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77章 被泪水模糊的苍穹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祁伯夷捧着稿子,继续往下看去,后面便是江弦增添的段落。

在战后,总结违反战场纪律的会议上,提出最严重的三件事情,其中就有尖刀连副连长靳开来带头砍甘蔗的事。

首长雷神爷在会上得知具体情况后,直接表态“吃的对!”

他肯定了靳开来吃甘蔗的事情,说这是“有思想,灵活机动的处理问题。”

“战场上,实际情况就要按实际情况来处理!

部队执行任务,后勤供应不上,旁边又有可利用的、保持部队战斗力的资源,那使用它就是对的!”

雷神爷不光在会上说了这件事,在私下又和赵蒙生一起找到团部。

“他们九连副连长靳开来,在战场上表现得那么勇敢,你们团为什么不给他立功啊?”

“这”团部的同志惶惶不安起来。

“关于这个情况,我请你写个调查报告,送去军委,限你五天、不、三天!”

团部的同志一下子站起,哆哆嗦嗦,“是。”

雷神爷脸色阴沉。

“我们有些干部,总是爱听阿谀奉承,对于爱提意见的同志,到死他们也不肯放过!”

他摸了摸头,习惯性的想甩帽子,却发现帽子已经被摘下放在桌上。

于是把帽子戴上,踱了两步又站定,双手拤腰,怒气难抑。

终于,炸雷般的喊声从他口中传出。

“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

在雷神爷的极力关注下,上级对砍甘蔗的事情做出了结论:

“当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想事、办事,要实事求是。

要按实际情况确定工作方针,要在把事情查清楚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准确的做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所以,在砍甘蔗一事上,不再追究靳开来同志的责任。”

看到这里,祁伯夷不自觉的上身往前倾,反复读了好几遍,才抑制不住的激动道:“小李,小李,你也来看看!”

警卫员赶紧凑了过来,从他手中接过稿子。

过了一会儿,才猛地抬起头,兴奋的看向祁伯夷:“首长!这一段写得好啊,靳开来同志终于没有处分了!”

副团长、指导员恰巧来找祁伯夷做汇报,听说这件事后,都迫不及待的去看江弦新添的这段。

“写什么了?”

“让我看看!”

两人凑上去读了一遍,读罢皆道:“哈哈,这样才对嘛,靳开来这样的烈士,应该受到最崇高的敬意和对待!”

“是啊,终于有个好结局了!”

“老祁,你们开什么小会呢?”政委同志抱着保温杯进来。

祁伯夷笑道:“老赵,你来的正好,你看看这个。”

“高山下的花环?”赵政委扫了一眼,“这是什么?手抄本?从哪儿找来的这个?”

“这是原稿,江弦同志熬了一宿,给靳开来同志改了个结局,改完就把稿子给我们送来了。”

“什么?”

赵政委抄起稿子,随便拎一把椅子坐下,把稿子捋了一遍,最后看:

军里决定报请军区,授于我们九连为“能攻善守穿插连”的荣誉称号。

经过群众评议,补授靳开来为战斗英雄称号,有人提议,他在战斗最困难的时刻,灵活运用战地资源,补充我军战斗力,称得“模范副连长”。

团、师、军三级dang委,决定重点宣传靳开来的英雄事迹。

我将属于靳开来的一等功军功章寄回他的家乡,河南禹县一个公社,并把电话打给那位朴素的女合同工。

我并请她寄送些靳开来同志的遗物、照片,以及有宣传价值的家信等等,以便送到军区举办的英雄事迹展览会上展出。

她却拒绝了,“同志,我爱人留下的东西不多,还是把开来的这些东西留给我们吧,开来也说过,如果他牺牲了,一切从简,不要.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直到电话挂断那一刻,我才听到那位女合同工抑制不住的哭声。

我双目涣散的站在电话机前,有些失神,炊事班长这时推门进来,慌慌张张地对我说:“指导员,韩玉秀不见了!”

边境有流窜的危险分子,玉秀走失或会遇上危险。

我急忙奔出屋,四处找过,最后带着几个战士赶到烈士陵园。

一钩弯月斜挂中天,当我们离梁三喜的坟还有十几米远时,见一个人趴在坟上。

无疑,那是玉秀。

山崖下、竹林中、草丛里、传来虫儿的声声低吟,却听不见玉秀的哭声。

过了一大会,我才轻轻走近梁三喜的坟前,只见玉秀把头伏在坟上,周身战栗着,在无声地悲泣。

“小韩,您.哭吧,哭出声来吧”我呜咽着说,“那样,您会好受些.”

玉秀闻声缓缓从坟上爬起来:“指导员,没没啥,俺觉得在屋里闷俺和婆婆快该回家了,俺.俺想来坟上看看.”

这一刻,满天星斗像泪人的眼睛,一闪一眨,苍穹下的一切,在我面前全模糊了。

赵政委一下子站了起来。

他脸上混合着感动与激动之色,“情真意切,鱼水情深!”

多么朴素的烈士家属啊!

不管是靳开来同志的遗孀,还是梁三喜同志的遗孀,都对组织毫无要求,就连眼泪都不愿轻易落下,让赵蒙生他们看见,生怕给他们增添自责的不好情绪。

江弦是为靳开来同志改了结局,但他没有将结局写成简单的“皆大欢喜”,而是通过描写这几位深明大义的烈士家属,从另一个方向加重了的文学艺术色彩,令人掩卷沉思、肃然起敬。

不管是牺牲、隐忍和善良的品格,还是感召力和疼痛感,都是每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中国人所无法抗拒的。

江弦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直接面对这样淳朴的家属,使他们忍不住拷问自己的灵魂。

平凡中的伟大,悲剧中的崇高。

这简直是在读者心头撒了一把硫磺,点了一把火。

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这个稿子,可以送到总政文化部去!”

