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不列颠之影

作者:趋时 | 分类:奇幻 | 字数:0

第三百零六章 三份档案

书名:大不列颠之影 作者:趋时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7:51

“长官,关于枪支的来源调查已经有结果了。”

菲尔德警长将一份文件摆在亚瑟面前的桌面上。

“喔?这么快?”亚瑟抄起文件靠在椅子上阅读着:“这调查效率可不常有啊!哪怕是在伦敦,咱们自己的地面上,要搞清六把枪的来源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

菲尔德汇报道:“能这么快在枪支问题上取得突破,主要还是由于我们在三名枪手居住的旅馆中查获了他们购置枪支的票据。根据票据证明,其中两把转轮手枪确是出自塞缪尔·柯尔特先生之手无疑。至于东印度公司与贝雷塔公司的那两把燧发枪,则是从伦敦的莫克森枪械店淘换来的。

我们派往伦敦调查的探员分别拜访这两个枪支来源地,他们的账簿也证实了票据上写的全是真实信息。行凶者皆为居住于伦敦东北部波兰难民聚集区的流亡者,三人全都持有波兰国籍。

在得知他们的身份信息后,我们的探员又前往难民区寻找线索,并成功找到了他们的住所。根据行凶者的邻居供述,这三人分别是陆续在今年8月到10月以不同批次搬入该地区居住的。

鉴于您的遇刺事件极有可能是由于特派专员这个特殊身份引起的。因此,我个人认为枪手团伙不可能从八月份就开始布局,并建议您可以考虑初步排除伪造身份行刺的可能性。

另外,关于附近居民对他们的描述,我已经全部写在了文件附录当中,由于时间紧迫再加上案情较为复杂,所以我没有对信息进行精简提炼,您可能需要花点时间阅读这些卷宗。”

“做的不错,菲尔德。苏格兰场需要的就是你这样负责任而又有请清晰头脑的警官。”

亚瑟略微夸奖了一句,随后视线很快下移到了文件上。

很快,三人的信息很快便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档案编号1831-12-A1】

姓名:切斯拉夫·科瓦尔奇克

年龄:30-35岁

信仰:天主教

婚姻状况:已婚

【信息综述】

根据当地教区牧师供述:

科瓦尔奇克一家是1831年8月搬入该地区居住,家中共有4名成员,除犯人外,还有两个8岁左右的男童,以及犯人的配偶——名叫阿格涅什卡的20多岁年轻女性波兰流亡者。

根据牧师的观察,科瓦尔奇克一家应当出自波兰中等阶级家庭,两个孩子的举止都非常得体。并且科瓦尔奇克夫人并不熟稔于家务,从她细嫩的手指和时不时引经据典的谈吐中能够看出,在嫁人之前她应当是一位不通世故的富家小姐。

值得注意的是,与通常的波兰难民不同,他们租住的房子虽然不算豪华,但也是当地条件不错的一间公寓。这说明他们在来到不列颠时,应当随身携带了一定积蓄。

据附近邻居供述:

科瓦尔奇克先生是一个较为阴沉、压抑的人,平时与教区其他居民交流不多。由于英语不流利,他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工作。后来经热心邻居介绍,才在码头找到了一份短期搬运工的工作,等到英语熟练一些后,也曾经帮一家当地杂货店做过跑腿的业务。

不过这两份工作持续的时间都不长,科瓦尔奇克先生由于不擅长与人相处,很快便被雇主辞退了。在那之后,科瓦尔奇克先生把自己关在家里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家门中也时常在半夜爆发争吵。

据当地听不懂波兰语却热衷推理的居民推测,夫妻之间吵架多半还是为了收入的问题。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没过多久,人们便发现,科瓦尔奇克夫人为了生计开始从事洗衣妇的工作,身上的衣服也从上好的天鹅绒裙子换成了朴素耐穿的威尔士法兰绒围裙。

而到了大概十一月的时候,教区居民发现科瓦尔奇克夫人的装束又变回了从前的贵妇风,脸上的妆容也越来越精致了。与之相应的,是科瓦尔奇克家中传来的更剧烈的争吵以及孩子们连夜的哭闹。

虽然八卦的教区居民没有任何证据,但是他们全都向我们的探员拍着胸脯打包票,他们说科瓦尔奇克夫人,那个名叫阿格涅什卡的女人,她之所以能够如此快的富裕起来是因为从事了某项不道德的工作。

而在又一次的剧烈争吵后,每晚都听着波兰夫妇争吵声助眠的教区居民透过脏兮兮的窗户玻璃看见科瓦尔奇克先生在一个雨夜摔门而出。从那以后,一连几天都没有见到他。

而等到他再次出现在教区街头时,他的气质变得比从前更可怕了。他叩开了自家房门,将一个小袋子递给了待在家里的两个孩子,还亲吻了他们的额头,随后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而在那以后,就再也没人见到过他了。

