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94章 寻根派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你效率可够高的。”江弦揉揉眼眶,从张守仁的手上接过稿子。

一大早,他还没睡醒,张守仁就找上他家门把《红高粱》的稿子送了回来。

江弦翻了翻稿子,忍不住抱怨,“老张,你也太小气了,不是给你们《十月》的稿子,连个批改都不给做。”

张守仁哪好意思说出他昨晚一夜的内心挣扎,敷衍说,“昨天看这稿子熬得太晚,一看完我就睡了。”

“张老师,吃过了么?”朱琳来到客厅里,和张守仁打了声招呼。

“吃过了、吃过了。”

张守仁客气说,“朱琳同志不是在外地拍戏么?什么时候回来的?”

“刚杀青,昨夜的火车。”

朱琳给他倒了杯水,看到桌上的厚厚的稿纸,抬眼问张守仁。

“张老师,这是我们家江弦的新稿子?”

“不错。”

“您读过了?写的怎么样?”

朱琳有些好奇的和张守仁打听。

“那我就要夸夸你们家江弦了。”

张守仁笑着和江弦对视一眼,道:“好稿子,真是一篇好稿子。”

朱琳捂唇笑笑,礼貌的客套说:“您可别说客气话。”

“我这绝对不是客气。”

张守仁表情变得严肃:“你们家这个江弦,一如既往的会讲故事,文笔自如,才华就好像流水一样自然的溢到纸上。

我以前对他印象最深的评价,是‘中国意识流’代表作家,一读这篇,就觉得片段流转炉火纯青,笔触散发着高粱的气息,情景极有视觉冲击”

“行了老张。”

江弦轻笑,“又没外人,干嘛在我媳妇面前把我夸的天花乱坠。”

张守仁轻笑着摇摇头,沉默一阵儿,又觉得不吐不快,道。

“你啊,有句评价你的话说的真对,你只用拿起笔就够了,根本不用动,纸上就布满了字。”

朱琳听了就知道,这位编辑是真的为江弦所表露出的才华所征服了,才会对他做出如此一番高水准的评价。

她瞄了一眼江弦,杏眸中带着与有荣焉的骄傲。

“行了,单位还有事情,我就不打扰你们夫妻重聚了。”

张守仁没再久留,稍稍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只是离开的时候,步伐有些踌躇。

似乎就要在下一秒忍不住转身,冲江弦询问稿子的去向是否还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骑着自行车,来到京城市出版局,进到《十月》的编辑部。

和几个值班的同仁打过招呼,张守仁沏了杯茶,回想了一阵儿《红高粱》的内容,表情由精彩变得萎靡,最后叹一口气,不再多想,坐在座位上看起稿子。

在稿件三审的环节当中,张守仁作为组组长,负责进行二审。

第一篇文章有些改革文学的色彩,是石家庄的一名工人,写的是收了一个徒弟,后来发现徒弟是儿子,儿子是先进派,爹是保守派,俩人互相角力,最后爹选择退后一步,接受儿子的新想法。

“水准尚可!但未达到刊发标准”

张守仁仔细的在稿子上写上二审审稿意见。

“这个稿子用不了,你去退一下。”

“好,我知道了。”

审完这些个稿子,已经中午了。

张守仁吃了个午饭,却觉得今天的食堂有点儿热闹,年轻的同仁们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激烈的讨论着什么。

“这有可能是一种复古的倾向!”

“怎么复古?我看是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

“说得对!”

“有道理!我支持!”

张守仁坐过去,几个年轻的编辑正满脸激动,扭头看到他,刚才的亢奋之色立马蔫儿了下去。

“组长。”

“嗯。”

张守仁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说什么呢?”

