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的大明帝国

作者:万戈舍予韦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七十四章

书名:朕的大明帝国 作者:万戈舍予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既然如此,爱卿找人重新设计补子吧。”朱由校看着那没有补子的官服感到有些别扭。

“那陛下以为要用什么图案为主呢”毕懋康问道。设计新的一种补子,还是要有大致的范围的,然后在这一个范围里创作。

“朕觉得也不用花里胡哨的了,简单点的就行。”说着,朱由校又看向了毕懋康开口道:“毕爱卿,刚刚汝等在讨论些什么”

毕懋康将一旁的模型拿到朱由校的面前:“陛下,微臣正在和李师傅讨论海船。”

朱由校打量了一下,就明白了这是什么:“这是我大明的福船吧”

“陛下,这正是我大明的福船。”毕懋康答道:“不过这个模型的福船,是李师傅等人商讨改进后的,将最常见到的福船类型加宽,加长。”

“为何要要加宽,加长”朱由校问道。

毕懋康闻言,用眼神示意身边的李师傅,李师傅明白毕懋康的意思,开口道:“陛下,小卑职为了能够在福船上安装多门红夷大炮,所以卑职和一些匠人们商量后,才决定要加长,加宽。”

听了这带有一丝颤声的话,朱由校温和的说道:“别紧张,跟朕讲讲,如果不加长、不加宽,是不是就上不了红夷大炮了”

朱由校内心有些疑惑,按照他在后世见到的一些复原的福船,朱由校觉得放上几门红夷大炮是没问题的啊

“回陛下,如果有炮想要装上咱们的福船,那只能是摆在甲板上,之前的样式的福船确实是能够装上红夷大炮,可是毕公要让咱们尽可能的增加火炮的数量,所以,卑职才决定加宽,加长。”

“哦,那能够装上多少红夷大炮。”朱由校指了指那个模型说道。

“八门。”

“怎么少”朱由校身边的徐光启眉头微皱:“陛下,这八门是太少了啊,那些西夷的舰船上的大炮可是比这多很多的啊。”

朱由校也是眉头微皱,但是嘴上说着:“这也没有办法啊,这福船自两宋时便出现了,也不是为了海上炮战而设计的,而西夷制造的战舰,就是用来在海上掠夺与交战。”

“大明是一个大陆国家,国内资源丰富,不像那些蛮夷,需要向外掠夺资源,他们想要向外掠夺资源,那么他们就得要有先进的船只。”

“是啊陛下,以现在福船的船型,这红夷大炮只能是摆在船的甲板上面,如果只是将大炮摆在甲板上,那肯定是能够摆上很多的,可是这火炮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人装填、瞄准、点火的,旁边还要放有弹药箱的,如果说都挤在一起,那么操作起来会很不方便的。”

“所以,为了方便操作,才放八门炮的”朱由校问道。

“正是”那李师傅接着说道:“陛下,为了考虑船只在大海上的适航性,卑职等才只在基础上改了一点地方。”

朱由校闻言思索了一番,说道:“要装上船的红夷大炮的重量是多少”

自从红夷大炮进入明朝后,只要是前装的火炮,人们一般都是将其称为红夷大炮,导致一般的红夷大炮的重量都是不定的。

“是两千斤的。”李师傅回答道,接着看了朱由校一眼,说道:“也就是因为要装上这等重量的大炮,才要加大船身的。”

毕竟火炮的重量上去了,他配套的火药、弹丸的数量也要上去了。

“确定,这改善过的福船,能够承受这八门两千斤的火炮发射时的后座力吗”朱由校问道。

“陛下,可以的,就是为了能够承受这火炮开火时的后座力,卑职等人才决定将福船加长加宽,当然,为了稳妥起见,才决定只上艘木质的船能不能承受这几门大炮发射时的后坐力。

要知道大明水师的船只在之前,可是没有这么重的火炮啊,用的最好的就是从佛郎机人手里抢来并防制的佛郎机炮,可是佛郎机炮的重量可没有这么夸张。

“陛下,将来做出实物后,可以按照情况再往上加几门们”

“那你们这改进型的福船,长多少、宽多少”朱由校问道。

“回陛下,长十四丈,宽四丈。”

朱由校想了想,大约就是长四十米,宽十一米。

突然间,朱由校有些不解的说道:“朕可是听闻这福船早就有长达十四丈多的福船了啊,怎么”

