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朕的大明帝国

作者:万戈舍予韦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七章,徐光启和炸开锅的官员们

书名:朕的大明帝国 作者:万戈舍予韦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9

当然,一次京察是不可能直接改变大明官场吏治的腐败,是不现实的,朱由校这是明白的。

“还有,爱卿当过御史、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可以说是大明朝一大半的官职爱卿都当过,对相应的事务应该也是熟悉的,所以朕才打算由爱卿来主持这一次的京察啊。

“臣臣恐难当大任啊,还请陛下收回皇命。”黄克瓒脸神色十分的难看,就像是吃了屎一样,虽说自己来见皇帝时,也明白皇帝是要给自己事情做,可没想到是这种要让人骂的差事。

简简单单的一句京察,却不知要涉及多少人的利益,自己主持京察如若损害了别人的利益,那下场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黄克瓒在这京城官场混了多年,知道自己的这些同事们手段到底有多阴损,特别是嘴皮子,白的都能说成黑的,一点小错都能说成祸害大明社稷,使得生灵涂炭的重罪。

到时候自己的名声,就连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

“黄爱卿是否有什么顾虑有的话就说出来吧。”

“臣”见到朱由校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黄克瓒感到有些尴尬。

“哎呀,朕知道黄爱卿在顾虑什么,可是如果这大明朝的官员们一个个的做事都顾虑这,顾虑那的,这天下如何治理”

“所以,黄爱卿可不要辜负朕的期望了啊。”朱由校对着黄克瓒语重心长的说道。

“臣明白。”黄克瓒脸上露出苦涩的笑容,皇帝都说道这份上了,自己还能拒绝吗

“黄爱卿,朕会派锦衣卫协助爱卿的,放心的去干吧。”

派锦衣卫给黄克瓒说是协助他,其实也是监督他,避免黄克瓒为了不得罪人,搞形式主义。

听完这话,黄克瓒脸上苦涩的表情更深了,他已经可以想象,一些朝中大臣说他勾结锦衣卫陷害朝廷忠良的场景了。

黄克瓒走后,朱由校继续处理起龙案上的奏疏。

这些奏疏大部分都不是朱由校登基这几天送上来,都是万历朝和泰昌朝所留下的没有批复的奏疏。

自己便宜父亲泰昌皇帝,登基一个月,一半的时间在床上养病,另一半时间,在,哪里有时间批复奏疏

想到这,朱由校有种想去刨开定陵的念头,把万历挖出来,好好问问他,你为何不在勤奋一点啊二十年不上朝还能把持住朝政和军队,证明脑袋是好使的啊,为什么到后面就越来越摆烂呢大明可是咱老朱家的。

朱由校一边在心中诽谤着万历,一边看着奏疏。

“以后一些小事就不要往宫里送了,像什么把干枯的水井又出水了,说成是祥瑞的,这些以后都不要往宫里送了”朱由校对着一旁的小太监说道。

“咦甘薯疏”

朱由校接连翻看几本奏疏后,被一份奏疏上的名字,吸引住了。

打开一看,上疏的人的名字是徐光启。

这份奏疏是徐光启想要推广甘薯也就是番薯这种新物种而上的奏疏。

这玩意儿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产量还高,培养好了,味道还不错。历史上明末引进后,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推广开来,大明就没了,被满清捡了便宜,朱由校觉得这十分的可惜。

所以有人说,番薯是撑起满清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大大功臣。被称为番薯盛世。

但是这也变相的证明了番薯,这一农种物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是有多大。

番薯这玩意很适合用来应对天灾,产量大,在一些种不了稻谷的土地上,也能种,朱由校记得穿越前,自己父亲小时候,分来的地,种不了水稻,全家就是靠着番薯过日子。

若是番薯这种高产量的农种物能在大明境内推广出来,大明会有那么多百姓们会因为小冰河天灾而成为流民吗

虽说现在的番薯的味道可能与后世经过精心培养出来的番薯的味道有差距,但是这也好过让饥民们吃树皮、草根和观音土,甚至是易子而食。

底层百姓的对生活的要求可以说是很低的,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就行,只要他们都能填饱肚子,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造反呢

