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红海重逢,两王生离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4

朱权想要去迎接朱棣,下令自己的船队跟紧骆冠英的船队,然后傻眼了。

一艘艘宝船似乎修筑了烟囱,烟囱里正喷动着滚滚黑烟,船队行进既没有张帆,也没有伸出长橹,平稳且快速地行进在海面之上。

抬手,没有感知到风。

朱权回头看了看,船帆并没有鼓起来,而自己脚下的大福船只能依靠军士划水来前进。

克山、周一壶等人看向朱权,一个个脸色有些凝重。

朱权忍不住,一阵阵后怕。

若自己当真有野心,听从道劫的话反出大明,独立控制运河两岸,图谋奥斯曼、帖木儿等国,那有朝一日自己必然会面对大明的无敌船队。

这些年来,自己远离大明,虽然听说过蒸汽机船,可毕竟没亲眼见过。

如今一见,只剩骇然。

自己的船队依旧是军士与风力提供动力,而朝廷的船队已完全实现了蒸汽机动力。这不只是动力的差异,更是战力的差异。

不说其他,就说作战的时候,自己必须安排一批军士去划船,而朝廷的船队却可以调动所有军士用于作战,人手与人手的差别就显现了出来。

何况很多时候,传统水师作战时必须考虑风向与水流,若敌人过来是逆风逆水,那他们是不会费太多力气过来的,但现在不一样了,朝廷水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来的时候挡不住,走的时候追不上。

朱权苦涩摇头,感叹道:“去国几载已不识。”

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朱权深感朝廷这些年来的强大,尤其是纯铁大福船的出现,让朱权再生不出半点其他心思。

面对具有碾压优势的船队,任何野心都显得可笑又可怜。

红海之上,铺满红霞。

如同迎接的红色地毯,连接着久别后的重逢。

朱棣站在船头抬起了手,朱权回应着,眼眶湿润。

好久不见,我的弟弟。

好久不见,我的哥哥。

船没有靠岸,朱权换了一艘小船,带人至朱棣的宝船之上。

“四哥”

朱权肃然行礼。

朱棣上前,一把将朱权扶起,叹了句:“几年不见,你倒是黑了不少啊。”

朱权含着泪光,笑道:“这里的鬼天气太恼人,一年到头就没怎么冷过,整日大太阳晒谁不黑。”

朱棣哈哈大笑,转过身将朱瞻基拉了过来:“怎么就不知行礼。”

朱瞻基给唐赛儿使了个眼色,两人一起上前行礼。

朱权看着朱瞻基,之前的小娃娃已有了小大人的模样,不过这女娃是谁,她为何与朱瞻基在一起,唐赛儿,这个名字似乎在哪里听过。

朱棣深深看了一眼朱瞻基,并没说话,而是邀请朱权道:“你我兄弟在这红海之上重逢,当浮一大白。”

朱权重重点头,随朱棣进入船舱。

酒菜已是齐备。

朱能以统管整个船队不宜饮酒为由,出面寒暄几句便离开了,留下骆冠英陪着。

除了骆冠英与唐赛儿,便是皇室之人。

朱权见燕王妃都来了,看了一眼骆冠英,也没有避嫌,直接对朱棣问出了心中疑惑:“听首登侯说,四哥是主动想去美洲那等蛮荒之地的在金陵安享晚年,那不是挺好的事,何苦来奔波几万里去一渺无人烟的地方”

朱棣早已释然,知道朱权隐含的意思,豪爽地回道:“皇上确并没有强求于我,此番前往北美之地建立燕国,不是对我这一家人的发配,而是我们主动央求,讨要过来的基业。”

朱权深深看着朱棣,又看向朱高炽、朱瞻基、燕王妃等人,发现他们并没有悲愤、恼怒与不甘的神情,甚至连埋怨都没有。

哦,朱高煦很不满,不过他这个人没必要在意,在大明他也是这脸色,搁哪里他都会不满。

朱权皱眉,接着问:“据我所知,北美洲极度蛮荒,根本不适宜居留。”

朱瞻基起身,端着酒壶走向朱权:“叔爷,秦时的吴越之地,便是宁波、杭州、台州等地。当年又何尝不是蛮荒之地,可经过一代代人开垦,如今那里早已是鱼米之乡。换言之,所有的蛮荒都是因为没有人,人口少。一旦人多起来,蛮荒化江南指日可待。”

朱权看向朱棣,笑道:“四哥打算在新的燕国打造江南”

