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67章 我们必须记得,我们应该记得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王硕回想起阅读《高山下的花环》前心底浮现的那些质疑就觉得羞愧。

他竟然怀疑一个能写出这样水平的人是军盲?

身为大院子弟,王硕深知江弦的这篇并不是无的放矢。

很多人物的事迹,王硕都曾经听长辈、同辈们讨论过。

像“小北平”和“雷神爷”这对父子王硕就听说过个类似的。

“小北平”作战勇敢,辨认地图能力极强,他担任连队的炮手,结果百发百中的他接连打出两颗炮弹都是臭弹,自己反而被敌人击中,英勇牺牲。

战后才得知,他的父亲就是赵蒙生战前耗费心思搭线的“雷神爷”。

“小北平”战前的遗书写:亲爱的爸爸,马上就要集合了,您戎马生涯大半生,打仗意味着什么,毋庸儿赘。如果战场上我作为一名士兵而献身,当然不需举国为我这“未来的首长”举行葬礼。不过,能头枕祖国的巍巍青山,身盖南疆殷红的泥土,我虽死而无憾,也无愧于华夏之后代,黄帝之子孙了。

战后,“雷神爷”仍然保持克制,悲痛并不显露半分,只是在深夜时,会到儿子的坟墓上去,平淡地说一句:

我的孩子也埋在这里。

现实中,大名鼎鼎的某军某师张志信,儿子张力战前原本在某部参加集训,本不用上战场,当张力听说前线消息后,毅然向父亲张志信提出申请。

张志信同志严肃的告诉他:“我不会告诉大家你是我的儿子,你就和普通士兵一样,我希望你记住,枪声一响,就要往前冲,不能给老子丢脸!”

张志信的妻子坚决反对,要求他把儿子调回来,张志信却不许。

“我们的孩子放在侦查连危险,别人的孩子就不危险吗?他是我张志信的儿子,必须主动上前线。”

结果在任务中,张力不幸中弹牺牲,享年21岁,临终前拉着战友的手断断续续的讲了一句话:

“请告诉我父亲,我没有给他丢脸。”

后来张志信也没有把儿子的骨灰带回老家,就同他的战友们安葬在烈士陵园。

“我的儿子应该和他的战友呆在一起,他生前没有特殊化,死后更不会。”

在王硕看来,江弦所写的赵蒙生真实,写的“小北平”和“雷神爷”这对父子同样真实。

张力只是其中代表之一,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光是王硕自己就听过不少。

“将门有犬子,可也有虎子!”

晚上王硕被哥们拉去老莫吃饭。

他心不在焉的坐在座位上,脑袋里仍想着《花环》的内容。

好哥们叶京拍了拍手,拉着身旁一男的的手,“咱们左尚林左少回来了!”

王硕只见过这人几次,并不熟,愣愣的听叶京介绍。

左尚林家里神通广大,他原本是尖刀连的,战前调到了其他地方,这次是请假回来,本来已经到了时间,又以“患流感”为由续假打算在家多玩几天,这才有了机会和孩提时代这帮伙伴聚聚。

“还是京城好啊。”

左尚林抽一口中华烟,“探戈、伦巴、迪斯科、贴面舞小三洋、大索尼、雪花牌电冰箱.”

王硕就听着左尚林谈论香水、口红、薄如蝉翼的连衣裙,威士忌、白兰地、令一代骄子筋骨酥软可口可乐。

左尚林嬉皮笑脸,“你们要买大彩电和收录机啥的,给我说一声就行,我爸妈都在外事口,买进口货对我是小菜一碟,都是哥们,价格保准比市面便宜一半.”

王硕原本是矜持谨慎地喝着酒,渐渐的怒上心头。

他也是个军人啊!

于是腾一下站起,“砰”一拍桌子,指着左尚林说:

“你丫给我离开这儿,滚!”

其他人吓了一跳。

左尚林愕然一瞬,朝他笑了笑,“怎么的,小时候欺负你的事儿还没忘了呢?”

“你他妈滚不滚?再不滚我扇你!”

