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朱由检:大明第一败家子

作者:小凤炖蘑菇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十四章 徐光启觐见

书名:我,朱由检:大明第一败家子 作者:小凤炖蘑菇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27

这一番对话,若让魏忠贤、钱谦益等人听了,只有会心一笑。

当皇帝的,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当科学家的,信口开河,想一出是一出。

说穿了,两个人对银子,或者说对大明朝的税收,基本没什么概念。

张口就是一千万两、笔财富

大明的税收自太祖皇帝朱元璋以来,定额其实并不是很高,分为田赋银、杂项等,总计下来,一年收入两千多石粮食、五六百万银子左右,已经算是极高了。

到了东北、西南兵刀犯境作乱,开始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等,每年也不过三五百万两银。

不过,君臣二人说高兴了,管他对不对

“宋爱卿,据你所知,咱大明朝搞科学研究的,还有那些人”朱由检约莫知道一些人物,但所知毕竟有限,故而有此一问。

“禀万岁爷,据小生所知,咱大明朝有一位徐光启徐大人,在农业、天文、历法、火器制造等方面,远胜小生。”宋应星如实回答道。

“徐光启那不是礼部右侍郎么”朱由检乐了。

而且,对此人他也是有所了解,著名的徐家汇,不就是以这位徐光启大人命名的吗

看来,自己这一登基,还跟这礼部实在有缘呢。

“来人,传徐光启入宫觐见。”朱由检一想到,这一帮大明科学家可以帮自己糟蹋不少银子,一时半会都等不及了,直接传召徐光启入宫。

“宋爱卿,来来来,坐下聊。”

朱由检心情很好,已经开始盘算,再从什么地方搞些银子来,让宋应星、徐光启等人挥霍。

宋应星坐在黄绸绣墩上,却有些难过,坐直也不是,弯腰也不是,只一会儿工夫,就给憋的满头满脸都是汗,一身魏忠贤借给他的蓝色衣衫,湿了几大片

不到大半个时辰,徐光启进宫觐见。

这位礼部右侍郎约莫六十四五岁,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儿,一把花白的山羊须,让朱由检颇为失望。

这老头儿到底行不行啊

看上去有点太老,会不会奢侈浪费、胡乱花银子看看他的一身旧官服,都有三四处补丁,这也太令人心烦意乱了

堂堂大明礼部右侍郎,穷到这个地步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徐光启一进乾清宫,先是一阵标准的山呼万岁、三叩九拜。

然后,不见皇帝说平身。

老头儿跪在地上,起也不是,不起也不是,神色颇为尴尬,偏偏又不敢抬头去看皇帝的脸色。

朱由检有些失神。

他心里在暗暗盘算,要不,这老头随便问几句就给打发算了连官服都要打补丁的礼部右侍郎,能有什么前途

就算是给他几百万两银子,估计也不会胡乱去花

“呃徐爱卿平身。”

冷场十几个呼吸后,朱由检突然反应过来,赶紧温言笑道:“朕适才想到咱大明内忧外患,百姓挨饿受冻苦不堪言,一时有些失神,徐爱卿莫要见怪。”

徐光启再次郑重参拜,涩声道:“陛下胸怀我大明江山社稷,心念亿万黎民之疾苦,微臣欢喜还来不及,哪里敢见怪”

老头儿嘭嘭嘭磕了几个响头,这才慢慢爬起来,眼角似乎有些湿润,看向朱由检的目光里,多了一丝难以言状的信任和尊敬。

这一幕,让朱由检微微一愣。

旋即,他明白过来了。

这位老科学家,礼部右侍郎,是听到自己这位当皇帝的忧国忧民后,给感动的不行了。

可想而知,这老头儿在天启朝时,见到那位木匠皇帝,该是多么的失望和痛心疾首

“徐爱卿,朕今日找你进宫,是有些心事,想跟你说说,”朱由检给徐光启赐座后,开门见山的说道:

“朕昨日得了一本奇书,对了,便是这位宋应星宋爱卿所编著,便召他进宫,这一番交谈下来,朕觉得咱大明朝如此多的农学、天文学、火器制造人才,应该大有作为。

朕刚刚登基,一些朝政尚不明了,故而,召徐爱卿进宫便为此事。”

徐光启闻言,眼角的清泪更加明显,他赶紧起身,对着皇帝深深一躬,道:“陛下忧国忧民,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由检微微点头,心中叹息一声:这大明朝的读书人,看来也不全都是空谈误国的东林党人啊

“徐爱卿,你先看看这本奇书。”朱由检指了指宋应星,笑道:“回头你俩也需要互相多亲近、多走动啊。”

宋应星快步走上前去,将一本天工开物双手递给徐光启,低头说道:“徐大人请斧正,晚生宋应星感激不尽”

徐光启看的出来,皇帝对这位宋应星颇为看重,所以,他也不敢托大,赶紧起身,双手接过那本天工开物,瘦长的手指蘸了口水,慢慢翻看起来。

整个乾清宫里,只有细微的翻书声。

良久良久,徐光启缓缓抬头,闭目沉思半晌,方才睁开双目,站起身来。

老头儿先给朱由检道一声喜,然后,便很郑重的走到宋应星面前,深深一躬,道:“宋先生真乃我大明国宝也”

这一评语,不仅让宋应星愣住了。

就连朱由检,也是微微一呆,笑道:“此书真如徐爱卿之言,有极大的用处”

“陛下,这本天工开物何止有用,简直堪称我大明国宝啊。”徐光启激动的脸色微红,花白的山羊胡子都在颤抖。

他正色说道:“微臣自己闲暇时,也搞一些农学、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研究,并师从西洋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一些数学、几何和火气制造方面的学问;

原本,微臣为此还十分自负,觉得大明朝在这一方面,自己还算得上是有所建树。

可拜读宋应星先生的天工开物后,微臣不得不为此前的自大而汗颜”

有一说一,这位礼部右侍郎、老科学家徐光启,还真是令朱由检刮目相看,心下自然多了一份敬重。

都说文人相轻,这不也有例外嘛

“具体这些学问,朕可是一窍不通。今后还要仰仗二位爱卿了。”朱由检笑道。

朱由检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大草包,所以,要败家,只能仰仗这些“科学家”了。

“对了,徐爱卿,”他突然想到,该考察一下这老头儿会不会糟蹋银子,“朕打算筹备一批学堂,专门研究、教授农学、天文、历法、制造、算学等专业知识,大概得多少银子”

“此外,朕还想在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桥补路,将你们的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大概得多少银子”

朱由检目光炯炯,颇为期待的望着徐光启,希望这老头儿能说一个天文数字出来,他也好有个目标去奋斗。

“陛下,以微臣看来,如果真要全面推行,恐怕得很多银子。”徐光启沉吟着,欲言又止。

“说吧,吓不死朕。”朱由检一听需要很多银子,不由得心中大喜。

“以目前咱大明朝的财税收入来看,每年拿出五分之一的银子,恐怕也是不太够的,”徐光启受到皇帝鼓励,干脆一咬牙说道:

“毕竟,这一两百年来,我朝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亏欠,想要一下子补齐,就算是有一座银山,恐怕也是不够的”

朱由检大喜,笑道:“哈哈,银子的事你们放心,朕给你们想办法”

“当务之急,便是给你们扫清障碍”

“来人,叫魏忠贤过来一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52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