朱棣认真地点了点头:“按照皇上提供的舆图,北美洲平原地带不少,适宜农耕的也多。何况此番出航,陛下准我带了几万人之众,假以时日,燕国人口会逐渐增加到十万、三十万,五十万。我虽非是愚公可移山,但我是燕王,那一片土地将永远属于燕国。”

永远属于燕国

朱权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要么朱棣不惜代价守住那里,要么是建文皇帝给了朱棣许可。

不得不承认,朱允炆下了一招妙棋。

燕王朱棣功高盖主,举世无双,又是藩王之首,让他留在大明,无论是居金陵还是居北平,亦或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消除其对朝廷的影响。

但去几万里之外的北美洲,朱棣再高威望也无济于事。这已经不是鞭长莫及了,而是没鞭子的问题。

既让朱棣开垦了新的国土,又消除了朱棣对皇室的威胁,还没有寒了人心。

一举三得,手段高明。

面对如此厉害的建文皇帝,自己确实无法与其对抗。

几轮酒之后,朱棣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朱权:“来之前皇上特意嘱托将这封信送来,是关于大运河及西方安排事宜。另外,船队里有三艘船满载丝绸、陶瓷、茶叶等器物,全是给你的,一是用来安抚周围诸国贵族,二是用来筹集粮食,保障运河开挖不出意外。十七弟,皇上对这运河势在必得啊”

朱权听出了朱棣的弦外之音。

兴许朱棣也清楚,这运河周围全都是机会,但有野心,凭借着强大的明军,不是不能如当年的蒙古一样征讨这一片土地,打下更广袤的疆域。

只是,明军是大明的,是朝廷的,不是朱权自己的。

朱权打开信,仔细看去。

内容并不多,除了简单的问候外,便是战略安排。

其一,不择手段、不惜代价挖掘运河,沟通红海与地中海。

其二,北面扶持威尼斯,可为威尼斯提供一定火器,支持其征讨周围国家。西面支持帖木儿国,若哈里西征,可命威尼斯与明军协助,让帖木儿国打下地中海一带。

其三,加大非洲矿物开采。

朱权收起书信,端起酒杯。

看得出来,朱允炆在下一盘大棋,而这一盘棋的主场便是这运河东、北、西、南四个方向。而要在这几个方向上取得结果,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该拉拢的拉拢,该结盟的结盟,该提供援助的援助,而该打的,也应该出出手。

酒宴之后,朱棣与朱权一起进入房间,这一晚,两人同室而眠。

没有人知道两个人谈论过什么。

朱棣在红海停留三日,两人算得上形影不离,至分别时,朱棣更是恋恋不舍,感叹道:“此番离去,你我兄弟定没有再见之时。这里别过,便是永别。十七弟,你要记住了,当今皇上是不会杀功臣,更不会杀亲王的,除非如代王、齐王那般。”

朱权听着最后的警告,肃然行礼:“四哥放心,我如今所求,是长寿之道。”

朱棣重重点头:“长寿之道好过长生之道,保重吧,这波荡起伏的岁月里,有你我的名字彪炳史册,足矣。”

朱权下了船,回到了自己的大福船之上,听到了汽鸣声,每一艘宝船如同送别,呼喊出最后的留恋。

然后,不得不离别。

朱权一直目送着朱棣的船队,这一次必然是人生最后的相遇。

回望过去,兄弟几人确实也没怎么聚在一起过,等自己去大宁就藩的时候,朱棣已经在北平就藩十多年了。后来虽然同在金陵过一段时日,可自己心灰意冷之下投身道门,加上为了避嫌,没怎么与朱棣往来。

在很长的时间里,朱权都认为自己对这些哥哥们没什么感情,哪怕是朱允炆将代王、齐王给扬了,也只是感叹一句好手段,不会因为他们的死掉一滴泪。

可现在似乎情况不对劲,自己竟然掉下了眼泪。

朱权不明白自己为何伤感,为何会落泪,但无疑,在失去了三个大哥之后,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四哥走远,如同生命里的一样东西,永远地在失去。

一向刚强与无情,终被这平静的生离动摇。

朱棣暗暗叹息,对身旁的朱高炽说:“你这个叔叔不简单,洪武时官员对其评价甚至高于我,是真正的文武双全,智谋在手之人。只可惜,他的心性不定,令人担忧。”

朱高炽看着远处越来越模糊的船队,轻声回道:“父王几次提醒,加上蒸汽机船的震撼,足以让他保持清醒。何况皇上如此重视这运河,谁染指,必然遭遇水师的无情打击。”

朱棣重重点头,眼见看不到了朱权,便转过身,沉声下令:“朝着新燕国,全速前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994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