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四十六章:料定他大事难成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中州对贼作战守则:一扎营垒,以利攻守;二慎拔营,以防敌袭;三看地势,以争险要;四明主客,以操胜算!”

开篇便是简洁明了地给出了四个重要守则,完全涵盖了扎营、行军、作战的各项基本要素,张诚点了点头以示赞许,又继续往下看去。

“进入大河南岸即为战区,凡勇毅军各营皆需遵从‘扎营之规’行事,无论周围是否存有敌踪,皆不得简化行之……

一、扎营之地,忌低洼潮湿,积水难以泄出;忌坦地平洋,四面易受敌袭;忌坐山太低,客山反高,易受敌反制;忌斜坡半面,炮子易入难防。

二、扎营之地,须择顶上宽平,而旁面陡峻者,然四面陡峻者,最为难得;若能择选一面或二面陡峻者,亦好。

三、驻营择址之法,先择背山面水之险地者,当选右背山陵,前左水泽,然此好地亦难择;但或前或左或右有一面阻水者,即易于防御抵敌,实为宜选之地。而择砍柴挑水便利者,汲水之道最关紧要,如为贼所断,则不可守矣,当速弃之而走。

四、各营每到一处地方,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即挖壕修墙,限半个时辰完工;未成之前,不得休歇,亦不许强行与贼搦战。

五、墙垒须高八尺,厚一丈;筑墙不用门板、竹木。里外皆用草坯、土块垒砌,中间用土筑紧;每筑成一尺,须横铺长条小树,以免雨后崩裂之患;亦须留枪炮射眼,内筑子墙,为人站立之地。

六、壕沟须深过一丈五尺,愈深愈好,上宽下窄;壕中取出之土,须覆于二丈以外;不可太近,不可堆高,恐大雨时仍流入壕中也;花篱用木须粗大,约长五尺余,埋土约深二尺;坚筑旁土,以攀摇不动为主;或用二三层,或用五六层,如此可也。

七、每筑营,凡墙、壕、篱,三者缺一不可;营墙取其高而难登也;壕沟取其深而难越也;花篱取其难遽近前也。

垒、壁、土城,名虽不同,皆属墙子之类也。池、堑、陷马坑,不甚宽长,其上虚铺以土;梅花坑,乱挖深坑,约四五尺,大小无定,名虽不同,皆属壕沟之类也。

木城,立木圆排,周围如城;木栅,亦系立木,不必周围皆有;乱钉者名梅花桩,分层次者名花篱笆;鹿角树之有权丫者名拗马桩;档木,中有横木,用小木斜穿,以架于地;地刺,用竹木削尖,钉于地,亦名铁蒺藜、铁菱角,名虽不同,皆属花篱之类也。

营墙可只筑一道,然壕沟则两道、三道更好;而花篱等,则五层、六层为最宜。

八、一营当开设两门,前门宜正大,后门宜隐僻;营宫中军帐正对前门,中留甬道,宜阔;亲兵各棚扎甬道两旁,前部扎前门,后部扎后门,左部扎左,右部扎右,余者中军;两帐相距略宽,以留水火之路;营外开厕数处,宜远,营内至少亦应开厕两处,专备夜间之用。火药,挖一地窖,上覆草棚,用泥涂之,仍安气眼,以免受潮。

勇毅军各营每到一处,皆需按此‘扎营之规’,必于一个时辰内完毕,即使当面无敌,也不得有所懈怠!”

这些内容大多都是原《勇毅军操典》里面有的,只不过为了更适应与流贼作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提炼,而这些内容又是大多来自于戚少保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当然,还有一些内容是张诚记忆中残存的曾国藩打太平军的战法,只不过他的记忆已经十分零碎,所以只能算作是一些点子,具体表述还是靠大家一起集思广益,这里面魏知策、孙时相、胡以温功劳最著!

