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879【妇人之见】

书名: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2

大齐鼎正二年,九月初七。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冷风低沉似号。

年幼的天子李道明站在母亲身边,看着皇陵的石门缓缓落下,小脸上浮现一抹悲伤。

今天是山陵葬礼,是他的父亲落葬之日。

依照朝中重臣的商拟,经由两位太皇太后和他母后的同意,他的父亲被谥为哲宗睿皇帝。

李道明不懂这五个字的含义,他转头看着自己的母后,便见到母后双眼红肿,哀戚之情浓重如墨。

“母后……”

李道明怯生生地低声喊着。

宁太后深吸一口气,握紧李道明的手,转身望着祭坛上的文武重臣,视线在陆沉身上稍作停留,随即黯然道:“诸位卿家,回京吧。”

“臣遵旨。”

众人齐声应下。

宁太后最后看了一眼巍峨肃穆的皇陵,将所有的悲痛、茫然、害怕和疑惑压在心中最深处,牵着李道明登上御辇。

朝中文武相随于后,宫女、内监、禁卫熙熙攘攘,外围则有沈玉来亲自率领的五千禁军护卫,沿途有锐士营三千骑兵游弋巡视——这是宁太后特意下旨,命陆沉将锐士营带着,以震慑那些可能存在的漏网之鱼。

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地回到京城,禁军和锐士营各自返回驻地,文武百官去往自己的官衙当值,新君因为这一趟仪程坚持下来很困乏,宁太后特许他去小睡片刻。

陆沉则进了皇宫,因为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宁太后身边的内监便传来口谕,要他入宫商谈国事。

文德殿偏殿,宁太后看着一丝不苟行礼的淮安郡王,温言道:“免礼平身。来人,给郡王赐座。”

“谢陛下赐座。”

陆沉没有矫情谦辞,通过这段时间在很多国事上的商议,他已经了解宁太后的性情,虽然他们也曾因为某些问题发生过分歧,但宁太后从来不会含糊其辞云山雾罩,至少到现在为止,她都习惯用坦诚的态度和陆沉沟通。

“郡王,眼下大齐只能被动等待么?”

宁太后开门见山,直接询问她最关心的问题。

陆沉稍作思忖,缓缓道:“陛下,景国兵力多过大齐,而且他们通过灭赵和吞燕攫取了无数财富,这足以支撑他们发动连续的战争。我朝无论兵力还是国力都要略逊一筹,即便有前几年的胜利,并未彻底改变齐景的力量对比。再者,景帝在攻伐代国之前主动收缩防线,便是为了防备我朝边军,因此我们小打小闹很难取得效果,反而会暴露我军的虚实,这就是当初臣不赞同出兵救援代国的根源。”

宁太后微微颔首,不由得轻叹一声道:“不怕郡王笑话,哀家只是觉得这种滋味很煎熬,明知强敌磨刀霍霍,但是哀家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被动地等待对方大军南下。”

陆沉平静地说道:“陛下,其实朝廷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嗯?”

宁太后眼神微亮,问道:“郡王有何良策?”

李道明毕竟才五岁多,甚至还没到开蒙的年纪,让他这么早学习圣人大义和治国之道显然不可能,实际上他如今仍旧以健康长大为首要,而学习这些道理的重任便压在宁太后肩上。

不光是在面对陆沉的时候,宁太后召见两位宰相和其他重臣时,都会抓住一切机会诚恳地向他们请教。

“陛下,打仗这件事说到底就是比拼国力,又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

“郡王不妨细说。”

“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人、财、器。具体而言,人既指人才又含民心,陷阵之卒、领衔之将、决断之帅、运筹之臣乃至各个方面每一位人才,都能影响到一场战争的胜负。民心亦很好理解,取得绝大多数百姓的支持,朝廷才能整合出更强的力量,这就是臣等在江北制定严格军纪的原因,只有让江北百姓安心,他们才会想方设法支持边军。”

陆沉微微一顿,看着认真倾听的宁太后,说道:“举个例子,臣去年佯攻河洛实则领兵转向靖州的时候,便是定州百姓在各级官府的组织下,提前排查境内可能存在的景军奸细,让兀颜术无法及时收到消息,最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宁太后信服地说道:“郡王言之有理。”

“财自然是指黄白之物,或许在很多大儒看来谈论金银俗不可耐,但是陛下您不能那样想。”

陆沉放缓语气,解释道:“将士们的饷银、赏银乃至抚恤银子,单看每一笔不算多,加起来却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除此之外军械、甲胄、药品、粮草以及民夫和杂役各项支出,还要考虑到那些贪腐官员上下其手中饱私囊,若是事先没有一个预估和准备,一场战争或许会拖垮一个国家,这就是先贤所言穷兵黩武。”

宁太后听得有些头疼。

陆沉观察着她的神情,继续说道:“至于器,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括,比如将士们手上用的兵刃、身上穿的甲胄、守城和攻城时用到的各种器械,对于军队实力的提升不容小觑,但相对于前两项,这些东西只要交给可靠专业的人去做,便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宁太后沉吟片刻,逐渐品出陆沉的言外之意,试探性地问道:“看来郡王已经有了定计?”