王硕说着就要过去,叶京拦住。

大家都劝,“干吗呀,何必呢?”

叶京也说,“看在我的面子上”

“我谁的面子也不看,今天谁护着他,我就跟谁急,他非滚不可!”

王硕说着就把一个瓷烟缸向左尚林掷过去。

左尚林胳膊吃痛,哎呦一声,手臂垂下来,有点气急,却也不想在休假期间闹出幺蛾子,嘟囔一句。

“什么东西。”

“你什么东西?!”

王硕就愈发的狂野粗暴,在半醉的情况下红了眼眶,上身以下的身体在叶京的环抱下奋力挣扎,使劲的向前伸着头颅。

“丫个王连举!”

王连举是《红灯记》里头一个脸谱化的反面角色,在人人都看样板戏的年代,那是臭名昭著、过街老鼠一样的名声。

左尚林受到这样的侮辱,当真气急,“再给我说一句。”

王硕白着脸,咬牙切齿地说一句话:

“我非叉了你!我非叉了你!”

其他人眼见这顿饭吃不成,劝解左尚林,“硕子今儿喝多了,回头再聚、回头再聚.”

“都是哥们儿,何必呢?”

一顿饭不欢而散。

王硕东倒西歪的回去。

诚实的讲,他也就是借着酒劲发发脾气,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和矛盾的,他浑是浑,但真让他叉左尚林,他也没胆量真做。

只是一想到今天刚看过的《花环》这篇,再听到左尚林的奢靡堕落,他就觉得胸间有什么东西膈应着,这一口气不得不出。

他想起梁三喜,他还没看到孩子出生,留在身边的拨浪鼓,还没来得及亲手交给孩子。

梁三喜是虚构的,可战场上哪里缺的了梁三喜这样铁骨铮铮的硬汉。

让王硕印象深刻的还有靳开来。

靳开来这个刺头人物,在王硕看来塑造的简直太深入人心。

他说话粗,得罪人多,不止一次指着赵蒙生骂,甚至扬言要给他吃颗“花生米”。

王硕仍然能想起他在开战前畅饮一碗习水大曲后的豪言。

“干了这杯酒,咱们烈士陵园见!”

王硕也是热血澎湃的青年,他仍能回想起那时的部队里,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红艳艳的全是大家写的请战书。

当时有战士试图割破手指写血书,想写一篇激情难抑的血书,只是这样写,怕是得割完十个手指都不够。

最后是连里一位班长想了个主意:他去卫生队,让人家帮忙从胳膊上抽了一罐血,就用这一罐血写了一篇完整的血书。

一帮海军,也不知道瞎闹腾什么。

王硕现在回想起这段记忆有些像看小孩子玩闹般可笑,可是想起那个“年少轻狂”的自己,心中丝毫没有“后悔”两字。

毕竟,在那一刻他只记得自己唯一的名字

——中国军人。

王硕自己在回忆录里写过:

“十八岁我当海军,正经八百服兵役,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去的,不是为了分房子,升官发财,当时想的是,要么死在海战里,要么当上海军首长”

燕京大学。

刘震云刚在图书馆里读完1981年《十月》杂志的第四期上《高山下的花环》这篇文章。

73年的时候,刘震云14岁,因为身高上的优势,家长虚报了他的年龄,让他去当了兵。

一是为了吃上白馍,二是为了看姑娘。

在那个岁月,全中国最漂亮的女孩都在部队里头。

可惜等待他的只有漫天黄沙,在一堆大老爷们中间当了五年兵,78年才复员。

虽然如今的他已经是燕大大学生的身份,但仍然对自己生命中那段抹不去的岁月难以忘怀。

因而看到这篇《高山下的花环》以后,他瞬间便来了兴趣,一气儿读完。

读完以后,刘震云的泪水已然湿润了眼眶,难受了好一会儿都缓不过劲儿。

对于他来说,这篇文章里的战士,不是一个个字眼,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读《花环》这篇,他比其他读者的感触更深,因为他的一位老战友便倒在那个地方。

他从其他战友的口中听来了战斗的场景,正如《花环》中所写的一样:

一群人围起来喝酒,嚷嚷着“烈士陵园见”,上战场前,每个人都认认真真的写遗书,战士们互相约定,如果谁死了的话,其他人一定要回去照看他的父母。

刘震云以手掩卷,想到那些可爱的人,便忍不住喉头发涩,掉下了眼泪。

老战友,多想和你再喝一杯!