几名年轻编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大敢开口,最后还是理论组一个辈分最大的编辑笑着和张守仁解释:

“在说一个文化‘寻根’的口号,前些天江弦的一篇理论文章上提出来的”

据这名编辑所说,今天理论组收到许多来稿,大多都是围绕“文化寻根”这个事情。

可以说自从江弦这篇文章发表以后,这几天讨论这个文学‘寻根’的声音就逐渐增多,增长趋势也相当夸张。

张守仁很快明白过来。

为什么几个年轻编辑会对他心存芥蒂,当然是因为“寻根”这个话题。

毕竟“以传统文化为根”的思想太敏感了。

首先要讲明白一件事情:

在后世,“传承中华文化”这种事,在所有人的潜意识中是很正常、很正确的事情。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要传承、要发扬、要保护,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毫无疑问的,传统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这观念看起来天经地义、不容置疑。

但在这个时代不一样。

传统文化?那是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糟粕!

你说寻根?

你寻的是个什么根?

我们文化的正统在延an!

要寻根,就要往延an去寻!往十月ge命去寻!

怎么能往封建王朝、封建主义那里去寻?

在江弦这样的后世人看来,这种想法可能有点死脑筋。

可在这个时代,大家的思想观念就是如此。

寻根文学因为“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疾呼,一直受到主流戒备。

可见gk几十年,人们思想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不过短短几十年时间,对待事物的看法已截然不同。

之后几天时间里,关于文化“寻根”的讨论愈发变得激烈。

江弦这一篇《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可以说在收获众多拥趸的同时,也招来了很多的争议。

数以百计的文章对“寻根”展开讨论,文化界爆发出激烈的震荡,并逐渐形成一个争议的热潮。

这天清晨,朱琳一早起来,把江弦那套在红都定制的中山装找了出来,特意用熨斗熨了两遍。

江弦上身以后那叫一个挺阔脆爽,人都显得比以往更加精神。

“这哪像个作家。”

朱琳帮他理着领口,妙目流转,“我看你更像是个男演员。”“那你得说清楚是什么男演员,毕竟我身体硬朗,戏路宽。”江弦说。

做文字工作要长期久坐,对身体的伤害大。

不过他之前就开始保持长期晨跑,养成了习惯,如今体态保持的相当不错。

“天天坚持跑步,你每天哪来的毅力?”

“这种事成了习惯以后就停不下来。”

身体积极地接受了跑步,每天自动调好生物钟,一到点就准时从床上弹起来了。

这是村上春树的话,在江弦这儿也得到了切身的体会。

今天是全国优秀中篇授奖的日子,江弦捯饬整齐,在媳妇的目送下出门。

同前几届一样,这一届评选仍是由中作协委托《人民文学》主办,采取群众推荐与专家评议相结合方法进行。

这年头的读者们相当淳朴,对评选依旧保持高度热情。

评选启事一公布,读者推荐票便源源不断涌到评选委员会。

截止今年的一月,三个多月时间里,一共收到了三十六万九千一百八十六张选票。

江弦对于颁奖的流程早就不陌生,至于其他作家,对于江弦的出现也很熟悉。

年年都有这小子!

相对而言,今年江弦还比较低调,只是凭借《高山下的花环》拿了个第一。

江弦知道最近“寻根文学”的话题很火,他琢磨着自己一到现场,搞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故意去的比较迟。

到现场取出介绍信的时候,授奖仪式马上就要召开。

他安稳的找到自己座位坐下,随后朝着周围环望,王濛、蒋子龙、王安忆、王建国、孔捷生都是他很熟悉的面孔。

其中,王濛注意到他的目光,和他对视在一起,那眼神中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江弦咽了口唾沫,心知肚明,等会少不了要和王濛畅谈一番“寻根文学”。

授奖仪式很快开始,江弦静静的听了一会儿发言。

很快轮到上台领奖,他与其他获奖的同志们一同站在台上。

巴金亲手为他授奖,并发表授奖词:

“《高山下的花环》通过描写边防某部三营九连指导员在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有着崇高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当代军人英雄形象,揭示了军队内部的矛盾和历史伤痛,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台下年轻作家们望着这一幕,那叫个心驰神往,看江弦那眼神儿都冒着光,跟看偶像似的。

大丈夫生当如是!

