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不列颠之影

作者:趋时 | 分类:奇幻 | 字数:0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速之客

书名:大不列颠之影 作者:趋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7:51

门德尔松跳下马车,李斯特也紧跟着他下了车。

还未等走到亚瑟身边,门德尔松便迫不及待地将他这趟巴黎之行中发生的各种奇遇告诉了亚瑟。

当门德尔松和李斯特抵达巴黎之后,他们先是去找了海涅。

谁都知道,海涅这家伙虽然迁居巴黎没几年,但却早已经在巴黎的文艺评论圈子当中混的声名鹊起。不过,他在巴黎的名声也不全是正面的,这一点从他与李斯特的恩怨情仇当中便能看出来。

除了李斯特以外,海涅与大仲马的老朋友维尼关系也很恶劣,在海涅刚刚截稿交付给《英国佬》编辑部的《论浪漫派》当中,这家伙虽然明面上是在批评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实际上则是在阴阳怪气维尼沉溺于抒情、夸张的写作风格。

除此之外,他与他的德意志老乡普拉滕关系同样糟糕。海涅直言普拉滕是个古希腊的热恋者,是当代底比斯圣军的一员。如果不了解内情的人听了这话,多半以为海涅是在赞美普拉滕。

但实际上,只要懂点希腊历史的人就知道,这家伙其实是在暗示普拉滕有同性恋倾向。因为古希腊的底比斯圣军正是由150对同性恋情侣组成的。

不过,虽然这家伙的嘴巴一如既往的狠毒,但是他对与老朋友亚瑟金子般的友谊还是很看重的。

尤其是当门德尔松把那封亚瑟的亲笔信转交给海涅的时候,这位向来愤世嫉俗的德意志诗人脸上竟然闪耀出了圣徒一般虔诚的光辉。

或许看到亚瑟亲笔信和信中夹着的支票的那一刻,便是海涅这一两个月当中最快乐的时间了。

自从亚瑟离开巴黎以后,海涅的日子便立马变得不太好过了。

他先是因为收取了法国政府的资助,从而和十几年的老朋友,同为犹太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伯尔纳闹翻了。

伯尔纳痛骂海涅不知羞耻,收取法国政府的资助金是违背了身为德意志人的底线问题。

而海涅则同样对伯尔纳冷嘲热讽,他指责伯尔纳:虽然是个爱国主义者,但却同样是个狭隘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派。

之后,海涅或许是觉得要为收取法国资助金的事情正名,所以他在一首新诗里写了这么一句——哪里有人放火烧书,最后那里就会有人放火烧人。

如果这句话放在平时的巴黎,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问题在于,眼下七月王朝政府正在借着凯道赛公馆刺杀案加紧出版物审查工作,海涅这时候冒出这么一句话当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海涅是在暗戳戳的最近他们最近的工作。

更何况,熟悉海涅的人都知道,这句诗其实压根不用多做联想,海涅实际上就是在指责法兰西最近的书报检查制度。

不过,碍于海涅的国际声誉,法国政府并不好在明面上为难这位享誉欧洲的大诗人。但是暗地里,他们依然可以通过不按时发放资助金、向巴黎的诸多报社打招呼不采用海涅的文章等方式来迫使海涅乖乖闭嘴。

若非如此,纵然海涅脸皮再厚,也不会在刚拿完《论浪漫派》的稿酬后,便马不停蹄地又给亚瑟寄去了一封求援信。

亚瑟解了海涅的燃眉之急,他对于亚瑟自然也要两肋插刀。

海涅刚收了信,便立马领着门德尔松等人直奔巴黎的意大利剧院。

意大利剧院的人见到海涅和门德尔松亲自登门拜访,立马拍着胸脯向他们表示,想要借哪个演员尽管开口提。

但是,当门德尔松说要借乔瓦尼·鲁比尼的时候,意大利剧院立马就打了退堂鼓。

剧院的工作人员先是给客人们道了歉,随后又礼貌地告知,剧院里的哪个演员都可以借,但唯独乔瓦尼·鲁比尼不可以。因为这位欧洲第一男高音可是意大利剧院的台柱子,而且还是剧院经理罗西尼先生的御用演员。

