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五章:大争之世象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张诚在延庆州城本无停歇之意,只不过顾及了宣大总督张福臻的面子,才勉强赴宴,所以午宴结束后,便即启程。

而总督张福臻因受永宁伯张诚的邀请,将前往赤城堡参加援辽阵亡将士公祭,所以他的车架也随张诚大军一同出发。

不过,张福臻毕竟也是在陕西任过延绥巡抚,他可是真刀真枪与流贼厮杀过,崇祯三年时他就曾领兵四千往攻流寇,从西安一直打到延安,连连破敌,积功升为榆林参政。

此后,更破流寇张存孟于葭州,一路追至西川,又斩杀流贼老柴薛成才、青背狼等流贼,不久更击破流寇赵胜,五战五捷斩贼首七百余级。

崇祯五年时因剿贼功以佥都御史巡抚延绥,他自筹军需,严格操练士卒,剿抚互用,督曹文诏等出战,大有斩获。

接着又与洪承畴合兵击败张存孟,并将之擒获,再平巨贼神一魁,前后斩杀贼寇万余级,终使陕西局面稳定。

此刻,宣大总督张福臻与永宁伯张诚策马并辔疾行,让他想起自己当年在陕西地方,率军剿贼,亲自冲锋陷阵之时的那种感觉。

想当初,他也曾亲冒矢石,单以百余弓手而击溃数千流贼,更是曾策马冲锋,刀砍枪刺与贼激烈搏杀,心念及此不由顿感豪情万丈。

可如今已是七旬老翁,虽还可勉力策骑奔驰,但毕竟不如年轻之时那般年轻力健,才只骑行了十余里路程,便觉难以支撑。

张诚对于张福臻也是心中敬佩,毕竟这位张总督的身上总有一些当年卢象升的影子。

他们都是文人士子中难得的知兵之人,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更皆是守正不阿,不善交际变通的人,所以在朝中便没得同盟之人作为奥援。

即使如他们这样能力出众的人,若是不善于交际逢迎,在朝中没有靠山作为奥援,也无法于这乱世之中长久。

虽然现下里张福臻仍然还是宣大总督,且也颇受崇祯皇帝的赏识,但却不如当年的陈新甲为宣大总督时,朝中有杨嗣昌帮衬,处处便利。

怎会像张福臻这般处处受到掣肘,他为朝廷做一点事,竟然比给自己家里做事还要艰难,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可即使如此,张福臻到任以来依然苦心经营宣大地方的军事防务,非但是增加了长城一万三千丈,更开垦屯田达三万七千顷之多,奏上的屯息银也有二十四万七千余两。

但就算他在这般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仍是为朝廷做出如此贡献,却仍然挡不住朝臣对他个人的批评和抨击,可见朝廷政争已经彻底演变成了无比黑暗的党争之中。

非我党人,其心必异,如不除之,必成大患!

正是以上种种,也更加坚定了张诚的结党之心,但对此他却也是小心翼翼,暂时仍是以结交不甚起眼的下级官吏为主,而对上则是紧紧抱住崇祯皇帝身边内监和宠臣的大腿。

这时,他见总督张福臻已显疲态,便主动放缓了马速,让胯下战马缓缓而行,以使张福臻能够歇息一下。

眼看再前行不远便是长安岭所城,看来今晚也就只能在此处下榻安歇,毕竟继续前行就是当年张诚遇袭的那一大段峡谷,可不敢贪黑夜进。

“督臣,我们今晚就在长安所歇息一宿,明早再启程往雕號堡。可好?”

