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82章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关于路岳生问题的处理很快下来。

免职!记大过!

据说上面几位部队出身的老领导,听说这事儿以后,都怒冲冲的甩了帽子。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路岳生这也是走到了头。

台里许多熟悉他的老同志都忍不住唏嘘,一向谨慎的他怎么就在这个问题上拎不清、犯了错。

那可是《高山下的花环》啊!

有几个刚知晓这件事的老编辑,直接怒冲冲的找上路岳生,恨不得给他一巴掌。

“这篇写的什么东西,你个路岳生是一点没看进去。”

“他妈的,你个贱骨头。”

“单位出了个王连举,咱也跟着丢人。”

“不像话!别忘了,你老路也是当过兵的!”

面对同仁们的怒斥,路岳生已经一句也听不清了,脸上一会儿青一会儿绿,人一斜,差点晕了过去。

最后也不知是怎么回到家里的。

当他从痴呆中渐渐缓过来以后,放声大哭。

“舅舅。”

路岳生那剧院的侄子闻讯过来探望。

路岳生抄起手边的水杯便砸了过去,狂呼:“滚!”

另一边,处理完路岳生,留给央广文艺部的还有一个烂摊子。

报纸上已经预告了下下礼拜就要播出江弦的中篇《高山下的花环》。

总不能临时通知不播了。

朝令夕改,那他们央广的颜面何在?

钱家文和江弦商议讨论过后,江弦表示既然处理了路岳生,那他仍然不反对由央广来制作播出《高山下的花环》广播剧。

但是绝不能是之前演播的那个版本。

他表示,只要央广能制作出让他满意的水准,那他就同意演播。

钱家文回来以后,马上投入进新一版广播剧的录制当中。

此时只剩下一个礼拜的时间,极为紧张。

方方面面都是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请哪位话剧演员来救火。

如今《高山下的花环》不仅要在极短的速度内做出来,还要保证其制作质量。

这对话剧演员的能力要求极高。

台里的老编辑也在关注《花环》的录制,听说这件事以后都给钱家文出主意。

“上天津台找关山去!”一位名叫王洁的老编辑说。

关山是谁呢?

当年,咱们国家首批的播音指导,一共就五个人。

关山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天津台的播音员,和上海的陈醇俩人并称作播音界的“南陈北关”。

像是《欧阳海之歌》《红旗谱》《林海雪原》《暴风骤雨》《闪闪的红星》.这些个著作,他都演播过,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周一上午,钱家文赶到天津,在天津台同志的介绍下找到了关山同志。

钱家文一见面,就把情况给关山介绍了一遍。

“这部《高山下的花环》,是上级重点关注的项目,救急如救火,还请您帮着录一录。”

关山搓了搓手,他没看过《高山下的花环》这篇。

不过央广的同志都求上门了,他们这些老同志也很热心肠,愿意帮央广救一救火。

“咱们怎么录?”

“您先听我说。”

钱家文真是满脸急切道:“这部一共编排了12段,拢共加一块儿要录12个半小时,最好您能让我周六把这作品拿走。

为啥呢?因为下周一就播了,真是来不及了,分分秒秒咱现在都要争取。”

关山皱了皱眉,也没立马就给钱家文一个准话。

“你先给我一份原著,我拿回去看看,熟悉熟悉。”

“成,那您尽快看看。”

钱家文塞给关山一份《花环》的稿件。

49岁的关山把这份稿件揣进公文包,等回到家,他把这份平铺到了桌上,戴着眼镜一行行的认真看了起来。

时间一点点过去,看完最后一行以后,已经是凌晨2点多钟了。

关山的眼睛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湿润了。

第二天早上,他就给编辑钱家文打去电话。

钱家文一接着他的电话就问,“关老师,您感觉这篇怎么样?”

“很好!”

关山一脸真诚道,“江弦这篇写得非常感人!”

他这句话发自肺腑。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作品写的太好了!

如果说之前关山还只是为了给央广电台救火才愿意接这个活。

那看完这篇以后,关山是真的想要播讲这部,他对《花环》播讲的愿望变得非常强烈。

“家文同志,过去我读过的、讲过的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红岩》,在这篇里面,我的心思、我的经历,中的情调,小文人迷茫的感觉,还有被捕后的思潮,我觉得很对味。

而且里边用了很多唐诗宋词,看起来很过瘾。

今天读了这篇《高山下的花环》,我的感动程度丝毫不亚于读了《红岩》,感情起伏跌宕,虽然我也播过《屈原》《欧阳海之歌》,但是论掉眼泪的次数,要数这篇《高山下的花环》最多。”

关山推心置腹的给钱家文分享了自己阅读过这篇后的感受。

钱家文一阵感同身受,他阅读完《高山下的花环》以后,也是哭成了个泪人,抑制不住心中的难受劲儿。

俩人谈了一会儿,关山直接道:“你上午到我们录音间去,咱们开始播讲。”

钱家文非常惊讶,没想到关山会答应这么痛快,欣喜的挂断电话。

来到录音间以后,关山便正式开始了《花环》的播讲工作。

一上午,关山录了四段,四个30分钟。

这样的速度,快到钱家文都不太敢相信。

他们央广平常给话剧演员一天录一段,也就是录个 30分钟,这就相当不错了。

录两段的情况都很少。

关山这一上午直接录了四段,钱家文当然会感到不可思议。

关山却心劲儿十足,拉着钱家文就问:“你不急着走吗?咱下午还接着录。”

“还要录?!”

