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六十五章:修建铁路

书名: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很快,汤若望便被带了进来。

他并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了两个助手,两个助手,抬着一台沉重的发电机一起进来的。

当然,他们携带的物品,自然是经过检查,确认没有什么危险品。

再加上皇上对汤若望十分器重,因此,才被放行了进来。

三人拜见过贾琮之后,汤若望便喜不自禁地说道:“皇上,成了,成了!”

“在皇帝的指导之下,我们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灯泡,皇上请看。”

这门说着,汤若望便指挥两个助手,让他们开始摇起了发电机来。

没错,他们制造的发电机,是用手来摇的。

发电机上,接着电线,电线上又连接着一个简陋的灯座,灯座上已经安插好了汤若望制造出来的灯泡。

这个灯泡,外形和贾琮记忆中的灯泡类似,毕竟是贾琮提点过的。

不过弧度差的有些多,让贾琮看着,有些怪异之感。

不过外形并不重要,只要好用便足够了。

两个助手摇动半晌,灯泡忽然间亮了起来,不过亮度忽强忽弱,极不稳定。

毕竟是手摇的,也不能要求太高。

汤若望兴奋地问道:“皇上,怎么样?”

贾琮点头说道:“不错,很好!你们辛苦了!”

汤若望连忙说道:“能为皇上效忠,乃是臣之荣幸,更何况,臣自己也十分喜欢做研究。”

“哪里称得上辛苦?反倒算是成全了臣才是。”

贾琮点了点头说道:“这灯泡虽然做出来了,不过呢,缺陷还是有的。”

“朕还准备将电力和灯泡,在全国进行普及的,自然不可能用手摇的方式来发电,不知你可有什么方法?”

听到这里,汤若望不由为难地说道:“陛下,发电其实可以用蒸汽机来取代人力。”

“不过要在华夏全国范围内推广电力,怕是成本太高。”

“代价未免太大,得不偿失。臣以为,这电力,只供应皇室,还有一些重臣又或者世家也就足够了。”

“寻常百姓家里,又何须用到电呢?”

这,大约便是士大夫等人的心理了。

他们认为,这样的好东西,普通百姓,根本就不配用。

贾琮则是笑道:“此言差矣,朕乃是一国之君,乃是万万百姓之帝,岂能弃朕的百姓于不顾?”

“这发电机的动力,用蒸汽机,便多了一层周转。”

“蒸汽机,本是用水蒸气的动力做功,然后再用这动力来发电。”

“既然如此,为何不用河流的冲击之力,直接带动发电机呢?”

“至于电流不稳定的因素,可以设置可以稳压器,稳定住电压,便能解决这一问题了。”

且说汤若望听到贾琮的话之后,不由陷入沉思之中。

半晌之后,他方才说道:“妙啊,实在是妙极!臣回去之后,便准备寻找合适的地方,建设水力发电站。”

贾琮说道:“凭你们自己,力有未逮,这样,我让工部和户部配合你们。”

“京城外,便有河流,可以建设一座大坝,然后就可以更好的利用水利发电了。”

“这件事情,由你牵头去做,工部和户部会全力配合你们。”

汤若望兴奋地说道:“是,皇上,臣这就下去安排。”

汤若望的确是兴奋不已,因为电力,绝对是一次划时代的发明。

将来他的名字,也必定会被记录在史书之上,名垂青史。

这对许多学者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十分兴奋的事情。

因此,他自然有些迫不及待了。

而贾琮却是叫住了他。

“汤大人,慢着。”

汤若望停下问道:“不知皇上还有什么吩咐?”

贾琮说道:“对了,我准备让你们科研院再进行一项研究,你回去寻找合适的人手,安排下去。”

汤若望忙是问道:“是,陛下,不知要臣进行什么研究?”

贾琮不由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一种橡胶树,因此,朕便想着,能不能用橡胶做成轮胎?”

“若是能够成功的话,也必定是一件划时代的变革。”

“不但能够提升舒适度,也能进一步提升运输力。”

汤若望听后说道:“回陛下,西方是有橡胶树的,臣也曾听说过。”

“不过想要将橡胶做成轮胎,只怕并不容易呢。”

贾琮点头说道:“朕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若容易的话,朕何须找到你们科研院,让你们科研院来研究此事呢?”

“这样,你回去之后,便先去购买一批橡胶回来做实验。”

“然后再买一批树苗回来,你寻人去安南那地方种植,成立一个橡胶园。”

“安南南部,有十分适宜橡胶树生长的地区。”

“若人手不够的话,你只管去寻林大学士,让他调拨人手给你。”

“还有,朕也会书写一份研究方案供你们参考。”

“等写好之后,朕会命人送过去。”

汤若望听了之后,忙是说道:“是,陛下,臣回去便安排。”

“有了陛下的指点,臣有十足的信心能完成皇上的吩咐。”

汤若望对贾琮这位皇帝,有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望。

皇上实在是太厉害了,就如电力、灯泡等,都是在皇上的提点之下,他们科研院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若没有皇上的指点,他们怕不要用十几乃至几十年功夫,才能完成。

而如今,既然皇上又给你们写出一套方案来,则说明,这套方案,必定是切实可行的。

真不知道,皇上年纪纪轻轻的,为何学识便如此渊博?

文武双全就不说了,治理国家,也是井井有条。

并且就连新学还有各种科研,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这世上,果然是有生而知之的圣贤啊!