永宁伯继续向下看,只见下面是“行军之规”,具体内容如下:“每拔营起行之际,最关紧要,切勿大意,当谨遵严守‘行军之规’,万勿轻敌……

一、凡拔营时,必以七成兵力为预备队,以备遇袭作战之用,而以三成兵力为押夫,护运全营粮秣辎重。

若贼在我前,则七成队走前,辎重大车走中间,以三成队在后押护;若贼在我后,则以三成队在前开路,辎重大车随同前行,而留七成队在后防贼来袭。

如有数营同行,则各营皆以七成队伍在前,须各分班行走,绝不许此营之队,掺入彼营之队中,尤不许辎重大车彼此掺入混杂别营队中;而为押夫之三成队伍,亦专押本营辎重大车,不许各营混乱,违者究其上官责罚之。

二、凡拔营行军时,必须派先锋哨骑四出,尤在前之哨骑,或哨官、队总,或什长、伍长押队,必择善看地势、善查贼情者为之,行在大队之前十里,或二十里外,仔细探明。一探山谷水泽,二探密林树木,三探村庄铺寨,恐有贼兵屯驻埋伏在内。

出哨各队不得少于一什人马,每遇一条岔路,即派一人往探,若遇过桥过渡,尤须谨慎,恐大队渡水之后,遇贼接仗,进则容易,退则万难。

三、每营行进时,皆须派一队游骑在后押尾,凡辎重车马过完之后,查明恐有病者落后,又恐本营兵丁在后滋事,又恐游兵散勇假名滋闹。

最后更是严令,勇毅军各营在中州地方,拔营行路,每日最多行进四十里,少则二三十里,视沿途官道情况,以及周边贼兵动向和驻营地方为准,无永宁伯帅令,不可加急行军,一如定规,不得有违。”

张诚将那沓文稿一张一张仔细翻阅,只见接下来就是《作战之规》了,对于在同流贼作战之际该如何应对,也予以明确,以免临战生乱。

“一、出队要分三大支,临时再多分出几小支;凡遇房屋之处,须分一支,以防埋伏;小山之后,亦须分出一支;树林之中,更须分出一支。

二、队伍要占住山坡高处,排立列阵,不动如山,营官更要四处往来,以鼓舞各部士气,更寻登高处,以瞭望贼情。

三、打仗要打个“稳”字。贼呐喊而我不应,贼来冲扑时,我亦不动,严守阵列,只以炮、铳、弓弩防守,贼冲至近前,则刀盾结阵,枪矛棍棒出击,铳弓寻隙补射;不论贼扑我几次,尽皆如此御守;稳住过两个时辰,贼力疲气竭,我师必然大胜;若贼力竭而溃,可使三成骑兵追击,初时只追不杀,而以铳弓射之,以为驱赶,使其阵乱无形;待贼兵真溃,才可发力追击。

四、前队须留精兵五百,以备贼之冲锋;后队亦须留精兵五百,以备我之救败;中间大队亦须分出五百,以护辎重。前队若遇小挫,则后队精兵出击,以救败;若前队得胜,则后队精兵不动,专等收队时在梢尾行走,更备救急,不可轻出。

五、贼不入射界,炮铳皆不得发,违者立斩,并罚其上官;刀盾枪矛近战对杀之时,须让贼先动手,我后动手,待头一下已过,第二下未来之时,我好拨他头一下,正好可击杀他。”

条条款款罗列极细,张诚更是字字斟酌,句句细思,要知道这些条例一旦制定完毕,将作为此番中州与闯贼对战的根本原则,可是要发行到全军各营将官知晓,实难更易。

孙时相与胡以温因与其他各将不同,他们住所就在张诚的中军行辕大帐旁边,所以并未急着归去,而是与刘承祖一同留下,准备遵照张诚审阅意见,对《作战条例》进行最后的修改。

此刻,他见到张诚面上露出满意的神情,便在一旁插言说道:“我师有此营规,无论各营调拨何处,事势缓急,只须严守此法,日行三四十里间,半日行路,半日筑营,粮药随带,到处皆可立营筑垒,劳逸饥饱之间,大可节养其体力,体恤其艰苦,以此用兵,中州贼乱,何愁不平啊!”

胡以温也在一旁附和道:“依此‘条例’,我师对战李贼,当能自立于不败之地,得致人而不致于人之效!”

