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四十五章:阴谋、阳谋,薛宝钗蜕变

书名: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

笔锋一转,又写到了新学。

文章提出,当初满清强大的时候,为何原大夏将士,没人能打的过满清八旗兵?

还传出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谣言来?

而后来,冠军侯——也就是如今的皇上,是如何率领大夏士兵,击溃八旗军,夺回燕云十六州,并且最终覆灭了满清的?

这篇文章,是贾琮亲自捉笔的,但是署名并不是他。

身为皇帝,亲自署名下场,就有些不体面了。

而大夏月报的读者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也不由开始思索了起来。

是啊,在冠军侯崭露头角之前,大夏和满清的战争,基本是屡战屡败,鲜有胜绩。

冠军侯是如何打赢满清的?

并且还是屡战屡胜,从无败绩?

冠军侯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人啊,士兵还是那些士兵。

总不能换一个将领,就连士兵都跟着脱胎换骨,厉害起来了吧?

这些读者,怀着好奇之心,继续看了下去。

只见文章中写道:冠军侯之所以能连战连捷,不断战胜满清军队,主要是冠军侯使用了西方的火器和火炮。

并且还组织人手,对西方的火器和火炮,进行了升级。

因此,冠军侯之所以能够战胜满清,全仗着武器之利。

而西方的新学发展,比华夏要多出几十年不止。

他们的新学发展日新月异,他们国家,有上百步长的车,一次能拉几百万斤的货物。

他们的轮船长达百步,可以不用风帆而在大海中航行,能够运载几千人。

他们几乎全员都在学习新学,他们的武器不断更新换代。

而他们天生喜欢掠夺,每到一处,都要掠夺当地的财富。

然后还要压迫、剥削当地的百姓,将他们当做奴隶。

让他们为自己挖矿、做工、耕种、进工厂等等事情。

工作繁重,一天只给一点点食物,没有医疗,这些奴隶,大多都活不过三十岁就死去。

而他们,是知道华夏的幅员辽阔和富庶的。

等他们强大之后,必然是不会放过华夏的。

因为,他们就是一群强盗。

而若是华夏不够强大,武器不够先进,不够警惕的话。

势必会遭到这群强大的掠夺,华夏百姓,也将成为他们的奴隶。

不要觉得不可能,前朝之时,若是没有冠军侯横空出世,说不定满清都已经灭掉了大夏。

到时候,满清人,自然也会将中原百姓,视做奴隶的。

而西方的这群强盗,要比满清人更加残忍,更加冷血。

天下,并不止一个华夏,外面的世界很大。

我华夏子孙,当睁开眼睛看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不要做井底之蛙。

别人都在进步,若我华夏还在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话,势必会被人远远拉在后面。

而落后,就要挨打。

况且,即便是老祖宗,也从来没有反对过新学。

礼记、大学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就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该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大学是鼓励人创新的,并不因循守旧,并不固步自封,为何后世的读书人,就开始固步自封,一直反对新学了呢?

在先朝大夏之时便是如此,这些读书人,在满清入侵大夏的时候,东奔西走、义愤填膺。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断批判朝政,否定一切,彰显自己的清高,究竟于国于家何益?

再扪心自问,读了四书五经,做了官之后,四书五经对做官,对具体事物,真的有用处吗?

窃以为,四书五经,只是道德规范。

若论起实务来,还是新学更有用处。

因此,四书五经为本,新学为用,两者并行不悖,才是王道。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关注点,只在前半篇。

他们只需要知道,皇上的新政,是对他们有好处,要在士绅身上割肉就足够了。

接下来,他们将再也不会受士绅的欺骗。

而对大多数士林中人来说,文章的后半部分,则引发了他们的深思。

这篇文章如一把锋利的刀,刺破了他们外面的虚伪外壳,露出里面血淋淋的丑陋。

这让许多心里还存着正义的书生,开始反思起了自己,还有整个群体。

他们平时喜欢结社、喜欢文会,喜欢指点江山,喜欢狎妓作乐。

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喜欢到处奔走,喜欢写一些悲伤的诗文,甚至在国家灭亡之后,有些还不惜以身殉国。

然则,于家于国何益?

终究,不过是在自我感动罢了。

他们的所作所为,竟是基本上全部用处的。

而那些为官者,则是对四书五经无法治理国家深有体会。

他们考中科举之后,四书五经便全无用处了,不过是个敲门砖罢了。

至于新学,他们之中,虽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

但是大多也都有所耳闻。

当他们知道,原来冠军侯,是通过新学,通过枪炮战胜的满清之后。

此时对皇上会大力发展新学,也便有了足够的理解。

这一篇文章,着实是厉害的紧。

不但安抚了百姓,就连士林之中,也有多一半的人,认可这种观点。

反对者自然还是有的,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地域籍贯,总是不乏固执者的。

当然,里面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利益受损的缘故。

这些人,他们眼中,只有利益。

哪怕你说的天花乱坠,只要我利益受损,那就是不成。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不过,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起到了贾琮想要的效果。

从倪二递上来的情报中,贾琮也看到了这一点。

而接下来,贾琮还在思索。

单有这一篇文章,还是不够的。

就像后世的一句话一样:无图无真相,没有图你说个鸡毛?

单凭自己一番话,还不足以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一点。

既然如此,自己何不派遣一批人,前往西方留学呢?

