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五十九章: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书名:我在红楼肝属性 作者:烟雨织轻愁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1

最终,还是太老派系占据了上风。

世家之中,最重出身门第,更重身份地位。

太老派系,终究权责更重。

青壮派担忧不已,仍旧坚持,不要与朝廷作对。

只听李家太老冷笑道:“你以为老夫和你们一般没有脑子不成?”

“抗税也有抗税的手段,千年世家能存活至今,你莫非以为,都是白痴饭桶不成?”

“这等事情,我们必须要做,但又不能自己出面去做。”

“自然是要寻一个替死鬼出来,试探一下朝廷的决心了。”

“我等世家门阀行事,门道多着呢。”

闻听此言,青壮派这才服气,连忙认错恭维。

而接下来,李家开始暗中操作起来。

世家门阀,便是一颗参天大树,依附着这颗大树过活的人,也不知凡几。

接下来,立即寻了三个依附他们的小家族,暗中示意他们抗拒缴税。

而李家自己,明面上并没有拒绝交税。

只是以家族运转艰难,需要筹集钱银为由,施展了拖延之术。

而依附李家的三个小家族,分兵为蒋沈韩三家。

其中,蒋家最为光棍,突出一个滚刀肉属性。

一口咬死田地欠收,家里一文钱都拿不出来,拒不交税。

沈家则是只拿出一成的银子来缴纳税银。

韩家拿出了五成。

李氏门阀,就是想通过这三者,来试探一下朝廷。

若朝廷不敢动蒋家,那么他们更休想从李家收走一文钱税银。

若动了蒋家,但是接受沈家只缴纳一成税银的话,那么李家便会随便拿出一点银子来打发朝廷了事。

若沈家也过不了关,但是韩家五成的税银朝廷能够接受的话,李家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若朝廷手段过于强硬,李家自然还会有更多的选择。

而很快,李家就看到了朝廷的霹雳手段。

朝廷催促了三次,蒋家拒不缴纳税银,朝廷直接派出地方军队,将蒋家满门抄斩,家产悉数充公。

至于税银,自然一文钱也少不了。

而沈家,同样全家都被捉拿下狱,抄没家产,沈家主脉男人,悉数被流放宁古塔。

女子则是被打入教坊司——

如今华夏的教坊司,和以往历朝历代的教坊司都有所不同。

教坊司从明开始,便成了官家的青楼,隶属于礼部。

像是犯官的女眷,战争俘虏来的女子,基本都被打入教坊司。

而在华夏,教坊司成员,基本也是这种来源。

不过其职能则是发生改变。

教坊司完全没有了青楼性质,而变成了劳动改造之所。

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犯女,则是让她们去学习纺织等工作,通过劳动改造自己。

而对于有一技之长的犯女,则会让他们排练戏曲。

至于韩家,官府的手段,略有不同。

官府直接带兵上门,强行进入韩家,从韩家搜出大量钱财。

然后官府直接处以两倍罚款,收走了韩家两倍的税银。

不过韩家一家人,倒是安然无恙。

这三家的遭遇,引发了关陇地区的一片哗然。

朝廷的手段之激烈,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而这等杀鸡儆猴的手段,也让他们畏惧起来。

