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五十八章:太子至纯至孝,暗潮涌动

书名: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篮子里装着几根黄瓜,青翠欲滴,瓜顶的小黄花还没有败去。

看着这几根黄瓜,贾琮一时间不由失神。

贾苍拿起一根黄瓜,递将过来,奶声奶气地说道:“父皇,儿臣已经洗过了,你尝尝,味道如何?”

贾琮接过来,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吃。

而是问道:“你给太后送去了不成?”

贾苍乖乖地说道:“父皇,儿臣已经送过去了呢,第二次才送来给父皇的。”

贾琮点头说道:“不错,也不枉太后疼你一场,给你母后了不曾?”

贾苍摇头说道:“没有呢,儿臣原是准备着送给父皇之后,再给母后送去的。”

贾琮又问道:“如今瓜园里还有能采摘的黄瓜吗?”

贾苍说道:“父皇,还有十几根呢!”

贾琮听了点头说道:“父皇只吃一根便好,剩下的,给你母后送几根,还有其他嫔妃,也都送一根过去。”

“还有,教导你读书的先生,你也每人送一根过去。”

贾苍听了,忙是应道:“是,父皇,那儿臣先行告退。”

贾琮说道:“慢着!”

贾苍停下来,抬头看着贾琮,等着贾琮吩咐。

贾琮从篮子里拿出一根黄瓜来,递到贾苍嘴边,让他咬了一口。

然后说道:“这是你亲手种出来的黄瓜呢,你也吃一根尝尝。”

贾苍从贾琮手里接过黄瓜,喜滋滋地说道:“多谢父皇。”

贾琮点头,然后说道:“去吧。”

贾苍果然从善如流,提着篮子,先去给皇后送去了几根黄瓜。

而林黛玉,也如贾琮一般,先问他有没有给太后和皇上送去。

贾苍照实说了,又将贾琮的吩咐说了出来。

林黛玉听了,忙说道:“苍儿,你父皇是在教你为人处世的道理呢。”

“你身为太子,自然要以身作则,因此,其他嫔妃那里,也都要送去才是。”

“而给你老师送去,是不忘师傅的教导之恩,你几个老师,心里必定是欢喜的。”

林黛玉又说道:“对了,我这里也不需要这许多,只留一根尝尝鲜就够了。”

“你几个兄妹,还常常帮你劳作,你也每人送他们一根过去。”

贾苍忙是说道:“我记下了,母后。”

接下来,贾苍按照两人吩咐,先是给其他嫔妃处都亲自送去了一根。

又给几个老师每人送去了一根,然后连同几个弟弟妹妹,每人也都送去了一根。

其他嫔妃那里,无不对贾苍赞赏有加。

等贾苍离去之后,她们的心情,都是颇为复杂。

太子,懂事又优秀,真不愧是皇后教导出来的啊!

而太子的几个老师,拿到太子亲手种出来,并且亲手送给他们的黄瓜之后。

几人竟是激动到痛哭流涕,忍不住连连称赞圣皇后继有人,可保华夏百年繁荣!

