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53【死而后已】

书名: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2

在众人凝眸沉思的时候,厉天润也终于停下来喘口气。

他明白他们为何犹豫不决,也能理解这种心情,但是作为一个和景军缠斗一生、为大齐贡献一切的武人,厉天润实在不愿看到朝廷错失良机,给敌人喘息疗伤的机会。

其实他还有一点考量没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如果朝廷控制边军的后勤,强行逼迫陆沉罢兵休整,内乱一定会爆发。

届时朝廷会吞下自作自受的苦果,陆沉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终究是臣非君,主动挑起内乱必然会失尽人心。

良久过后,宁太后开口问道:“国公,景廉人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火器之术?”

厉天润浑浊的双眼看过去,暗叹这是一个极聪明的女人,这句话表面上是在问景国,实则暗藏了一层深意:如果景廉人可以做到,难道大齐朝廷不可以?

现在没人能说清楚火器究竟有多强悍,但是如果朝廷可以自行研究,那就会避免很多麻烦,比如无需强迫陆沉将火器的技术献上来,同时也能提振很多人对朝廷的信心。

一念及此,厉天润坦然道:“回陛下,其实臣也不清楚火器的具体情况,不过臣始终坚信一点,这世上很多事情难在从无到有,难在如何踏出第一步。两千年前便有人驯化马匹作为坐骑,但是直到马镫出现之前,骑兵根本无法形成战力。当然,火器肯定比马镫复杂无数倍,但是如今有人指明方向,以景国的实力和人才底蕴,假以时日肯定能取得突破。”

宁太后颔首道:“国公此言令哀家茅塞顿开。”

短暂的沉寂过后,许佐道:“国公,银匮之忧并非托词,而且我等不知此战要持续多久,后续又要筹备多少军资,心里确实没有底。朝廷这些年用兵不休,军费连年增加,几近河涸海干,难以顾及黎民百姓,此非长久之计。”

“朝廷有朝廷的难处,相信陆沉也能理解这一点。”

厉天润依旧不急不缓,道:“且容我简单理一理,关乎后续军资耗费,其实只有一处必须处理,那就是伤亡将士的抚恤。无论时局多么艰难,朝廷一定要拿出这笔银子,否则就会危及江山社稷。”

宁太后镇定地说道:“请国公放心,哀家便是掏尽内府库,也不会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

薛南亭和许佐连忙起身,前者喟然道:“臣身为宰执不能为君分忧,实愧之。”

宁太后温言道:“薛相、许相请安坐,哀家深知你们用心国事,值此窘迫之境,理当君臣同心共度时艰,无需太过愧疚。”

两位宰相谢恩落座。

厉天润面上浮现一抹微笑,继而道:“除了这笔抚恤银子,其他支出大抵分为两方面,其一是后勤供给,户部高尚书乃是能臣,莫看他在朝堂上说得欲哭无泪,实则他肯定准备了江北大军三月之用,这已经足够陆沉收复旧都。其二便是战后嘉赏,这一项也不算难,江北连年战乱人少地多,不比江南人烟稠密,朝廷可以将无主之地赏给将士们,一来缓解银匮之忧,二来恩出于上以收军心。”

薛南亭和许佐对视一眼,皆感讶异。

这本就是他们私下商议过的对策,不成想厉天润身为武勋,从来没有署理过朝政,也能想得如此妥当。

而且这项举措由厉天润提出来更合适,因此两人没有多言。

宁太后亦明白这个道理,动容道:“国公真乃大齐之柱石。”

“陛下谬赞。”

厉天润微微垂首,然后对肃立一旁的厉良玉说道:“取来。”

厉良玉便走到多宝格旁,从中取出一个匣子,继而双手捧着站在御前。

宁太后隐约有了猜测,对厉天润问道:“国公这是何意?”

“陛下,臣从一个普通边军校尉,到如今爵封国公与国休戚,实在是惶恐不已。这些年从高宗皇帝、哲宗皇帝到陛下和皇上,无数次对臣加恩嘉赏,竟是让臣攒下了偌大一笔身家。”

厉天润轻咳两声,诚恳地说道:“朝廷赐下的荣耀,臣便厚颜领受了,但是这些身外之物,臣总不能带进棺材里。”

宁太后连忙劝道:“国公,此举断不可为,之前南浔侯便在朝会上建言,薛相果断喝止,哀家亦是这个态度。纵然朝廷陷一时之艰难,也不能让满朝公卿破家舍业。”

“李景达那个夯货,他是在和那些大人们赌气呢,陛下念在他薄有功劳的份上,莫与他一般见识。”

厉天润帮李景达略作解释,然后说道:“陛下,臣并非没有私心,只是膝下仅有一子一女,如今小女已经嫁给陆沉,无需臣过多费心。犬子自有他的造化,而且臣也给他留了一份家业。即便他平庸无能,臣留下的老宅和田庄也能保证他饿不死。臣这一生已然无憾,便请陛下满足臣最后的心愿。”