如今,关陇其他士绅,都将目光看向了李家。

李家,才是关陇的天。

且说李家,在蒋沈韩三个家族先后遭殃之后,他们再一次召开了族会。

然后到了第二日,李家嫡系子弟,根本没用朝廷登门。

他亲自压着税银送去官府,而他们缴纳的税银,一文不少不说,甚至还多出一些来,算是损耗。

不过,官府一文钱都没有多收,将多出来的银子,全部退还给了李家。

而关陇李家,便是关陇的一个风向标。

就连李家都服软了,乖乖的缴纳税银。

其他大小士绅之家,就更加不敢反抗了。

于是,关陇地区其他的世家,无不乖乖的缴纳了税银。

而这些士绅之家,也在冷眼旁观。

他们发现,朝廷对他们这些士绅之家,十分残酷。

但凡敢少教一点,动辄就会抄家灭门。

最起码也会冲进家里,罚处两倍罚银。

但是对百姓,却是宽容许多。

有哪些生活艰难的家庭,家里果真是交不起的贫困家庭。

在经过查证之后,竟是直接减免了他们的税银。

因此,新政推行之后,在士绅和百姓之中的反应,竟是冰火两重天。

百姓无不高呼万岁,由衷的感激起皇上了。

甚至许多百姓家里,都为太祖皇帝立了生祠。

因为今年,他们比往年少至少少交了一半的农税,并且交完这一次,一年之内,就什么都没有了。

甚至连劳役都直接取消了。

并且朝廷还推广了三种新型农作物,以后,他们每年能打的粮食只会越来越多,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而这一切,都是太祖皇上带给他们的,这让他们,如何不对太祖皇帝感激涕零?

而士绅之家,则是恨不得皇上去死。

自上古以来,贵族就拥有各种特权,何曾需要缴纳税赋了?

如今,他们竟然要同那些泥腿子一般缴纳税赋,这让这些士绅之家,如何甘心?

他们在心里纷纷诅咒,并且觉得朝廷如此倒行逆施,只怕用不几年,便要亡国。

当然,也有一些高瞻远瞩之士。

他们明白君为水,民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纵观历朝历代,除了外族入侵之外,真正让皇朝颠覆的。

大多都是底层百姓过活不下去的时候。

而只要底层的那些泥腿子,只要有一口饭吃,不至于让他们饿死,他们就断然不会造反。

如今,太祖皇上,损耗士绅的利益,优待百姓。

只怕他的江山,将会越发稳固啊。

因此,这些真正的有识之士,则是纷纷熄了和朝廷作对的念头。

而关陇之地,等将税银收的七七八八的时候,忽然有一万军队,从陇山撤走。

在这一万大军撤走之前,竟然没人知道这一万大军是哪儿来的。

当李氏门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举家上下,都是惊出一身冷汗出来。

他们自然知道,这一万大军,究竟是为谁准备的。

毫无意外的,必然是为他们李家准备的啊。

若李家当真公然抗税的话,这一万大军,就会杀将出来,直接将他们李家覆灭。

幸好,他们试探过后,乖乖的足额缴纳了税银,而不曾和朝廷作对!

若不然,只怕他们李家,将要从关陇之地,除名了。

自此之后,他们李家,怕是要夹起尾巴做人,要低调再低调了。

千年世家,也不总是一帆风顺。

千年以降,世家也经历了各种磨难,也有其低谷期。

甚至几乎被灭门的情况,也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比方说,唐朝的黄巢起义,起义军就几乎差点断了他们的根。

但是他们还是挺了过来,就在于,他们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之。

……

关陇李家,在整个华夏,也不过是一角罢了。

关陇地区,总的说来,税收还是颇为顺利的。

而有些地区,有些势力,在大夏末年,就真真正正成了一方的土皇帝。

他们对大夏皇室都缺乏尊重。

如今华夏成立,他们虽然承认华夏的统治地位,但是却不肯割肉缴纳税赋。

这种地方,自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最终,朝廷出动大军,直接将这些势力铲平了事。

朝廷的果决,也吓坏了一大批的士绅。

并且这些士绅,还不敢有任何不良企图。

因为他们发现,恨朝廷的,就只有他们士绅。

百姓对朝廷,是近乎盲目的拥戴的。

而他们若想要起义,推翻华夏统治,建立一个新的士大夫和皇上共治天下的王朝的话。

虽然并不指望那些泥腿子能帮他们成事,但是若不能携裹他们,是必定不能成事的。

更要紧的是,他们也没有军队……

或许一些士绅手中,养着一些私人武装,但是这些,完全不足以和朝廷大军抗衡。

这次朝廷收税之中爆发的冲突,就可见一斑。

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最终,他们也只能偃旗息鼓起来。

最终,这一次税收,圆满完成。

而最终收纳上来的税银为五千二百三十万两。

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前朝。

而这,自然是因为士绅一体纳粮的缘故。

收的比例虽然降低了,但是基数大大增加,因此税收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等税银收上来之后,朝堂之上,不但三位大学士松下一口气来。

