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 分类:同人 | 字数:0

80 3.22

书名: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8

至于季宣和父母和季家,呵呵,季宣和这次可没给他们面子。现在季府再想管到季宣和很难,又有着季大夫人干的一手好事,季宣和是连面子情都不要了。

早前,季宣和还顾忌一二,毕竟是古代,这里注重孝道,在季宣和眼中,季府也没做太过分的事,不就是送节礼吗,随大流送一份也费不了几个钱。现在吗,季宣和是半点心思都没有了,与其送得不甘不愿,还不如断得干干净净。

总体上来说,四川夏日并不算酷热难当,至少比起西林县来说要好过不少。西林县海拔高,阳光直晒,中午时分没几人敢暴晒在烈日下。应州府城则不然,阳光虽烈,皮肤被晒伤的情况很是少见,最多就是汗如雨下。

即将面临战后第一次收获,战时的税赋制度不再适用,几个月下来,新的制度早已出台。当然,赋税不可能一下子就回归到战前水准,必然有一个过度时期。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比起甘肃,百姓们的日子要好过一些。这里可以种植两季作物,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粮食不够吃的,就多种植一些粗粮。怎么种才最划算,农户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不需要旁人来指手画脚。

季宣和作为知府,原本该有优质粮食的定额才对。不知道是他运气好还是怎么的,连年战争,这一条早就废弃,目前安王还没有对此做出新的规定,季宣和巴不得上面人不要想起这茬,能少些负担,他也乐得逍遥。

优质粮食对官宦富户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能卸下那是最好不过。如今无论哪个郡,粮食缺口都很大,不说优质粮食,连细粮种植面积都大为减少,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呢。

四川雨水充足,光照就有些不足,大部分地区水稻只能种植一季,能种双季稻的地区少之又少。应州府也是如此,百姓们种的都是单季稻。相对于双季稻来说,单季稻生长时间长,口感比双季稻要好。

四川土地富饶,与之带来的就是人口众多,人均田地自然就少,和富庶的南方类似,更讲究精耕细作,不像西林县那样有大片荒地等人来开垦。

田税是按季收的,种一季就收一季的税,应州府能种两季作物,每年就得交两季田税。相比起西林县百姓而言,应州府百姓负担更大。

战时,四川农户税赋繁重,日子一样过得很是艰辛,能一年到头填饱肚子的没有几个。和在西林县时不同,应州府不是季宣和的一言堂,很多府务想要传达到下面的县镇,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阻挠。

几年下来,季宣和已经收拢了半数以上的权利,剩余那部分,他却无能为力。这不是他能力的问题,而是站队不同,除非将这部分官员都撤职,不然,这样的局面会一直维持下去。

见事情不可为,季宣和就没有再在上面花费心思,该他做的他都做了,其他的他也无能为力。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他们没触犯律法,季宣和也拿他们没辙。

中央行省正在稳步建设,中央官员也逐步到位,锦朝总算不再是个空架子,又有了锦朝该有的模样。中央行省的中心地带,锦朝的新都城——锦城,也在加紧步伐筹建之中。

重新建一座城池,太过费时费力,又是战乱刚平,此法不可取,锦城便是选择了一座经过战乱的府城为基础,改造一番就成了新的都城。

锦城分内城、中城和外城,内城只有五座王府,以后将住着五个郡的主人,中城则是官宦富户,外城才是人数最多的平民百姓。

建设一座都城不是一时三刻能完成的事,时间不等人,一应官员之类都暂时安排在现有的府邸上,连安王他们都是如此。王府建成之后,安王他们一年中多半时间都要滞留在此,可想而知,王府的要求低不到哪去。

眼见秋收快到,赋税问题提上了日程,旁的部门都可以慢慢组建,唯独户部不行。目的明确,时间又非常紧迫,新的户部很快筹建完成。为了配合新的权力中心,官员配置和以往不同,户部尚书一人,左侍郎两人,右侍郎两人,每个郡安排一个。

如今的锦朝相当于有两套班子,中央行省一套班子,五个郡各一套班子。中央官员权利比以前的京官小了不止一星半点。就比如说户部,原先户部尚书官职最高,户部也是他说了算。眼下可不是这样,左侍郎和右侍郎官虽比尚书低整整一个品阶,实则权力上差别不大,户部不再是由尚书说了算。

比户部成立更早的是户籍司,这个部门在谈判颇有成效时就开始行动。路引发放之后,就是由这个司进行核实。内战刚平息,要是哪个郡的王爷没安好心思,将探子之类的混在百姓和商户之中,这麻烦事就多了。

王爷们看着一派和谐,暗地里都防着对手,生怕他们留了一手。你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倒是让五人都达成了共识,户籍司的人很快就开始了高速运转。有路引的人,就成了盘查的重中之重。身份不明的,不用户籍司的人指出,各府各县先就将他们踢出了名单之中,剩下那些人,各郡官员就不管了,户籍司查出问题,就收回路引,换成其他人,没问题,就放他们通关。