而之所以徐光启上这道奏疏,是因为他听说,在浙江和福建在灾荒年月种植番薯获益,他试着栽种,发现产量还很高,和原来土生土长的并没有差别,所以想要将其推广出来。

从这份奏疏中可以得出,浙江和福建已经有人在种番薯了,已经有成功种植的案例,也就是说大明拥有有种植番薯这经验的人手,那么是不是只要大明朝廷助力一下,番薯是不是可以很快就在大明推广开来。

朱由校越想越兴奋。

“徐光启,这是个人才啊。”看完手上的甘薯疏,看着奏疏上的人名,朱由校不由的发出一声感慨。

徐光启不仅仅是大明的进士,还善于学习西方的知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西方的知识,他甚至入了天主教。

徐光启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他所学不仅涉及军事、数学、农学、甚至还有天文、历法、水利等等知识。

在数学方面,他和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的前几则,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在农学方面,著有农政全书、翻译泰西水法等。军事上著有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束伍条格、火攻要略等等。

在崇祯朝,还参与编修崇祯历法。

除此之外,徐光启还是一名火器方面的专家,他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曾多次建议,不断的上疏,希望能够引进先进的火炮制造技术。

像之前就提出购买葡萄牙人的红夷大炮,如果朱由校没有记错的话,不就之后,他还会让大明和葡萄牙促成一桩军火交易,物品还是红夷大炮。

毫无疑问,对比现如今大明官场上的那些固步自封的官僚,徐光启的思想无疑是先进的。

在朱由校看来,徐光启比这朝堂上一堆腐儒们强上太多了,朱由校要的就是徐光启这样的人才大明要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不落后西方,最需要像徐光启这样的人才,而不是整天想着以权谋私的官僚和拿着所谓圣人之言,固步自封的腐儒

徐光启必须重用

“来人啊,去将徐光启给朕宣进宫”朱由校对着身边的小太监吩咐道。

此时,皇宫外的大臣们好似炸开了锅。朱由校下令抓捕刘一燝、冯三元等人的消息,也传遍了大明京城的个个衙门。皇宫外的大臣们好似炸开了锅。

得到消息一群大明官员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这件事情给他们带来的冲击比先帝驾崩还大。

“陛下怎么能抓言官呢”

“不止是言官啊,陛下连刘阁老抓了”

“什么不知刘阁老和冯公他们所犯何事”

“听说是勾结内侍,陷害辽东经略熊延弼。”

陷害辽东经略熊延弼听到这,有些人默不作声了,自己似乎也上疏弹劾或上疏指责了熊延弼,那自己岂不是

就在一群人默不作声时,有人出声了:

“御史的事,怎么能说是陷害呢这是太祖皇帝赐下的闻风奏事之权啊。”

“是啊陛下此举,不合礼法啊。”

“听说,这是有刑科的驾贴”

“刑科为何不驳回这份乱命呢”

“刑科一开始是驳回了,可是,前来的东厂番子,动刀了已经伤了一人”

东厂听到这个名字,这群大明官员的内心都不由的咯噔一下,身为大明的官员,都知道这个名字代表了什么。

“这东厂番子属实可恶,竟敢伤朝廷大臣”

“陛下欲重用厂卫吗”

“陛下年幼,一定是那些该死的阉人蒙蔽了陛下”

“对,吾等要上疏,劝谏陛下,圣明之君应该是亲贤臣而远小人”

“这东厂番子现在就如此嚣张,将来还了得吾等应该上疏陛下,严惩东厂”

“对,不然,吾等怎么对得起这大明社稷,怎么对得起这天下苍生”

在他们看来自己这些读圣贤书的圣人门生,便是贤臣,相对应的,那些太监们便是小人了。

就在这些贤臣们商量这怎么上疏时,一道怒喝声传来。

“尔等都聚集在此干什么”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刑部尚书黄克瓒带着一群锦衣卫走了过来。

“尔等负责的政务都处理好了吗就待在这闲聊”

