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十章:威远营,授勋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赤城堡南郊外的大校场上,宣府镇总兵官、镇朔大将军、永宁伯张诚当众宣布,原骑营、赤城营、独石营、登封营,将依序扩编为朱雀、青龙、白虎、玄武四营。

在场的各官各将都是满脸惊异神情,有喜有忧,如宣府各官将便是一脸喜色,眼见自家实力又要大涨,哪有不开心的道理?

而宣府巡抚江禹绪的面上忧虑之色最重,虽然经过昨晚与总督张福臻畅谈,他的心结多少也打开了一些,但耳中听得张诚对各营扩编的想法,心中仍是担忧不已。

现有这四营合计约万余人马,但按照永宁伯所言扩编之后的四营可是有近三万余人马,如此规模已远超一镇总兵所能掌控军力的极限,这叫他如何不心惊?

江禹绪目光在身边众人身上扫视,总督张福臻的面色似乎也有些阴暗,仿佛也在心中有一些忧虑,而旁边众官却多是只有惊讶之色。

“看来督臣对此也颇有疑虑!”

再看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李辅明二人,面上神情似乎还有一丝兴奋的意思,好像宣府军的扩编与他们有何干系一般。

见此情景,再联想到他们二人的表现,江禹绪心中猛然惊醒:“王朴、李辅明难道已投靠永宁伯啦?”

而此刻,还有一些宣府军老人却都在心中思虑着另一件事,便是车营主将游击将军魏知策,向为张诚身边近人,更是早早就成为其核心一员,不知会如何安置。

在外人看来,永宁伯已然宣布扩编的四营,并无魏知策的车营在内,但依着永宁伯话中之意,这车营似乎过半人马都要被分拆到扩建的四营之中,实力也必然大减。

原任车营的主将魏知策,被令兵传唤上台时心中一度忐忑不安,依着刚才张诚的连番宣布来看,他的车营注定要被拆分。

他虽然并非官迷,若不然他也不会放弃科举正途,而一心追随张诚平寇杀奴,但眼见平日同僚各有升迁,他的心中也暗起波澜。

就在魏知策茫然之时,永宁伯张诚朗声宣布道:“以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营,将作为我宣府勇毅军之主力,分驻四方,以卫护宣府军民百姓。

除此之外,本伯还将以车营为基础再组一营,营号为‘腾蛇’,随本伯中军一处驻训,一同行动。‘腾蛇营’以游击将军魏知策为主将,营内设骑兵两部,步兵两部,炮车一部,辎车三部。”

永宁伯话音才落,登时便引起一阵骚动,大家议论纷纷,有的是惊异于魏知策所主持的“腾蛇营”,其规模更是远甚于前面的四营。

而有些人则显得不是很淡定,他们交头接耳的悄声交谈不断,似乎对永宁伯这一轮扩军的举动,都有了一丝不一样的看法。

就在众人对着魏知策指指点点的议论纷纷时,永宁伯张诚挥手制止大家,他又爆出了一个大消息:“本伯决定再以虎卫营、中军两部人马为基本,组建‘威远营’,作为本伯之中军,营内设骑兵两部,步兵两部,炮车两部,辎车三部。

以上六营为我勇毅军之根本军力,而‘威远营’更为重中之重,乃我勇毅军之核心所在,除以上九部人马外,还会配备医官司、兽医司、军务司、营务司等重要部曲。

因此,‘威远营’当有一名老成持重,沉稳干练之人,来为本伯坐镇主持!”

张诚说到这里时,略停了一停,众人皆面面相觑,一些追随永宁伯日久的宣北老人,更是将目光在靳新朋、严庆荣二人身上扫来看去。

在众人眼中看来,靳新朋与严庆荣都是宣北最早追随张诚之人,且他们都是开平卫指挥同知与佥事的出身,本就比别人官位更高一些,也能够服众。

而且就“老成持重”这一点来论,靳新朋与严庆荣也都很合适,虽然严庆荣更符合“沉稳干练”中的干练二字,但大家心中都很清楚,永宁伯似乎更看重靳新朋一些。

就在众人猜测纷纷之时,张诚为大家揭晓了答案:“‘威远营’既是本伯的中军大营,亦是其余五营之营务总管,更是我勇毅军之老营,全军钱粮支出,后勤保障等等,都要经威远营来核准核销。

因此,主持‘威远营’营务之人,除了要老成持重、沉稳干练外,更是要精于军务,还要对本伯忠心耿耿才是。”

他双眼神光炯炯地扫视着宣府诸将,突然大声喝道:“吴志忠,何在?”

