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觉悟

书名: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作者:寒梅惊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4

四月二日,金陵地震。

四月五日,金陵再次发生地震。

四月八日,金陵不仅地震,还死了三十余百姓。

如此频繁的地震,引起了都察院御史们的警觉,一些礼部官员也开始奋笔疾书。

无一例外,都在说:

皇上迁都引起上天不满,现降下地震以示警告,若再不停止迁都,恐有大灾降世。

进言的文书一封接一封。

朱文奎都懒得仔细看这些文书,交给杨溥收起来晚点烧了去。

北平新都已完全竣工,外围城墙也已筑成,当下北平正在做最后的清扫、点缀、物件置办、人员进驻等事宜,一些衙署都已经开门了,比如刑部衙署,人到了没两天,直接就开业了,抓了好几个不法事之人。

北平卫军营正在分流,一部分缺乏战力的退出,一部分外调至地方卫所,一部分直接加入未来北平京军。就连北平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也开始合并与调整,布政使司挑选人员直接进入吏部、户部,按察使司全部并入刑部,都指挥使司进入五军都督府。

朱文奎以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应该看得清楚,迁都已成大势,不可逆转,可谁知道这群人竟还不死心,借地震来攻击朝廷迁都决策。

杨溥看了几眼,发现这些文书无一例外都是一群老官员写的,他们多品阶不高,又没了晋升希望,加上根基在金陵附近,自然想抓住一切机会反对迁都。

“太子,这文书不批,也不合适吧”

杨溥认为,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多的奏折,下次看奏折的时候更费神,因为会多看到一行“上次写文书没批,可能没看到,我再写一封”之类的话。

朱文奎想了想也是,于是挥笔写下:

若上天反对,当震泰山共北平、金陵三地。若无,则准之。

地震这玩意是什么,朱文奎早就听朱允炆解释过,但作为皇室之人,还不能放弃天授神权,放弃天人感应。

你不是说金陵地震是上天反对,它反对的话,那就三个地方一起发地震让我看看,都震了,迁都不迁都咱们就商议商议,只震一个金陵,这不是说明金陵不安全,催促咱赶紧搬家嘛。

杨溥看着朱文奎批阅的文字,嘴角微微一笑。

这还真是绝了。

泰山相当于在北平与金陵的中间,隔着那么远,别说三处不太可能同时地震,就是同时地震了,谁也说不清楚。

小地震晃两下地方上都不上报的,谁知道千里之外震没震。

工部尚书黄福走了进来,行礼之后,递上文书:“太子,燕王府举家迁往封国,那北平与金陵两地的燕王府该如何处置”

朱文奎看着黄福,对这个问题有些始料不及。

这倒是个大问题,北平修建有燕王府,而且还不小,可现在燕王这一脉已经确认全部去封国了,燕王府已经没有留着的必要了。

可如何处理燕王府是个大问题,这是王府,规格确定好了的,只能给王爷一级。而其他藩王都有各自的府邸,用不着燕王的房子。

杨溥见朱文奎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低声说了句:“要不,卖了吧。”

“啥”

朱文奎错愕不已。

黄福也瞪大眼,以为自己听错。

杨溥解释道:“北平燕王府也好,金陵的燕王府也好,都居在繁华地带,占地颇多。若是拆了,改建为商铺,将这些商铺售卖或租给商人”

黄福虽然震惊于杨溥的大胆,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法子。

朱文奎摇了摇头:“这事涉及皇室宗亲,孤需要请示父皇。”

杨溥、黄福点头。

朱文奎抽出一份奏折,打开看了看,对黄福说:“为了应对此番迁都,朝廷下了大气力,做足了准备。只是前两日接北平布政使司张昺文书,其对北平涌入人口数量很是担忧,提出在北平城外设置八座大镇的设想,报至金陵与工部商议。”

黄福接过文书看了看,面色尤是凝重。

元朝时,北平名为大都,城内外人口无数,城外汇聚了不少人家。只是因为战乱人口锐减,至洪武三十一年时,整个北平除了军队及其家眷外,人口也就是十几万。

后来,山西百姓大规模迁入北平周围,当时考虑的是在北平附近打造产粮区,以减轻漕运、海运的压力。这种策略是奏效的,也减轻了营造新都时的粮食供应压力。

但当时的策略过于重农事,缺乏对北平扩张的考虑,导致北平城池周围还没有形成主要聚集区。张昺的意见是,根据目前出现的四个方向,八个街道,在城外设置多个百姓聚集区或商业区。

