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神诡异仙

作者:修行真知未曾更 | 分类:仙侠 | 字数:0

0217 以武犯禁不犯法

书名:神诡异仙 作者:修行真知未曾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10

孙九执饶有兴致地问:“你麾下半妖,可在瀛州岛上?”

孙九执知道,他孤身前来会谈,并无其他妖魔同行,正适合大离使者拉拢。

而大离使者既然当真拉拢于他,敢说出此法,定是在岛上有着人证,且分外自信。

孙九执便想看看,南奕料定能将他笼络住的自信,究竟是缘何自信。

杜衡对孙九执的好奇早有所料,闻言之后,亲自去将候在不远处的宋忠接来。

见到孙九执,宋忠也不废话,直接在手上燃起无生冥火。

孙九执眸光微凝。

这一次,不同于南奕是借法他人之力,宋忠身上,乃是实打实的冥凤血脉,以及相应神通。

而先是冰凰,又是冥凤。这是在表明,南奕麾下武者中,半妖不只一位;所谓真气武道能中和血脉异力一说,也绝非虚言。

孙九执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继续问:“真气武道,如何修之?”

南奕直截了当地说:“受我武种,即可修炼真气武道。”

孙九执思索片刻,并未急着询问具体的修法,而是问道:“此等武道修炼,定是有着诸多讲究,绝非一味苦练即可。这些关窍,可否一一告知于我?”

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处处是陷阱。

孙九执谨小慎微,即便南奕口中的真气武道之玄妙似非虚言,他也不愿就此轻信。

他打算再从侧面信息入手,尝试侧面了解真气武道具体现状。

这些侧面信息,一来是不好作假;二来,大离使者既然有心拉拢他,只要他问起,就绝不会隐瞒。

当然,他若是没有问到的,大离使者就未必会提。

所以,孙九执思考得愈发细致,并不会轻信南奕。

而南奕已事先打探清楚孙九执过往经历。

当孙九执问起真气武道修炼之讲究,南奕立即取出刊载有《志士仁人》文章的那期《明报》。

他将报纸递给孙九执,并说道:“受我武种,即可修炼真气武道。真要说来,其实无甚门槛可言。但在下传武,重心性,看品行,不传心术不正之辈。”

“更著有一文,阐述义理,或可称为武侠精神,为麾下武者修炼武道定下方向。”

孙九执接过报刊,细看《志士仁人》。

南奕则是仔细观察着孙九执神色变化。

认真说来,为踏破齐天城元家,孙九执化妖之举,正符合“杀身成仁”一说。

南奕所著《志士仁人》,几乎完美契合孙九执脾性。

倘若两人只是江湖中人,单凭此文,便可称得上当浮一大白。

可惜两人都是修士。

就算文章能写进孙九执心里去,也不会因为一篇文章,便让孙九执引南奕为知己。

相反,看完《志士仁人》的第一眼,孙九执心中第一反应,即是此文甚好,或可用来调动群妖情绪,助其修行。

说白了,此世修士,入道修行之始,即要求心智独立,强调自我。

即便拜入仙门,也只要求修士不负宗门即可,不会说什么一定得为仙门做奉献。

所以,即便孙九执完美契合《志士仁人》所说武侠精神,愿意出于公义杀身成仁,也不等于孙九执会心向人族。

在南奕看来,能让修士为求念头通达,而愤然出手之公义,从来不局限于人族本身,而是类似天地不仁的大仁大义。

不论孙九执是人身还是妖修,都有可能会为某些不公世道生出不忿,进而仗义出手,不顾后果。

可既已化妖,孙九执绝不会为了恢复人身而置己身修行于不顾。

但一篇《志士仁人》,虽不可能让孙九执就此,将南奕引为知己。

可志趣相投,总归是能让南奕,在孙九执心中变得更加可信数分,不至于太过提防、满心审视。

南奕一直观察着孙九执神色变化。

虽然他并未从孙九执脸上看出明显的表情波动,但这正好说明孙九执道心如铁,并不会一听恢复人身便失了分寸。

“真气武道,是以在下武种为基,生成内力;再以源炁或血脉异力为引,化生真气。”