“啊”李师傅闻言,有些感到不可思议,说道:“陛下,咱这北边的福船,都是十来丈长啊,不知已有如此的福船,看来是卑职等人,目光短浅了。”

听了李师傅的话,朱由校明白了,大明北边工匠造船的技术,貌似不如南方的啊。

“难道,江南的商贾们来北边做生意,大多是通过水路的,难道汝没有见到江南的船只的大小吗”

“陛下,走运河的话,一般的船只都不会太大的。”

这样一来,朱由校顿时明白了,江南等地造船技术比北边的要好,完全是因为江南得地人们,有对好船只的需要。

有什么需求用来海上走私贸易船越大,一次性运得货越多。

这个时候,毕懋康说道:“陛下,本来微臣只是想着将天威大将军放到海船上的,那天威大将军比红夷大炮轻便很多,可以带上船的数量是挺多的,可是微臣听陛下所说的西班牙那无敌舰队,微臣才下定决心将红夷大炮装到船上的。”

之前,朱由校为了毕懋康能够重视海船方面的事情,特地派了小太监开嘱咐他,并告知了毕懋康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事情。

朱由校点了点头,端起船只的模型看了看,说道:“西夷的战船之所以炮多,是采取了多层甲板的设计,这一点咱们是要学习的。”

接着看向一边的李师傅,说道:“朕有一个西夷人船只的模型,到时候朕让人带给你们参考参考。”

“谢陛下。”

可惜自己不懂风帆战舰啊,朱由校在内心叹了一口气,如果说是近现代的铁甲舰,他倒是懂得一点。

接着,朱由校对着毕懋康吩咐了一句:“给朕取一支笔和纸来。”

取过一支笔,朱由校尽力回想起在某宝上看到过的西班牙“圣菲利浦”号风帆战列舰,将其大致外貌给画到了纸上。

“这是朕所想的,尔等将来可以为之参考。”

朱由校将自己随手画的圣菲利浦号风帆战列舰,递给李师傅。

接着,朱由校看向毕懋康:“毕爱卿,等下汝吩咐下去,在天津卫建立一些造船厂,用来造船。”

“还有,命令清江督造船厂,调一些出色的工匠过来。”清江督造船厂是明代最大的内河造船厂,自从成祖朱棣去世后,海船的需求量大减,导致龙江宝船厂的业务逐渐的萎缩,后被清江督造船厂取代了造船业中心的地位。

为了能够快速的搞出符合自己标准的造船厂,朱由校将自己的手伸向了大明最大的国营造船厂。

在朱由校看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对于辽东的战事也是有帮助的,朱由校想到原来历史上在建奴后方的牵制建奴的毛文龙,有一支强大的船队,那么毛文龙也不用为粮草发愁了。

“那清江督造船厂下辖的直隶厂、京卫厂划到武备司的名下。”朱由校接着说着。

“朕想着给毕爱卿汝调一些银子,去江南等地看看。如果真有长十四丈多的福船,直接花银子将其买下”

“还有,毕爱卿和徐爱卿之后,给这些船只的样式也要制定出一个官方标准出来”

接着,朱由校又向着毕懋康问道:“毕爱卿,朕之前让爱卿拟定的武备司职务,拟定好了没有”

“额。”毕懋康有些尴尬的说道:“陛下,不就前工部还有人指责武备司将那些原本属于工部的工匠都带走了,要微臣归还,在加上事务繁忙,所以微臣还没有想好。”

“工部要回工匠干什么再给大明打造那些残破不堪的军械吗”朱由校闻言,眉头紧皱不悦道:“不用管他们,既然还没有想好,那就改武备司为武备部,与其他六部一样吗,设立尚书、侍郎等职。”

朱由校一下子下达了许多的旨意,身边的跟随这的小太监也是提笔飞快的记录下来。

将一堆旨意下完后,朱由校说道:“毕爱卿,带朕看看爱卿掌管的武备司,不,应该叫武备部了,到底管的咋样了。”

“微臣遵旨。”

很快,便来到了一处作坊内,朱由校便见到了一大群正在正在卖力工作的工匠。

“叮叮。”的敲打声环绕在朱由校耳边。

“陛下,这里的作坊,是在负责打造基础的雁翎刀,和长枪。”毕懋康向着朱由校介绍这。

“嗯。”朱由校点了点头,放眼看去,一名名工匠都是在认真的工作着。

“说起来,这还多亏了陛下啊。”毕懋康带着笑意的说道:“陛下下旨制定了奖赏制度,将工匠们的工作精神都激发出来了。”

