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707【登堂入室】

书名: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2

从建武十三年到鼎正元年,永嘉城里的百姓时常听到来自江北的捷报,从一开始的欢呼雀跃,到如今渐渐习以为常。

当大齐西路军连克数城、持续向北推进的捷报传到京城,除了太学里面那些一如往常慷慨激昂的年轻读书人,大部分百姓都只是微微一笑,颇有一种赢家的坦然和从容。

但是这份明显比不上以前战果的捷报,在朝中的影响之大出人意料。

尤其是天子难掩喜色,宁皇后发现他这几天脸上的笑容竟然比过去一年加起来还要多。

身为天子的枕边人,她倒是可以理解天子这种心情的来源。

先帝在大齐子民心中的地位过于崇高,李宗本虽然不敢妄想超越,但终究不愿永远活在先帝的光辉之下。想要做到这一点,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北伐中取得进展,以此证明他配得上先帝的期许。

另一方面,韩忠杰和刘守光在战场上取得优势,李宗本的底气就会更足,这意味着他不需要一直依靠陆沉,对于他在军中的布局大有裨益。

这些天朝野上下有人造势,想方设法地吹捧西路军的两位主帅,只要他们能够完成既定目标,扫清河洛西南的外围屏障,李宗本就会将他们树立成军方高层的核心人物。

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天子心情舒畅,宫中的氛围更加轻松,内监和宫女们尽皆领到赏钱,而且也不像平时那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李宗本的兴致不止来自于边疆捷报,近来他感觉到自己对朝堂的掌控力愈发加深,犹如一顺百顺,再无掣肘横生。

李道彦归老之后,薛南亭和钟乘虽为宰相,论威望和人脉肯定比不上李道彦,所以在很多问题的处置上,李宗本只觉如臂使指,那种一言九鼎乾纲独断的感觉分外美妙。

在这种大权在握的前提下,李宗本愈发有了九五之尊的沉稳气度。

此刻他看着手中的奏章,边看边点头说道:“爱卿稳妥细致,不负朕之所望。”

吏部尚书李适之恭敬地说道:“陛下谬赞,实乃陛下知人善任,臣不过是循规蹈矩,尽力而为。”

李宗本微微一笑。

他手中的奏章是今年的京察结果,此番京察由李适之主持,吏部官员从元月开始一直到四月初,历时三个月完成。

其实这也是他对李适之最重要的一次试探。

虽然这一年来李适之表现得堪称完美,对他交待的每项事务都能办得很妥当,而且在北伐这件事上已经取得他的信任,但此人终究不像韩忠杰早早就效忠于他,而是在他成为太子之后才开始靠近。

李宗本并不介意李适之有野心,他也知道对方身为李道彦的长子、江南门阀的新任魁首,肯定不甘心止步于吏部尚书,目标定然瞄准宰执之位。对于李宗本来说,有野心有欲望的臣子才好掌控,但是否懂得分寸、是否明白忠君之道同样非常重要。

从京察的结果来看,李适之显然很识大体。

除宰相之外,所有京官都在吏部的考核范围内,六部九寺七监乃至御史台、翰林院、国子监的部堂主官亦不可例外,而李适之实事求是地给了他们非常公允的评价,并未利用这个机会显露自己的私心。

至于李宗本特地打过招呼的十余名中级官员,李适之给他们最差的考评也是中中,这让李宗本十分满意。

看完这本厚厚的奏章之后,李宗本微笑道:“爱卿此事办得极好,不知想要朕如何赏赐?”

李适之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书法精湛,臣仰慕已久,故而斗胆请陛下赏臣一幅字。”

“哦?”

李宗本想了想,颔首道:“也好。”

站在旁边的苑玉吉备好纸笔,李宗本挥毫泼墨一蹴而就。

他看着纸上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悠然道:“便以此字赠予爱卿。”

待墨迹稍干,苑玉吉提起御赐墨宝展示,李适之抬眼望去,只见上面写着:慎终如始。

李适之心中微动,感激涕零地说道:“臣叩谢陛下恩典。”

李宗本没有多做解释,示意苑玉吉去将这幅字装裱起来,随后说道:“自从爱卿转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一职便空缺至今。陈春从定州回京之后,朕让他复任礼部左侍郎,原淮州刺史姚崇则任礼部右侍郎。朕问过薛相和钟相的意见,他们建议由翰林院胡学士接任礼部尚书,朕对此并无异议。不过在翰林学士的人选上,朕和他们有些不同的意见。”

李适之毫不犹豫地说道:“此事理应陛下圣裁。”

翰林学士胡景文虽然年纪有些大,但他是和翟林王承齐名的当世大儒,接任礼部尚书并无不妥。

至于新任翰林学士的人选,其实李适之心里很想推国子监祭酒裴方远一把,不过他想先看一看天子的心思。

李宗本凝望着这位清贵文臣的面庞,微笑道:“薛相属意侍读学士余铉,钟相则举荐一个让朕意想不到的人选,爱卿不妨猜一猜是谁?”

