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 分类:军事 | 字数:0

949【大捷!】

书名:九锡 作者:上汤豆苗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2

在庆聿恭收到雷泽之战的结果、决意出城寻求决战的时候,靖州北线的局势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有庆聿恭提前留下的军令,当得知景帝驾崩于雷泽平原、十余万主力几近全军覆没、陆沉正率军杀来,留在西风原的灭骨地即便万般悲痛,也只能遵照庆聿恭的叮嘱行事,立刻调动留守各军往北撤退。

灭骨地做出这个决定非常不容易。

南边五百余里就是金沙城,他确实能赶在陆沉到来之前南下救援庆聿恭,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西路军最后的六万多人送入齐军的口袋。

要知道靖州北线还有刘守光和张旭统率的兵马,先前只是被灭骨地领兵盯住,庆聿恭才能心无旁骛地一路往南。

如今陆沉携大胜之威挥军西进,很快就能和靖州兵马汇合,灭骨地若敢南下,定然会被陆沉截断后路,困死在靖州腹地。

身为庆聿恭的左膀右臂,灭骨地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值此天子驾崩之际,他和奚烈必须将庆聿氏的嫡系兵马带回去,帮助永平郡主控制大局。

故此,景军仓惶北撤。

提前得到陆沉知会的刘守光和张旭派兵拦截追击,但是灭骨地退得太过坚决,除了西冷关的数千景军被靖州军拦下来,余者将近六万人总算是在陆沉率军赶来前,退回到北方的桐柏一线。

这宣告景军西路军的战略意图悉数落空,西冷关、高唐城、杞柳城、严武城及靖州西部的大片疆域重新回到齐军手中。

十二月初三,午后。

雍丘城外,旗帜招展。

靖州大都督刘守光和京军武威大营主帅张旭站于道旁,身后是数十名文官武将。

齐景国战进行至今,这两位主帅的表现乏善可陈,刘守光好歹还亲身参与了最初的太康之战,张旭则是从头到尾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太康之战,他负责在靖州东线诱敌,没有拿到实打实的战功,再之后便是镇守太康城,和刘守光一起成为吸引景军西路军部分兵力的诱饵。

刘守光对此倒是没有怨望之心,只要大齐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不介意做一个木偶塑像,只是身边这位军务大臣恐怕心里会有些不舒服。

“咳咳……”

看了一眼远方逐渐进入视线的定州各军,刘守光轻声道:“张侯,郡王这次真是良苦用心,若非他筹谋得当逆势而行,我军如何能取得如此伟大的胜果?”

张旭微露崇敬,点头道:“大都督所言极是,前日收到战报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置信,堂堂景帝竟然死在战场上,这样的战绩堪称前无古人。幸亏大齐有郡王扶保江山,可谓天佑国朝。”

刘守光心中微动,张旭这番表态显然是听懂了他的暗示,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只不过他并非精擅人心曲折之人,闻言也不好说的过于露骨。

闲谈之间,定州各军越来越近,远处那杆王旗也渐渐清晰可见。

当先而来的是雄姿英发的定北骑兵,军容严整气势剽悍,令一众靖州军将领眼热不已。

紧随其后的便是众人在战报中得知的火器营。

看着那一排排昂首挺胸扛着火枪的锐卒,一辆辆马车上露出来的破军炮,刘守光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如此神器,堪为大齐之福!”

“是啊!听说景帝便是死在破军炮之下!”

“王爷威武!”

“看得我心里痒痒的,不知王爷会不会分几门破军炮给我们阳翟军?”

“你少做梦,要分也是也分给我们安平军!”

一阵喧闹。

刘守光和张旭并未阻止,因为其实他们心里也很痒……

火器营之后便是组合成军的重甲步卒,即几次临危受命逆转大局的长刀军,如今陆沉将他们重整为一军,恢复他们本该有的名字。

陌刀军!

那杆迎风招展的王旗终于抵达,旗下一位年轻的主帅身披轻甲,微笑朝道旁众人看来。

刘守光立刻上前,单膝跪地,大礼道:“恭迎王爷!”

张旭及其他官员将领整齐划一地行礼道:“恭迎王爷!”

数千名出城迎接的大齐将士齐声怒吼道:“恭迎王爷!”

“免礼!”

陆沉一跃下马,亲自将刘守光和张旭扶起来,感慨道:“二位虽未亲身上阵,但是坐镇雍丘太康一线,既切断了景军西路军和中路主力的联系,又牵制住庆聿恭麾下的大量兵马,让他孤军深入首尾无法兼顾,这便是大功一件。”

刘守光原本有些担心——不是怕自己面上无光,是担心陆沉立下这等惊世之功便目中无人。

如今见陆沉一如以往,不由得真心实意地说道:“王爷折煞我等,此番若非王爷以擎天之手诛景帝灭景军,大齐或有倾覆之忧。和王爷的功劳相比,我等的微末之功委实不值一提。”

“老刘,大家的功劳虽有大小之别,报国之心却没有高低之分。”

陆沉淡然一笑,又看向张旭道:“张侯,如今景军残部北逃,庆聿恭被荣国公所困,想来过两日就能收到南边的捷报。接下来我军要一鼓作气收复旧都,轮到你一展胸中抱负了。”

张旭的心情有些复杂,谁都能看出来如今陆沉在大齐军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他本以为自己会被打入冷宫,与麾下将士干一些打扫战场的活,不成想陆沉如此爽快,当着所有人的面便委以重任。

一念及此,他躬身行礼道:“张旭愿为王爷马前卒!”