陆沉答道:“陛下若相信臣,可以让臣尽快返回江北统筹练兵,臣保证景军南下之时,等待他们的至少是二十万敢战之兵。”

宁太后没有迟疑,颔首道:“这是自然,哀家原本就打算等山陵葬礼结束,便让郡王带着麾下骑兵返回。”

“多谢陛下信重。”

陆沉微微垂首,继而道:“不过臣还有句话想说,国力固然是应对战争的基础,不代表国力更强的一方就一定能取胜。比如当年河洛失陷前夕,大齐在泾河防线仍然有近三十万大军,论国力财赋更碾压北方三族,最后的结果无需赘述,大齐险些社稷倾覆。究其原因,一个强大的王朝往往是内部出现问题,才会让异族找到可乘之机。”

宁太后稍稍沉默,然后正色道:“哀家明白了。郡王且安心,你在边疆领军作战的时候,哀家保证朝中不会有人拖后腿,若有人胆敢破坏抗景大局,哀家绝对不会饶恕他。”

陆沉颇为感慨,郑重地说道:“上下同心,三军用命,大齐必胜。”

宁太后微笑道:“哀家对此坚信不疑。方才郡王提到的三条给了哀家一些提醒,既然这场大战无可避免,那么朝廷理应从现在就开始准备。哀家身为太后当以身作则,号召朝野上下开源节流,尽可能充盈国库储备粮草,为前线将士提供更加坚实的后盾。同时哀家会选调一批年轻有为的官员,北上边疆充实各地官衙,从而能更好地安抚民心,免去将士们的后顾之忧。”

这大概就是举一反三。

陆沉心中暗叹,起身拱手道:“陛下圣明,此乃大齐之福。”

“坐下说话。”

宁太后笑容恬淡,温言道:“郡王一席话让哀家获益匪浅。”

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臣,但是两人的谈话非常和谐。

小半个时辰过后,商议完一应细节的陆沉行礼告退,宁太后则陷入长久的沉思。

不知过了多久,内侍省少监苑玉吉出现在殿内。

他先是向宁太后汇报肃清宫闱的收尾事宜,然后欲言又止。

宁太后见状便平静地说道:“有话直说便是。”

“是,娘娘。”

苑玉吉小心翼翼地说道:“奴婢身为宫中内监,不敢亦不能妄议朝中大事,只是奴婢深受大行皇帝与娘娘之恩,近来反复思量以致惶恐不安,只能斗胆建言。淮安郡王权柄深重,不说他在江北的根基,如今在京中亦有多方牵连,娘娘又授他提督江北军务之权,恐怕……”

后面的话终究说不出口。

宁太后沉默不语。

苑玉吉心一横,鼓起勇气说道:“奴婢这些天回想前尘,淮安郡王调定北军和飞羽军南下,又提前安排人控制京城东门,这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要么他提前察觉李适之的阴谋,要么他本就有……有某些打算,无论是哪种可能都非人臣所为,恳请娘娘明鉴。”

“好了。”

宁太后面色微冷,缓缓道:“这些话往后不要说了。”

苑玉吉嘴唇翕动,跪下说道:“娘娘,奴婢绝非是要中伤淮安郡王,天地可鉴!”

“哀家知道你是出于一片忠心。”

宁太后抬眼看向前方,眸中飘起复杂的情绪,轻声道:“世人常言难得糊涂,有些时候这不是一件坏事。至于哀家授予陆沉的权柄,难道你以为哀家不开这个口,他就无法插手江北军务?他早就有了这个能力,否则那两支骑兵为何能从靖州绕道南下?刘守光不至于昏庸到这种地步。”

苑玉吉怔住。

“你们到现在还看不明白陆沉是怎样一个人,难怪一次次吞下苦果。”

宁太后站起身来踱步向前,继续说道:“你敬他一尺,不说他回敬你一丈,至少会对你笑脸相待。”

苑玉吉望着她的侧影,愧然道:“娘娘教训的是。”

“起来罢。”

宁太后摇了摇头,没有继续训斥这个忠心的太监,放缓语气道:“对于大齐来说,眼下有两件事比其他一切纠葛都重要,其一是景国即将挑起的国战,其二便是让皇帝平安长大。你身为内侍省少监,是陛下和哀家最信任的人,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两件事,切不可有其他的念头。”

原本已经站起来的苑玉吉立刻跪下,叩首道:“娘娘,奴婢记住了,一日不敢或忘。”

宁太后点了点头,环视周遭,看着殿内熟悉的陈设,脑海中浮现李宗本的身影,只觉一阵哀恸袭来,但她依旧坚强地说道:“从当年成宗皇帝听信谗言杀死杨光远,到如今短短几年内京城接连震荡,都足以说明永无休止的猜疑才是毁掉大局的根源。”

苑玉吉无比敬服地说道:“有娘娘护佑和教导,陛下一定能够成为大齐明君。”

宁太后似乎想否定这句话,最终还是没有计较,她走到窗边站定,清瘦的面庞上浮现一抹怅惘:“哀家只是一介后宫妇人,不懂那些大道理,哀家只知道人心不可测,亦经不起揣度和试探,所以哀家不会越过那道心照不宣的界线。”

“希望……那位年轻的郡王也能明白这个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81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