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 分类:同人 | 字数:0

82 3.22

书名: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8

战时,很多作坊都被征召,云记织坊也名列其中。为将士提供行军服,原本该是很赚钱的营生,很多作坊想要介入都不得其法。问题是这不是和平年间,能得到的报酬很少,只没让作坊赔本罢了。

不仅如此,除了报酬少之外,还有时限。通常,这样的活没有哪个作坊愿意接。战乱年间,谁还管这个,上面一发话,直接就是征用,谁敢拒绝?这不是自找死路吗?

季宣和作为应州府知府,更是不能对此有任何不满。他一贯做法是不出头,也不落于人后,中规中矩完成任务,就算达成了目标。季宣和从没想过要做兵部的生意,规矩太多,限制这限制那的,他不想给自己添麻烦。

锦朝是人口大国,光平民百姓的生意就做不完,季家没必要将手伸向兵部。别忘了,季宣和是文官,手伸太长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秋收之后紧接着就是种植冬小麦,时间很赶。种了早熟品种的还好,要是种的是晚熟品种,那只能幕天席地,摸黑作业。

由于战乱缺粮,种的多是粗粮,作物收获的时间可谓是五花八门,不过再如何乱,总归没有耽搁农时,影响第二季作物的收成。

今年赋税减了,农户家中能留下更多的粮食自用,百姓们难得有了笑容。只要有了希望,生活就算再苦再累,那也值得,就怕没了奔头,那才叫绝望。

应州府不比西林县,季宣和不是那等脑子死板的人,并没有照搬照抄。这里田地价格昂贵,没有那么多荒地等着人来开发,建立类似西山田庄那样的庄子,根本就不可能。没有额外的银子,对穷苦百姓的救助,那就是天方夜谭。锦朝并没有这样的政策,府衙没有用于日常救济的经费。

应州府府衙官员分好几个势力,府衙账上的银子,季宣和不能私自动用,光凭季家的能力,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常不靠谱。战乱年间,绝大多数人家家业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情况好一些的只是利润减少,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家收益不减反增。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些人能发家致富。

季家就属于第二种,每年的收益除去开销之外,盈余并不算丰厚。有能力的情况下,对贫苦百姓,季宣和是能帮则帮,就像西林县那样,穷是穷了点,但就算是在战乱年间,乞丐都是极为少见的。

应州府明明比西林县更加富裕,贫富差距却极大,又有战火的威胁,即使有安王下达的安置流离失所的人口去开荒的命令,成效是有,却也没有西林县那么卓著。各地差异很大,应州府没那么多荒地来安排他们。

人都有私心,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季宣和会很大方。一旦超过了这个度,想要他拿出自家积蓄填这个无底洞,季宣和还没这么大公无私。季宣和来自现代社会,很注重私人财产,亏得他从小被分家单过,不然生活在一个大家族中,还不知道要滋生出多少龃龉。没分家前基本不能拥有自己的私产,赚再多都是要交公的,这可不是让他着急上火吗?

就凭这点,季宣和就有些感激云州府季府,若没有季大夫人瞎蹦跶,孝子贤孙可能做不到,正常的人情往来,他必会做的毫无怨言。

虽说如此,季宣和也不是一点作为都没有,城里晃荡的乞丐和流浪汉相较其他州府而言,还是要少一些。应州府比起西林县有个好处,那就是冬天比较好过,冻死的情况很少出现。这里夏天也热,却很少出现酷热难当的高温天气,着实称得上是冬暖夏凉,就是光照弱了些,一年到头,阴雨天气要占据不少时日。

秋收很快就要落幕,紧接着就是冬种,就在这当口,上面下来了几个官员,不仅有锦安郡户部官员,还有来自锦城的户部人员。

季宣和还是第一次碰上这样的事,一般无事,上面的官员不会巡视地方。所谓的钦差之类,多半是某个地方出了事,有要事待办,上面才会派遣人员进行处理。

锦朝幅员辽阔,户部人手是比之前要多,却也没多到每个州县都能派遣人员巡视的地步,更不用说那些高品级官员。分到应州府的户部官员就是如此,品级没有一个高过季宣和的。

锦安郡就属四川行省粮食产量最高,理所当然,成了中央户部官员的重点关照对象,安排巡视的人员也是最多的。

如今情况不同,季宣和估摸着以后很可能都这样,每次收粮税都会有户部官员过来监督,顺便查看其他各种税赋。有了这些人的存在,各地官员想要在这上面做文章,那就得掂量掂量,行事也更加小心谨慎,无意中倒也为百姓带来了些许福音。

由于人手紧张,来应州府查赋税的官员忙完应州府,还得赶往其他地方,这为季宣和省去不少麻烦。就算如今中央官员权力不如以前,地方官也得好吃好喝招待着。季宣和没有特意做些什么,却挡不住府衙其他官员热络的态度。