“好。”

陆沉又与前来迎接的一众人等颔首致意,朗声道:“入城!”

“请王爷先行!”

陆沉没有推辞,在无数将士的簇拥中进入雍丘城。

果然如他所料,两天后便有一封紧急军报从南方快马送来。

“庆聿恭战死沙场,其子庆聿忠望侥幸脱逃,景军西路军这七万多人几近覆灭,荣国公不愧我等的表率。不过这一战我军各部的伤亡也很惨重,目前荣国公在陈澜钰、童世元和范文定等人的协助下,整编出四万人北上,正朝雍丘而来。”

城内都督府的节堂,陆沉单手握着军报,看着堂内一众将帅,朗声道:“如今景军已然胆寒,他们守不住桐柏防线,但是本王希望各位明白,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军的目标不只是桐柏数城,亦非河洛一地,而是要奋起千钧之力,拿回江北路、河洛地区、河南路、渭南路,将景军赶回泾河以北。”

众将无不昂首。

陆沉一字字道:“能否做到?!”

众将帅全部起身,凛然道:“愿为王爷效死!”

……

江南,京城。

冬雨飒飒,寒意侵体。

风雨凄冷可以靠衣物御寒,然而百姓心中的惶恐难以消除。

江北的局势犹如大厦将倾,据说那位景国军神已经领兵杀到平阳城外,一旦破城便可渡江南下,而景国皇帝亲率十余万大军进逼三州交界之地,虽然淮安郡王已经领兵前往阻挡,但是他还能像以前那样不断创造奇迹吗?

各种流言甚嚣尘上,其中不乏景国细作浑水摸鱼,织经司和永嘉府衙虽然抓了一些人,依旧无法安定民心。

绵绵阴雨之中,数骑从北郊飞驰而来。

“江北大捷!”

还没等守门校尉出声喝止,骑士拼尽全力的嘶吼声便如惊雷穿透雨幕,在他耳畔炸响。

“快!快!快放行!”

校尉连声呼喊,随即便见那几位红翎骑士丝毫不放慢速度,径直冲入城内。

从北门沿着主街道一路往南,骑士们的吼声惊醒了这座被愁云惨雾笼罩的京城。

“江北大捷!”

“淮安郡王领军击败景军主力,阵斩景帝!”

前四个字还不足以引起骚动,最后那四个字一经传开,就好像是一点火星落入油锅之中。

“轰!”

风浪骤然而起,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席卷全城。

青楼酒肆、勾栏茶馆、钱庄当铺、北城商市、南城门第,乃至东西两城上百座民坊,皆被这个爆炸性的捷报震动。

这一日,京城大地之上,万人空巷,满城沸腾,欢呼声竟直接穿透浓重的阴霾,直上九霄云外!

皇城后宫,永安殿。

年仅六岁半的天子李道明坐在桌旁,老老实实地复习着开蒙的功课。

雍容华贵的宁太后斜靠在不远处的长榻上,清减的面容上泛着淡淡的忧愁。

“太后!太后!”

一道急促的嗓音猛地打破殿内静谧的氛围。

若非来者是内侍省少监苑玉吉,宁太后必然会动怒。

她缓缓坐直,看了一眼那边不为所动的小皇帝,微微蹙眉道:“苑少监,何事如此惊慌?”

苑玉吉双膝跪地,无比激动地颤声道:“启禀太后,江北大捷!淮安郡王率军于雷泽平原迎战景军十余万主力,此战我军大获全胜,阵斩景军近七万人,诛杀……诛杀景国皇帝于战场之上!”

说到最后,他都有些不敢置信。

李道明忽地转头看着他,又看向自己的母后。

宁太后已然起身,双手绞在一起,脸颊泛起一抹红晕,那双贵气盈盈的丹凤眼里,一贯沉静从容的眼神竟已失焦。

“你……你再说一遍?”

“回太后,我军大捷,景帝已死,景军主力覆灭!”

宁太后前行数步,抬手捂着起伏不断的胸口,良久之后轻声道:“宣薛相、许相及朝中三品以上大臣即刻入宫,哀家和皇帝会在崇政殿召见他们。”

苑玉吉略感讶异,隐约觉得太后的语调似乎有些异常,但值此心神激荡之际,他也来不及细想,连忙应道:“臣遵旨!”

宫人们随即大礼参拜,向太后和天子道贺。

宁太后自然不吝赏赐,殿内瞬间喜气洋洋。

一片称颂声中,宁太后迈步走到窗前,眸中泛起一抹复杂的情绪。

既有喜悦,也有几分惘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705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