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610【该杀】

书名: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2

陆沉这席话掷地有声,殿内满是肃杀之意。

一群重臣神色凝重地看向御案后的天子,暂时没人开口表态,因为这涉及到天家事务。

虽说天子无私事,但这只是一种美好却不现实的说法。

圣明如先帝亦无法例外,当初李宗简谋划当街刺杀陆沉,换做其他人早已凌迟处死,而他仅仅因为是皇子便能免受死罪,只是被褫夺了亲王之爵而已。

如今李宗简丧心病狂也好,不知悔改也罢,终究还是天家自己的麻烦,如何处置当然要看李宗本想做到哪一步。

但是从常理推断,天子的选择不多。

这可不是一桩小事,李宗简所为乃是妄图弑君,倘若天子不加以严惩,这会让满朝公卿和天下人怎么想?

是该夸陛下宅心仁厚,还是觉得这位年轻的天子太过软弱,难有明君之魄力?

照此延伸开来,恐怕一些本来就不够坚定的势力会心生二念,这才是最可怕的影响。

所以没人站出来劝杀气腾腾的陆沉冷静一下,这件事必须要天子先定下基调。

李宗本面色沉郁,陷入长久的沉默。

看起来他是因为这个消息震惊愤怒,实则是局势的发展已经偏离他的预计。

他安排温长保刺驾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利用此事为将来调整织经司做铺垫,秦正必须要换掉,否则他往后连睡觉都很难安稳。

其二便是给李宗简添上一道禁制,借此将许太后和李宗简都拿捏住。

温长保身上不会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是受李宗简指使,唯一可以斟酌的地方是他曾经在建王府待过几个月,如此一来李宗本就有很大的空间和余裕来处理此事。

他没想过现在就要李宗简的命,只是不愿面对许太后的以势压人和喋喋不休,也不想看到李宗简继续在暗中搅动风云。

原本按照他的谋划,这招一石二鸟之策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然而陆沉今日入宫带来的消息,让李宗本陷入艰难的处境。

他抬眼望着不远处肃立的陆沉,对方依旧难掩怒容,显然是对李宗简深恶痛绝。

李宗本对此倒也能理解,因为陆沉此前就被李宗简算计过,那次庆丰街上的厮杀惊天动地,据说李宗简从江北请来了江湖武榜前十的高手,陆沉险些就命丧当场。

眼下李宗简又搞出这种天怒人怨的乱子,陆沉不想杀他才怪。

问题在于李宗本压根没想闹得这么大,现在此事已经逐渐脱离他的掌控。

一直沉默也不是办法,李宗本轻咳两声,缓缓道:“众位卿家有何建言?”

他没问陆沉那些证词的真假,这种事太好验证,对方不可能在这个场合胡言乱语。

片刻过后,吏部尚书钟乘开口说道:“启奏陛下,倘若山阳郡公未受刺客蒙骗,这桩大案确为奉国中尉所为,那么他此举便是形同谋逆。此乃死罪,并无赦免之理,否则朝廷法度岂不是形同虚设?臣赞同山阳郡公的意见,只要证据确凿没有构陷,理当处死奉国中尉以正朝纲。”

李宗本眉头微拧。

那两名混在工匠里的刺客不是他的安排,但他不相信这两人和李宗简有关。

原因很简单,这种手段成功的概率太低,而失败之后要付出的代价太大,李宗简不至于愚蠢到这個地步。

站在李宗简的角度,用这样愚蠢的法子还不如让许太后宴请李宗本,在席间下毒说不定更加有用。

也就是说,虽然李宗本没有亲自审过那两名刺客,却已断定他们是要故意栽赃嫁祸,可是他没法让陆沉继续深查,因为温长保在做同样的事情,此人隐藏的秘密绝对不能暴露。

要是让朝野上下知道他身为一国之君,居然用这种手段算计太后、皇弟和秦正这样的重臣,后果自然不敢想象。

一念及此,李宗本沉声道:“钟尚书言之有理,然则先皇离世不久,太后日夜神伤,倘若因李宗简之故导致凤体欠安,朕岂不是有违孝道?”

这倒是人之常情。

钟乘便不再多言。

他和李宗简无冤无仇,之所以这个时候当先开口,无非是聊表对陆沉的支持。

毕竟之前那场大朝会上,辛一先等人率先挑事针对陆沉,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出自他的授意。钟乘不会私下里向陆沉解释,那样委实太过卑微,他相信对方能明白自己此刻出言的用意。

那边陆沉却坚决地说道:“若是寻常小事,陛下宽宥奉国中尉自无不可,但他这次犯下的是弑君大罪。孝道固然要遵守,可陛下是大齐天子,身负国朝之根本,若连这种大罪都要赦免,朝堂必然人心不稳,还请陛下明鉴!”

