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六百九十四章 古代的身份证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4

如果说黄册是古代百姓的户口本,那照身帖,就是古人的身份证。

发明照身帖的是个厉害的角色商鞅。

按照商鞅户籍改革,全国百姓都需要有照身帖以自证身份,就算是住个店,也得拿出照身帖来,商某人就吃了这个亏

但照身帖这个玩意自秦之后,似乎就不见了踪迹,转而出现了其他类型的身份证明,比如隋唐时期,就用“鱼符”作为身份证明,“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大官三品以上鱼符黄金材质,五品以上银质,六品以下铜制。

到了小武时期,不喜欢鱼符,改成了“龟符”,但也就是变了个动物,一样是“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

北宋时期就不使用鱼符,转而使用腰牌,到了明代,腰牌还是腰牌,只不过名字变了,叫牙牌,估计和象牙等材料制作有点关系吧

但问题是,不管什么符,什么牌,那都是官员的,最多到地主一级,挂在腰间吊儿郎当一下,和普通百姓是没有任何缘分的。

换言之,在秦之后,天下百姓没有身份证,没有照身帖,办证上牌的,基本上都是官员一级的,当然,他们办理的时候估计是不需要挑日子摇号的。

挖下原因也很简单,历朝历代都以农耕为主,百姓一辈子可能都走不出家乡三十里开外去,要什么身份证啊,尤其是明朝初期,农家就那点地盘,军户就只能绑在卫所里,走远点都不行,办身份证给谁看去,不是浪费嘛。

但世易时移,洪武初期的政策已经被朱允炆给砸了一大半,路引取消了,商业发展了,虽然眼下百姓依旧习惯于留在地方,不远游,这个大局面也不可能在未来百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商业活动与大教育活动的进行,必然会促使人口流动,加上基建建设、匠户打工,跨省征调民工,京师纺织、书店、煤炭等行业不断吸纳人口,人口流动的问题在一些商业城市中已经凸显出来。

京师里已经出现了雇佣性质的牙行,不好说是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至少入城人口在不断增加,而商队动辄几万人南下的规模,足以让人惊心动魄,没一个合适的管理制度,他们跑到哪里去都不好调查,也不好管理,总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给百姓发个身份证就显得很是重要,这也是管理人口流动,把握商业态势,避免不可控流民,做好治安的基础工作。

解缙、茹瑺等人面面相觑。

“执行吧。”

朱允炆知道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活,但为了长远考虑,也为了挖出隐藏在民间的黑户,只能这样做。

解缙等人退下,过了几日之后,文书就已发出,快马奔向全国各地布政使司。

考虑到照身帖的重要性与防伪性,照身帖的制作没再随便用一块木头来刻写,而是采取了洪武宝钞的材质,由宝钞提举司来负责制备,特意加厚,以形成牌状,并涂以轻腊,可防雨淋。

宝钞提举司也无法一次性制备如此多的照身帖,只能分批次制作。这一批自然是给官员及其家眷的,第二批是给流动性最强的商人及其伙计,之后是士子与入城百姓,最后才是不怎么流动的地方百姓。

照身帖完全普及至少也需要三年时间,这件事急也急不来。

洪江成为了一座商城,在湖广布政使周政的亲自站台下,无数商人汇聚洪江,并在这里购走了从交趾拉来的无数宝物,然后分散至全国各地,进一步提升了洪江城的地位。

周政把握住时机,加上商税实在是赚了不少,为了确保洪江成为一座长盛不衰的商业之城,天才地想出了招商引资的办法,派人到处到苏杭、京师、北平、开封等地散播消息,说洪江如何如何好,周围资源如何如何丰富,来洪江安置家宅如何如何好,死了也有风水宝地

为消除土司打劫带来的潜在危险,周政亲自带人去找各地土司来了会,简单扼要,谁打劫商人,自己就去请张辅来湖广走一趟,谁照顾商人,以后发了财有大家一份。

在张辅与胡萝卜的双重影响下,湖广的土司老实了,毕竟谁也不希望张辅到湖广出差,听说张辅在广西又灭了一家土司,足足车货物,还杀了五个伙计。

人屠的威名不是吹出来的,是杀出来的,得罪谁都不能得罪疯子,何况人家答应分钱了,至于到时候是分五两还是五十两,送两车陶瓷还是一车猪肉,那就看他们吧,不敢强求。

常百业坐在洪江城买下的宅院里,芭蕉翠碧,梧桐正阴,侯浅浅在门外池塘里采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荷,笑着走到中庭,对翻着书卷的常百业道:“你翻这本诸蕃志都多久了,看出什么名堂没”