此言一出,各人都是一愣,任谁也没有想到竟会是这位独臂将军吴志忠,莫说是外人,就连吴志忠本人都楞在当处,一副不知所措的样貌。

幸而站在他身后的永宁步营中部千总钱睦石,将张诚所言听得真切,自己的主将升官晋级,他自然也能有所收获,当先便悄悄在后面捅了吴志忠一下。

其实并非是大家有意忽视吴志忠,他毕竟也是崇祯十一年时,追随千总张诚进京勤王的老哨总,若论其在宣北军中的地位,只会在靳新朋和严庆荣二人之上。

毕竟,这几年间都是吴志忠专司募兵与练兵诸事,试问宣北军中各营的将士里又有多少,不是经他之手入伍当兵的?

又有多少人不是他独臂老吴操练出来的?

只不过,正是因为吴志忠在当年巨鹿之战中,断了一条胳臂,所以众人才先入为主,始终以为张诚不会真正的重用于他,只会使他留守后方专司募兵与营操诸务。

再加上吴志忠为人本分,他只专心将张诚吩咐之事做好,从不参与其他别的事务,虽也是宣北军核心圈内人物,但在外间却声名不显,这才被大家选择性遗忘了。

而现在张诚猛一点到吴志忠的名字,大家都是一愣,但转念一细想,以吴志忠之能来做“威远营”主将,似乎是最佳人选。

被部下千总钱睦石点醒的吴志忠,大步走上高台,他一脸凝重地从永宁伯张诚手中接过“威远营”的营旗。

威远营营旗的旗杆比其他五营足足长了五尺,竟有两丈三尺长,旗也同样为长方形支出于杆旁,旗色为黄质,赤火燄脚,旗心绣了“威远”二字,旗边绣麒麟纹,以金枪罩顶,衬以豹尾作穗。

如此长的一杆大旗,吴志忠仅仅凭一只左手便稳稳擎在掌中,足见其左手臂力和腕力有多惊人,可见这几年里他除了募兵、练兵,也并没有就此颓废。

当年的吴志忠在伤好之后,为了有朝一日还能领军杀敌,他苦苦哀求张诚不要将之放去地方,而仍然留于军中。

他虽如愿以偿地留在了军中,更是负责募兵练兵之事,但在心中却也十分清楚,自己少了一条右臂,上阵杀敌的愿望怕是难以实现。

但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便不会放弃,因此练兵之余,吴志忠便开始悄悄练习左手刀法,以期能再有上阵的机会。

之所以练刀,完全是因为失去右臂后,他已经与枪矛一类长兵器绝缘,惟有短刀短斧短锤一类近战兵器,还能一试。

而斧锤鞭一类近战兵器,大多靠力气挥击砸伤敌人,他右臂断了之后,身体平衡便不好掌握,而且力气也明显弱于以前,所以便选了腰刀作为新的兵器。

吴志忠苦苦坚持,挺过最初的不适应后,便渐入佳境,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左手刀法果然练成,且臂力也明显强过以前。

不过,即使如此,他也是见营旗稳稳举在手中,并不敢似前面五营主将那般挥动营旗,片刻后,一名身体强健的亲兵便即奔上前来,从他手中将威远营旗接过,回到阵前。

…………

各营授旗完毕,接下来便是为在辽战中建功的英勇将士们授勋了。

按照张诚的吩咐,幕僚们早已将各营建功将士名录备妥,各营的建功将士代表将上台接受奖赏,而在辽战中军功卓著,表现优异的功臣们则是单独上台授勋。

永宁伯张诚、宣大总督张福臻、宣府巡抚江禹绪等各官各将,将分别给各营功臣表功授勋,并当场发放奖赏。

如在百步外一铳命中满洲镶红旗分得拨什库的李名九、未入伍前既在阵前一举击杀满洲正黄旗固山额真的辽民方四虎等人。

还有在外出哨探时遭遇奴贼大队,却能死战不退而英勇负伤的张金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在战场上拼死战奴的英勇将士。

