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上命昭唐

作者:控制变量法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3章 赏罚

书名:上命昭唐 作者:控制变量法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07

五月初二,群臣入麟德殿谒见,天子受朝贺,乃告太庙,祀列圣。

诏收阵亡将士衣服为冢,使翰林学士韩偓撰神道碑,描写讨华、岐、邠健儿功绩。保国、英武、龙捷、佑圣、从直诸军闻之,赞拜。

诏嘉表战功。赏英武儿郎、龙捷骑士人四匹绢资,给假三日。授英武军左厢使王从训、右厢使西门元元、龙捷军使刘仙缘、龙捷左厢使张季德等将军散官不一,加列校没藏乞祺等六十八人各以尉散官。

诏褫茂贞、行瑜、建等逆臣姓名官职,曝建尸于渭水南岸。朝廷吸取讨李克用的教训,打赢这一仗,沉重打击了岐、邠两镇的气焰,才敢公布这道诏书。

另外,对南衙做出调整。

左仆射、监修国史、吏部尚书、度支副使、诸道盐铁转运等副使、延资库副使、太清宫使、凌霄神道使崔昭纬倒了大霉,不知何故触怒圣人,在麟德殿上被解除全部使职差遣官,远贬广州刺史。

这道由翰林院直接受圣人旨意起草的制书甫一公布,便激起风波。朝臣议论纷纷,猜测原因——传闻是交通藩镇引节度使为奥援,为圣人不容,故而获罪。

取而代之的,是中书侍郎郑延昌新拜宰相。

翰林学士韩偓则因传授经学,简在帝心,拔为吏部尚书,领监修国史,与郑公一道接手崔昭纬的政事。

其余使差亦被拆分。

内侍省中官紫宸殿司言赵如心兼凌霄神道使。

薛王李知柔领延资库副使,判户部事。

没错了,圣人对当前朝堂很不悦。大多数人都与藩镇有合作,而值得信任的几个老臣……

太尉让能老了,长期抱病在身。门下刘公素有威望,与北司交往甚密,多地节度使也服从他的调停,李克用也尊他一声光德刘公。这对圣人而言是好事,但问题是刘崇望也老了,而且同样患了恶疾——早晚汤药没停过。在李晔的记忆中,刘公余生差不多还剩三年。

老猪倌跟这两位年纪差不多,也是各种小毛病不断,今日麟德殿朝贺都没来,说是脑袋昏。

而尚书李溪资历太浅,人势过于薄弱,短时间内无法有效领导南衙。

这个枢情意味着杜、刘、西门这三个常务副圣一旦有事,以李晔现在的班底很难驾驭朝堂。地方上太尉能讨来的钱,他的人不一定收得上来。刘公一句话能摆平的麻烦,他和他的人大概率没那个本事。为什么?就凭圣人登基不过三年,就凭前身乱搞,搞得颜面扫地。

这个情势很危险。

太尉、刘公不可能给圣人遮风挡雨一辈子,总要圣人自己成长治国。

培养自己的班底迫在眉睫。

然而遍观朝野,李晔找不出一个既能信任又有宰相才望的人,故而与太尉私聊。太尉举荐了他一手培养起来的中书侍郎郑延昌。其出身荥阳郑氏北祖小白房,巢乱期间在郑畋手下担任助手,参赞军务,协调粮草,理财这块很精通。品性也不错,不争权,勤勉踏实。

从号召力上来说,中唐名相郑余庆孙——李克用亦师亦友亦敌的长者——诸葛爽、朱玫、王行瑜的上司——朱温的前任——故河东节度使、宣武节度使、岭南节度使、侍中、太傅、司徒、宰相荥阳县男郑文忠公讳从傥是其从兄。

几方面综合一考虑,李晔接纳了太尉的举荐。

至于薛王知柔,他得以参与财政,盖因师从杜让能。其他大臣不敢也不愿结交诸王,这是政治忌讳。但于三百年开国功勋杜氏而言,李杜早已融为一体。不止薛王知柔,延王戒丕、丹王允、韩王克良等六位嗣王,早都在太尉门下协助处理事务。

依稀记得这几个嗣王在晚唐政坛上不算特别显眼,但一直是昭宗最信任的亲人——延王戒丕多次担任使者出使藩镇,为昭宗搬救兵。韩王克良等屡次带兵救驾,直到在华州被韩建杀害。

其实也好。

且不管能力强弱,至少可用。

宣布完诏书,百僚在太尉的带领下再次齐齐对着圣人拜倒:“维天降灵,汉并天下,大唐万世。乐哉擒贼,小人宾服;臣等谨为贺,圣人千秋万岁,国光蔚起,民气昭苏。”

声震楼宇,尤其麟德殿极广,回声一圈圈荡漾在宫室中,令人心意澎湃。圣人对此感到很振奋,但为表谦虚,他侧过身体,用袖子遮住脸蛋:“惟卿等百福骈臻,人登寿域。”