话说《高山下的花环》获得评选的第一名,这的确是所有人心服口服的结果。

去年《花环》所掀起的一场场阅读热潮,很多人至今历历在目。

包括《花环》发表以后传出的几件轶事,印刷厂女工逼江弦改稿、茅台酒厂赴京改文、万寿寺首长对江弦拜服.这每一桩、每一件,都是《花环》这篇影响力的体现。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这个第一名都评的当之无愧。

此外,江弦为路遥编发的《人生》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人生》创作途中,江弦和王卫国两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假话,已经传遍了文学界,很多作家们都清楚俩人之间的猫腻。

王卫国从丁凌手中捧过奖项的同时,朝着江弦的方向转过去,真诚的朝着他鞠了一躬。

江弦连忙也朝他躬了躬身。

很多人看到这一幕,如梦初醒。

原来评选的前两名都被他江弦一个人给包了圆儿!

如往年一样,授奖仪式结束以后还有个座谈会。

江弦作为今年的第一名,座位的位子都比前几年好了许多。

见到冯沐坐在他不远处的位置,江弦赶紧起身和他打个招呼。

冯沐一如既往的皱着眉头,看一眼江弦,颇有些恨铁不成钢。

“小江啊,你要走正道啊!”

“.”

江弦当然明白,冯沐说的是最近他提出的“寻根”。

在冯沐这些前辈眼里,“寻根”,这说法怎么听都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

“革命现实主义”才是他们不可动摇的法典。

“冯老师,我不觉得一个‘寻根’,一个要向传统学习的口号,就不是走在正道上了。”

江弦一脸真挚的说,“我给您举个例子,就说法治,我们常说中国以前没有法,但是实际上,秦始皇时期就开始立法,法家在先秦时期就是名头很大的一个学派。

我翻过一些《宋律》和《明律》,像是耳熟能详的‘刑不上大夫’,经常被理解为大人物可以免罪,其实《宋律》不是这么解释的,它只是说给大夫治罪要符合礼仪,比如我不杀你,要求你自杀,赐你一条白绫,自己上吊吧,这就叫‘刑不上大夫’。

我们现在的法律,不也同样有这样的司法特点,要给犯人死亡的体面。

还有孔子说的‘父子相隐’,儿子或父亲互相作伪证,情有可原。

我们的司法里,对直系亲属作伪证的,也量刑从轻,或予免刑,这是不是也有一点法学‘寻根’的意味?”

冯沐静静的听江弦从法学“寻根”的角度做了这么一番辩解。

他眉头皱的更深了几分。

张开嘴,想说些什么,最后还是没说出来。

江弦见状,微笑着找了个借口躲开了,省的和冯沐两个人互相尴尬,闹到两看相厌。

他还是不想和冯沐把关系闹掰的。

毕竟他也明白,冯沐对他怀有更多的是一种关心和保护。

“江弦同志!”

刚躲出来,江弦就被大侄女王安忆给喊住了。

“江弦同志,我看了你那篇理论文章,写的真是精彩!”王安忆两眼冒光。

前些天读过那篇理论文章以后,看到“寻根”的口号,王安忆顿时有种醍醐灌顶、文学视野顿时开阔的感觉。

至于王安忆欣赏寻根文学,江弦没太意外。

他也知道,王安忆本身就是热衷于积极接受新写作思路的作家,而且她也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俩人聊了几句,李陀和王濛也凑了上来,谈论的话题同样离不开“寻根”二字。

“你这个概念了不起。”

李陀竖起了大拇指。

他接触西方文学比较多,各种文学流派可以说令他眼花缭乱。

江弦提出的这个“寻根”口号,这个新颖的文学立场,让他豁然开朗。

“吸收西方创作的营养的同时,立足于现实的、本土的、审美的表达!”

这边的讨论不断有作家加入进来,韩少功、张承志、郑万隆、李杭育、李庆西

不一会儿已经围成个大圈。

李陀扫了一眼这些面孔,有些激动:

“同志们,同志们,听我说一句。”

“今天既然这么热闹,怎们又是英雄所见略同。”

“不如就此成立一个‘寻根派’!”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07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