“修炼微有小成,即可分出武种传予他人不说,还能得享所传者修炼真气之加持。”

“不过,若在人族地界,分发武种传予凡人,可让凡人随修自身之真气。但在海外,即便传予其他小妖武种,若血脉不同,亦难作助力。”

南奕如实开口,略作说明。

言下之意,心猿血脉非是龙属的孙九执,要想转修真气武道,以真气中和血脉异力,唯有重回大离传武,才好修行。

而听完南奕所说,孙九执则是暗自思索:

分发武种以传武,可让他人随修真气,得享加持,进而使己身真气积累更快。此等神异,定是以天赋神通为基,方能造就。

若真气武道仅有传武之效,于南奕而言,不过是主干分支,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万变不离其宗。

可南奕之前使出广寒冰焰,分明是向麾下武者借法,而非己身神通。

换言之,南奕开辟真气武道之天赋神通,不仅能向下传武,聚众加持;更是有着借法之效。

南奕天赋神通再是玄奇,在借法手段上都应有着相应限制,不可能叫他轻易融汇万法于一身。

所以,孙九执断定:除却神通灾厄外,南奕可借之法,必然有着数量限制。

而南奕开辟真气武道,折服凡人自然容易。但想折服修士,让修士屈居南奕之下,为其所使,必须让渡出足够利益,作为交换才行。

孙九执进一步推断:修炼真气武道,虽可中和血脉异力,却需海量真气,方可成功中和。

所以,南奕还是在拿真话忽悠他。

一旦他轻易答应南奕,转修真气武道,多半会尴尬发现,单凭自身之力修炼真气,想要修出足够真气中和血脉异力,恐怕耗时不知会多久。

如南奕身旁之宋忠,被迫受了凤凰传承,为凰族血脉之力侵染不久,或许不须太久便能成功中和。

但孙九执这等妖修,血脉异力浓厚,怕是十年都未必得成。

至于说靠着传武来积累真气,孙九执不用多想,便知鸡肋。

真气武道,虽可分发武种传予他人。但为了避免强枝弱干,南奕一定会在武种分发数量上做限制,不叫麾下武者反客为主,借鸡生蛋。

再联想到南奕借法手段也会有数量限制,孙九执心下猜测:或许,在南奕真气武道中,只有有数之位,可以广为传武,快速积累真气;而与之相应,可广为传武者,则会借法于南奕,由南奕融汇诸法于一身。

孙九执思索良久,虽不发一言,却大概能猜出南奕真气武道现状。

不过,他并未急着就此与南奕谈条件,而是看向南奕,忽地开口:“依君之见,在下心猿之身,转修真气武道,可有必要?”

