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02章 不合适就退稿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中少社,即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编辑部也在其中,因为《儿童文学》是由中少社所领导的期刊出版部门,这会儿这本全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刊物还是一本月刊。

就在金近老爷子一脸兴奋之际,《电影创作》编辑部的众狼同样兴致勃勃。

邵慧芳的照片已经洗出来了,照片送到负责美编和版面设计的陈澈那里,他负责来选片。

嗯,拍了仨胶卷,一共九十张。

陈澈今年三十出头,拍摄时候也没上摄影棚去,这会儿喝一口热茶,拿起一摞照片,搭眼一瞧。

“嚯!”再往后翻了几张,就成了“嚯嚯嚯!”

他身边儿,编辑曹鸿翔正憋着剧本儿,这剧本是江副主编抛了个点子给他,让他给攒成剧本,还说这活儿叫度桥,是香港那边拍电影的行话,也是粤剧行话。

意思就是,从一个点子、一句话开始,七八个编剧一块儿攒,最终攒成一个剧本。

曹鸿翔那叫个郁闷,攒那也是七八个编剧一块儿攒,他一个人攒,那叫攒么?

但又没招,他还得好好攒,因为江副主编可说了,攒的好的点子叫“好桥”,攒不好的点子叫“屎桥”。

曹鸿翔就这么握着笔,憋了一上午,生怕憋出坨大的,写的那叫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会儿听着陈澈在工位上大呼小叫,曹鸿翔坐不住了,“老陈,你一个人闹腾啥呢?”

“.”

陈澈没有说话,曹鸿翔便起身过去。

还没过去,便看见他桌上散落着花花绿绿的相片,他瞥一眼,看着邵慧芳穿条喇叭裤,打把小紫伞,瞳孔顿时放大。

“哟!”精神一振,视线一转,再看向穿黄色布拉吉的照片,“哟哟哟!”

这几张照片可太刺激眼球了!尤其是那张跪坐在地上,穿条大秋裤啊呸,大丝袜,邵慧芳扭头看向镜头,两手往膝盖那么一搭,身材曲线的凹凸,展现的淋漓尽致,又骚又媚,又媚又骚。

“这、这就是拍的封面?”

曹鸿翔一脸鸡动,说话都打哆嗦,连连点头,“行啊,可太行了!”

他没看过涩图,没看过毛片,哪怕再多长一个脑袋,他也想不出照片还可以这么拍。

江弦表示他也想不出来。

他也不知道白灵是什么先天擦边圣体,能在80年代就领悟擦边精髓。

这个道理,一直过了几十年,网文作家们才终于想明白:想不被和谐,还想体现出诱惑和暧昧,你可以写足。

曹鸿翔和陈澈这边动静很大,又吸引过来几个编辑,照片这件事很快发酵起来,传了出去,越传越大,越传越邪乎,平时鲜有人影的三层东,今儿一天慕名而来的北影厂职工就没断过。

“这喇叭裤穿的好看呀。”

“哎呦我的妈呀,你看这张照片,这拍的正经么。”

“没眼看了都。”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嘴巴在批判,眼睛却很诚实的盯着。

陈澈察觉到四周呼吸都有些沉重,赶紧把照片收好,生怕再弄出什么茬子,给江弦送了去。

江弦捧在手上,简单看了几眼,最后在陈澈选片的基础上又选出几张,定下封面图,正是邵慧芳的那张成名封面。

“江副主编,怎么不选另外一套?”陈澈问道。

“这叫把一颗明珠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这样明珠不会蒙尘,刊物风险也会降低。”江弦给陈澈解释说,这是他和李清泉学的编辑技巧。

另一组图肯定更刺激眼球,但《电影创作》终究只是北影厂的小杂志,跟背靠影协的《大众电影》比不了,事情还是要做的低调一些。

陈澈一听,顿觉佩服。

有艺术水平,有政治胆识,这就是编辑的艺术啊!

