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十五章:密议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宣府镇城东南的威远营驻地靶场上,永宁伯张诚又对着山海关总兵曹变蛟道:“曹帅与王帅,也是先各可购云州铳两千杆,子药六万发,佛郎机、飞礞炮一如蓟镇。如何?”

曹变蛟只略一沉吟,便即十分爽快地答道:“全依永宁伯的意思办。”

张诚笑笑又看向祖大弼与谢四新,道:“祖帅与长伯将军那边要一万杆云州铳,这数量过于庞大,恐一时难以打制出来,不若先按五千杆来计,子药十五万发,不知可否?”

祖大弼闻言与吴国贵对了一下眼色,说道:“永宁伯也知我镇守锦州,乃奴贼必欲攻取之地,防奴之务尤重,五千杆火铳各营一分,也是无多,恐难以对奴贼造成大的杀伤。

不过,火铳打制不易,我也深知,永宁伯看这样可好,再给我和长伯加三千杆,总数八千杆长铳,子药三十万发,如何?”

他见张诚陷入沉思,又急切地补充道:“我和长伯可以全部用银子来结算。”

张诚听后仍是故作一脸难色,片刻后,才略显为难地说道:“祖帅哪里话。本伯可不是个为了银子啊。”

他走上前一把拉住祖大弼的手,扭头又看向吴国贵,对他们二人说道:“祖帅镇守锦州,乃我大明辽东门户,确是不能轻忽。

而长伯将军作为辽东总兵,亲自坐镇松山堡,顶在与奴贼作战之最前线,确为我等楷模,本伯亦十分钦佩之。”

张诚的目光重新落在祖大弼脸上,语气坚定地对他道:“就按祖帅意思办,云州铳八千杆,定装子药三十万发。佛郎机、飞礞炮则一如蓟镇方案。”

“不过……”

众人见张诚答应卖给他们火铳火炮,个个都显出了兴奋的神情,却被张诚的一句“不过……”瞬间浇灭,他们的脸上画满了疑惑的神情,眼睁睁望着永宁伯,看他究竟何意。

只听张诚继续说道:“各位哥哥订购的铳炮子药,数量过于庞大,我匠营就算日夜无歇,怕也难在短期内交付。

因此,为了能够尽快交付,本伯决定我匠营暂停其他军械制造,全力赶工打制云州铳,以求优先交付云州铳和定装子药。

而后再制造佛朗机炮,最后才是飞礞炮,各位以为如何啊?”

蓟辽来的各人见张诚并未提出什么新的要求,反而是为了他们设想,自然是没有意见。

谢四新这时越众而出,他对张诚说道:“永宁伯,洪督也想订购一些云州铳与佛郎机炮、飞礞炮,还望伯爷能体谅学生难处,务必应允下来啊!”

他这话说得十分客气与得体,但其意却是在提醒张诚,莫要忘了蓟辽总督洪承畴的定单。

张诚上前一步,对着他十分亲切地说道:“谢先生如此说话,可是见怪张诚啦?”

他不待谢四新有何表示,率先接着说道:“本伯昨晚重新清查库存,发现尚有近四千杆云州铳的库存。

当时我就想着在辽战之际,我宣府军将士便多蒙洪督照拂,这等深情至今仍无法忘怀,所以这四千杆云州铳的库存,自是优先满足洪督臣所需。”

张诚说完又看向祖大弼、曹变蛟等诸人,道:“我想祖帅、曹帅、刘帅对此,也不会有何意见吧!”

洪承畴作为蓟辽总督,乃是他们众人的最高上官,给他们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这时做出其他的表示来。

祖大弼也知道这几年里,洪承畴对祖家、对吴三桂那可是多方关照,甚至不惜将刘肇基搞离辽镇,就是为了扶持吴三桂坐上辽东总兵之位。

作为回报他连忙表态道:“永宁伯何出此言。我等皆洪督麾下,自然是以督臣为先。”

余者诸人对此也没有意见,关于蓟辽各将采购宣镇火器一事,到此也算是彻底敲定下来。

其实,在这个冷兵器与火器并存的特殊时代,战斗中所需弹药并不是很多。

以勇毅军为例,各营的火铳兵虽然占了半数,如果加上炮手,又岂止是半数,但每临战事之时真正打射出去的弹药,却并不是很多。

每一名火铳兵平日只携带二十发定装纸筒弹药,而往往在每场战斗中,实际上最多也就是打射出去五六发弹药而已。

因为,这个时候要么就是战斗已经结束,或者已经进入到冷兵器近身肉搏的血战阶段,火铳兵在这时,要么撤退至战场后方装填弹药备战,要么就是临时丢弃火铳,各携腰刀冲上去帮助冷兵一起与敌人肉搏血战。