钱家文实在是忍不住了,问了一句。

关山点了点头,目光坚定,丝毫没有疲倦之色。

这个动力是《花环》这篇的优秀带给他的。

对于一个播音员来说,一篇好的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吸引着播音员不知疲倦的为这篇录制,急切的想把它转换成有声语言,分享给更多的听众。

一下午的时间,关山又录了四段出来。

《花环》一共录制12段,一共十二个半小时。

这一天,关山就搞了八段出来。

这是什么概念呢?路岳生那侄子,两三天才能录个1段,这么一比都不能说是龟和兔了,这速度快如东风!

第二天起来,钱家文再见到关山的时候,关山佝偻着,整个腰疼得直不起来。

“这、这是怎么了?”钱家文问。

关山笑了笑,“过力了。”

毕竟是49岁的老同志了,一天录了8段,一共8个30分钟,这是多大的量?!

而且不能自止。

关山也反思过,想着稍微克制着点自己,从从容容的录制会不会更好一些,但一投入到播讲当中,看到的内容,他心中的感情便抑制不住。

读到雷神爷那段:“走后门走到我这来了!”,义愤填膺啊!再读到然后哭诉:“儿啊,怎么办啊?”情感起伏特别大,都是浓情的内容。

他把自己的感想和钱家文一分享,钱家文叹一口气。

“这就是《花环》的魅力啊!”

钱家文想让关山再休息一天,关山却上了瘾一样,扶着腰执意要录,兴致很足。

“您身体能受得了么?”

“小事儿。”关山摆了摆手,“我尽快录完,你们那边儿也能尽快拿过去,下个礼拜就播出了。”

钱家文劝不住,只好继续录制工作。

关山身体的不舒服完全没有影响他播讲的状态,反而状态愈发投入。

钱家文坐在一旁,跟录音员一起听着。

关山捏着稿子,终于录到“玉秀哭坟”这一部分。

梁三喜牺牲了,他头一年才刚结婚,孩子刚刚满月。

他过门不久的妻子玉秀和婆婆舍不得坐汽车,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硬生生徒步走了四天走了过来。

关山捏着稿子很专注的播讲。

可是等他念到玉秀抱着婴儿哭坟这一块儿,故事情节当中那种伤心的哭诉、那种依恋,等关山反应过来,他眼前的书稿竟然都湿了。

他摘下眼镜,抹抹不住往外流泪的眼眶,突然说。

“坏了,不对。

快停一下。”

“怎么了?挺好,不要停。”钱家文说。

录音员也点头,说:“好,好极了,关老师。”

关山重新戴上眼镜,看向二人,只见这两位男同志这会儿都在那儿哭。

停住以后,录音员给倒回去听了一下刚才录制的部分。

关山感叹又嘘唏,“连吃带喝什么都有,字音也听不清楚了。”

“就这样吧关老师,我觉得挺好的。”钱家文说,“感情太到位了,我和录音员同志刚才听的时候,眼泪抑制不住。”

关山摇摇头,“不行,你们刚才听觉得感情到位,因为咱们手里都有书,咱们也都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

但是听众不一样,完全是通过听觉,通过咱们的有声语言来理解。

没有感情是不行的,不清晰了也是不行的,情感表达过了,思想感情就完全被裹挟了,过犹不及嘛。

我们如果表达不清楚,人家怎么理解呢?准确是第一位的,得让人听明白。”

望着关山一脸严肃的模样,钱家文心里生出一阵敬意。

找关山真是找对了!

这才是真正的播音演员。

是真正通过实践的挖掘感觉到播音真谛的演员!

于是重新录,接下来就很顺利,花一天时间录了最后五段。

为什么是五段呢?比原来计划多出了30分钟。因为按常规的语速不行,有点赶。

钱家文原计划是周六以前完成这个作品,结果没想到周一过来,这才周三就已经完活儿了。

他收好录音,拉着关山一个劲儿的感谢。

“我还要拿回去给江弦同志听,我相信他一定会很满意,全国的听众们听了您讲的以后,也一定会很满意。”

关山仍旧是扶着腰,“您甭谢我,应该谢谢江弦同志,创作出这么优秀的,我能参加这部的录制,这是我的光荣啊!”

“我代表央广电台感谢您。”

钱家文鞠了一躬,随后告辞,准备乘坐回往京城的火车。

他拖着行李,在进站前,找到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售报点。

“有《人民文学》么?”

“没有。”

“《十月》呢?”

“卖光了。”

“那你这儿有什么?”

对方抬眼看向他,“你要期刊?”

“文学期刊。”

“那你买《收获》吧,今天刚到的《收获》,今年的第6期,最后一期。”

“《收获》?”

《收获》也是双月刊,市面上新刊不常见,再者《收获》编辑部审稿质量很高,当代文坛最有影响的作家也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

出于这样的信任和崇拜,钱家文只要看到这册期刊出了新一期就会买上一册。

很快付了钱,他夹着一册略有点厚的81年《收获》第6期进到车站。

火车来的很快,他都没来得及在候车室里停歇,就上了火车,放好行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翘起腿捧着《收获》看了起来。

从天津到京城,坐火车一路也就三四个小时。

《收获》上刊发的长篇比较多,钱家文便掀开目录,想要从其中挑选一篇阅读。

其中一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引起了钱家文的注意。

他是苏州人,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童谣充满记忆: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吾好宝宝,买个鱼来烧,头弗熟,尾巴焦,外孙吃仔豁虎跳,一跳跳到城隍庙,香炉腊签侪翻到

此刻,见到有作者竟然用这个歌词作为名,他立马来了兴趣。

再定睛一看,此文的作者正式江弦。

原本漫不经心的目光霎时间变得专注。

他放下腿,弯腰前倾,双手捧着这册杂志,读起了这篇:

“那时候不叫南京路,叫大马路。

事情有一半就发生在大马路旁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72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