他看向厉良玉手中的匣子,轻声道:“一个多月前,臣预感大限将至,便让犬子和家人筹措此事,一共换得三十六万两银子,尽皆存入永晟昌钱庄。今日臣将这笔银子交给陛下,愿为大齐尽绵薄之力,还望陛下收下。”

宁太后眼眶微红,李道明定定地看着病榻上越来越虚弱的老人。

薛南亭和许佐更是大受震撼,心中满是敬意。

“国公,哀家……哀家向你保证,北伐会坚持到底,直到我朝大军悉数收复暌违二十年的失地。”

宁太后素来心思通透,此刻亦难以言表。

苑玉吉见状便迈步上前,极其恭敬地从厉良玉手中接过那个匣子。

“咳咳……”

厉天润抬手抚胸,旋即看向两位宰相说道:“薛相,许相。”

薛南亭和许佐正襟危坐,齐声道:“国公请说。”

“我知道二位心中的忧虑,但是我想说,大齐的未来不止在于陛下和皇上,不止在于陆沉和边军,更与二位的每一个决定息息相关。”

厉天润定定地看着他们,语重心长地说道:“二位乃当朝宰相,礼绝百僚领袖群臣,更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厉某深知,你们绝非伪君子假道学,既有操守兼具才干,只要你们矢志不移忠于天子,不畏惧流言蜚语,不害怕刀斧加身,那么当世何人能令你们改弦更张?如何维系大局,如何护佑天家,其中颇多艰难,但我相信你们定能披荆斩棘,扶保社稷。”

薛南亭和许佐起身一礼道:“谨受教。”

厉天润微微点头,旋即对宁太后说道:“陛下,臣要说的便是这些了。”

宁太后看着他的面容,那些宽慰的话终究说不出口,最后难掩悲伤地说道:“国公,可还有其他嘱咐?”

厉天润艰难一笑,不再多言,缓缓闭上了双眼。

沉默片刻之后,宁太后牵起李道明的手,与两位宰相缓步而出。

厉良玉代父送行直到府外,当禁卫们簇拥着圣驾和宰相的轿子离去,他才回到后宅正房。

关于今日君臣会晤,他确实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尤其是父亲最后对两位宰相说的那番话,难道他真的认为陆沉会一辈子做大齐的忠臣?

只可惜现在厉天润已经没有精力继续教导他。

不知过了多久,病榻上响起厉天润沧桑的语调。

“良玉。”

“儿在。”

“架子上有一份奏章,我死后你亲自入宫呈递御前。当此国朝艰难之际,丧事一应从简,另外……我在奏章中写明,我死后无需加爵封谥,陆沉和你妹妹领兵在外无需回京奔丧,在边疆焚香祭拜即可。太后见此自然会明白我的心意,不会横生事端。”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是,父亲。”

厉良玉语调发颤,泪流不止。

厉天润沉默良久,抬手颇为艰难地从枕下取出一个火漆完好的信封,颤颤巍巍地拿到身前,然后交到厉良玉手里,握着他的手掌说道:“将来你见到陆沉的时候,亲手将这封信交到他手中。”

“是,父亲。”

厉良玉本想开口询问,却见厉天润无力地挥挥手,轻声道:“下去罢,让我一个人静静。”

夜色渐渐降临。

厉天润听着外面隐隐约约的风声,感受着身上脏腑之间的痛楚,洒然自语道:“你们折磨我这么多年,到这个时候还不肯停一停,不过我快要死了,你们往后也没有机会了。”

无数画面在他脑海中浮现。

泾河之险,衡江之雄。

一败两千里,一守十五年。

恍惚之间,无数英雄豪杰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杨光远、景帝、庆聿恭、萧望之……

最后是李端那张瘦削又坚毅的面庞。

还有他那温和又诚恳的声音。

“厉爱卿,你觉得我们能将那些景廉人赶回去吗?”

“陛下,一定能。”

“哈哈哈,朕信你,只是不知那一天何时到来,不知朕能否亲眼见到。”

“陛下,臣觉得能不能看到不重要,臣坚信终有一天,齐人能光复河山重见天日,或许这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乃至以性命为代价,但是那一天肯定会到来!”

“好!为了那一天的到来,朕愿与你同心协力,矢志不移!”

“陛下……”

时光轮转,岁月倥偬。

厉天润望着头顶,眼中浮现浑浊的泪水,喃喃道:“光复河山,我们做到了……”

风声骤急,仿若丧音。

大齐永宁元年,十二月初六,深夜。

魏国公厉天润与世长辞。

举国哀悼。

翌日清晨,宁太后携天子及满朝文武前往魏国公府,虽然厉天润在遗表中奏明无需加爵封谥,但是宁太后坚决不允,她同意不让陆沉和厉冰雪于战时返京奔丧,也同意继续推进北伐收复失地,唯独这件事不肯让步。

午后,宁太后明发圣旨昭告天下。

追赠厉天润为忠义郡王,荫其子厉良玉为长宁侯。

谥曰,忠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3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