这一次共计评选出二十八位辽战功臣,他们中既有李名九、方四虎、张金泰这样本人能够出来领赏的,也有那些将性命捐躯在辽东战场之上,只能由其家中遗属代替领取奖赏。

而张诚为功臣们准备的勋章,则是参照了后世的功勋章样式,采用全铜打制,可以别在衣服上来展示给其他人看的。

勋章上中间是虎枪与火铳相交的图案,而在图案的下面则刻有“战功卓著”四字,以此来纪念在战场上建有殊功的将士。

在近万将士的全情关注之下,授勋仪式顺利进行,将士们对这一新颖的形式抱有极大的兴趣,对能上台领奖的功臣都十分羡慕。

永宁伯张诚在给每一名功臣授勋时,都有官员在高台上大声宣读功臣们的英勇事迹,以彰显其功。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想要通过这种仪式,激励全军所有的将士对荣誉的崇拜,如此一来,在今后的战场上就会有更多的英勇将士,追随今日楷模的英勇事迹,前仆后继地英勇奋战,以期能够像他们一样登台受赏。

…………

褒忠祠巍峨的院落笼罩在温暖的阳光之下,特别是宣大总督张福臻亲笔写下的“褒忠祠”匾额,更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三日前,永宁伯张诚在赤城堡南郊的大校场上,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表功授勋仪式后,堡城内外那种热闹的喜庆气氛还没有散去。

而此时因公祭仪式也是才结束不久,褒忠祠的内堂与外院,到处都是一片香火缭绕,前来为各自亲人上香祭拜的军民百姓,每日里都是络绎不绝。

尤其是褒忠祠的后山上,那里有一块向阳的平地,矗立着密集的阵亡将士墓碑。

一个老妇人正在其中一块墓碑前上香,她身旁左近的墓碑前,同样也有许多来上香的人们,青烟伴随着纸钱烧成的灰烬,随风飘起。

“俺地儿啊,大将军说啦,你的牌位将安放在这褒忠祠内,以后,大将军每年都会前来为你设祭,还有神官四时祭祀不断,你在那边就享福吧。“

“家里边地事伱也用不着愁嘞,你杀鞑子的封赏,还有抚须银钱都给咱发下来了,足有好几十两呢。

大将军还给咱家田地免了三年的田税,这耕作种田的事啊,也不用愁嘞,咱那堡子里也成了互助社,有那青壮的大小子帮咱家犁田耕作。

噢,对了,这每个月里堡上还给咱家发抚恤的粮米,我和孙儿饿不着哩,你安生在那边享福,记着保佑虎子平平安安,等他长大了,娘还送他去给大将军当兵杀敌……”

这老妇人在墓碑前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既有对自己儿子的思念,也有对自己未来的憧憬,说了良久,忽然唤过身旁童子,对他道:“虎子,来给你阿爹磕头。”

她身旁的童子生得虎头虎脑,年约在八、九岁间,听了奶奶的话后,恭敬地跪在墓碑前重重磕了好几个响头。

他抬起头来,那张稚气未脱的小脸上满是郑重神情,高声道:“阿爹,您老就放心吧,虎儿懂事了,虎儿会照顾好阿奶。

等以后虎儿长大了,也学爹的样去参军,给大将军杀鞑子去哩!”

看着懂事的孙儿,老妇人的脸上展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

以前儿子活着的时候,这个孙儿还是十分顽劣不懂事,连堡内免费的学堂都不好好去,整天介溜到山上去玩耍,不是掏鸟蛋,就是与那帮大小子一起围猎。

可自从娃儿他爹战死的消息传回后,一夜之间,这娃儿就好似长大了一般,竟成熟了许多,现在更在他阿爹墓碑前,说出会好好照料奶奶的话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51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