“没多少收获,这里面记载的内容与南洋流传的内容多少有些出入,不过大体还算对得上,可想而知,在宋代时,市舶司的人对海外诸国已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常百业合上了书。

侯浅浅拿出一个花瓶,将荷花插了进去:“纸张得来终觉去,了解南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一趟南洋。眼下大明有了交趾,去旧港慢点一个月也就抵达了,途中只要不遭遇风暴巨浪,并没多少危险。”

常百业微微摇头:“我不是怕危险,而是担心晋商也进入南洋会引起徽商、浙商等人的抵制,要知道,他们将南洋视为了自己的后花园,不会去触碰北方的生意,而我们已经过了江,进入了苏州等地,这已经引起了他们的不安”

侯浅浅也知道这一点,如果徽商也进入山西,与晋商争夺北方贸易,那晋商也会不开心,甚至会组织商户反击,抵制,将其赶出去。

“话虽如此,但南洋毕竟利大。”

侯浅浅不想放弃即将到手的利益。常百业知道南洋有无数利益可图,将一件陶瓷拉到南洋,其利至少至少也要翻批货物回到大明,转手又是数倍、十几倍的利。

航海不赚钱的,恐怕只有郑和的水师船队,而水师毕竟不是商队,不以利为主,但其开辟的航线,带来的附加利益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只有郑和水师来回穿梭于南洋,那朝廷早晚会吃不消,但如果有商船跟着,形成稳定的贸易,仅仅是市舶司收取的税,就足以多养活一支水船船队。

“我在想,我们要不要放弃南洋,就以安南、占城、暹罗等地贸易为主。”

常百业沉吟道。

侯浅浅微蹙眉头,有些不甘心:“可吕宋、渤泥、爪哇与我们的旧港等地,都是物产丰富之地,听闻在遥远的西洋国家中,还有一些宝石国”

常百业叹了一口气:“想要去宝石国,来回可能一年半载,甚至是两年,如此长的时间里,一旦出现风险,那便会损失惨重。”

侯浅浅撇了撇嘴:“你连北元的大营都敢去,还怕南洋不成”

常百业伸手将侯浅浅抓到近前,低声道:“我不怕南洋,但我想,作为晋商,我们跨入交趾等地已够远了,再远的话,实在是有些太大了,也有点失去根本了。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北面,西北与东北。马哈木等人已经被朝廷册封为顺宁王,出关与其交易,有利可寻。”

“西北的亦力把里交好大明,宋晟在嘉峪关外开了互市。而东北的朝鲜完全可以走海路进行贸易,直抵达塘沽与天津,这些地方,才应该是我们晋商的主场。”

侯浅浅思索了下,微微点了点头:“你是想重走丝绸之路吧”

常百业笑了笑,躺在椅子里,翘起腿:“你也听到消息了吧,西面的帖木儿有些不老实,似乎想要东征,这可是我们的机会啊,安南小国能有什么宝物,帖木儿帝国可是搜刮了无数城邦,撒马尔罕的财富怕是恐怖至极。”

侯浅浅嘻嘻笑了笑,道:“帖木儿东征不东征且不说,一旦打起来,我们也不可能打到撒马尔罕去啊,那里实在是太远了”

“为啥不能他们能从那里出发打过来,我们就能打过去。”

常百业连忙反驳。

这可是事关自己商业帝国的大计划,怎么能打跑就算完呢,要打就彻底占领撒马尔罕,最好连同整个西面都占了。

侯浅浅白了一眼常百业,他这是贩卖战争上瘾了,安南小国卖了也就卖了,可帖木儿帝国很是庞大,还有个瘸子战神,不好打啊。

就以大明的实力来说,或许可以打败帖木儿,但根本无法做到如此长的补给线,直接打到撒马尔罕去,想要重开西域,再现丝绸之路,怕是难啊。

常百业思考良久,才轻声喃语:“海上贸易之路打开了,陆上丝绸之路还远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xgbqg。梦想手机版阅读网址:xgbq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861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