亚瑟看到这里,忍不住摇了摇头:“又是这种故事。或许是见得太多,我看的都有些麻木了。”

菲尔德点燃烟斗在亚瑟身边坐下:“长官,说实话,我也一样。不得不承认,您从前说:‘在苏格兰场干得久了,心是会变硬的’。这一点,您说对了。”

亚瑟合上第一份档案开口道:“抛开科瓦尔奇克夫妇的不幸遭遇,我们还是来谈谈案情吧。如果真如教区居民所说,科瓦尔奇克夫人是通过某些特殊渠道才维持了较高标准的生活,那或许我们也得动用一些特殊渠道的手段了。”

菲尔德问道:“您说的是……伊凡小姐?”

“没错。”亚瑟从菲尔德那里接了个火:“派人去伦敦,告诉我们的地下女王,该挪挪她的懒屁股干活了。老子叫人开了眼,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

菲尔德掏出随身的小本子记录着:“我们需要伊凡小姐查查在10月底之后新入行的流莺里有没有一位叫做阿格涅什卡的波兰夫人。除此之外,最好还能查出她现在的下落?”

亚瑟闻言问道:“查出下落?这意思是说,这位夫人丢了吗?”

菲尔德点头道:“没错,科瓦尔奇克失踪之后没多久,这位夫人也跟着消失了。”

亚瑟皱眉道:“那剩下的两个孩子呢?”

菲尔德将笔插回兜里:“标准结局,正在济贫院呢。”

亚瑟的指尖敲打着桌面:“派人确认过了吗?或者说,这只是探员从教区牧师口中打听出来的?”

“这……”菲尔德也意识到了不对:“我待会儿就派人去伦敦确认。”

亚瑟微微点头,随后又翻出了下一份档案。

【档案编号1831-12-A2】

姓名:尼古拉·达博斯基

年龄:20-30岁

信仰:天主教

婚姻状况:未婚

【信息综述】

根据教区牧师供述:

达博斯基是今年9月底搬入该地区居住的,他与另一名枪手合租于一间采光条件欠佳的一居室公寓。

他自称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华沙大学生,也是去年华沙起义的亲身参与者,并作为一名普通起义军士兵参与了在维斯瓦河附近对沙俄军队的阻击行动。

而在所有经历中,达博斯基最喜欢向人吹嘘的是他曾经亲自手刃了两名沙俄步兵。但是鉴于他的酗酒历史和说大话的习惯,教区牧师对于他这些故事的真伪保持高度怀疑。

不止如此,教区牧师还将他视为当地的麻烦制造者。虽然搬入当地教区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但是达博斯基便已经因为酒后斗殴有了一次短暂的入狱经历。

根据当地居民供述:

当地居民对于达博斯基的印象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个只掌握了简单英语词汇的波兰人是个热心助人、不在乎金钱的良好居民,他们声称达博斯基虽然自己手头紧,但却经常在酒馆里请大伙儿痛饮一杯,而且还会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其他更需要的人。

而另一部分则极力控诉达博斯基醉酒后高发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严重的暴露癖、醉酒后的暴力行为以及惹人脸红的下流口癖。女士们在这方面的反应尤为强烈,她们控诉达博斯基为数不多的英语词汇库里,有九成都是不能在公开场合大声言语的。

如果排除当地居民的矛盾看法,达博斯基在当地混的显然要比另一位犯人强多了。他来到当地没多久便被新朋友们介绍到了码头工作,工作的时候也非常的卖力,吃苦耐劳的程度简直堪比对最低贱的爱尔兰移民。

他结实的身板很对码头工人们的胃口,但是火爆的脾气和口无遮拦的习惯却让他招惹上了游荡于西印度码头的短匕帮。一次日常散工后,达博斯基被短匕帮的人找上了,他当着几十人的面用铁钉戳瞎了一名短匕帮精英成员的右眼,随后便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

而在案发后,短匕帮的一众人前往苏格兰场报案,刑事犯罪侦查部随即对达博斯基发布了通缉令……

亚瑟看到这里,右手夹着烟斗缓缓吐出烟圈:“这帮流氓还挺懂法啊!还知道报案呢。”

菲尔德叼着烟斗回道:“短匕帮的废物就这样,如果弗雷德还在,他们这样的完蛋帮派早被轰出东区了。现在就是因为弗雷德没了,再加上琼斯警督和之前的克莱恩警督一直压着陶尔哈姆莱茨的各方势力,让他们不要干得太过分,短匕帮这群刀都不敢动的小杂碎才能在西印度码头的边缘地带糊口饭吃。然而,就是这口稀饭他们都吃不好,让一个无依无靠的外来户扎瞎一只眼,他们怎么不去跳泰晤士河自尽?”