意大利剧院的招牌歌剧《灰姑娘》《奥赛罗》和《湖上夫人》首演时都是由鲁比尼挑大梁的,虽然这些剧目现在已经不新鲜了,换其他男演员观众也可以接受。

但不巧的是,近日巴黎传来了意大利北部邦国起义的消息,这个消息使得身为意大利人的罗西尼先生倍感振奋,所以他正在重新编排根据席勒同名诗改编的歌剧《威廉·退尔》。

《威廉·退尔》讲述的是瑞士独立英雄威廉·退尔的故事,罗西尼先生希望在这个时刻,能够通过这部歌剧鼓舞意大利的革命热情。

因此,这剧是非得由乔瓦尼·鲁比尼出演不可。

况且,即便撇开罗西尼先生的愿望不谈,鲁比尼同样是个意大利人,他本人此刻同样很希望能够出演《威廉·退尔》。

海涅和门德尔松听到这个消息,虽然心中失望,但他们也知道,在这种事情上是不能勉强人家的。

不过,虽然在意大利剧院那边碰了壁,但是海涅很快又给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在时下的巴黎,歌剧舞台上有三大男高音,乔瓦尼·鲁比尼、阿道夫·努利和吉尔贝·杜普雷。

既然鲁比尼这里走不通,不如去试试看能不能把努里和杜普雷请来。

其中,努利还曾经和亚瑟有过一面之缘。

当初亚瑟、大仲马、海涅和安徒生四人在瓦埃勒饭店用餐时,就撞见了正与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会面的努里。

但是,由于海涅与努里不算太熟,所以自然而然的,海涅便领着门德尔松他们找上了大仲马。

大仲马在1830年七月革命时曾与努利并肩战斗过,因此二人之间也算有些革命友谊。

再加上大仲马自从开了剧院以后,两者之间又有了经济上的联系,所以海涅理所当然的认为,以大仲马的关系多半能搞掂努利。

一行人在海涅的倡议下,火速杀往了大仲马位于圣殿大道的独资剧场——历史剧院。

据门德尔松所言,当他们闯进剧院后台的时候,这家伙正陷在椅子里和他最近力捧的女演员玛丽·多洛蕾斯小姐卿卿我我。

大仲马看到众人到来,先是吓了一哆嗦,不过见惯了大场面的黑绅士还是很快恢复了往日的淡定从容。

他热情的招待了到访的诸位朋友,还说他最近请了三个厨子,大伙儿既然来了,就别急着走,今晚都到他家里去用餐。

在门德尔松向大仲马表明了来意,并讲述了舒曼先生和维克小姐的爱情故事后,大仲马欢呼着说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果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尽管提要求。

当大仲马听到需要他帮忙联系努利协助时,他告诉众人,努利昨天晚上在历史剧场演完芭蕾舞剧《仙女》后便火急火燎的离开了巴黎。

大仲马原本打算留努利吃饭都被他给拒绝了,据这位巴黎歌剧院首席男高音兼巴黎音乐学院悲剧抒情表演学教授说,他在蒙彼利埃的表妹过几天要结婚,所以他要赶时间回去参加婚礼。

但是大仲马却打趣说,他才不会相信努利的鬼话,他还问海涅记不记得那天和亚瑟在瓦埃勒饭店吃饭时看见的事情。努利与青年意大利有牵连,他这次去参加婚礼的时间正好与意大利发生起义的时间吻合,说不准这家伙其实是去给青年意大利押送弹药去了。

大仲马这话倒也不能说是臆测,因为努利在这方面可谓是前科满满,他不仅与大仲马一起参加过七月革命,在革命过程中一边保卫街垒一边高唱《马赛曲》,而且1830年比利时革命的发生与努利也脱不了干系。

1830年8月24日,比利时革命爆发的前夜,努利当时正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进行《波蒂奇的哑女》的首演,在那幕剧中,努利扮演的马萨涅洛有一段名为《Amour sacré de la patrie》(祖国神圣的爱)的二重唱。