等陈澈告辞离开,江弦捧起桌上这些天搜集来的几本《儿童文学》,其中一本还是十几年前的创刊号,封面图是黄永玉的木刻作品。

杂刊的文章也很豪华,都是叶圣陶、金波、冰心、张天翼这些作家的作品,而且每篇文章都配有专门绘制的插图,都是由万籁鸣、张乐平这样的大师绘制。

《儿童文学》这本刊物很有意思。

这是一本极为畅销的杂刊,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极受欢迎,生命力极强。

哪怕是秋风过境,传统文学刊物覆灭、式微的21世纪,《儿童文学》那摸起来粗糙不平的蜡制封面,还有“本刊适合9至99岁公民阅读”的字样,依旧是很多80、90后的记忆。

其实最早期的《儿童文学》是一本“内部刊物”,没有刊号,也没有固定的发行周期,大概每年出上四期,与其说是一本杂志,不如说是一批儿童文学作品的汇编集。

当时同类刊物少,他们质量又优秀,虽然上海有一本更早创办、更正式的儿童文学刊物《少年文艺》,但自古就有“北方作家不给南方刊物供稿,南方作家不给北方刊物供稿”这样的老传统。

再加上京城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

于是在60年代,《儿童文学》的第一期就卖出了30多万册。

编者们见成绩如此喜人,立马计划将杂志发展成全国发行的“外部刊物”,把发行周期也固定下来。

可惜,就只出了10期,童话故事就变成了革命童话故事,销量登时暴跌,再加上外部压力很大,这刊物就停了。

一直到77年才终于复刊,能固定出版周期,面向全国发行。

和当时的传统文学杂刊一样,全国的儿童读物工作者,也在庐山开了个会议,严文井、冰心这些个编委在会上反复强调,“伱一个儿童文学刊物,跟什么z治风?”

于是就在传统文学复苏并开辟黄金时代的这几年,儿童文学跟着迈向辉煌,环境比传统文学还要更加自由,不讲什么伤痕、反思。

嗯,这便应运而生出一位妙人.

这位哥们还是大院子弟,儿时梦想是当一名掏粪工人,小学念了一半多,四年级就被学校撵回了家,所以文凭只有小学。

因为失恋,他拿起了笔杆子。

从去年开始,这哥们写的童话故事,几乎要塞满每一期的《儿童文学》。

这本杂志都快变成他的形状了。

江弦放下手上的册子,眉毛一挑。

要是他也占满一期《儿童文学》,抢抢这哥们的风头,以后这事儿说出去还挺有面儿的。

他都能想象出后世那帮营销号会怎么吹,新闻学笔法一写就是:他写的童话故事胜过了“童话大王”郑渊洁。

江弦对这篇《草房子》还是挺有信心的。

曹文轩是郑渊洁的老对手了,不论人品,只论文学,他这篇代表作当然比郑渊洁这个时期作品强一截,郑渊洁这会儿连皮皮鲁都还没写呢。

京城,东四十二条21号。

一排树龄古老的行道槐树遮挡着一座独院,阳光斑驳的洒落在匾额上,其上镌刻着字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社!

归团团管。

一大早,徐德霞便来上班,她78年从河北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儿童文学》,今年27岁,是编辑部里最年轻的童话编辑。

“又有这么多来稿?”

“是啊。”

徐德霞无奈的笑了笑,自从在庐山的那次会结束以后,儿童文学就迎来了大热,每天全国各地的投稿多到要拿麻袋来装。

“徳霞同志,这篇稿子你优先看一下,需要修改的地方批注出来。”

童话组组长余克彬把一沓厚厚的稿子捧到徐德霞桌上,强调一嘴,“这篇是编委送过来的,你务必重视,嗯,作者你应该也认识。”

“认识?”

徐德霞本能的回了一句,“郑渊洁?”

郑渊洁无疑是如今《儿童文学》编辑们最钟爱的作者,他一个人的稿子就能喂饱所有《儿童文学》要组稿的编辑。

徐德霞至今记得,去年的冬天,作家郑渊洁的母亲冒着大雪,拿着他那篇被多家杂志社退稿的《黑黑在诚实岛》来到《儿童文学》,这算是郑渊洁与《儿童文学》第一次结缘。

之后的这段时间,他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不停的写,越写越好。

编辑部有人开玩笑说,以他这速度,自己一个人写一本月刊都够了。

“不是郑渊洁。”

余克彬神色复杂道:“是江弦。”

“江弦?”

徐德霞眉毛一挑,“是那个写《棋王》的江弦?”

“就是他。”

“他怎么给咱们供稿?”

徐德霞一脸的难以置信,余克彬也是一头雾水,不过这稿子可是他们《儿童文学》的老创始人金近递的,还是江弦这么有名的一位作家写的。

“你先看吧。”

犹豫片刻,余克彬又低声道:“咱们《儿童文学》也有原则,哪怕是江弦的作品,如果不适合咱们这本刊物,该退稿就退稿,相信江弦同志也能够理解。”

“我知道了,组长。”

徐德霞顿感肩膀变沉许多,待余克彬离开以后,捧起桌上这份稿子,一页页读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8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