正是因为如此,勇毅军火铳兵的弹药包里,也都是以五发定装子药为一个固定装量的弹药包,而每名铳兵出战时,各人也只携带四个弹药包罢了。

如果战事激烈,各铳兵所携带的弹药基数小于十发的时候,也是由他们各局的长官亲自前往营后勤部门去按数领取,再分发至各铳兵手中。

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减轻战士们的个人负担,毕竟在出战之时,每兵携带的物品军械众多,而每个弹药包就重达三两二钱,每兵随身携带四个弹药包就已是近一斤的重量。

勇毅军的铳兵们装备并不比冷兵少,弹药更是额外的军械,所以能少携带就尽量减少,现在使用燧发铳和定装子药后,已经少了许多工具,也算是为铳兵们减负了。

现在祖大弼、曹变蛟他们还没有体会到其中的诸多好处,若是以后知晓了定装子药的好处后,他们便再也离不开张诚,当然说不定他们也会设法自制定装子药。

不过,他们现在制备的火药,并没有达到勇毅军颗粒火药的威力,暂时一段时间内他们只能依靠勇毅军的弹药供给。

但未来会如何现在还很难说,他们肯定会设法自行制造定装子药,就算威力差些也可以忍受,只要不像现在这样差距过大就行。

但勇毅军匠营的火药专班,也在一直努力研发威力更大的火药,其无论技术、还是材料方面都明显强于蓟辽各镇,恐怕他们永远也追不上勇毅军的火药技术。

想在将来与勇毅军脱钩,完全摆脱对勇毅军弹药的依赖,或许只存在于他们的梦里啦。

现在各人都与张诚签订了满意的采购合同,脸上都透出一丝喜悦之色,这一趟宣镇之行没有白来。

其实,对于许多的大明官将来说,尤其是北地边镇的各位军将,他们就一直对火器并不感冒,总觉得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在他们眼中就连三眼铳也只是威慑大于实际,而且火器的耗费又是很大,且每逢战事最后又有哪一场,不是靠着冷兵器近战血搏决出胜负?

而且,佩刀一把不过造价三钱多一点,长斧一把更是才二钱多,长矛那就更是便宜了,然使用火器的话,却要不断投入弹药,哪里有冷兵器来得划算?

但前次辽东与奴贼作战中,他们亲眼目睹了勇毅军铳兵在战场上的表现,这才一改初衷,对火铳及小型火炮重新重视起来。

…………

接下来的两天里,蓟辽各将在魏之策和王元景的陪同下,参观了威远营与腾蛇营的铳兵操演,以及步炮、步骑炮的合操。

不过,由于勇毅军各营都是新近才移驻镇城附近,不论校场,还是实训场地都很是简陋,但即使如此也并不影响他们观演。

对于勇毅军铳兵超高的击中率,他们一直以来都感到十分惊奇,现在看过操演之后,才晓得这些都是平素操练出来的。

但是对于使用弹药喂出战士们的射击精准度,他们却又持有不同的看法,究其原由,无非是舍不得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子药,不忍将其白白耗费在训练场上。

对此,永宁伯也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平素多操练持铳瞄准,既铳兵按照操典要求平端火铳,坚持长时间瞄准前方六十步外标靶。