并且,派遣的这些人手,大有讲究。

可以从世家子弟,还有士林、勋贵子弟等中间挑选出一批人出来。

让他们出去半年或者几年功夫,回来之后,就少不了会有一批鼓吹新学的海归了。

这自然对华夏是有一定害处的,但是绝对有利于新学的推动。

好处自然是多过害处的。

想到此处,贾琮很快便开始准备实施。

当然了,想要实施此事,却也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做到的。

接下来,贾琮准备先将汤若望和南怀仁师徒两人,还有科研院,一并搬到京城来。

登基之前,贾琮是想着尽快将京城搬到幽州去了。

只是登基之后,贾琮才是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

好多事情,都不似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如今不说其他的,单是一个新政,甚至还只是一个阉割版的新政,都闹出如此大的动静来。

如今新政还没在整个华夏范围内推广呢,就更不要说迁都了。

若他执意迁都的话,只怕必然会引起动荡。

而这,自然是贾琮不愿意看到的。

想要迁都,怕不是一二十年功夫就能做到的了。

因此,贾琮也决定,先将汤若望和南怀仁师徒二人,从幽州迁徙到这里来了。

要派人留学的事情,自然也要等到他们师徒两人来到之后,再做定夺。

……

且说皇宫之中,薛宝钗正拿着大夏月报观阅。

这几日,她一直提不起精神来。

始终想不通,皇上为何如此对她。

直到今日,她拿起大夏月报来,看到了头版头条的第一篇文章。

然后,薛宝钗便彻底被震惊到了。

她虽然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的。

但是毕竟是女孩儿,所看者,也多以诗词歌赋居多。

而对于史书史实,虽然也有所涉猎,但也难有自己的理解。

直到她今儿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薛宝钗不由产生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直到此时,她才真正知道了,那十一位重臣以乞骸骨来逼迫皇上,到底是何用意。

而皇上果断应允,并且在事后还直接将他们全部抄家,将这十一人全部流放,到底承担了多少压力,多少骂名。

更可笑的是,好容易回到后宫,只想轻松轻松的时候,自己竟然在此时来劝诫皇上。

自己当时,只怕还觉得自己十分贤能的吧?

而等到她看到后半部分关于新学的部分的时候,薛宝钗内心,再次受到巨大的冲击。

她觉得,她的三观,再一次被颠覆了。

对啊,大学礼记中,分明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的。

为何到了后世,就变成了古礼不可废了呢?

老祖宗分明不是这么说的啊!

还有,三从四德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呢?

好像是在宋朝朱熹才逐渐成型的。

在朱熹之前,男女之防,何曾会这等严苛?

而这些,从未出现在四书五经之中啊!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薛宝钗久久不回回神。

他此前接受的教育,开始不断被颠覆着。

她又回想起了在幽州的时候,皇上推广新学,她同样是不喜的。

认为这未免离经叛道。

只是如今想来,皇上所做,离的是什么经?叛的又是谁的道?

此时,薛宝钗甚至忍不住又想到了贾宝玉曾经说过的一番话。

他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当时自己听了,只觉得荒唐。

而如今看来,皇上只怕也是如此看法吧。

一时间,薛宝钗想了太多太多。

许久之后,她才回过神来。

同时心里也是警惕起来。

先前,她便犯了极大的错误。

犯了皇上的忌讳,幸好还不至于不可挽回。

以后万万要警惕才好。

因此,这一日,薛宝钗早早命人准备好酒宴,然后派了丫鬟,去请皇上前来。

原本,贾琮是准备冷落薛宝钗几日,让她好好反省一番的。

今日他本准备去香菱那里的。

不过薛宝琴的丫鬟来请之后,贾琮倒也不好不过来。

等贾琮来到之后,薛宝钗遣去丫鬟,跪倒在地说道:“皇上,前番都是臣妾不懂规矩,犯了忌讳,还请皇上恕罪。”

“臣妾保证以后都不会再犯。”

贾琮走到近前,将薛宝琴从地上拉起。

然后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这也不是什么要紧事儿,不过朝堂之上的事情,也不能只看表面。”

“后宫不可干政,也是防止后宫和朝中大臣勾连的缘故。”

薛宝钗忙是说道:“今日臣妾看了大夏月报,方知以前是何等狭隘,何等幼稚。”

“皇上才是一心一意对百姓好的好皇上,臣妾虽然愚钝,但也不能拖皇上后腿才是。”

听到这番话,贾琮倒是有些好奇起来。

他忍不住询问了薛宝钗几句,仔细听去,倒是发现,薛宝钗思想,竟然真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这倒是让贾琮有了兴致,忍不住和薛宝钗多聊了几句。

而交谈下来,也让薛宝钗受益良多。

夜色渐沉,两人一番云雨之后,躺在塌上说着话儿。

薛宝钗想到了什么,不由说道:“对了,芊儿读书倒是十分用功,今儿还向臣妾炫耀。”

“说她因为默书默的最好,还受到夫子夸奖了呢。”

听到这番话,贾琮这才想起皇子和公主的教育问题上来。

这段时间,着实忙碌,倒是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

想到此处,贾琮不由说道:“嗯,芊儿随你,不但聪明,性子也沉稳。”

“不过,四书五经,倒是不用下太多功夫,只要懂得道理便好。”

“接下来,倒是要给他们寻个老师,传授他们新学。”

“他们是皇子、公主,而不需要科举,还是多掌握有用的学问更好。”

“还有,我准备让他们每年都拿出一个月功夫,让他们体验一下民间疾苦。”

“并且,将这设定为定例。以后我皇室子孙,都要体验民间疾苦。”

“也不至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出来。”

同时,贾琮还想到一个问题。

对了,当初答允过林妹妹的。

等自己登基之后,就立贾苍那小子为太子的。

如今事情太忙,倒是忘记了这件事情了。

既然如此,不如这两日,便先将太子确定下来好了。

还有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需要用心抓一抓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9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