“还有因为,陛下拨给了微臣足够的银子,使得微臣能够发足工钱的同时,还能够将之前工部所欠的工钱给补上。”

说着,毕懋康又指了指不远处一名身穿九品官服正在细心工作的工匠说道:“最主要的是,陛下能够允许一些技术娴熟的匠人一个官身,就像当初那个李师傅,他就是在北直隶一名造船技术较为娴熟的一名工匠。”

虽说都是一些虚职,但也是能够激起一些工匠们工作的激起。

“一些离去的工匠,听闻陛下的举措不用咱们去找,他们自己就回来了。”

“嗯。”朱由校见到一众正在认真劳作的众人,突然对着毕懋康和徐光启说道:“朕想到了,那些补子里就绣这些匠人们辛苦劳动的情形吧”

听了朱由校话,徐光启和毕懋康都是对着行了一礼说道:“陛下圣明”

现在的朱由校心中也很是兴奋,看着真正认真劳作的众人,朱由校心中想着:只要把大明的大体量优势体现出来,把武器打造的多多,还怕建奴不成

自己已经派人去查抄卖国的晋商了,到时候,没有人给建奴输血,只要自己不想自己那个便宜皇弟和某位运输大队长乱搞,就行了

在朱由校看来,自己根本不用对前线状况瞎操心,只要让熊廷弼稳住前线的局势,能够稳扎稳打,不犯错,那么建奴自然是要完蛋的。

自己要做的就是给熊廷弼提供充足的军备、粮草,让人训练出一些精锐士卒给熊廷弼必要的支援。

“毕爱卿,这雁翎刀一日能够打造多少把啊”朱由校好奇的问道。

“回陛下,最起码上百吧”

“什么”朱由校有些惊讶了,指了指眼前的的一众工匠,“就凭借他们这么点人”

闻言,毕懋康连忙说道:“陛下,可不止这么点人啊,别处还有打造雁翎刀的工匠啊”

“是吗”

“陛下,当初是您下令要将全国的工匠聚集起来吗微臣虽说没有召集全天下的工匠,但是北直隶的工匠微臣召集了不少,在加上原本就有的工匠和离去后归来的工匠,人数已经是不少了。”毕懋康说道。

“是啊,陛下,这武备部的工匠多的,要从微臣手里调人去建造新的工坊了。”

“此话怎讲”朱由校问了一句。

“陛下之前让微臣整顿京营,裁撤了不少的老弱,和一些不达标之人,微臣让那些人都去帮武备部建造新的工坊了。”徐光启笑着解释道。

“这样也好,省得到时候他们都在市井上游手好闲,生出事端来。”朱由校点头对徐光启这份决定表示肯定。

接着对着毕懋康说道:“毕爱卿,带着朕到其他的地方去看看。”

“微臣遵旨,陛下跟着臣来。”

接着,朱由校和徐光启跟着毕懋康走进一个个的作坊。

“陛下,这里的工匠正在打造要用到布面甲上的铁片”

“这里正在制作我大明军队的鸳鸯战袄”

“这里是在打造飞碟盔。”

“这边是在制作箭矢”

朱由校看了一会儿,便开口问道:“毕爱卿,制作火器的工坊在什么地方”

“回陛下的话,制作火器的作坊,按照陛下的命令,都移到郊外去了。”毕懋康答道。

朱由校想起来了,自己似乎是怕在一次出现所谓的天启大爆炸,把这些东西移到郊区去了。

“移到郊区后,守卫工作做得怎么样”

“这一点陛下放心,有锦衣卫不分昼夜的守着的呢。”毕懋康回答道。

“对了,朕跟爱卿讲过的甜火药,爱卿研究的怎么样了”朱由校开始问到自己最关心的事务上面来了。

“回陛下,徐尚书的学生,现在正在研究呢。”

听到自己学生的名字,徐光启问道:“吾的学生在武备部的表现如何”

“徐尚书的的学生对于火器方面的研究很有天赋啊。”毕懋康不由的感慨道:“吾将陛下跟吾所说关于手榴弹方面的话,讲给了他,他很快便弄出了实物。”

“哦朕要的手榴弹做出来了”朱由校闻言一喜,连忙向毕懋康催促道:“走,毕爱卿,跟朕一起去看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462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