过了几秒,刘震云才抑制住情绪,重新捧起《十月》这册杂志,看向头条的《花环》这篇文章。

此刻,他无比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来阅读这篇。

刘震云非常理解江弦为什么会给取名叫《高山下的花环》。

听说烈士们并没有整洁的坟墓,只是草草的埋在高山脚下,立一块木头就当墓碑。

高山底下,花环簇簇。

老兵们会沉寂在山脚下,可他们曾经献出的鲜血、生命、热诚,不能被淡忘。

这是忘恩,也是背叛。

在刘震云看来,这就是《高山下的花环》这个名字的含义。

多年后,当花衰败以后,人们还会不会记得他们曾在这里献出了生命?

应该记得!

必须记得!

刘震云目光炯炯的坐在桌前,“这篇不火,天理难容!”

一晃,《高山下的花环》这篇发表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去年,因为纸张的计划供应问题,《十月》还属于“限量发行”,印数逐期增加,从1980年1期的14万,提高到1980年6期的23万。

编辑部会不时地接到外地读者的来信或电话,反映当地邮局订不到《十月》,询问解决的办法。

到了今年,邮局终于取消了《十月》的限量发行,读者的订阅数量大增,今年第1期的印数就达到55万册。

《十月》的第四期发行以后,编辑们都期待着读者们的反应,更期待读者们对《高山下的花环》这篇的反馈。

在《花环》还没发表之前,就已经被圈内看过的一些编辑、作家评为了当代军旅“扛鼎之作”。

这也代表着文化界对《花环》的认可。

如今值得关注的便是《花环》在读者群体中是否会受到冷遇。

张守仁心里忐忑着,好长一段时间都没睡好觉。

好在读者们的反馈来的很快,第4期刚发行不久,出版社的收发室便开始接收寄给《十月》的“整邮袋”的读者来信。

其中光是给《高山下的花环》所写的信函有数千封。

编辑们提早便猜到《花环》会造个大卫星,但这些积极、热烈的读者反响,还是打了整个文艺组的编辑们一个始料未及。

张守仁振奋的攥紧了拳头。

“《高山下的花环》,成了!”

他这段时间承受的压力绝对是巨大的。

《花环》是一篇好,也是一篇危险的。

在发表前,他就拉着江弦说,如果收获鲜花那就给你,如果出了事情那就我担。

他是打心底给江弦承诺,愿意为他承担发表的一切后果。

但如今,全国读者们的反响前所未有的好。

可以说江弦的与冯沐的评论文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十月》造就了创刊以来前所未有过的声势。

张守仁不敢保证今后《花环》不会出事,但至少,已经有那么多的读者读过这篇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此刻多半便是这样的心境。

编辑部的编辑们,很快读了《花环》的来信,有意思的是,收到的一千多封信中,有三百多封都是投诉信,无一例外都是反映:

“改写靳开来的结局!”

面对读者们的来信,编辑们也很是无奈,只好当个趣谈。

不过问题很快就来了。

《十月》每期的印数是50万册,今年的最高销量则是65万册。

出于对江弦的信任,1981年第4期第一次的印数就是60万册。

可在上市一个半月以后,随着《高山下的花环》声势越来越大,60万册第4期就全都卖光了。

这样的销售速度,直接惊掉了《十月》编辑们的下巴。

编辑部几乎每一分钟都能收到外地读者的来信、电话,询问他们如何订购到最新一期的《十月》。

编辑部匆匆忙忙的加印,决定再版30万册。

结果谁都没有料到,印刷厂的女工闹起了情绪。

不给印了!

才发现之前定时发布设置错了。

我设置的10点55分,结果设置成第二天早上的10点55分了,莫名其妙断更了一天我自己都没发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6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