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刘启夏、周大志、高忠光、诸葛塘等人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看向朱允炆的目光充满狂热的崇拜。
这一批在天山南北成长起来的新锐,他们最早享受新军之策,最早接受新军改制,也是靠着军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升迁,从寂寂无名,一跃成为了千户、指挥史、指挥佥事、指挥同知,还有人一战封爵
这一切,都来自于眼前端坐在马背之上,目光深邃,庄重威严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段云回想起十一年前,京军训练不过挥下长枪,拉下弓箭,走两步,那时候自己三十出头,意气风发,找人写了文书,陈述练兵之道,主张效仿盛唐,打造一支精锐之兵。
结果文书写好之后,被千户大人撕碎,一把打在自己脸上,丢下一句:“你算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上书,谈论练兵之道”
段云曾心如死灰,自甘堕落,直至建文皇帝登基,直至裁撤弱旅,直至新军之策出现,军士拥有了直接给五军都督府、兵部提议的权利
那时,段云壮着胆子,再次提出打造陌刀队,以克骑兵
三个月,无人理会。
原以为一切落空,段云彻底熄了陌刀队的梦,可在三个月之后,五军都督府派人找到自己,直接提拔自己为百户,并拉来了一百陌刀,给了自己任意挑选百名军士的职权,命自己全权负责陌刀队的训练事宜。
自那时起,一百人的陌刀队,逐渐发展至五百人,八百人,三千人
安南之战时,陌刀队曾请旨出征,可惜没被选六年西征帖木儿时,陌刀队才展现出自己惊人的战斗力,在战场之上显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段云崇拜朱允炆,是此人给了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是此人给了自己一切支持,让自己能再现陌刀之威,让自己能成为真正杀敌报国的战士
现如今,陌刀队将再次出征
士为知己者死
军为报国而战
段云盯着朱允炆,渴望着为此人,为大明,为这山河,献出自己的所有
周大志也陷入到回忆之中,作为第一批神机营的将官,见证了十一年来,大明火铳、神机炮、虎蹲炮的发展历程
不断迭代的火器背后,是建文皇帝的睿智决策,是他一手创建了科技局、二炮局,是他调天下匠人,每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去研究火器,将火器作为战争的利器
十一年前,大明京军中,火器兵军士寥寥,满打满算不过五千人,大部分还不是专门的火器军士。
可十一年之后,大明京军的火器兵占比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
绝大部分长枪手,大刀手,成为了新式的火铳兵,手中握着的是先进的火铳,远可射击,近可刺刀冲杀
火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就连骑兵,也开始火器化
谁能想到,曾经的炮石火器,竟然发展到如今毁伤惊人的会爆炸的火器
谁能想到,丢出个铁东西,就能爆炸
谁能想到,埋在地里,人马踩在上面,也会爆炸
谁能想到,火器的威力可以是五里之遥
周大志崇拜火器,更崇拜将大明推向火器时代的朱允炆,他才是这一切真正的奠基人,是新战争方式的开创者
刘启夏目光追随着朱允炆,身后的战马也安静下来,扭着头看去。
骑兵出身的刘启夏,深刻地感受着大明军队的变化,十一年来,大明骑兵越发壮大,尤其是建文六年打下西疆省,控制天山南北之后,大明的骑兵数量便开始了稳定增长
五年来,祁连山、天山两大草场,合各地牧场,每年输京骑兵都不下五千
这个数量看似不多,但对于大明而言,实则惊人珍贵。
有了战马,才有了骑兵
刘启夏握了握拳头,自己已经四十七岁了,这一次战争,不止是大明最辉煌的一战,恐怕也是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战
以骑兵,以骑炮兵,以疾如风,以一腔热血,去横扫宿敌
宣青书想起与霍邻一起逃出府学,弃笔从戎的那一晚,想起从军的日子,想起战场的风沙,白雪与鲜血。