……

麟德殿受朝结束后,圣人沿着朱雀中轴街去了城南的大雁塔。

无它。

今日受朝贺,淑妃何氏也领着妃嫔去了大慈恩寺进香,主持水陆法会。

或许是圣人大胜归来,何氏等嫔妃随着中官的收敛而轻松了许多,不用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被人监视。做点什么事,要点东西都畏手畏脚,看人脸色。

这让何氏看到了希望的火光——也许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她把这个归结于信仰的力量——是神灵对丈夫的庇佑。于是,她越发崇教,每天都到宫里的大福宝殿敬拜三清,时不时外出布施。

今日,得知丈夫下诏为阵亡将士营建衣冠冢,撰神道碑勒功,她照例第一时间出宫,来大慈恩寺代为主持水陆法会,超度殉国英灵。即便圣人这半年来对她极其冷淡,她也只当是圣人被中官欺负故而苦闷。纵然圣人专宠陈美人,对她母子不闻不问……

即便夫妻关系大不如前。

圣人到来巍峨宝塔的时候已是中午,持续上半天的法会暂告一段落,何氏等人坐在那与僧侣们一起吃斋饭。长子李裕、长女平原公主一左一右坐在她脚边,捧着个小碗在喝粥。

圣人站在墙边,笑眯眯地向儿女招手:“大郎、丽娘,过来。”

谁料连招了好几下手,小李裕都无甚反应,怯生生地看着已一个月没见过的父亲。

……小孩子这么敏感的么?

圣人最终还是从墙边走了出来。

僧侣立刻放下碗,擦了擦嘴小跑来迎。

小李裕扯了扯何氏的袖子,平原公主躲到她背后。

何氏看过来。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夫妻竟然变得这么生分。

“丹娘。”圣人挥手寒暄,鬼使神差地叫出了原主对何氏的爱称。

何氏拉着躲在背后的小李裕,有惊喜又有意外地叹了声:“七郎怎么记起我们三个人了。”

圣人哑然。

这一刻,他脑海里浮现了从前的记忆。

何氏是蜀地女,广明元年还是寿王的昭宗跟着逃难,皇兄心疼这个胞弟,行至梓州看到迎驾的何氏天生丽质,让中官安排了这桩姻缘。何氏性格温柔,又知书,与寿王郎情妾意。

李某人践祚后,由于中唐以后玄武门继承法愈演愈烈,百年不立后,故而对发妻顶格册封到了实际上的后宫之主——淑妃。国势衰弱,她在卧室踩织机打布制衣。苑内荒地被她便带着侍女开出来种了一片调料和豆子。昭宗刚登基时,每次吃饭她第一个吃,确认没问题再让丈夫端碗。但随着唐朝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何氏也只能饱受苦难。

她不得不在雍城以身饲虎,被岐镇武夫羞辱玷污:她不得不看着儿子活埋华州,沉江洛阳。不得不将唯一的女儿平原公主嫁给李茂贞之子,不得不将刚生来的婴儿交给一个胡姓宦官令其逃离队伍隐姓埋名,不得不与昭宗在隆冬大雪中相拥取暖。

她看着一个个家人接连被杀害,直到自己最后一个横死紫微宫……

“出去走走?”圣人攥住她的一双糙手紧紧握住,该和妻子推心置腹聊一聊了。

一家人搞那僵硬也难看,韩偓的敦敦教诲还记忆犹新啊——王者无私,天子就不应该有私情。那会能理解这话,但迟迟进入不了状态。让一个普通人突然化身统治者,且要求迅速合格,他自认不是天生帝王。前世结交的官商显赫也不在少数,有这资质的他没见过,九五之尊真的很难当啊。

只是今时今日,干不好就得死的生存压力倒逼着他渐渐适应了这个角色。

“我听说李司徒女已至冯翎县?”何氏打开话题问道。

“五天前的消息了,估计明后天到长安。”老猪倌早早就派出队伍去华山迎候了,想到这个沙陀女,他比较焦虑。

当初讨李克用,诏书既下,潞州军乱,杀其帅李克恭及其附从沙陀兵五百人,监军使薛缋本函克恭首献之于长安。

李克用的亲弟弟和五百沙陀元从被砍了脑袋裹上石灰送到朝廷报捷,昭宗竟然受了祝贺……

如何瞒得过河东进奏院,朱邪氏族上下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这还没完。

李克用亲信大将安建上表请以刑、洺、磁三州入朝,昭宗喜滋滋地遣使慰问。假子李存孝据城请求归顺,昭宗的亲信张濬当即写信与之联络。昭宗得报,立刻颁发诏令授予李存孝节度使,又派人联系李克用仇敌——让成德节度使王镕出兵救李存孝……

这桩桩件件下来,只怕沙陀人对他这个圣人早已恨得至于切齿。

要问那未曾谋面的沙陀新妇对他什么态度,这还用说?

“亲之,爱之。”何氏勉强笑了笑,道:“就像你对陈美人那样好。李司徒女从太原远嫁,形单影只,除了你还能依靠谁?须怜惜新妇不易。”

别骂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9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