至于几个小家伙,拿到太子送给他们的黄瓜,都十分开心。

吃起来也是格外香甜,觉得比他们平时吃的,美味可口了许多。

而这件事情,很快就被刊登在了大夏月报上面。

如今大夏月报是薛宝钗在负责,她刊登的事情,自然是征求过贾琮的意见的。

而这种文章,其实是在为太子造势,贾琮自然不会拒绝。

而果不其然,文章刊登出去之后,整个华夏的百姓,都喜闻乐见。

如今华夏初定,皇上英明神武,国泰民安。

而从今年开始,他们每年缴纳的税赋,要比往常少了许多。

并且还只需要缴纳一次便够了,并没有额外的苛捐杂税。

就连劳役一并皆无。

这对百姓来说,真的是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曾有过的好事儿。

他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呢。

太子聪颖孝顺,那么将来太子登基之后,也必然是一个好皇上。

而他们的好日子,既然能够延续下去。

这对百姓来说,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好事儿。

因此,华夏上下,俱都欢喜不已。

而接下来的日子,小家伙在干起农活来,动力十足。

隔三差五的,便会亲自送来自己种的瓜果。

地里可不仅仅种了黄瓜,还种了西红柿,还有甜瓜等瓜果。

并且不仅仅是太子,就连其他的皇子、公主,都十分勤奋地去地里除草、浇水。

贾琮故意问着他们,为什么这么用心。

几个小家伙说道,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种出来的瓜果,不但能够自己吃,还能够孝敬父母,他们心里格外有成就感。

好吧,这是贾琮归纳总结出来的,这几个小家伙概括不到这般地步。

而太子贾琮要学习的,还不仅仅只是这些。

贾琮还让人开辟了一块地种上桑树,准备等明年让他学习养蚕,抽丝最终到织布的整个过程。

……

贾琮自然不会每日都理会这些小事,他有大事要去做的。

而今年最紧要的,就是税收改制的问题。

如今距离秋天越来越近,也就快到了收秋税的日子。

今年怕是注定不会太平,必定会有世家铤而走险。

而贾琮和三位大学士,也是一直在布局。

先是筛选出有可能会抗拒收税的世家,然后暗中派遣锦衣卫,甚至调集守军。

只要他们胆敢跳出来,到时候必然会给他们雷霆一击。

而另外一件要紧的事情,便是在整个华夏范围内,推广蒸汽机的应用,推动工业革命。

不过目前来看,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预期。

对此,贾琮也是有些无奈。

原因还是因为目前华夏的人工太过低廉。

而蒸汽机的造价有些高昂。

除了在纺织业等行业中,有所推广,其他行业,目前推广速度极为缓慢。

碰到这种情况,贾琮也只能徒呼奈何。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不足的原因所导致。

贾琮感觉,大约还要几年功夫,等几种新型农作物全部推广开来,华夏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大约也就解决了。

几度芳草绿,又见枫叶红。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便是到了秋日。

御花园中种植的几种农作物也已经成熟了。

贾苍小小人儿,让他除草浇水还可以,让他收获庄稼,着实有些为难他了。

不过,太后却是来了兴致,然后和皇后还有嫔妃等一起,亲自去收获庄稼。

贾琮自然也少不得来做苦力。

上一世的时候,贾琮家是农村的,其实是干过农活的。

不过两世为人,却是早已生疏了。

贾琮的体力自然是极佳的,内力也日渐深厚。

像是八段锦、内功心法等,虽然都已经肝到完美满经验。

但是贾琮竟然每日都会勤修不辍。

因此他身体自然是极好的。

不过架不住这活脏,尤其是收割玉米的时候,还刺挠人。

这个内功深厚也无济于事的。

贾琮让小家伙种田,此时他自己倒是也亲自体验了一番。

不过在收获之后,太后便命御膳房煮了一锅花生、地瓜和玉米。

众人吃起来,只觉得格外香甜。

并且收获之后,贾苍还给他的几个老师,也都送去了一些。

……

而此时,贾琮和三位大学士,却都是紧张起来。

因为秋收以后,各地方就要开始征税了。

华夏新政,使用的是一条鞭法,并且火耗归公。

也就是说,庄稼丰收之后,各种税赋,统统都合并在一处。

并且除了江南等少数产量地之外,其他地方,并不需要缴纳粮食。

而只需要折算成银子,上交银两便可以了。

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征税的差役,踢尖淋斛等盘剥百姓的手段。

而火耗归公,也是杜绝地方官吏上下其手,贪墨税银。

以往的时候,地方官员收税的时候,必定会产生消耗。

比方说储存问题,运输路上,人吃马嚼,这些都是损耗。

因此,地方收上十成税来,自己倒要留下一成当做火耗。

而这里面,可以做许多文章,便于他们从中贪墨。

而贾琮则是直接将火耗归公。

也就是说,地方上收上多少水银,就要上缴朝廷多少税银。

不再截流火耗。

而实际上,必然是会有火耗的。

就算是运送银子,路上也要有吃喝损耗不是?