一听此问,南奕还未接话,一旁的杜衡却是心中暗叹。

在杜衡眼中,南奕真气武道之妙处,于修士而言,在于可使法力更为柔和温顺,不易走火入魔;于妖修而言,则在于中和血脉异力,可保持人身、人性不失。

这些妙处,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却也确实没多大用。

至于其他方面,相较仙道法门,真气武道无甚稀奇,更是十分粗糙。

毕竟,南奕不过黄阶修士,说是开辟新道,但他折腾出的真气武道,在仙道法门前,无疑是根本不够看。

当然,考虑到南奕天资出众、才情上佳,于真气武道上还能继续完善,若叫杜衡锐评真气武道,他也愿意诚心实意地称赞一声“未来可期”。

只是,如果中和血脉异力这一点不能打动孙九执,杜衡口才有限,也不知该如何才能说服孙九执,私相交结。

毕竟,孙九执若修真气武道,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居于南奕之下。

而此世修士,少有愿意居于人下者。

像南奕目前给出的真气法脉,裘长生乃是南奕分身,自不必多说。

陶知命属于南奕投桃报李,分出一道真气法脉,不过问陶知命是否传武,只作为两人半师半友情分之见证。

剩下四人,燕青云与郭来,本质上都是散修,而非仙门正道之修士;裴清雪与宋忠,则是受了凤凰传承,亦只得修真气武道,才能中和血脉异力。

虽说宋忠本人一开始就是宁练内功不修道,但总的来说,正常情况下,即便许诺真气法脉,南奕也很难拉拢仙门修士转修真气武道。

比如谢迦南,与南奕关系也算亲近,南奕亦从未想过让其舍了仙门转修真气武道。

而谢北河在离开南天城前,曾与谢迦南说了一嘴,谢迦南亦是直接岔开话题。

是以,当孙九执反问南奕可有必要时,杜衡听在耳中,听出孙九执对中和血脉异力之效不以为意,心里顿时暗叹。

不过南奕倒是依旧从容淡定。

南奕早就猜测孙九执对人族之身无甚眷恋,单凭真气武道中和血脉异力之效,绝难打动其心。

甚至于,南奕心中也知,孙九执未必不会分析出武种分发与真气法脉之限。

但这些,都不重要。

南奕信然道:“道友是否转修真气武道,不在于我,而在于你。”

“我可以许诺道友真气武道护法之位,与道友同享权柄,于真气加持之力,五五分润。”

“可是这些皆不重要。”

南奕看着孙九执,目光清澈:“一切,只取决于道友,道在何方。”

“依在下拙见,道友之心,正合在下所著《志士仁人》,若见世道不公,便会生出不忿。”

这种不忿,并不一定是源于圣母之心或恻隐之心。

在南奕看来,若见不平之事,会想起自身小时候的不公遭遇,也有可能生出不忿,念头不通达。

然后殊途同归,不管是为何生出不忿,只要本身性情不会欺压良善与弱小,愿意锄强,论迹不论心下,都可以称作是行侠仗义。

在前世,提起志士仁人,总是会联想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仿佛只有牺牲,才配称作仁义与侠道。

但那是因为前世没有修士,无修行一说,以个体面对强权大势,多只有牺牲一途。

而在此世,伟力聚于一身,个体修行实能成仙作祖。

在宣扬武侠精神,进行哲学思辨时,南奕自然因地制宜,不会完全照搬前世侠道之说。

在此世所著《志士仁人》中,对于麾下武者,南奕并未鼓励他们保护弱小,为凡人而战,乃至为凡人牺牲。

他所宣扬的武侠精神,更多是激励麾下武者,在自身不欺压良善与弱小的前提下,敢向不公世道拔刀,路见不平一声吼,求个念头通达,旨在威慑住不公不法之事。

简单说,为了大仁大义,甘愿以武犯禁、以身犯险,贯彻人心公道,便可有望,以血性与侠气,还得人间朗朗乾坤。

这略有些像是“侠以武犯禁”,但又有着根本不同。

在前世天夏,侠以武犯禁,确实会招致朝廷打压。

因为天夏朝廷的统治,是建立在秩序稳定的基础上。任侠儿以武犯禁,动摇民间秩序,自然会被打压。

但在此世,伟力归于自身,却是未必。

于此世绵延万载的朝廷官府而言,民间侠客,生不出乱子,动摇不了秩序基础。

反倒是豪门世家,多与官府角力,各种制约下,让官府颇受世家之掣肘。

而南奕麾下武者,若是行侠仗义,基本是与鱼肉百姓的世家豪门起冲突。

就算当真要说这是在以武犯禁,犯的也是世家之禁,而非朝廷之法。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行侠仗义,既是在贯彻人心公道,也是在贯彻朝廷律法。

毕竟,无论怎么说,在明面上,不公之事,肯定也多是不法之事。

所以,南奕开辟真气武道,宣扬武侠精神,反倒不怎么会受到朝廷打压,更多是受世家出身的九部官员所不喜,乃至不约而同地隐隐抵制。

而此前也曾说过,南奕在《志士仁人》中,隐约潜藏着名为“革命”的赤色火种。

这固然是有基于南奕自身认知的缘故,但其实也有着此世修行界生态的客观需求。

此世修行,类似于信仰封神争香火,在本质上就是对凡世秩序的定义权之争。

要想往上修行,必然需要驱逐旧有秩序,建立新生秩序。

这种秩序之争,被此世修士称之为道争。

但如果将视野放大放高,所谓革命,其实也只是道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大家都是修士的情况下,一篇《志士仁人》,确实不可能让孙九执,引南奕为知己。

可两人,本就不需要做知己。

志趣相投,亦可称为同志。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49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