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 分类:都市 | 字数:0

第238章 第一个猜出谜语的人

书名:1978合成系文豪 作者:好想吃薯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3:16

1981年年初,一股冷空气弥漫在京城的上空。

趁着春节前还不是太忙,江弦和朱琳两家一块儿在全聚德吃了顿饭。

饭后,江国庆捏着份《人民X报》,念起了上面红艳艳的指示。

“未经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准贩卖工业品。”

“不准贩卖一类农产品。”

“不允许私人购买汽车、拖拉机、机动船等大型运输工具从事贩运.”

朱教授体会着上面传达的精神,琢磨一会儿,“紧急文件,这是口径要变化啊”

“怎么变?”江国庆朝他看去。

“打击投机倒把?这是要整治整治市场秩序?”朱教授边想边说。

江弦喝一口茶水,淡淡道:“爸说的挺对,我看上面是要管控一下局势,控制个体民营了。”

“控制?”

他这俩爹全都朝他看去。

江国庆说:“去年年底不还鼓励个体民营呢?报纸上天天登温州那八个人,怎么这就变风向了?”

“上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松一阵儿肯定就要紧一阵儿,再不管管,都得跟年广久似的晒钱了。”江弦说。

去年,“傻瓜瓜子”年广久的瓜子生意越做越火,钱挣的是越来越多。

这会儿最大面值钞票就是10元的大团结,于是年广久干了一件特高调的“傻”事

——晒钱。

啥意思呢?年广久说天一下雨,麻袋里的钱就容易发霉,他把钱全都晒在院子里,这样就不怕发霉了。

别人问他:你找死啊?你敢晒钱?你胆子真够大。

他振振有词:我的钱发霉了,不晒一晒怎么办?

害,说白了就是作妖,花式炫富。

后世也常见,名包手表摆一地,摆好姿势,拍张照片,pyq一发:“家人们谁懂啊?从保时捷911上摔下来了。”

这种比较低级,高一级点:赶着周一闭馆,躲开人儿,撒欢儿~

“.去年、前年都遇到了赤子,改开必定要遇上这么一场寒流干扰。”江弦分析一通。

朱教授这个天天研究经济学的忍不住点点头,面露欣赏,“没想到你这个搞文学的,对社会认识还挺深刻。”

“瞧您说的。”江弦笑笑。“我们搞文学总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就不提反思、伤痕,往近了说有蒋子龙的改革文学,往远了还有茅盾先生的社会剖析呢。”

茅盾先生的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

这也就导致他的作品阅读门槛极高,在后世很少有人触碰,甚至还出现贬损的声音。

不读可以理解,贬损就很狭隘了。

阅读茅盾的文章一定要融合着时代的背景,别看老先生斯斯文文,好像很文雅,他的笔名可是叫矛盾,叶圣陶给他改成了茅盾,在过去那个时期,他是引领过一场场笔战的。

他和鲁迅一样,都是极早意识到文字不能光无病呻吟的作家,两个人是好友也是乌镇同乡,文章一个像投枪,一个像匕首,一起插向敌人的心脏,只是这一重背景色彩在和平年代很难得到体会。

“这什么个体、民营.反正都影响不到你写文章。”饶月梅一琢磨,一拍大腿,“这么看来,你这个写还真是个好事儿。”

江弦笑笑没有说话。

文坛的糟心事儿又哪里少?只不过都是无形的硝烟,光是一场反精神wr就够闹心的。

朱琳已经进入北电业余培训班学习了,每天都在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这天回到家里,她给江弦分享:“我们班上好多同学最近都在讨论,被车撞到以后,自己会说出什么心愿。”

一月份,《京城文学》刊发了史铁生《午餐半小时》,这部短篇迅速在读者群体当中掀起巨大讨论,一时间人民群众的热议话题都成了:被撞以后,你有什么心愿?