张福臻此刻也是十分疲惫,见张诚提议在前方长安岭堡歇息,自然是不会反对,同时更对张诚另眼相看。

此前,他对张诚的印象就是极佳,这其中不止是因为张诚治军有方,连连建功,更主要的还是张诚在北路的军事建树。

张福臻一直认为能带兵打仗的将军不缺,但可以治理地方,如张诚这般彻底整肃地方军事军务的却太少。

他所钦佩的也正是张诚对北路的治理,能以北路一方偏僻之地,而养出如此精悍的军兵将士,这才是最为难得之事。

以他一方宣大总督之能,在整个宣大地方奋力治理年余,也才只开垦屯田三万七千顷,得屯息银二十四万七千余两。

实干之人,更看重同样实干的能人,而人品端正的实干者,对于比自己强的人,心中只有敬服与钦佩。

反倒是那些奸诈小心,心中早已泯灭了良知,只记得追逐个人名利,但凡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必会心生妒意,想方设法将其除掉而后快。

宣大总督张福臻心中坦荡,他哈哈笑着说道:“不行喽,人不服老真是不行啊。”

他也将马速降了下来,与张诚并辔而行,口中接着说道:“永宁伯正当年轻气壮之时,国朝有如此栋梁,实皇上之幸,我朝之幸啊!”

张诚此时已经放开战马缰绳,任由其沿着官道向前缓缓而行,他却对张福臻笑着说道:“承蒙督臣不弃,还请以表字称呼张诚才好。老是永宁伯这样称谓,反倒显得疏远了些。”

其实,张诚作为大明新兴武力集团的老大,而今也已是成为宣大三镇之首的宣府镇总兵官,更被封镇朔大将军。

别看只比前任宣府总兵杨国柱的镇朔将军多了一个“大”字,但就是这一个字,多少武人拼死为朝廷效力,然终其一生也未能得个将军称号?

就连祖大寿镇守辽东数十载,到死也只得个征辽前锋将军的封号,甚至连“宁远伯”的爵位都是其死后加赠。

由此可见,张诚这个“镇朔大将军”的含金量有多高了,更何况他如今还是超品级堂堂伯爵,地位已经远在各级文臣武将之上,可是拥有“见官不拜”的特权!

张福臻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一丝真诚的敬意,心中也是十分的受用,不由开口道:“忠忱啊,若我大明各镇总兵,都如你一般,何愁奴贼不灭,流寇不平。”

张诚策马不语,心中却是想着:若大明各镇总兵都神武英勇非凡,而皇上却仍是这般能力水平,这天下怕是只会更乱!

但这番话也只能留在心中,不能说出口来,他暗自叹息一声,才道:“督臣过誉,张诚也只是略尽本分而已。”

他接着又道:“诚本宣府军户,从军报国确乃诚之本分,况今上对诚宠信有加,怎敢不以死相报!”

眼看前方不远,长安岭堡城的轮廓已然依稀可见,张诚勒住战马,停下来说道:“然当今之世,鞑虏窥视于外,流贼肆虐于内,朝廷钱粮不济,无力外御鞑虏,内剿流贼。

之所以会如此,皆因朝堂之上党争不断,而再下更是各级官吏贪弊者众,实心爱民者无多,各地又是水旱蝗灾连连,民不聊生。

如此自然从贼者不绝,反壮其声势,而朝廷各处州府连钱粮都收不上来,守土安民尚且无力,更何谈防贼剿贼?”

他说着就将话题引到了张福臻的身上,只听他继续道:“就拿督臣来说,履职宣大以来,殚精竭虑,苦心孤诣,修缮长城防线万余丈,垦殖荒田三万余顷,为朝廷结余屯息银数十万两。

督臣为宣大所做一切,皆有目共睹,不惟宣大军民感念督臣之恩德,就连当今皇上也对督臣赞誉有加。

可即使如此,朝中也不乏攻讦之言,实心任事之人,反倒受这些庸碌之人指指点点,张诚见此真是心中憋闷恼火,恨不能将此辈宵小都打杀喽。”

张福臻闻言不气反笑,他更反过来安慰起张诚:“我辈行事,但求无愧于心,忠君爱民,为国效力,实我辈之使命所在,何必在乎他人之言。”

他转过头来看着张诚,眼中满是期许地继续说道:“忠忱啊,你未及而立之年,就已为一镇之总兵,更受封大将军,得爵永宁伯,足见皇上对你的重视,就是我这七十老翁也自叹不如啊!