而这种设置,意味着需要朝廷主导、规划,以确保聚集区不会对北平的安全构成影响,这也就需要工部派遣官员亲自调查与安排。

黄福有些担忧:“城外设大镇,需要确保主要官道不受影响,距离上应该作一定控制,如在三里之外”

北平城池有着军事考虑,外城墙附近不应该出现大量民居,否则战时很麻烦。比如烧房子,浓烟滚滚不利城池防守,比如拆木头,直接打造成攻城木、投石车,还有拿砖头砸人

南京城外有不少繁华地带,比如江东门外,聚宝门外,但这些繁华之地,虽然挨着城墙,可问题是,这是内城墙,不是金陵的外城墙。

外城墙之外,可没什么热闹的地方。张昺所提出的想法,就落在了外城墙之外。

朱文奎听着各种意见的黄福,敲了敲桌子,说道:“黄尚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城外大镇,而在于人口涌入的数量。按照最初预计,此番迁都之后,北平百姓人口将会激增至百万至一百二十万之间。每多出十万人口,便会有诸多问题。”??

黄福重重点头。

人口激增对新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各行各业都在涨价,这就是人口短时间内增长带来的最明显问题。

虽说朝廷平抑粮价,基础生活物资相对稳定,可其他的支出成本都在增加。还有一些人眼馋富人入京,尾随偷窃,夜闯空门。

人口越多,问题越多,治理难度越大。

张昺的提议是应对人口激增的策略,也是疏散治理的需要,引导物资分配与流向的举措。

说到底,张昺关注的不是营造问题,而是治理问题。

黄福思索之后,认真地说:“此事当与户部、北平衙署、北平禁卫、兵马司等共同商议。”

朱文奎微微点头,吩咐道:“与户部早点商议,让北平方面需要抓紧做好进入人口的入册,一旦涌入人口数量超出预期,当做好粮食、煤炭、棉花等物资转运与供给,一应保障需做到位。”

“遵命。”

黄福答应,拿着文书匆匆去户部找夏原吉商议。

迁都千头万绪,事情繁杂,这些事压在朱文奎身上,朱文奎并没有被压垮,反而斗志昂扬,精神抖擞。

朱文奎很清楚,这是自己第一次做如此大的事,是父皇对自己的锻炼与考验。

一个成功的君主,必须能在纷繁的事务之中决断如流。

不畏繁,不畏多。

不惧累,不言苦。

肩上挑着的是江山与苍生,自己若停在远处享乐与休息,那江山如何多娇,苍生如何小康

朱文奎有着伟大帝王的觉悟。

朱文奎在忙碌,朱允炆也没空休息。

骆冠英通过骆颜儿给朱允炆吹风,劝说让骆冠英再远航一次。

骆冠英找郑和当说客,说定远行省可设三司,官员到了,只需要做好管理便可,水师在那里,出不了乱子。朱能也跟着凑热闹,非说自己缺个副手,看骆冠英挺顺眼的,不如带去。

但这些都没说服朱允炆,直到朱瞻基听闻之后,给骆冠英出了个主意。

骆冠英找到杨荣,杨荣上书,弹劾骆冠英:“此子虐民多杀,定远行省百姓日夜畏惧,惴惴不安。新民归顺,畏过则乱,惧过则危。故此,当收骆冠英巡抚一职”

被人弹劾了,骆冠英找到机会,说什么都要辞去定远巡抚之职。

朱允炆看着这些人一唱一和,加上骆冠英实在是出海心切,留在定远估计干不了活,一天天光看大海去了。

没办法,那就准了他吧。

自此,远航船队的主要人选终于敲定。

向东由郑和为大船长,以沈伟、袁逸尘、万青林等为船长。

向西由朱能为大船长,以骆冠英、王景弘、赵世瑜等为船长。

在主要人选确定之后,便是船队规模,船队路线等细节商议,水师都督府中争论不断。

在又一艘铁船开始海试时,杭爱山外,草已绿了。

瞿能率领三万精锐骑兵,携火器缓缓靠近瓦剌营地,分解瓦剌的时刻,终是到了。

把秃孛罗、萨穆尔公主、妣吉等人,率瓦剌全体将领,既无缰马,也无武器,走出营地外三里迎接大明的军队。

妣吉看着远处涌动而来的铁色幕墙,悲伤地闭上眼。

自今日起,瓦剌男儿再无血勇,瓦剌女儿再无颜色。

「明日家中有事,又赶上老婆生日,特休一日,陪陪家人,还请理解。十二月份没意外的话,开头几天会单更,很快会调整到两更,还请理解支持。」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更新,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帝王觉悟免费阅读。: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158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