史铁生的名字,也这样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章德宁很快找上门,兴奋道:“铁生的这篇真是火了。”

她掰着手指头一点,“王安忆同志、汪曾祺先生,这下又多了一个史铁生,江弦,你又捧起来一位作家!”

“和我没多大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江弦淡然一笑。

这份云淡风轻到了章德宁眼中,就成了任他云卷云舒我自巍然不动,完全大师气度!

她喝一口水,不好意思道:“江老师,我还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德宁老师,你说。”

章德宁笑笑,“能不能给铁生这篇文章写一篇文学评论?以你的影响力,这篇评论一发,铁生这篇一定能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文学评论?”

江弦想了想,没急着答应下来,有些顾虑道:“我这个人很少写文学评论,恐怕不如真正的评论家那么专业.”

“你先写写试试。”章德宁面带期待之色,“不管怎么说,你都是最早接触到这篇的人,说说自己的见解,能写的有多差?”

“那我试着写写。”

江弦答应下来,写文学评论在他看来倒也不算是太难的事,而且日后随着他地位的提升,难免会有这样的事找上门来。

在写之前,他先研究了一下别人的写法,研究的也是一篇他很熟悉的

——《许三观卖血记》。

自从上月发表以来,对于《许三观卖血记》的讨论热潮就没降下去过。

王扶上次来给他送读者信的时候,就一脸兴奋的告诉他,发表《许三观卖血记》的《人民文学》12月刊销售量相当喜人,已经加印了八十万份,目前销售量一百八十万册。

虽然这也只超出他们首印量八十万份,但在这么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成绩的情形是极少见的。

而且12月刊只发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独稿,这一百八十万份的销量,可以说完全是江弦一个人的号召力。

这般盛况,几乎不输几年前《文汇报》的《伤痕》了。

江弦是忍不住想,这个销量如果不是在《人民文学》上发行,而是出版,得赚多少稿费?毕竟他们杂刊没有印数稿酬。

而且这次发表,对今后《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也会造成很大影响,这也是传统文学刊物后来逐渐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转头想想,既然换来了《人民文学》首次完全刊发这项荣誉,他也能勉强接受,就不得了便宜还卖乖了。

《许三观卖血记》销售如此盛景,文学评论界自然不会太安静。

江弦先是在这一期《上海文学》上,看到了茹志鹃的文学评论《从月亮到卖血——“读许三观”》。

她是结合着《琉璃月照铜钱街》来分析这篇文章的,这两部,一个写的是阳春白雪,一个写的是下里巴人,她觉得这两篇可以看做是同一系列。

它们都表达了人性单纯愚昧而又无奈真实的一面,揭露了人性崇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洋溢人间的股股温情,也令人感受到彻骨的寒气,都是能够发人深思深省的作品。

最后更是穿透作品,直接分析江弦本人的创作,赞扬他拥有文学创作的精神气度,也有自己在文学理解上的清醒坚持。

她否定了江弦创作脱离群众的批评声,更是以这样一句话收尾:

“木铎金钟,怀才抱器如江弦者,可谓凤毛麟角;睿智机巧、纵横激荡如江弦者,着实世所罕见。

而创作一以贯之,为人民鼓与呼,江弦堪称社会良知,这实乃中国文学之幸!”

茹志鹃同志这一篇评论看完,江弦都有点不大好意思了。

虽然他帮忙提携了王安忆,不过完全能看出,茹志鹃同志的这篇评价相当客观、真实.唉,不管究竟是怎么样,被人捧臭脚的感觉确实是不错的。

而且哪怕是带着点人情色彩,本质上也是江弦自己的文章足够优秀,才足以支撑有人这样吹捧。

某些人通篇写的屎尿屁,那就是想捧,也根本扶不上墙啊。

又看了几篇其他人的评论,比较让江弦印象深刻的是雷达老师的文学评论,他这篇评论颇具巧思,跟写似得,直接拿他去编了个故事:

“话说,有人请中国作家江弦猜谜语,并说这个谜语30年来尚未有人破解。

江弦声称自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

谜语是:把一只2500克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500克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把它拿出来。

江弦立刻答道:你用什么工具装进去,我用什么工具取出来。”

雷达通过这样一则虚构的故事,进而引出他想表达的观点:

“30年来,江弦是全中国第一个猜出这个谜语的人!”