就像季宣和会担忧各郡的治安问题,各郡王爷对此更是上心。要是一个弄不好,让那些来自其他郡的百姓和商户在本郡出事,不但显得自己无能,而且更可能引起郡与郡之间的摩擦,好不容易才谈判成功,各郡王爷非常有默契地开始清理自己郡内的山匪路霸,力求务必减少抢劫之事的发生。

这些事情,早在刚停战时就开始着手处理。关隘开放之后,抢匪就成了各地守军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匪徒,有的是落草为寇,有的是逃兵,还有的则是被打散的敌兵。战时,谁都顾不上这些小打小闹的劫匪,战后,不把这些人处理掉,就成了影响各地的不定时炸弹。

还有良知的,能招安就招安,不行的坚决予以消灭。对于那些冥顽不灵、为祸一方的,不用客气,剿灭才是最好的处置方法。

上行下效,上位者态度坚决,底下官员也不好随意糊弄。一个不慎,顶上官帽可就要被摘了,战时都安然度过,没道理战后反而丢了官位。

剿匪的事情,不归季宣和管,他现在正忙着处理府务。离开好几个月,虽说应州府大部分事情都被温同知处理地有声有色,但他也不能一点都不管不是?

知县官职不大,一县事务基本全都归知县管。到了知府这个职位,府务就分得比较详细,季宣和不再所有事物一把抓,也由不得他这么做。不过知府毕竟是知府,他要过问一二,其他官员也得给他这个面子。

就好比说刑狱,自有下面官员负责,定案后,最终却要经过知府同意才能往上报。若发生冤案,被人给查了出来,知府虽不用承担主要责任,连带责任却是逃不开的。季宣和又不能时刻盯着,若他真这么做了,直接负责人就该有意见了。但他也不能不管,这时,主刑名的师爷王元就派上了用场。由王元跟进各个案子,再加上季宣和抽空问询,小纰漏难免,季宣和只能保证尽量不发生重大冤案错案。

季宣和一边处理府务,一边为世子编写术册,晚上还要在写手系统中码字,日子过得很是充实。人一忙起来,时间就如那沙漏一般,从指尖匆匆流逝,想抓都抓不住。

府务是永远处理不完的,术册却有定数,最先完工的是它,也只能是它。拖拖拉拉一个多月才搞定,季宣和却不觉得速度慢了。这可是编写教程,要是没有脑海中大量的知识储备,要让季宣和自己编撰,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只花了这么点时间,就将术数物理和化学入门教程编写完毕,季宣和自觉非常有成就感。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季宣和自是将术册尽量编写的通俗易懂。陈煜有基础,教起来就不用从头开始,就算这样,教材也是越简单越好。同样一个问题,表达能力出众的,轻而易举就能讲解明白,不擅表达的,磕磕巴巴,没准讲半天都是鸡同鸭讲。

由此可见,先生的作用有多大。一个好的先生,能让愚钝之人开窍,一个不怎么样的先生,却能让资质优秀的学生泯然于众。

锦朝又特别讲究尊师重道,怎么选先生就成了各家父母的头等大事。一旦选定,想要再改那就难了。特别是行了拜师礼的,那可真要将先生当成父母一样敬重。未行拜师礼的先生,还能解聘,行了拜师礼的,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至今季宣和还没听说有哪个学生敢判出师门的。

季宣和给世子当先生,就是普通的不用行拜师礼的先生。对于陈煜这样的王子来说,一般都不会直接拜某个先生为师,身份在那摆着,什么样的先生他用不起?也只有那些安王都得给几分面子的老臣,才不用全数做为世子的先生。

术册一编写完毕,王府护卫便不再耽搁,即日启程。王府护卫都被安排在府衙的空院子里,三餐由季家负责,其他时候,季宣和并不管,任他们在应州府城随意走动。

应州府城西南就是大型山脉,王府护卫有时手痒了,就会集体出动进山狩猎。能作为王府护卫的,身手那是一等一的好,区区打猎难不倒他们。可惜了,季节不对,猎物只能做成各种肉干,还是非常干的那种,不然就得浸入大量盐分,否则即使做成肉干,放不了几天也得变质。

安王手下护卫众多,这些被指派出来的,除了首领是安王的亲信,其他护卫在王府护卫中也只一般。比起王府普通下人来说,他们的伙食要好上不少,不过就算如此,也就每餐有荤有素,想要吃更好的,那只能自己花钱买。

王府护卫平素都有任务,能出外自由狩猎的机会不多。这次碰巧赶上,就算时机不是最好,他们也舍不得放弃现成的福利。肉过于风干虽说不怎么好吃,那也总归是肉,给家人吃也是上好的美味,再说还有皮毛,那才是重头戏。皮毛不便宜,特别是在新的安王府,那边达官贵人多,皮毛贵着呢。 166阅读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2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