赵政委说,“我去找副.不,我亲自去总政文化部,让战士们尽早读上这个版本!”

说着,就一刻都等不及,要往总政文化部去。

目前在部队内部发行的《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便是由总政文化部编发、战士出版社出版。

总政那边的同志,很快读过这新一版的《花环》,极为振奋。

可以说,此前靳开来的结局,是《花环》当中最令人心绪难平的处理。

但如今,江弦解决了这份怅然,还留给一份更大的敬意。

“再版!立刻再版!”

总政很快便做出决定。

此时,距离战士出版社出版首版《高山下的花环》发行还没过多久,便要再版一次《花环》这篇读物。

这份待遇是前所未有的,这场阅读盛况也是空前绝后的。

战士出版社的编辑袁厚春跑去江弦家里,敲开门,一看着他就喊:“江弦同志!”

“这是咋了?”

“你的那篇,总政决定了,再版!”

咝。

被打扰了创作的江弦,也忍不住激动起来。

他激动也是有理由的,毕竟这个版本的《花环》不是他抄的,是他自己写的。

总政认可这篇修改过的《花环》,自然也是认可了他。

“袁厚春同志,这次出版,应该是按照增补版给我出版了吧。”

“这当然。”

以前说过,增补版就是向读者提供额外的内容,不是基于原版的修改,而是增加新篇章,在出版的时候会特别标识。

江弦并未改动原稿,只是添加了一段为靳开来平反的剧情,出版时当然要标识为增补版。

“既然是新一版,你们是不是应该给我支付新一版的稿酬?”他开口问。

这不是市侩。

增补版是江弦自己努力写出来的,江弦也并不是太在乎这么点稿费,他在乎的,是这个努力之后收获回报的感觉。

“那是当然。”袁厚春说。

他在心底咂舌,如今接总政通知,《花环》是全军读物,销量当然不会低。

出于这样的背景,增补版的《花环》销量并不会受到之前《花环》的影响,到时候收到手的稿酬,光是想想就相当的可观。

袁厚春告辞以后,江弦马上又收到一通电话,来自孔罗荪那里。

他激动的表示,部队果然履行承诺,已经同意将万寿寺的西院交给文学馆,摆在他们“中国现代文学馆”面前最大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小江,这回多亏有你啊!”

孔罗荪很得意,这回成功迁移去万寿寺,江弦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万寿寺原本由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或许是出于对江弦的照顾,撤出的干干净净,甚至对一些可居住的房屋进行了简单修缮,没有给文学馆的人留下一片狼藉。

筹建委员会商议请青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设计初步方案。

最后拟订出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修缮一号、二号两个院落。

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号院子。

第三步修建第六号院子,并专门修建出一个文物资料的存放处.

委员们各显神通,之前的事情,江弦已经出了一份大力气,加上巴金的叮嘱,孔罗荪原本不想再麻烦江弦让他再做什么。

谁料江弦又给他们送上一份大礼!

要知道,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可谓是异常的艰难,委员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

那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结果在江弦的介绍下,一个名叫赵一凡的人进入了筹建委员会的视野。

赵一凡便是赵振开给江弦介绍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文学作品原稿数量极大。

据说嗡嗡嗡那会,从他家里拉走了整整四小车的资料还没拉完,等嗡嗡嗡结束以后,这些资料没处扔,就又全都还给了他。

赵一凡收藏很讲究品相,所有的资料都用大纸壳装着。

委员们到他家里看的时候,他还要把窗帘拉上,免得阳光直射到这些资料上面。

而在他的精心保存下,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谓相当完善,极大的充实了如今文学馆的馆藏。

“感谢你啊,赵一凡同志!”孔罗荪郑重的与赵一凡握了手。

与此同时,在他心底也不禁又为江弦而感动。

这个年轻人,真的为这座文学馆四处奔走,立下大功。

十一月,秋末一瞥,极尽温柔。

部队效率极高,增补版的《花环》单行本很快在军队内部发行。

《十月》给江弦制作的丛书《高山下的花环》也上市一段时间。

其中收录了江弦《高山下的花环》以及《芙蓉镇》两篇,还有江弦的创作谈,以及冯沐的文学评论。

至于《花环》增补版在市面上发行的工作,也被江弦交到了老朋友人文社那里。

这天,江弦接到了张守仁的电话。

他很振奋的告诉他,据他所知,有一位同志自费购买了两千册图书,赠送给了正在前线参战的将士们。

江弦并不是太意外。

他知道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这件事太有名了,在另一时空当中也发生过。

这个层面的同志,自费购买两千册赠给战士。

对于一部来讲,这个规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消息传的很快,被报道以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花环》在读者群体中的热度继续飙升,被推向另一个高点。

文学界不少作家和评论家都预测道,在即将展开的1981年全国优秀评选上,《高山下的花环》将毋庸置疑的拿下一等奖,甚至是第一名。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毕竟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文坛诞生了太多优秀的中篇,像是此前路遥的那篇《人生》,同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极大的轰动。

江弦彻底晋升为名人,威风八面,每天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转载请求,每个星期都会有稿酬单给他送来。

还有不少高校的团委和文学社邀请他去讲座。

他忙里偷闲,终于在一个午后,完成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22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