季宣和别的可以不管,掌管府衙库银的权力他断然不会放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动用库银也需要经过相关官员的同意,主动权在他手上,就能省去诸多麻烦,事急从权时,还能直接拍板。好事不能让他一人给占了,这么做的后果,也得他一人承担。

正常的款待过后,季宣和就很少出面,任由底下官员全程陪同。府衙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经费,陪上面官员吃喝玩乐一应费用,当然是从这里边出。官员都精着呢,轻易不会自掏腰包。

底下官员还算有分寸,知道季宣和那关不好过,不敢把自己部门的经费全都花在无谓的娱乐赏玩上,过了一段逍遥的日子,就开始偃旗息鼓,再如何,要从自己荷包里掏钱,还是挺心疼的,之后,请吃请喝频率开始大幅度降低。

秋收还没有完全结束,户部官员也不能整日无所事事,便先开始查应州府战后其他赋税的账目。如此多的账目,就上面派下来的这么几个官员,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查清楚。

他们每人负责几本,挑着来,没什么问题,就此揭过,要是被查出问题,那对不起,这些帐就得让府衙的帐房先生全都誊抄一份,带回锦城仔细排查,问题小,可以随便糊弄过去,问题很大,那整个应州府府衙相关人员都得吃挂落,弄不好就得丢官。

季宣和作为知府,出面几次就足够了,其余时间都由专职人员陪同。

秋收快要落幕,府衙门前开始慢慢出现农户们的身影。田税迟早都是要交的,早交早安生,看着仓库里堆着的粮食不属于自己,那还不如眼不见为净。

以往,粮税最多可以用银子替代一半,有些地方就利用这点,一半粮税非得让农户用银子抵付。这可苦了百姓,每年收获时节,都是粮价最贱的时候,收的粮税却是有规定的,通常都比这时候的粮价高,农户要卖更多的粮食才能凑出这笔费用。

现在则没有这种问题,战火纷飞年间,粮食可比银子好用,不说粮税,连其他税赋多数都是用实物抵扣,没哪个官员脑子抽了会这么干。

现今战火刚歇,各郡税赋还没达成统一,上交中央的税率却是一致的,和各郡之间的税赋没有直接关系。原本定下的三分之一地方赋税上交中央,目前还不适用,就启用了当前的税赋方案。至于以后是否会遵照之前商议的办法来施行,季宣和并不清楚。

一开始,交粮税的人还不多,到了后来,从稀稀拉拉小猫两三只,到排队等候,队伍蜿蜒迤逦,颇为壮观。秋日的阳光看似温和,照在身上仍然能让人出一身汗。亏得来交税的多为家中的壮劳力,倒是没出现中暑晕倒的情况。

中央户部官员抽了几个村子实地查验,免得地方瞒报,使得他们本就比以前缩水许多的权力进一步被减小。以前京官多舒服,权力大,又轻松,哪用得着亲自下地方验看。如今不比从前,锦朝的官员总数要比之前多上不少,相应的中央官员的俸禄也没以前高,劳心劳力程度却也没比以前轻多少。

时间如奔腾的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次锦朝中央户部官员到地方巡视,是由锦安郡中央户部官员陪同,以后就未必了。由于人手捉襟见肘,上面所派官员没有过多停留,将任务完成之后就赶往下一个地方。送走了这帮子官员,应州府府衙总算恢复到了从前的氛围。虽说中央官员权力锐减,但有他们盯着,总归不怎么让人舒服。

以前粮税都是各州县自行上交中央,就像当初季宣和在西林县时那样,西林县的粮税要县衙官差和当地抽调的百姓不远千里,长途跋涉运往京城。现在则要好上许多,应州府税粮只需要运抵昌宁府城就行。且规矩也和以往不同,目前运粮队伍以府为单位,各县在知府规定的时间内到府城集合,再一起将税粮送往昌宁府城。

季宣和当官近十载,对这些步骤早就烂熟于心。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谁敢掉以轻心,送粮队伍浩浩荡荡,站在队梢,一眼望不到队尾,这要被人给劫了,事情可就大发了。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因此,各府各县派出的差役壮丁着实不少。光人数,看着就让人不敢轻易动手,敢下手的估计背后势力不小。毕竟战火停歇已有数月,大的山匪路霸早就被官府清剿招安,余下的小股匪徒不足为虑。

运粮队伍已经出发,季宣和需要处理的府务一下子少了很多,忙碌的日子一晃而过,总算清闲下来,他便趁着休沐日和邵云辰两人一起逛起云州府城。

战时人流量稀疏的街道上,如今总算恢复了一些往日的荣光。店铺大都重新开业,目之所及,只极少数铺子仍是铁将军把门,静候店家的归来。

能逛得起店铺的多数口袋里都小有余钱,农户们一般都是赶集日才会光顾府城。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衣着大多朴素,偶尔能看见一两个穿着补丁撂补丁的贫家子弟,据季宣和估算,他们来街上卖东西的可能性会更高。 166阅读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3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