待其练习一段时间的端铳瞄准之后,才进行瞄准射击的实弹考核,既每名铳兵依序进行射击考核,每兵允许试射一发铳弹,按射击成绩的优劣给与对应奖惩。

既按照射中标靶并将之击碎,为优等;射中标靶却因未命中中间,而没有击碎标靶,为合格;而未射中标靶者,即为不合格。

而优等者给与赏银的奖励,合格者不奖不罚,不合格者每兵罚下月月俸的一半,且还要给与抽打军鞭的惩处。

张诚此法虽也在勇毅军的新兵中大范围使用,但在实弹打靶考核时候,每兵都是一个弹药包的射击基数,毕竟他坚信神射手都是靠弹药喂出来的。

勇毅军的铳兵每月都要打射十发以上的子药,倒不是张诚不拿银子当回事,而是因为他铳兵的无比重视。

平时多耗费些弹药,战时才会有优异表现,才能尽可能多的杀死杀伤敌人,进而减少己方无谓的伤亡。

但蓟辽各将却舍不得拿有限的弹药,来给铳兵喂射击精准度,在他们眼中那可都是真金白银。

所以,他们对于张诚所提之法,大加赞扬,纷纷表示此法最善,他们回去后都要以此法操练自己营中的铳兵。

…………

两日后,永宁伯张诚亲自陪同谢四新等人前往宣镇北路,观摩勇毅军设在云州的匠营工坊,参将魏知策、参谋王元景、参赞刘敏慎等人也一同随行。

在这两日中,祖大弼和吴国贵也代表辽东总兵吴三桂,与张诚洽谈了合作开设工坊的事宜。

除了此前张诚与吴三桂商定的制烟工坊外,吴国贵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在辽镇设立云州铳定装子药的制造工坊!

吴国贵的理由很充分,定装子药是一个十分纯粹的消耗品,而这一次蓟辽军将所购买的数量又十分庞大,如果全部在宣镇制造不只工期漫长,运输也是一大难事。

而辽镇各种制备火药的材料齐全,若是能派出工匠前往辽镇设立弹药制造工坊,就比只在宣镇生产要方便许多,而且也省去了运输环节。

为了能够说服永宁伯同意这个建议,吴国贵更是代表辽东总兵吴三桂承诺,辽东各将只负责保证工坊的安全,绝不参与工坊的管理等事务。

且永宁伯还可派驻一队军士常驻辽东,专门负责弹药工坊的驻防守卫事宜。

吴国贵这就等于是当面表明,辽镇诸将绝不会设法窃取其火药配方,更不会强占其设在辽镇的弹药工坊。

见他都做出了如此保证,张诚不由也是十分心动,不过,他并未立即答应吴国贵的这一请求,只表示自己可以考虑他的这个建议。

…………

崇祯十五年二月十九日,张家口堡,范家大院内的一间偏厅里,被暖炉烘得热气腾腾,与外间料峭的春寒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如许多史志载:“独石,张家二口乃宣府之项背;宣府乃京师之屏翰。”

在长城沿线地名中的“口”,一般是指修筑长城时经过的天然水口或自然通道,张家口的“口”就是指宁川水口。

即宁川水出崇礼深山之后,在今长城处经过的东高山与西高山之间,而形成的一个天然水口。

古时修筑长城不能封堵天然水道,只有驻兵把守,而若是派兵驻守,就要有个名字,而该水口附近有张姓人家居住,便取名“张家口”。

初时,守卫张家口的明兵驻宁远堡或右卫城,但都与该口相距较远,如有紧急军情,因来往不便而不利于防守。

遂于宣德四年在距该水口三里许的西南方向修筑了一处军堡,以驻兵守“口”,因该堡所守之“口”名“张家口”,故名张家口堡。

在嘉靖年间,张家口堡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后在万历二年,张家口堡的土墙也进行包砖加固,城堡的规模也在此时最终奠定。

张家口堡在明代初期的地位并不高,只是一个普通的长城边堡,规模也不大,周长仅四里有余。

不过,到了隆庆五年时,穆宗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协议,双方重开互市,史称“隆庆和议”,张家口堡就是宣府镇的马市,因此而成为整个宣府镇与蒙古进行大规模贸易的场所。

明代的马市又分为“大市”和“小市”两种。

“大市”每年开一次,参与互市的主要是各部落酋长和贵族,而“小市”则每月一次,主要是普通牧民与明人进行交易。

张家口堡的马市就属于大市。

如此到了万历年间,随着明蒙间贸易的发展,张家口堡“百货坌集,车庐马驼,羊旃毳布缯瓦缶之属,踏跳丸意钱蒲之技毕具”,一片繁荣景象。

而由于张家口堡与长城边口之间还有五里的路程,双方的贸易并不十分方便。

于是在万历四十一年时,又在长城边墙内修筑了一个专门用于进行马市的小堡,称为“来远堡”。

因此,来远堡也被称为“上堡”,而后俗称“市圈”,张家口堡则称为“下堡”,民间俗称“堡子里”。

而在鞑虏崛起,尤其是其攻灭蒙古林丹汗后,彻底占据归化城后,也常常顶着蒙古各部的名义来张家口堡进行互市贸易。

而今,这里却正在进行着一场对永宁伯张诚不利的密议!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93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