而这个损耗,朝廷会拨付银子给地方。

这样,就杜绝了地方官员上下其手贪墨的途径。

当然了,有其利就必有其弊。

地方官吏,其实还是有手段可用的。

比方说,百姓不是只需要缴纳银子便可以了吗?

而百姓的银子从哪里来?还不是丰收了之后,卖掉粮食才换来的银子?

而这时候,地方官员,完全可以来一个官商勾结。

在百姓丰收之后,将粮食的价格压的极低。

但是百姓又要银子来缴税,就不得不卖掉手里的粮食。

而那些商人,就可以低买高卖,从中赚取利润。

而这种事情,几乎是必然的。

贾琮和三位大学士,自然也有对策。

那就是在各地设置粮仓。

若市场粮食价格过低的话,朝廷的粮仓,就必须平价收购粮食,不得压价。

各地都必须要有储备粮。

这样的话,一旦碰到受灾等特殊情况,就可以用这些粮食来救济。

不至于引发动乱。

因此用这种方式,就能够杜绝官商勾结,压低粮价的问题。

当然,这要看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度如何了。

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人去执行的。

因此,即便他们制定好了种种策略,未必就不会出事。

……

关陇李家,如今仍旧是关陇豪门。

关陇李家源远流长,在唐朝时乃是五姓七望之一,是顶级豪门。

虽然在唐末,皇朝起义的时候,大肆屠戮世家豪门,关陇李氏也遭受到惨重打击。

不过世家,都不会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关陇李家,还有隐宗存在。

等局面平定之后,隐宗现身,李氏,依然是关陇豪门。

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要不然怎么说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呢?

自唐宋以来,已经历经好几个朝代,然而关陇李氏,依然鼎盛长青。

而今,关陇李氏,正召开族会,共同商议大事。

而他们商议的事情,则是马上就要缴税了,他们家要不要交税的问题。

关陇李氏,在关陇一代,就是土皇帝。

先前清查土地的时候,关陇的地方官,就畏惧李家权势,帮李家隐瞒田亩。

只是,李家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整个关陇,几乎有三成的土地都是他们家的。

这许多土地,如何不露出破绽来?

于是,他们又收买了巡查院分院的官员,准备继续隐瞒下去。

只是最后终究被查了出来,地方官连同巡查院分院的官员,悉数被拿下。

巡查院分院的官员,更是被砍掉脑袋,举家被流放。

而经过这一遭之后,李氏的田亩,再难遮掩下去。

最终朝廷另派官员,丈量完毕之后,将他们实际亩数登记在册。

如今到了秋后,已经到了该交税的时候。

李家召开族会,就是在商议,要不要交税的问题。

若不交,朝廷问罪该如何应对?

若要交,又要交几成?

总之,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全交的。

很快,李家家主就说道:“如今人都到齐了,大家都议一议吧,马上就要交税了,我们李家,该如何交法?”

此时,李家太老冷哼道:“我李家延续千八百年,几时交过税赋?”

“小皇帝未免忒胆大妄为,竟敢和天下对着干,我李家便不交又如何?”

而李家青壮派的一人则是皱眉说道:“我世家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而能长盛不衰?”

“无非一个审时度势,如今皇上推行新政,乃是大势。”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李家,又何必螳臂当车,自取灭亡呢?”

“即便新政会得罪全天下士族,最终会不了了之,然则枪打出头鸟。”

“我们何必出这个头?这第一年,我们便交了,其实也有限的很。”

“左右也会有人出头,我们何不审视局面如何,再做计较呢?”

李家太老冷哼道:“若天下士族,人人都如你一般,缩起头来,当了那缩头乌龟。”

“天下士族,从此往后,岂不是家家都要缴纳税赋?若如此,便是死后,也无颜面见列祖列宗。”

“今后,必将成为士族之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76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