“这也是没有法子的办法,还不是给李贼逼的?”

永宁伯张诚摇头苦笑着继续说道:“中州糜烂,处处皆是贼,就算偶有州县无贼,亦难有余粮供我大军补给。可数万将士总不能饿着肚皮与贼为战,所以才要稳扎稳打,不可轻敌冒进,不惟粮草补给困难,一旦打了败仗,那伤亡的可都是我宣镇儿郎啊!”

张诚放下了手中拿着的那份手稿,转过身望向北面窗口,叹息道:“自古以来,当兵吃粮,天经地义,当今皇上也不想不愿差饿兵出战,可观中州之实情,旱蝗肆虐,饥民遍野,贼寇横行,又有哪一座州县尚有余粮,可供我大军食用?”

“就算有些州县尚能支给一些钱粮,也是钱多粮少,完全不够。”

张诚起身走出大帐外,吹了会晚风,才又说道:“我之所以迟迟不肯全师渡河,便是在等候山西、大同那边粮草,再加张督臣那边督运的畿北和山东粮秣。

届时豫北原武、封丘两处地方,便可成我师在豫南征战贼兵之根本,有‘大河船队’在我手中,粮草火药炮子源源不断运过大河南岸,就算不能一战败贼,那也能将其拖垮在开封城下!”

“伯爷定略,我师在中州行军作战,自备粮秣辎重,每日埋锅造饭,不须向州、县索米供应,便无后顾之忧,将士日行仅四十里,少或二、三十里,亦无疲累之态。如此施为,李贼如何不败!”

孙时相的话音才落,刘承祖便在一旁接言:“若大明官军皆仿我师此法,步步稳妥进逼,又怎有贼之今日乎?”

胡以温忍不住叹息一声,插言道:“哎。朝廷无能,贪弊盛行,官库枯竭,各镇官兵本就饷粮不足,又被将官们贪墨克扣,大喝兵血,他们麾下士卒怎有战心士气,又怎会有余力自备粮秣出战?”

他继而以崇拜的眼神看向身前的永宁伯张诚,又再说道:“纵观天下各路官军,惟宣府独树一帜,非但饷粮按月全额发放,更是每逢出战,皆自备足量粮草,不凭朝廷拨付为战,只此一点,别个将领如何学来?

此皆赖永宁伯神威,于宣府大刀阔斧,厉行革新之功,否则我宣府亦会步别镇各将之后尘,出战则无饷粮,不战又获朝廷罪责,步入两难之境地,甚至兵败身亡,就如两任陕督傅宗龙、汪乔年那般。”

张成芳原本很少在众人身前多言,今时竟也忍不住插言:“又或似左良玉那般,拥兵避战,柿子只拣软的捏,遇事不求功,只为保全自身罢了。”

永宁伯张诚听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只是微笑着不作一言,他轻抬脚步往大帐前一处高高的土台走去,缓缓登上了最高处俯望着大河北岸的一片营火。

此刻,戌时刚过,天色渐晚,虽未大黑,但稍远点的地方也已看不清景物。

放眼望去,大河之上也是星星点点,还隐约可见许许多多移动的光影,正从东面往西行来,犹如一条光带挂在大河北岸边似的。

“伯爷,有了如此规模船队在大河之上,无论转运兵马,还是补充粮秣军资,都很是便捷,堪称我师生命之脉,可保我师再无断粮之虑。”

孙时相最后更是肯定道:“此事虽伯爷高瞻远瞩,虑事在先,然陈忠将军亦功不可没啊!”

张诚望着河面上东来的一溜灯火,道:“李贼今已动念,有了经营一块根基之地的想法,只是还没有决断,究竟选河南,还是陕西罢了。”

“伯爷以为李贼会选何处作为根基所在?”

“呵呵。”

张诚干笑着对孙时相回道:“其实,李贼早在首攻开封之后,就该在汝州府、河南府南面、南阳府北等地,攻州占县,设官理民,以为根基。

可笑的是他偏偏心念故土,一心想着在中州壮大,好回陕西那穷乡僻土去称王,真是鼠目寸光,我料定他大事难成!”(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88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