李宗本此刻是进退两难。

这时一道平和的声音响起:“启奏陛下,兹事体大,不妨召奉国中尉入宫,当面问个清楚。如果这桩刺驾大案是有人意图栽赃嫁祸,也可听奉国中尉自辩清楚。如果真是他犯下此等大罪,到时再行定夺也不迟。”

李宗本抬眼望去,只见是右相薛南亭,心中不由得微微一松。

说实话陆沉愤怒的建议已经将他逼到墙角,再这样下去只能是赐死李宗简才能平息风浪,好在薛南亭的提议让他可以冷静下来继续思考,便颔首道:“薛相言之有理。”

他转头看向苑玉吉,肃然道:“你亲自带人去秋山巷,将李宗简带来。”

苑玉吉心领神会地说道:“奴婢领旨。”

左相李道彦抬眼看向坐在对面的薛南亭。

后者感应到他的注视,继而从老人的眼中看出问询之意,似乎不太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

薛南亭垂首低眉,视线避开。

他一方面是替天子解围,另一方面也是想弄清楚这件事的真相。

如果此案确为李宗简所谋,那就证明薛南亭此前的判断有误,天子并未想过要针对秦正。

对于薛南亭来说,这一点极其重要,甚至远比李宗简的生死重要,这将关系到他后续要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天子。

殿内陷入一片沉寂,李宗本现在没了继续商讨国事的兴致,他满脑门子都在思考要如何处理这件事。

他不能继续深查下去,只能让李宗简背起这口黑锅,关键在于如何定罪。

诸位重臣神情各异,显然各怀心思,唯独陆沉镇定地站在那里,似乎此间的暗流涌动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他一心只想将李宗简绳之以法。

在有些漫长的等待中,站在右侧末尾的那位官员忽地看向陆沉,谦恭地说道:“郡公,下官对此案有一处不解,还请赐教。”

陆沉抬眼望去,只见是礼部左侍郎李适之,便平静地说道:“李侍郎但说无妨。”

李适之轻咳一声,问道:“敢问郡公,那名太监和另外两名刺客是否提前串联?”

在众人的注视中,陆沉坦然回道:“根据他们的口供,这两拨刺客事先并不知晓对方的存在。”

李适之微微皱眉道:“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何意?”

“案发之时下官亦在现场,虽无郡公一身高明的武功可以及时救驾,但是也注意到当时的细节。那名太监因为就在祭坛附近,距离陛下很近,所以才有机会动手。在他引起混乱之后,护卫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另外两名混在工匠里的刺客才有机会接近祭坛。不然的话,以这两名刺客到祭坛的距离,他们只要稍有妄动就会被廷卫发现,断无威胁到陛下的机会。”

李宗本缓缓坐直了身体。

群臣面露沉思之色,御史大夫许佐道:“李侍郎不妨说得更清晰一些。”

李适之依旧望着陆沉,不急不缓地说道:“依下官拙见,既然这两拨刺客没有提前串联,那么此案很可能是一场意外。”

陆沉神色不变,眉头微挑:“意外?”

李适之恭敬地说道:“当时场间的局势变幻莫测,那名太监或许确实是受奉国中尉指使,但他显然无法对陛下造成威胁,这倒也符合奉国中尉一贯的行事作风,只为泄一己私愤,从未想过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至于另两名刺客,他们原本只是隐藏蛰伏,发现局势混乱有机可乘,便立刻冲了出来,实际上他们也不知道那名太监会发难。”

其他几位重臣沉吟不语,唯独李宗本的心里忽然一松。

陆沉淡然道:“李侍郎是想说,那名太监是李宗简布置的刺客,另外两名工匠和李宗简无关?”

李适之道:“这只是下官的一种猜测,或许可以给陛下及诸位大人提供一点思路。”

陆沉便问道:“那李侍郎如何看待,在接受审问之后,这三名刺客都供认幕后主使便是李宗简?”

李适之从容应道:“或许,这只是一个巧合。”

“巧合?”

陆沉打量着这位中年文官的面庞,似乎有些不满他这般巧舌如簧玩弄话术。

李道彦轻咳一声,李适之连忙告罪退了回去。

不过还没等老相爷开口,陆沉却是点了点头,在李宗本的注视中淡淡道:“李侍郎所言也有几分道理,确实不能排除巧合的可能性。”

随后他便不再多言,沉默站定。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00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