这时,有人认出了黄克瓒,疑惑的开口说道:“黄尚书,您这是”

“哼。”黄克瓒冷哼一声,开口说道:“陛下令本官主持新一任京察,尔等速速回到自己所属的衙门”

“什么”

“黄尚书,您是在说笑吗这京察,不应该是吏部负责的吗怎么您”有官员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解。

“尔等,觉得本官是在说笑吗陛下亲自命本官主持这次京察,尔等无需在多言,速速返回自己所属的衙门”

众官员见到黄克瓒的语气,真是不像说笑,那这就是真的了,陛下竟然让一个刑部尚书来负责京察。

一些官员开始暗自骂娘,开启京察,说明自己的苦日子要来了,当一个人懒散惯了,再要求他变得勤奋,那可以说是在要他的命啊

“黄尚书,此举不合礼法啊”有人开口说道。

听到这话,黄克瓒不由得翻了个白眼,他当然知道这不合礼法,搞得他很愿意来主持京察,来得罪人一样。

“本官只不过是奉皇命行事,尔等若有疑问,自己去上奏陛下”

此时的朱由校,并不知道,自己下的旨意,在京城掀起多大的风浪,当然,就算他知道了大明官员的反应,多半只会呵呵两声。

他现在正在和徐光启深入交流。

“徐爱卿,给朕讲讲这甘薯”朱由校看着手中样子有些和后世常见番薯不一样的甘薯,对着徐光启说道。

“回陛下,臣一开始也只是在和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学时,在一本书籍上看到的,臣第一次接触到这甘薯的实物,也是在听闻这甘薯在浙江和福建种植,收获颇多后,差人送到臣家乡后,臣才第一次见到实物。”

“在福建和浙江等地,哪里的百姓叫的最多的名称,是番薯。”

“臣在自己家乡亲自种植,发现这甘薯产量确实高并非虚言。”

“原本种稻谷只能养活一个人的田,种这甘薯,却能养活数人,而且对土地并不挑剔,臣以为,这甘薯是充饥的利器所以臣才上疏,望朝廷在江南等地推广这甘薯。”

这番薯是充饥利器,朱由校深有同感,就连番薯秧都是能吃的,而且番薯能在种不了稻谷的山地种植,更别提什么荒地了。

“朕会依你所奏,推扩这甘薯。”朱由校点头承诺道。

“陛下圣明”徐光启得到朱由校的承诺,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自己所付出,得到了肯定,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开心的事呢

“徐爱卿,朕对这个农作物很感兴趣,朕欲把这甘薯推广至大明各处,可行”朱由校摆弄这手中的番薯,对着徐光启说道。

“臣在京城的宅院里也在种植这番薯,与在臣家乡种植出来的差距不大,所以臣以为,在全国推广番薯,若有朝廷的支持,难度应该不大”徐光启回答道。

听了徐光启的回答,朱由校有些兴奋,难度不大就好,相信只要朝廷出力推广,应该能很快在大明境内推广起来。

现在大明朝处在小冰河时期,近几年来粮食收成是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今后一些地方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不过陛下,臣之前发现,这番薯虽能饱腹,可吃多了,会引起腹胀等不良现象,臣恐百姓们不愿耕种啊。”

朱由校听后不以为然的摆了摆手,说道:“爱卿多虑了,百姓们不是傻子,有着番薯吃,总比去吃树皮,去吃观音土好吧”

朱由校知道番薯吃多了有什么副作用,这玩意吃多了会烧心,可是这对于吃树皮、草根,甚至是易子而食的百姓们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能填饱肚子活下去,谁会去管这玩意烧不烧心

“微臣明白。”

徐光启也是点头,表示赞同,这番薯就算在难吃,它也是能饱腹的粮食,而且产量还高,现在最重要的是先让百姓都吃饱,不饿肚子,之后在考虑如何让百姓们吃得好。

“此物若是能推广起来,使朕的百姓们都能填饱肚子,只要解决关外的建奴,我大明还能昌盛个百二十年。”朱由校内心十分的感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08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