着这篇稿子,恍惚许久,才回过神来。

“真好、真好,不愧是江弦会写出的东西。”

陈姗姗立马被勾起兴趣,凑上来和她打听,“是什么类型?伤痕、反思?”

王剑清沉吟片刻,总结道:“还是意识流,不过这种意识流和他之前写的《米》又不一样,很独特。”

此话一出,整间办公室的老师都迅速围了上来,几乎是停掉了所有对其他学员的讨论,都来听王剑清讲江弦的这篇。

王剑清俨然成了办公室的中心,或者说江弦的文章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她先喝一口水,稍作思索,很迅速就找到了切入口,这篇能聊的东西实在太多。

“这篇《琉璃月照铜钱街》视角和《棋王》相似,都是‘我’在讲一个叫李兰德的人,但是又比《棋王》更高级、更好。

‘我’不再是见证者,‘我’常常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这个故事,江弦常以他的口吻提醒,也许这个故事不值得相信,说其实‘我’对真实的事情所知甚少,这么一读,总让人分不清是写实还是虚构。”

“真实的虚构?”李清泉提出一个说法。

王剑清眼前一亮,“清泉同志说的有道理,就是伱说的那种感觉,这种技巧真是高超,江弦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人物、线性叙述了,读完这篇,写作不像是写作,就像是一场.一场.旅行,他现在写东西,有点随心所欲、手到拈来的味道。”

陈姗姗已经听傻了,“王老师,您说的江弦这是要成精呐?”

“别瞎说。”

小井老师打她一下,“建国以后不许成精。”

办公室哄笑一阵。

但此时,任谁也没办法忘记王剑清所形容的那种感觉

——随心所欲,手到拈来。

之前江弦发表的一篇《米》,几乎把他推上国内意识流第一人的宝座。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整个文学界都在研究江弦的意识流写法,就像是当初研究《伤痕》《班主任》这些伤痕文学作品,但难度不是同一量级。

大家还没学来,江弦就又一次突破了自己。

“真有那么夸张?”徐刚有些难以置信,他本能的觉得王剑清夸大其词。

李清泉也迫不及待的取过稿子,刷刷往第一页翻去,“剑清同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太长了,我不好说,不过根据故事的地点,大体可以总结是三个故事,上海的故事,香椿树街的故事,枫杨树村的故事。”王剑清道。

“上海我知道。”

小井老师挠了挠头,“香椿树街、枫杨树村是哪?”

陈姗姗一琢磨,“枫杨树村是他在《米》里虚构的一个地名,象征着美好而梦幻的理想村,看起来江弦还挺喜欢这个地方的,至于香椿树街,我估计也是他虚构出来的。”

王剑清还在回味着的内容,她还有些晦涩的东西没有读透。

“不行,读一遍根本不够,这篇文章还得多读几回。”

“剑清老师,你一个人看两天了,你不能不让我们看啊。”陈姗姗急匆匆道。

“赶紧请誊抄员多抄几份。”刚才还夸江弦给文讲所省事的李清泉无奈的说。

所有学员里就他写长篇,这下评审起来数他麻烦了。

另一边,班主任陈涛正收集着学员们在文讲所期间发表的作品。

当初说一篇发不出去的莫伸埋头填写,全班就铁宁、陈世旭俩人最闲。

江弦捏着单子去到讲台。

“陈老师,我想问问通俗文学杂刊上发表的算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