虽然后来霍邻加入了安全局,但兄弟的情谊并没有割断,过去的记忆,也无人能抹去。
徐辉祖、铁铉、杨溥、张子华、林九、王万等人,看着朱允炆走过,然后下马登上高台。
朱允炆站在高台之上,威严的目光从西看向东,十五万大军,寂寂无声。
“朕”
朱允炆开口一字,停顿了下来,上前一步,高声喊道:“朕英勇无畏的将士们听着:自开国之初,元廷败退草原,北面而居,时时南窥捕鱼儿海之战后,元廷虽大伤元气,然又有瓦剌崛起,鞑靼经多年修养,已成气候”
“元廷余孽,野心昭昭,亡我大明之心不死,乱我中国之心犹在今其蠢蠢欲动,串谋南下,危我边疆朕主华夏,大明之主,眼见恶犬狂吠在外,百姓父母妻子隔门而惧,当如何”文網
“当亮剑以战”
“当发兵以攻”
“当战以灭之”
苍琅
朱允炆拔出腰间宝剑,指向长空
骑兵马刀出鞘,长枪兵高举长枪,火铳兵高举火铳,就连弓箭手,也抽出箭,握着朝天
“战”
“战”
“战”
热血沸腾的军士,呼喊着一个声音,声浪如潮,席卷天地
朱允炆压低长剑,军士的喊声戛然而止。
“开国四十余年,敌寇屡屡犯边仍存于天地之间,是大明之耻,是军士之耻,是朕之耻”
“此战”
“朕要你们不怕困难,不怕疲惫,不怕牺牲”
“朕要你们以必胜之心,以锋芒之刃,以无畏之躯,以英烈之名”
“朕要你们奋勇杀敌,毁灭敌方主力犁庭扫穴,荡平敌寇奠定大明百年之太平,留子孙后世一和平之岁月”
“三千日练兵,为的是捍大明江山,稳如泰山是守大明疆土,不失寸步是杀敌报国,功在宗祠,功在封侯,功在千秋”
“将士们,此战,胜利属于我们,属于大明,属于华夏炎黄子孙”
“让大明的日月旗,插在和林,插在杭爱山,飘扬在捕鱼儿海,胪朐河上空”
“将士们,战”
朱允炆的声音有些嘶哑,负责传话的军士也喊破了嗓子。
十几万大军,再次高呼:“战战战”
徐辉祖、铁铉等人激动不已。
解缙、杨士奇、夏元吉等人也被这一幕给感染,恨不得当一名军士
朱允炆大喝一声:“鼓来,朕送将士们出征”
军士抬来打鼓,朱允炆抓着鼓槌,看向大军,徐辉祖、铁铉当即行礼,一排排军士行礼,整个军阵行礼
咚,咚咚
朱允炆敲了三下,厉声喊道:“旗手带队”
军队之中,旗手纷纷走出军阵,手中挥舞着旗杆,日月旗迎风而动
咚咚咚
急促的鼓声响起,徐辉祖等人起身,大明军士起身。
朱允炆高唱大明国歌:“云从龙,风从虎,功名利禄尘与土”
徐辉祖、铁铉等军士跟着唱起国歌:“看天下,尽胡虏,天道残缺匹夫补。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徐辉祖带队,从容出征。
铁铉上马,跟随而去。
一个个军阵缓缓开出教场,整齐有序,口中依旧传唱着不朽的国歌。
随着军阵出营,行进至官道之上,军士们看到了两旁站满了国子监监生,先生。
王宾带国子监全体,送大军出征。
不远处则是金陵百姓,沿街送行,有些百姓送上衣物,送上一篮鸡蛋,送上一床棉被
民心
京军十多年来,罕有扰民者。
新军之策宣传十多年,军队已经从不起眼的莽夫,成为了守护大明安危的英雄,是捍卫每个人安稳生活的男子汉
英烈碑,不仅凝聚着牺牲的英灵,还有无数的民心。
多年教化,在这一刻开花结果。
许多军士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
从未有过的温暖,从未有过的重视,从未有过的送行,在这一刻竟连绵看不到尽头,似乎,整个金陵城都空了,所有的人都来了。
在路过正阳门时,太子朱文奎带东宫官属等,登城楼,击鼓送行,更让无数军士感动。
无论是朱允炆,还是朱文奎,他们对军士的敬重深入军心。
军队浩浩荡荡,开至长江岸边,船横江铺出八条浮桥,军队踏长江而过
朱允炆收回思绪,看向解缙、杨士奇等人:“拟旨通告天下,此一战,为大明灭敌之战,此战之后,北方百年内无大规模战事。故此,明年起,农税调整为二十税一。另,凡服徭役,为大军运输粮草辎重物资,为大军提供粮食、衣物,做出贡献卓越的大户、百姓,经后勤局核准,发放国徽,功勋牌匾,子孙农田,千亩之内,享农税三十税一之策。”
解缙、杨士奇对视一眼,没想到朱允炆竟然将大军出征与农税调整结合在一起,并利用农税松绑,来争取民心,促使百姓服从征调,保障后勤
如此手段,堪称绝妙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更新,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当亮剑以战,当发兵以攻免费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