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朱由检:大明第一败家子

作者:小凤炖蘑菇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六章 官当久了,就不是人了

书名:我,朱由检:大明第一败家子 作者:小凤炖蘑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7

洪承畴亲领三千精兵去凤翔府剿匪,茅元仪却带着王云燕标下的数十人,大摇大摆的混进了西安府,打算去咥一碗羊肉泡馍。

只可惜,兵荒马乱的,像样的羊肉泡馍馆子也就那么几家。

于是,三拐两拐,茅元仪来到陕西三边总督府。

一走到门口,茅元仪直接取出一块金灿灿的令牌,道:“锦衣卫办案,闲人闪开”

门口的两排亲兵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吱声。

不得不说,在大明朝,最好使的便是锦衣卫和东厂的招牌,就算随便在那些亲兵眼前晃上几下,无论真假,基本畅通无阻。

“洪承畴呢叫他出来接旨”茅元仪负手而立,自有身边一名学生沉声说道。

“禀禀禀大人,洪洪洪大人去剿贼了”

“剿贼好吧,带我们去见老夫人。”

“呃禀大人,老夫人在另外一所宅院里,并没有在总督府。”

“那就带路吧,”茅元仪淡然说道:“对了,把洪承畴的轿子抬出来,让老夫人坐。”

“再去喊八十名健壮兵丁过来。”

洪承畴不在,武将都被派出去剿匪、镇压灾民去了,手底下的文官一听锦衣卫办案,早就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区区几名亲兵,又如何敢吱声

于是,一个多时辰后,茅元仪便将洪承畴的老母接出西安府,在灞桥长亭下,另有一架十分阔气的马车早就在等候。

“好了,你们就先回去吧。”王云燕翻身上马,从身上摸出一把银币,随手丢在地上,咧嘴笑道:

“多谢各位兄弟了”

“这些钱,你们拿去咥羊肉泡馍去。”

一众亲兵喜不自胜,连连躬身作揖,像送瘟神一般,眼睁睁瞅着总督大人的老母被锦衣卫的马车接走。

一直到看不见马车的影子了,众亲兵这才松一口气。

“娘的,锦衣卫这帮狗日的,好威风啊”

“洪大人难道”

“兄弟,慎言,慎言”

亲兵们感慨几句,对视一眼,不敢再说话了。

“银币”

也不知谁发一声喊,大家伙立刻一拥而上,开始抢拾散落在地上的银币

“你们,是什么人”

在前往庆阳府的路上,宽敞明亮的马车里,茅元仪与一位面目慈祥的老夫人对面而坐,沉默良久后,老夫人这才开口问道。

“好人。”

茅元仪笑了笑,给老夫人递过去一只水囊,道:“老夫人请喝水。”

老夫人接过水囊,略一沉吟,拔开软木塞子后,浅饮两小口后,便将水囊转手递给身边的一名丫鬟,温言道:“来,你也喝几口。”

那丫鬟闻言,赶紧连连摆手,道:“老夫人,奴婢不渴。”

老夫人叹一口气,笑道:“你这丫头,看看你,嘴皮子都裂开口子了,还说不渴。”

不由分说的,她将水囊硬塞到丫鬟手中,亲眼看着其喝了几大口,这才点头笑道:“这就对了,在老身这里,别把自己当丫鬟了。”

“唉,都是些可怜的娃娃啊。”

老夫人将水囊还给茅元仪,说道:“你们不是锦衣卫的。”

茅元仪点点头,笑道:“老夫人眼力劲真好,我们的确不是锦衣卫的。”

“你们也不是盗匪,”老夫人掀开马车窗帘,向外面张望几眼,突然问道:“难道,你们便是延安府、庆阳府那边的义军”

这一次,轮到茅元仪吃惊了。

“老夫人好眼力,不愧是三边总督的高堂”茅元仪抱拳说道:“请老夫人去那边转一转,看一看,并没有什么恶意。

老夫人但放宽心。”

老夫人默默点头,不再说话。

马车轱辘吱扭扭的响着,沉闷而悠长,春天的阳光很温暖,很容易令人昏昏欲睡。

老夫人的却一直都很精神,将马车窗帘子掀开一半,有些失神的望着外面荒草丛生的田野。

“听说,你们那边的的老百姓都分到了田地”老夫人突然开口问道。

“是,就连一些老弱妇孺,都按人头分到了耕地。”茅元仪点点头,看一眼窗外,感叹道:“看看这多好的田,怎么都荒着呢

赶在谷雨前后,点种玉米还能跟上啊。”

关中之地,土地还算肥沃,唯一的问题是缺水。

可去年冬天到开春,下了好几场雨雪,墒情还算可以

“整日价剿匪、镇压流民,好好的田地都荒着,我儿子这是在作孽呢”老夫人感慨一句,苦笑道:“我一个妇道人家都知道,民以食为本。

无论任何时候,就算是要打仗要剿匪,都不能耽误春耕下种啊。”

茅元仪点头,也叹一口气,道:“大面积的良田被弃耕,这不是洪承畴的错,而是朝廷的错。”

“尤其是皇帝的错。”

他说的是心里话。

因为,草包皇帝不是说过,要在开春的时候,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番薯、玉米的种植吗

而且,前期工作已做的差不多了,光是发配老朱家的那些蠹虫,朝廷就收回良田两千六百万亩以上。

清明已过,眼看着就要到谷雨了,朝廷怎么还不开始大面积耕种呢

难道,草包皇帝那边有什么新的变化

“当今万岁爷还是不错的,”老夫人略一沉吟,说道:“就拿去年冬天的赈灾来说,听说他一口气卖掉了一百多顶乌纱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一口饭吃。

就凭这一点,他就是个好皇上。

我曾几次告诫我儿,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问题大过天,他也听进去了一些,却又没什么办法,只能在没人的时候唉声叹气。”

老夫人话说的很委婉,同时,似乎也在向茅元仪暗示,自己的儿子洪承畴本质上还算不错,并非一味残暴、昏聩无能。

茅元仪心领神会。

他也没想着要把洪承畴怎么样,不过是先接他老娘去董志塬上住一段时间,让她亲眼看看,把田地分给老百姓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变化。

因为,他早已打听清楚,眼前这位老夫人,为人极为端雅、刚直,对儿子洪承畴的影响十分巨大。

而洪承畴本人呢,也是大明官场上声名颇佳的大孝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

茅元仪是兵家,最讲究的,便是不动刀枪而大获全胜。

“老夫人,我接您去董志塬上住一段时间,顺便给您老人家也分二亩田地,如何”

“我种的那几亩小麦,长势喜人呐。”

茅元仪望着窗外,似笑非笑的说道。

“老身种小麦不在行,不过,会种豆子,”老夫人微微颔首,笑道:“而且,还会做豆干。”

“等你抓到我儿洪承畴,便将他送过来,让他帮自己的老娘,再做几年的豆干吧。

这人呢,当官时间一久,就不是人了。”

茅元仪轻笑一声,道:“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36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