然如此年少,就身居高位,也恐遭人生妒,故更要谨慎行事,切不可过于张狂,授人以口实,徒生是非,而与大事无益。”

他将目光从远方的堡城转向张诚,又再劝他道:“如今这天下处处祸乱不断,已显现大争之世象,未来伱定会大有一番作为,所以行事更要万分谨慎,切不可被这些小人之言所误。”

“督臣敦敦之言,诚定当谨记于心,时刻不敢或忘。”

张诚接着又道:“只是这些年灾荒不断,尤以豫省北直为甚,民众多是饥不果腹,朝廷又无力救之,一旦贼寇入境,多有从贼以求活命,此事若不能妥善处置,怕将酿成大患。”

张福臻也是一阵摇头叹息:“哎,只能尽人事而听天命啦。”

这时,远处长安岭堡城方向飘起一溜烟尘,显然有骑兵正策马奔驰而来,张诚抬手指着前面道:“督臣,刘守备来迎接咱们啦。”

…………

第二日清晨,仍是骑兵在前开路,战车营居中,步营居后压阵,数千将士开出长安岭堡城往雕號堡行去。

长安岭守备刘世尊亲自送出数里之外,才与张诚依依惜别,临走时更是诚恳地乞求张诚,希望下次再有出战的机会,也带他去前线历练历练,长长见识。

说白了,刘世尊还是眼红出战各将所获得的军功啦!

现如今的宣府北路、东路各武官们,都十分眼红那些每每追随张诚出战的各位将领,每一次出战归来,都有一批人升官发财。

君不见当年的百户,如今都已是堂堂游击将军,而且如陈铮、张国栋这一次更是有望再升一级,成为宣府镇下的参将。

如今晋升速度,莫说是在宣府镇内,就算放眼整个大明国内也寻不到几个,怎不叫人眼红不已。

别了长安岭守备刘世尊后,张诚与张福臻此次也不再策马骑行,而是都登上了各自的座车,跟在骑兵队伍后面缓缓而行。

这边一共有四辆座车,分别由张诚、张福臻、唐春茹、吴家母女乘坐,整个队伍前后绵延达数里之遥,更是骑兵、车队、步营间杂,真可谓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虽然外面北风呼啸,然每一辆座车上的门窗都有厚实的毡帘,内部更装饰了一层绒布以抵挡寒气,最后还在座车内配有一尊暖炉,所以感觉不到丝毫寒凉之意。

当日申时,张诚等一行人顺利抵达雕號堡,千户刘忠石早就为他们一行预备好了酒宴和下榻的地方。

雕號堡位于北路与外界相通的官道要路,张诚此前就已多次途径此地,而刘忠石也早就向他表了忠心,而今更是极力巴结讨好张诚。

舟车劳顿,张诚都已略感些许疲惫,更何况年已七十的张福臻,以及唐春茹、吴家母女等女流之辈。

尤其是唐春茹,此前她一直深居皇宫大内,后虽被崇祯皇帝赐予张诚,但也是长久居于府中,并未有出过京城。

而今次是她成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京城,外间的一切都使她大感惊奇,一路行来大有耳目一新之感,就连身体上的疲惫也被这一股子兴奋之情,给冲得淡了许多。

可随着行路日久,沿途风光给她的新奇感逐渐减弱,身体的疲惫感便即大举袭来,行至雕號堡时,唐春茹已然在心中叫苦连连。

但即使如此,她却只能在心中强自忍耐,并不敢表现出丝毫疲态,也不敢有丝毫的怨言,或许这就是她在宫中时练成的一种美德吧。

这一路行来,吴家母女与唐春茹也是相处融洽,唐春茹在宫里的生活十分压抑,除了谨守规矩之外,还要处处小心谨慎,一点小错都有可能换来极大的惩罚。

自从她被赐给张诚之后,虽然很长时间都是她一人独居府中,但却也没了宫里的那些规矩,着实舒坦了许多。

而后,张诚在辽东得胜班师回京后,对她也是宠爱有加,整个伯爵府里自然以她为尊,而她也从不在下人前摆架子,天真烂漫依然。

这一次离京返宣的路途,她对吴家姨母也是以长辈之礼相待,确实很讨吴家姨母的欢心,就连吴婷玥此前因为好闺蜜季轩竹抱不平,对唐春茹很有些意见。

但相处下来这几日光景,对她的看法也是大为改观!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38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