“他巧用的工具,就是‘语言’!”

读出其中的多重深意,江弦会心一笑。

30年来无人破解3岁以来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谜语.

前者是隐喻解放以后,中国作家对语言学知之甚少。

后者则是隐喻江弦天赋惊人。

其余就不再一一解析了。

一个风趣的小故事,表达进了雷达读过《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后的全部感受。

“文学评论居然还能这么写的?”江弦颇感奇异。

他给钢笔吸饱墨水,握着笔,稍作构思,刷刷往下写去。

北影厂的厂长王洋找到江弦,他那个拍摄“中国文学”纪录片的想法,在王洋的帮忙争取下,上面终于松口,批准尽兴拍摄,还给批了1000块的巨款。

江弦勉强接受这样的结果,相比于这笔资金,这支拍摄许可的令箭反而更加重要。

还是那句话,摄像机、打印机这都是受国家管控的。

“中国文学”纪录片剧组正式成立,成员就他一个人。

回到虎坊路15号,江弦去找了一趟蔺兴汉,托他帮忙,请了王扶林执导这个纪录片,摄像、灯光、录音也都先用《三岔巷劫案》的人。

和这会儿所有的单位一样,央视也在改革,尤其是蔺兴汉这个电视剧部,穷的叮当响,为了活下去,今年试着搞起了承包法,倡议大家自己想办法出去接活,收入百分之三十交上来,百分之七十自己分。

所以江弦这么一招呼,一帮人还挺兴奋,热情的答应下来。

之所以请王扶林,是因为江弦要用进口彩色胶片拍摄,而不是黑白。

这会儿国内电视剧都是黑白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正是王扶林的《敌营十八年》,而且实景拍摄这方面他有经验。

国内从来没有人拍摄过纪录片,第一部是吴文光拍摄的《流浪京城》,吴文光由此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

一千块肯定不够,江弦自个儿又垫了一千进去,王扶林一算,紧着点用,够拍35分钟的了。

“那咱就先拍一集。”

草台班子匆匆搭建出来,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这次拍摄有王扶林这个团队帮忙,下一次呢?

江弦这片子肯定是要长久的往后拍摄,也就一定要攒出自己的队伍,自己的人。

夜里,他坐在桌前,把每项工作都列出清单,然后握着笔,把对应的人选填在后面。

“写什么呢?”朱琳凑过来问,纤细的双臂的环在他脖颈上。

“我这不是弄了个剧组嘛,差点儿自己的人。”

朱琳瞥了一眼,“这好像是我们北电的吧?”

江弦轻笑,“都你们北电了?你融入的还挺快。”

他一琢磨,朱琳这学历可够恐怖的,本身就是医科院的研究生了。

这上北电这么一进修,又进步了!

他可得抓紧追赶。

“明天我和你一块儿去北电。”

一夜无话。

清早起来,江弦骑着车子,和朱琳一块儿来到北电校园。

他来这儿自然是挖人的,本可以让北影厂帮忙联系,不过学生这都快放寒假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

很快找到陈皑鸽,念诗小王子见到江弦很是惊喜,“江兄,你怎么来了!”

“我过来找几个人,不知道你能认识不?”

“谁啊?”陈皑鸽特骚包的问。

和很多人“阿瑟请坐”的刻板印象不同,陈皑鸽其实是个宁可人掉在海里,也不能让话掉在地上的主。

他前妻洪晃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那张嘴:“丫是真能侃,再枯燥的事儿,到了丫那都能说成个花似的,你不服也得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2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