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六章:哀伤、自豪、羡慕

书名:织明 作者:蜗牛非牛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33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里的记载:“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脤于社,不敬。

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祭祀与戎政,自古以来都是国家最重要两件大事之一。

历朝历代,对此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与制度,更是建立了一整套国家祭祀体系,一般有二,一是中央朝廷祭祀体系,分大祀、中祀、小祀;二是地方祭祀体系,省、府、州、县、乡等各级祭祀。

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所表述的祀与戎,其实都是祭祀的意思。

祀指的是祭拜祖宗、祭天、祭地等祭祀的仪式形式,而戎则指的是因战事出征前、后的祭祀仪式形式,也就是说:国之大事,其实就是祭祀。

其实在《礼记》中还有一句“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由此可见,祭祀是我国传统礼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我们先民如此注重祭祀呢?

说直白一点,祭祀其实就是我们祖先与神灵沟通一种方法方式而已,通过向神灵的献祭来讨好和收买神灵,以期得到神灵与祖先的庇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先民是从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部落生活中走来,而那时我们先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严重依赖于大自然。

从狩猎的猎物到居住的洞穴、再到风雨雷电,那时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讲是极其神秘的,酷暑严寒和瘟疫都会导致大量的先民死去。

所以那时候人们极度恐惧和敬畏这片天地,以及在其上运转的日月星辰,为此更是将他们都想象成一个个天上的神。

对大自然的神秘和恐惧,让我们先民一直保持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灵气”,即便是死去的生命也有自己的灵魂,并且仍在人间游荡,作祟于生者。

所以,古人特别敬畏自然和万物,对于死者也是敬畏有加,这便有了“死者为大”的说法。

正是有了这种敬畏之心,上古的先民们才找到了祭祀这种方式,并借此与天地神灵进行沟通,祈求他们的护佑。

由此看来,祭祀这件事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家族的事!

张诚在前往河南援剿闯贼归来时,就曾虑及此事,所以才在赤城山下倚着一段溪流,修建了这处“褒忠祠”,以此来祭奠追随他出征的阵亡将士。

在他率军出征辽东的这段时间,褒忠祠的规模又扩大了许多,正面高坡上是褒忠祠的主体建筑,其后便是大大的封土堆,内里安葬着此前战亡将士英魂。

而褒忠祠前已然平整出一片广场,足够数千人聚集于此,祭拜宣府军阵亡将士英魂之用。

当年,褒忠祠刚刚初建的时候,因临时起意而显得有些仓促,张诚只找了一些和尚、道士念颂经文,以求使援剿豫省阵亡将士的英魂能够安宁。

然现如今,褒忠祠已然彻底建成,并且参照国朝祭礼为之制定了十分完备仪式,以国之正礼、大乐献祭。

并且还设置了专门的神官,褒忠祠神官享受卫司指挥使的规格待遇,这也是张诚此时能够给与的最高待遇了。

虽然褒忠祠神官并未记入宣府军职名册之中,其所领待遇完全是张诚自己给发放,但若是超过了这一规格,也怕被好事之人拿来当作攻讦他的话柄。

…………

大明崇祯十四年腊月初十日,褒忠祠前的广场上聚集了三千余宣府军将士,以及数千军户百姓等候着祭礼的开始。

他们大多都是此番出征辽东阵亡将士的家属,也有一些此前剿贼和援剿豫省阵亡将士的遗属在其中,而普通百姓根本无法到这里的广场上参加祭礼。

永宁伯张诚与宣大总督张福臻二人,回到赤城堡后已然斋戒两日,这才在宣府巡抚江禹绪等官员,以及宣府副总兵林登猷、参将刘广武、郭英贤等将官陪同下,前来褒忠祠祭奠阵亡英烈忠魂。