亚瑟摇了摇头,他的视线继续下移。

达博斯基失踪后,再次出现在伦敦街头已经是两周之后的事情了。

根据一名与达博斯基关系不错的当地居民史密斯先生口述,他下工回家的时候,发现达博斯基从一家合法妓院走了出来。此时的达博斯基已经换了一身阔气的行头,两只手左拥右抱,脸上还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而当达博斯基发现自己的老朋友史密斯时,随手便送了他一畿尼金币。受限于达博斯基贫乏的词汇库,他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所以,达博斯基使用了肢体语言,他捏了捏一名妓女的屁股,还冲着老朋友一阵挤眉弄眼。

受到了惊吓的史密斯先生则赶忙推脱,他告诉达博斯基自己是一个有家有室的正派绅士,不能做对不起家人的事情,并严肃的告诫达博斯基应当谨记上帝的教导,戒掉那些不正派的生活习惯。语罢,史密斯先生便拿着达博斯基给他的金币请他喝了一顿酒,两人相谈到了深夜。

亚瑟看到这里,禁不住眼睛一眯:“前面还说达博斯基的英语很糟,后面又是相谈到深夜。史密斯先生的供词很值得回味啊!”

菲尔德抽了口烟:“这也是人之常情嘛。史密斯先生总不能说自己拿着达博斯基给的金币大玩特玩了一顿吧?我们之后也询问了史密斯夫人,这位夫人告诉我们,他的丈夫确实有一天半夜带着一笔意外之财回家,但不是一畿尼,而是十先令。只要他在关键部位没有隐瞒就行,至于破坏他人家庭和谐,我们没必要去做这个事。”

亚瑟笑了笑,靠在椅子上开口道:“查尔斯,在苏格兰场干了这么久,你的心不止没有变硬,反而变得柔软了。就是柔软的部分不太对劲?”

菲尔德敬了个礼打趣道:“都是您指导有方,长官。我也是刚刚从仲马先生那里听说了您的苏格兰场换算方法,我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略微改进,一畿尼等于十先令我觉得还算合情合理。”

亚瑟合上第二份档案,开口道:“你的那份我放伱床头柜子里,真相就埋藏在第二个抽屉。另外我也得说一句,这只是第一层的真相,由于我的整容手术太过成功,所以我估计很快就会有人给咱们揭晓第二层信息。”

菲尔德听到这儿,笑容简直是止不住的往外溢:“长官,大伙儿都说跟您干一年的收获顶得上自己单打独斗十年的,我果然还是得向您多学习。”

“这钱可不是那么好赚的。”亚瑟指着自己眼角的针线道:“虽然我不介意为大伙儿牺牲一下,但是不能总放我的血吧?”

菲尔德正声道:“当然,长官!我一准把那群王八蛋绞死在绞刑架上,最不济也得给您拉几个喽啰祭旗。”

亚瑟微微点头,他正准备审阅第三份文件,岂料第三份文件上除了一个名字以外什么都没填。

“这是怎么回事?”

菲尔德赶忙解释道:“第三个犯人的情况稍微有点复杂,他搬到伦敦的时间不长,而且一直都是深居简出的,平时也不和附近的居民打交道,通常都是和其他波兰流亡者混在一起。所以我们从教区了解到关于他的信息非常稀少,附近的居民除了觉得他是个怪人之外,对他普遍也没什么印象。”

亚瑟问道:“那探员难道没有去找波兰人打探他的消息吗?”

菲尔德开口道:“去了,但是您应该知道外交部提出的那份《波兰难民临时管制法案》吧?”

“怎么?外交部不允许苏格兰场和波兰人接触?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吧?”

菲尔德抿了抿嘴道:“外交部当然没这个权力,但是伦敦现在不是闹霍乱吗?波兰人的聚集区前阵子爆发了一波疫情,所以被中央卫生委员会划成了管制区,现在当地的进出都是由军警严格把控的。如果没有那份《波兰难民临时管制法案》,我们只需要找大法官厅批个文件,大概两三天时间就能进入了。但是现在又得从外交部那里走个申请,正因如此一来一回时间上就耽误了,估计得等上一周左右,我们才能正式派人进去。”

“是这样吗?”

亚瑟盯着档案上的名字‘维克托·诺瓦克’念道:“有点意思。”

推本书《这不也是赛博吗?》,大伙儿有兴趣可以看看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62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