贾琮倒是没有理会汤若望心里在胡思乱想什么。

等汤若望退下之后,贾琮开始陷入沉思之中。

如今发电机和灯泡都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如果只建设一座小型发电站的话,也用不多少功夫。

一二年间便能完成,甚至还能更短一些。

并且此后,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多建设一些发电站。

尽可能的多建设水利发电站,少建设热电站,毕竟热电站太过污染环境。

贾琮是从后世穿越来的,自然知道,后世的工业革命,快速发展,但也走了许多弯路,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而如今,有他在,倒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少污染一些环境的。

不过,如今华夏的科技树,几乎都是在他的推动下前进的。

这样虽然能够发展的更快,但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

这样,会让华夏失去研究的自主性和活力。

不过,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啊。

毕竟时日太短了,他登基才短短两年功夫而已。

而科技的进步需要多少时间?

少说也是以百年为功夫来推动的。

因此倒也强求不得,只能慢慢来了。

……

而接下来,华夏开始举南部百姓之力,修建起了铁路。

铁路的侦测仍然在进行,但是前面一段的路线,已经勘测完毕了。

老百姓都十分好奇,不明白这铁路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听说铁路是专门用来跑火车用的,据说这个火车是个铁疙瘩,长好几十丈,能拉几千万斤的东西。

但是这个谣言,并没有几个百姓相信。

火车要是个铁疙瘩,几十丈长,并且能拉几万万斤东西的话,就问要多少人才能拉动它往前走吧?

它总不会自己跑吧?不会吧?不会吧?

这么重的玩意儿,根本就拉不动啊!

再者说,两根铁轨中间的距离很狭窄,就连寻常的马车,两个轱辘之间的距离,都比它宽的多。

这么窄的距离,怎么可能跑的了几十丈的东西,怎么可能能拉几千万斤的东西嘛!

但是无论修建铁路到底是干啥用的。

总之,和他们并没有多少关系。

反正只要给工钱就足够了。

华夏立国之后,已经废除了劳役。

若放在以往,修建铁路,必定是会以劳役的性质,召唤百姓来修建铁路的。

不过如今,劳役已经被完全废除了。

如今修建铁路,都是给工钱招募的百姓,一天不但有二十钱的工钱,并且一天还管三顿饭吃。

而这种待遇实在是太好了,因此一听到招工,无数百姓,纷纷跑来报名。

而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同样也需要海量的人数。

毕竟不是后世,有着完善的工业基础。

如今这个时代,可是什么都没有,自然是需要大批量的人手的。

而贾琮准备,在修建那一段的时候,就用那一段周遭的百姓来做工。

因此,光是修建这一条铁路,就能够拉动沿途地区的经济。

并且,贾琮可没准备铁路全部修建完毕之后,才开始运营。

这样的话,只怕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派不上用场了。

贾琮是准备,修建一段之后,就开始投入到使用之中。

这样,才不至于白白浪费了铁路的运输能力。

从京城往南,第一站贾琮准备选择在京南(杜撰,不是现实地方)。

如今贾琮就已经命京南开始修建火车站了。

京城这边,自然也要开始修建火车站。

而铁路的修建,速度还是极为缓慢的。

毕竟,需要碎石子,砍伐枕木,铸造铁轨。

好吧,光是冶炼钢铁,制作合格的铁轨,对这个时代来说,就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

再加上,刚开始修建,各方面都十分生疏。

并且还需要确保精准度,不能修着修着,铁路不是宽了就是窄了。

这样一来,铁路还如何正常投入到使用?

这不一跑起来就要出轨了吗?

因此,为了精准度合格,贾琮还特意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

并且也采用了西方的测量工具。

贾琮根据记忆,自然可以让汤若望他们制作工具的。

但是既然西方已经制造了出来,就没有那个必要了。

西为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法子,未必要事事都领先。

只需要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就足够了。

当然了,其实就目前来说,华夏的实力就不弱于他们。

而华夏的发展,必定不是他们所能够比拟的。

综合上面各方面的缘故,铁路修建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十分缓慢。

但是贾琮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随着业务的熟练,修建的速度必定会越来越快的。

而随着铁路的修建,对途径地,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百姓自然不用说了,他们来做工,不但一日管三顿饭,能减少家里的嚼用,一天还有二十钱可拿。

做满一月,就能拿到六百文钱。

而对地方官府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

百姓有钱了,他们的考评,自然会更好。

更不要说,修建铁路,可远不止百姓富裕而已。

那些修建铁路的百姓要吃饭吗?

你做饭就要采买吗?

修建铁路,同样也需要采购许多东西吧?

而这些东西,必定会采取就近采买的原则。

因此,对地方的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同样对地方官员的考评有着极大的好处。

当然了,有利就有弊。

人员多了,聚集在一起,就难免会生出许多事情来。

若是不能避免发生事情,又或者发生了命案不能及时破案,那就对他们的考评有害了。

但是总体说起来,对他们还是有好处的。

而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新学的作用就开始彰显出来了。

修建铁路,可不会仅仅只需要民工啊。

更需要的,还是那些技术人员。

而在初期,技术人员,自然是十分稀缺的。

当然,在初期,其实大家的技术都不咋地,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只要上过新学的,只要经过简单测试合格的,就能按照技术工来做工。

而技术工不但不用做苦力不说,吃的还比他们更好。

并且人家的工钱,可是一天足足一百钱,足足是他们的五倍之多。

并且听说,若后面技术有所提升,工钱还会长的。

光凭这一点,就把那些民工羡慕坏了。

乖乖隆地咚,这技术工,可实在是太吃相了。

工钱足足是他们的五倍啊!

便是城里的那些掌柜,怕是工钱都没这么多吧?

要是他们也学过新学就好了,一天能拿一百文钱啊!一个月就是三两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6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