就连其他官员,也都十分欣喜,尤其是户部的官员。

有钱才好做事,没钱一切休提。

户部的官员,有一部分是大夏的旧官。

即便是新进提拔上来的,也经历过去岁国库无钱的窘迫情况。

如今有钱了,他们的底气一下子也足了起来。

而华夏,改制的可并不仅仅只是农税。

还包括盐税和商税等。

贾琮直接将盐政收归国有,当初铲除江南八大盐商,便是为了这件事情做局。

将盐收归国有之后,食盐的价格,就能够调控。

也不怕有人在食盐上面做文章。

而盐税,自然也有了大幅的增长。

而华夏的商税,采用十税一的征收比例。

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比方说,明朝的商税大约是十五税一。

元朝更是三十税一,到了后期甚至有六十税一的夸张比例。

但是在那些朝代,并不是交了税就万事大吉的,只要没有后台,必然还会遭到层层盘剥。

并且有些时候,还要多次交税。

而在华夏,只要足额交税,便万事大吉。

朝廷绝对保证商户的安全,并且保证绝对不会有多次交税的情况发生。

因此,华夏的商税虽重,但是商人,却几乎都没什么抱怨,甚至还十分喜欢现如今的商业氛围。

因此,如今华夏的商业,也逐渐开始复苏起来。

而所有的税赋加在一起,已经逼近一个小目标。

当然,这个小目标的单位不是人民币,而是银子。

而这,还只是华夏刚刚立国,商业才刚刚起步的缘故。

若等华夏彻底发展起来,商业兴盛之后,怕光是商税,都能达到一个小目标的程度。

如今国库里有钱了,贾琮的一些筹措,也完全可以施展了。

不过,如今到了年末,可以提前准备着,只等来年再实施了。

……

因为税收征收的十分顺利,国库充盈,因此贾琮也是十分开心的。

因此,贾琮决定,带着太后和嫔妃,去汤山行宫放松几日。

汤山(并非现实中的汤山)行宫,修建在京城之外的汤山,因为山上有温泉,因此特意修建了这个行宫。

当然了,这个行宫,还是大夏朝时修建的。

贾琮登基之后,还不曾去过这里。

如今国库有钱了,贾琮也不吝啬,早已命人将汤山行宫修缮了一番。

好吧,其实即便是去年,国库虽然没钱。

但是贾琮自己的内帑小金库,还是十分富裕的。

但是国库没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贾琮也不好太过显露自己的小金库不是?

一旦被户部的官员惦记上的话,他的小金库,只怕就要不保了。

别看这些年他经商,着实积累了不菲的身家。

但是放到国家层面的消耗,就完全不够看了。

而现如今,国库里有钱了。

只要没什么大事,这些税收一年花不完,根本花不完。

因此,贾琮也就不怕户部的官员,会惦记他的小金库了。

因此,这一次,贾琮大胆地自掏腰包,命人修缮了汤山行宫。

而各嫔妃还有皇子、公主,听说过几日便要去汤山行宫,无不欢呼雀跃。

尤其是对那些嫔妃来说,她们身份固然尊崇。

然则这皇宫,何尝不像是一个牢笼,将她们囚禁在这牢笼之中?

像是皇后和几个皇妃,皇上还时常带他们私下里去城里游玩。

但却是从来不曾带过她们的。

如今竟然能去汤山行宫游玩,她们如何不开心呢?

听说,汤山行宫,环境十分优美,尤其是秋末之时。

满山的枫叶如火,山上还有瀑布、潭水,还有温泉等等。

光是想想,就让她们无比神往。

甚至不止是她们,便是她们的丫鬟,都开始兴奋起来。

而就在此时,远在交趾国和华夏的接壤处,却是有一件大事发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44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