就连王朴与李辅明两位总兵,都随着一同来到赤城,观瞻宣府军祭奠征辽阵亡将士忠魂的仪式,并随同一起参拜将士英魂,他们如今就站立在巡抚江禹绪的左右。

而在此前,张诚幕府下各大员也都早早赶到赤城堡,还有此番出战阵亡将士的家属,也都赶来赤城堡外相候祭拜英魂。

他们除了将自己家中阵亡的男丁请入褒忠祠,也是为了来赤城堡领取自家的抚恤,以及烈士家属特有的铭牌和文牒,将来凭此可在各地方直接领取年节例行抚恤。

还有家中幼童求学、做工、入伍等等,都可凭此文牒得到优先照拂,而烈士家属的铭牌更是可以悬挂在门楣之上,以后缴税和出役等都可得到地方官府的照顾。

这一切都无须张诚亲自操心劳力,自有靳新朋和严庆荣、吴志忠等人来专司负责,就连当初开平卫司的经经历旺、镇抚刘志两人,现如今也都已成了张诚麾下得力干将。

有了他们这些亲信之人,这些繁琐之事自然再无须张诚亲力亲为,他只要做出决断即可,具体的事自然是下面各人去负责完成。

张诚与张福臻一同回到赤城后,并没有丝毫的耽搁,虽然各营将士大多返回汛地,但赤城营、独石营、骑营、虎卫营都留在了赤城堡外驻扎。

此外,新归附的郭英贤、何振雄、匡永忠、唐先成这几部人马,也都暂时开至赤城堡外驻扎,再有就是其他各营中表现优异的将士,也奉命开来赤城。

他们都是永宁伯张诚一手捧起来的战斗英雄,是给后来者膜拜和效仿的时代楷模,作为后来者,张诚太清楚榜样的力量了!

所以,他在这一次出兵辽东的过程中,才大力收集麾下将士们突出的英勇表现,并准备将他们的英勇进行大力宣传。

使他们的事迹成为宣府大地上的传说,并且还要给他们最大的奖赏,由此来激发更多的麾下将士纷纷效仿。

他们除了留在赤城堡等待受封领赏外,还将于宣府各官众将祭拜后,作为将士代表亲临褒忠祠正殿拜祭阵亡将士英魂。

而张诚在返回赤城的第二日,就于一片哀乐声中,将阵亡将士的尸骨安葬于褒忠祠后的大冢内,他更是亲自铲土,总督张福臻不顾老年体弱,也伴在张诚的身旁一起忙活。

阵亡将士的尸骨安葬以后,接下来修葺立牌等诸事,自有褒忠祠各负责官员来依规妥为处理,而直到灵牌都请入祠内后,才是盛大的祭拜仪式开始。

随着神官现身就位之后,祭享之礼便告开始,祭祀乐章也在此时奏起,整个的祭祀规程等均一丝不苟地进行着。

仪式进行,各祭牲、祭器陆续设立,主祭神官朗声喝道:“祭拜开始,起乐!”

又一陪祭神官接着大声喝道:“起舞!”

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音,也一一敲响,深沉的雅乐中,乐舞佾生,或持管,或持笙,或持鼓,乐舞相合,翩翩起舞。

乐舞配奏下,永宁伯张诚与宣大总督张福臻作为主祭人,按照神官的唱令相合,庄严而隆重地按着仪式流程祭拜,并念诵了祭文。

张诚虽然思想较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知进步多少,但对于文章写作这一块却仍是无法与当今文士们相媲美,所以今日这篇祭文乃是出自总督张福臻之手。

此后,褒忠祠前的大广场上,连永宁伯张诚在内,所有官员将士皆行持械之礼。

前排官将皆刀剑并举,其后便是一杆杆云州铳竖起,再后是骑兵的虎枪高举,他们皆身着官服盔甲,庄严而肃穆。

众人齐声颂唱:“将士起剑兮,策马定寰宇,将军星绕兮,勇士月弯弧……忠勇将士兮,历万劫不泯,天地玄黄兮,真灵永存在……”