意想不到?

李适之心念电转,脑海中忽然跳出一个名字,试探性地说道:“莫非是王安王安仲?”

“爱卿果然心思通透。”

李宗本面露赞许,继而意味深长地说道:“朕有些好奇,钟相怎会突然举荐王安?虽说他是翟林王氏之主,又是陆沉的叔岳丈,但他如今毕竟只是一个以待咨询的馆阁学士,一跃成为翰林学士是否有些激进?”

李适之斟酌道:“陛下,可还记得辛一先否?”

李宗本一怔。

记忆中浮现一个片段,那是他登基不久的时候,因为想将陆沉架在火上,他决定加封对方为郡公,但是他还没有行动,便有几名朝臣跳出来鼓噪此事,其中为首之人便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辛一先。

在很多人看来,辛一先是钟乘的心腹下属,很难说这件事是否出自钟乘的授意。

李宗本极不喜欢下面的人自作主张,所以事后找了一个由头将辛一先赶出京城,却也没有继续追究钟乘的责任。

此刻被李适之一提醒,李宗本忽地反应过来,当时有传言钟乘因为辛一先的事情得罪了陆沉,难道这一次他举荐王安是要对陆沉示好?

一念及此,李宗本似笑非笑地说道:“看来陆沉在朝中的影响力比朕的预想更大。”

李适之没有继续编排,他深谙人心之诡,点到为止即可,相信天子会自动联想到内外勾结这四个字,后续对钟乘的观感会进一步变差。

“王安虽有功于大齐,但在朝中待的时日太短,冒然提拔不合规矩。”

李宗本也没有深谈钟乘的问题,话锋一转道:“朕希望爱卿能够肩负重任。”

这句话让李适之稍显愕然,他迟疑到:“陛下——”

李宗本打断他的话头,温和却坚决地说道:“古往今来,兼任之例不胜枚举,爱卿身为朕之臂膀,多挑一些担子理所应当。再者,以吏部尚书之职兼任翰林学士,爱卿在朝中说话的分量才能和二位宰相相提并论,只是这会辛苦爱卿一些,望你莫要推辞。”

李适之这会已经平复心境,稍稍思忖之后,躬身道:“陛下厚爱,臣不敢推辞,往后必定尽心竭力排除万难,为陛下效忠而死。”

李宗本欣慰地说道:“你有这个心意就够了,务必珍重自身,协助朕打理朝堂。”

李适之再拜。

其实对于李宗本来说,重用李适之就像提拔苏云青一样,是他用来调整朝堂格局的重要手段。

他在太子的位置上只坐了大半年,除了一个韩忠杰之外,压根没有时间培植足够多位置足够高的心腹。即便登基后他已经越级提拔了一批新晋官员,但是这些人的层次比较低,不可能直接飞升到部堂高官衣紫重臣。

启用李适之算是相对合理的选择,此人有足够的本钱打破旧格局,同时通过这一年多的观察,李宗本自认对他了解得够深。

更重要的一点,李适之不是李道彦,他在朝中崛起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担任吏部尚书更不足一年,父辈的光辉并不能保证他可以拥有同样的威望和地位,他必须要依靠天子的信重才能站稳脚跟。

这就是李宗本自信可以掌控此人的根源。

片刻过后,李适之拿着那幅御赐墨宝走出崇政殿。

行走在恢弘大气的皇宫里,沐浴着春日明媚的阳光,这位吏部尚书兼新任翰林学士仪态端方,步伐不疾不徐。

走过和宁门外宽阔的广场,登上自家马车之后,心腹车夫问道:“老爷,回府?”

车厢中传来李适之平静的声音:“先回府,然后换马车去北城丙字别苑。”

车夫应下。

约莫半个多时辰之后,一辆外表普通的马车来到北城定宁坊,左绕右拐来到一座看起来很寻常的宅院。

李适之在数名剽悍护卫的簇拥中,迈步走进这座宅子。

及至正厅,一位早已等候在此的中年男人迎上前,笑着行礼道:“拜见兄长。”

“你我之间何须多礼?”

李适之语调温和,目光落在此人的脸上。

正是当朝户部尚书景庆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3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