由于努利的演唱过于投入,或许也是因为他故意这样做的,所以这段二重唱成功地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尤其是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在演出过程中,观众就开始躁动,而等到演出结束后,这种躁动的情绪很快就演变成了对于比利时宗主荷兰人的怒火。

这些观众将这样的情绪传遍整座布鲁塞尔,就像是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一夜之间便成燎原之势。

虽然说努利造就了比利时革命有些夸张,但是这位巴黎歌剧院首席男高音绝对在其中起到了点燃火药桶的作用。

大仲马头头是道的给海涅他们分析着努利的去向,但是说着说着,这黑胖子却猛地一愣,他这时候才反应出不对劲了。

意大利起义了,青年意大利闹革命了,这种大事情,努利都去参与了,他亚历山大·仲马怎么还在巴黎坐以待毙呢?

大仲马着急忙慌的赶忙就要送客,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出了这胖子想干什么。

大伙儿一齐劝他,但是谁都劝不住。

当天下午,大仲马便把历史剧院之后几天的工作安排好了,随后套上马车就打算南下意大利奔赴撒丁-皮埃蒙特王国。

海涅见他想去送死,于是便赶忙跳上了他的车,门德尔松和李斯特也一起涌上来帮忙。

但是大仲马明显是有备而来,他不止自己去,而且还招呼上了他新招的三个厨子。

或许是因为在苏格兰场学有所成,所以在大仲马的精心算计之下,海涅、门德尔松和李斯特一齐都被他给绑了。

不过他并不是打算抓三个朋友的壮丁,而是等到马车出了巴黎之后,便找个乡村旅店把他们放下来,以防这帮家伙又想坏他的好事。

但是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马车刚刚离开巴黎没多久,在经过第一个村子的时候,他们便迎面撞上了让大伙儿魂牵梦绕的那位男高音——阿道夫·努利先生。

大仲马跳下马车迎了上去,开口便问努利意大利革命的事情。

风尘仆仆的努利被大仲马问得大惊失色,示意他小点声说。

随后,他又指了指他的马车,在大仲马耳边轻声细语的说了几段话。

仅仅一瞬之间,大伙儿便看见大仲马脸上的兴奋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凝重。

大仲马与努利简单交流了一下,便重新跳上马车,还告诉海涅他们,他这次不去意大利了,而是要与他们一起去一趟哥廷根。

这一路上颠簸行路,无论大伙儿怎么问,大仲马就是一个字儿也不说。

直到马车过了普鲁士,进入汉诺威王国境内,大仲马才向他们坦白:“意大利革命失败了,努利先生的车上坐着几个他从边境救下的青年意大利成员。海因里希,其中有一个家伙你还认识,你还记得朱塞佩·加里波第这个名字吗?我们一起吃过饭,他还和我、路易、亚瑟一起喝过酒。”

这个时候,众人才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不过对于海涅来说,和青年意大利成员同行还不是最糟糕的。

最糟糕的是,这位被普鲁士和奥地利列入查禁名单的诗人居然被大仲马这个杀千刀的重新拉回了德意志。

虽然汉诺威王国肯定不会拘捕他,但是在来到哥廷根的这一路上,海涅的小心脏就从来没有放下来过。

亚瑟听到这儿,不由瞪大了眼睛,他压低了嗓音问道:“你们这简直就是瞎胡闹!海因里希,亚历山大,还有青年意大利的那些人现在正在什么地方呢?该不会在你们的车上吧?”

门德尔松也知道这事情办的有些难以让人接受,他腼腆的笑道:“抱歉,亚瑟,我们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不过你放心,我们把他们藏的好好的,他们就住在哥廷根警察局旁边的旅馆里呢。”

菲欧娜捂着嘴道:“警察局旁边?你们该不会是信了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这种鬼话吧?”

亚瑟咬着牙骂了声道:“不用多说,这馊主意肯定是亚历山大这混蛋出的。费利克斯,你赶快带我去见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74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