金声玉振,雅乐之声典雅而悠扬,祠前的舞者场面恢宏大气,再加之近万人在广场上一齐颂唱,声闻数里之外,在赤城山谷中不住回荡,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颂歌声中,不说身在场中的一众官员将士,便是在后面与周边围观的百姓们,也尽皆潸然泪下,甚至有许多从东路和镇城等外地赶来的商贾、士子、百姓们,也是泣不成声。

许多人更是哽咽着说道:“得受此祭,便算战死也不冤……”

随着仪式的进行,舞停,乐止,声歇。

永宁伯张诚与宣大总督张福臻在神官引领之下,率各官众将步入褒忠祠神殿之内,诣神位前上香跪拜,而神官则携一众陪祭神官代表所有阵亡将士的家属在神位旁答礼。

各官众将祭拜过后便即退去,而后则是宣府军各营将官与阵亡将士的家属们依次序上殿献祭。

他们脸上神情极为复杂,有哀伤,又有自豪,还有羡慕,各家中的男丁追随大将军出征战亡,怎会不悲痛?

然他们的灵牌神位,又能入住褒忠祠接受四时祭拜,更受万民敬仰,各家属的心下也是温暖自豪,家男人,他没白死!

而宣府军中其他将士则对之无比羡慕,他们都是军户的出身,生来就是当兵打仗的命。

此前,除了被上官们呼来喝去的使唤,为之种庄稼、做家务,俨然上官手下的奴隶一般,可即使如此也仍然免不了上战场的命运。

可那时每临战事,他们这些普通军士也就是炮灰,不但没有饷银粮谷,就连像样的盔甲军械都没得,就这还要被派在头里冲锋,又或者为上官和他们的家丁断后。

如今日这般足饷实发,又配备上等的盔甲军械,每临战还有实实在在的军功赏,就算不幸战亡也能入得这恢宏大气的褒忠祠,接受万世供奉祭拜,这是何等的荣耀?

这可是他们以前在梦里都不敢想象,就算做梦都梦不到的待遇啊!

他们的心里都念着永宁伯的好,这一切的改变,不正是永宁伯来到北路之后,才发生的嘛?

反观大明其他地方的官军,不还是以前那般样子,就连宣府也只有永宁伯的治下,才有如此这般变化。

许多将士都盼望着永宁伯能够长命百岁,惟有如此,他们作为军人的荣耀才能长久,在宣府军将士心中,张诚就如万家灯佛一般,照耀着他们的一切。

…………

永宁伯张诚来到前宣府总兵杨国柱的灵牌前,恭恭敬敬地给他上了三炷香,杨国柱的尸骨留在辽东阵前,按照他的遗愿安葬于辽东,以陪伴他的父兄子侄。

但张诚感念杨国柱对于自己的照拂,也为了向这位自己曾两度并肩杀奴的战友致敬,而在褒忠祠内专为其设了灵牌神位。

站在杨国柱的神位前,王朴心中也是无限感慨,对于杨国柱他也是十分熟悉,十一年鞑虏入寇,他因被调回大同而未能参与巨鹿之战。

当时还在心里无比庆幸,但随着此后张诚的飞黄腾达,他也暗自懊悔不已,若是当年就有了巨鹿血战的情谊,他今日还不成了永宁伯最亲密战友。

但此刻,看着宣大总督张福臻给杨国柱神位上香,心中不由觉得:啥功名富贵,都没他娘的活着好啊!

而他身旁的李辅明却持另一种看法,他觉得自己的人生若是能有杨国柱这般风光,就是死了也值得。

他想到更多的还是妻子儿女,还是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若是自己将来不幸战死了,只要永宁伯还在,他必能似今日对杨国柱这般对待自己。

若拼得一死,能搏他一个封妻荫子,使自己的名姓能够在族谱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千古。

那就算死了,也值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58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