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五十九章 蜀乱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6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建安四年盛夏,朝廷的大军一举攻克了阳平关,孙家军的主将孙策重伤,麾下大将黄盖,祖茂,吴景等人尽皆战死,蜀中战将严颜和张任,吴兰,雷铜等战将投降,益州军的主将刘璝,杨怀等人战死。

阳平关被攻克,等同于汉中失了门户,朝廷的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直奔南郑而去!

阳平关可以说是汉中北向的第一关卡,阳平关失去了,南郑虽然险阻,但并非难以克服,以现在北方军队的士气和战力,想要打下汉中,并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

刘俭在阳平关站住了脚之后,便立刻派遣张飞,吕布,宋宪,魏续,侯成,马超,程银等将领,在严颜和张任,吴兰和雷铜的引领下,去收服汉中郡的各处县城。

张任姑且不提,但严颜在益州的声名非常之高,由他出马,带领诸位朝廷的将军去收服各部诸县,各县的兵马本就不多,当地官吏听说朝廷的天兵是在严颜引领下来此的,顿时就吓的浑身发抖,全县官吏立刻出来投降了。

南郑方面,孙策回去之后身负重伤,不能整顿兵马,而其他的战将也是群龙无首,面对逐渐失陷的县城,南郑城中的益州军主力顿时陷入了一片慌乱之中。

此时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是应该继续固守南郑与朝廷的兵马交战,还是撤兵往葭萌关,放弃汉中郡。

但是刘俭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思考的。

各路兵马从各方面向着南郑城齐齐进攻,声势滔天,几如雷霆之势!

南郑的兵马在没有主将的情况下,根本就无力阻挡对方的攻击,只能是迅速的撤退,让出了南郑。

如此,在攻克阳平关后不到二十日的时间,刘俭就全面占据了汉中郡。

……

此时此刻的绵竹,袁遗正在和蜀中的一众文人雅士们对酒当歌,诗酒吟唱。

身为袁家子弟,相比于袁绍和袁术,袁遗的性子相对于比较淡薄,或者说相比于争雄于天下,他更希望过上诗酒歌赋的人生。

他此生最为憧憬的人,其实也是关西大儒马融。

那个身为名士,却一生过着极度奢侈生活的大儒。

可惜的是,当袁遗想要过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时代已经变了,变的跟当年太不一样了。

此刻的袁遗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慌张,在他看来,刘俭的大军虽然强悍,但是益州这些年来也是积累了不少的兵将,而且再加上益州的地貌和山川之险,绝非寻常的军队能够打进来的,纵然是天神下凡,在这一大片山岭险关之间,也要被阻上一阻。

也不怪袁遗如此的自信,觉得自己的兵将能够挡住朝廷的天兵,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年来,袁遗也并不是在蜀中白混日子!

别的不说,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举击溃了刘焉,把刘焉活生生的给耗死了。

现在,刘焉的儿子带着一群残兵败将躲在南中,跟一群南方的蛮夷草寇过日子。

这让袁遗对自己的能力感到非常的自信。

而且张鲁也已经归顺于他,成为了袁遗的手下,有天师教作为左膀右臂,蜀中对于袁遗来说就变的更容易掌控了。

在益州归于他的统治之后,袁遗曾经带领部队向北面进行过巡查,将阳平关等山川险要之地,挨个的巡查了一遍。

然后袁遗就惊讶的发现,蜀中诸关隘竟然如此险峻,简直就是天赐之险,有这样的雄关在,纵然有精兵三十万,拿尸体堆只怕也堆不进来,这蜀中简直就是天赐给他的宝地呀。

虽然他不一定有这个天下最强大的军队与最善战的将领。

但是,他却拥有这個天下间最难以攻破的基业与关隘。

只要不犯什么致命的错误,在这里生存个几十年,对他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问题。

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袁遗的心就变的没有那么激进了。

他对于袁家在这个天下的声望与前景也毫不在意,反正不论怎么争,袁家的家公也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落得个逍遥自在呢?

当然,袁遗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与袁绍的联系,毕竟蜀中孤弱,而他终究也是个姓袁的,如今刘俭制霸天下,袁遗纵然有山川险要,但还是要与袁绍等人保持密切的沟通。

这样一来,他就等于有了两手准备!既有袁氏家族的强大外援,同时又有益州的山川险要,作为保命之福。想要在益州潇洒的过完这一生,好像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啊。

至于他袁遗死了之后,后代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哎?子孙自有子孙福,他纵然想破脑袋,有些事也不是他能够管得着的,先把自己安排明白就是了。

而且就是在今年,刘俭在南阳与淮南都取得了胜果,而凉州那面张飞也建立了不世之功,这让袁遗颇有些心惊肉跳。

不是他过于胆小,而是这件事对于他来说,确实不算是什么好事。

首先,袁绍被刘俭揍到了南郡,这表示他的势力已经呈现出了龟缩之态。

日后一旦蜀中发生危机,那么袁绍能够给予蜀中的支援,只怕也未必有多少了。

而张飞在凉州取得重大的战绩,这对于益州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朝廷方面在西北没有了掣肘之忧,那么整个关中的压力就都会压向益州,虽然北面有崇关峻岭,但这也让袁遗的心中忧虑,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又能怎么办呢?

刘俭成为天下霸主,这件事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

袁遗只能无奈的接受。

为了能够让蜀中变得更安全、更稳固,袁遗向袁绍借了孙策入蜀,孙家军进入益州之后,让袁遗心中颇为安定。

他让孙策作为主将镇受在汉中,与刘璝、严颜、张任等人共同对抗北方强敌。

袁遗想的美滋滋的,他觉得凭孙策的能力,再加上蜀中的这些大将,虽然不及刘俭的势力强大,但是却可以凭借险峻的关隘将对方挡在家门之外,这对于袁遗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他可以太太平平的过他的消停日子了。

但是没曾想,今日他却得到了噩耗。

当前线的斥候将战报向他禀明之后,正在与一众蜀中文人雅士们作画的袁遗顿时傻了。

他呆愣愣地看着跪在那里,向他汇报的斥候,随即道:“你把你适才之所言,再说一遍?”

那斥候忙道:“回禀使君,北军已经攻破阳平关,进入南郑,汉中诸县皆降,严颜和张任等人归顺北军,刘璝将军战死,孙策重伤退守葭萌关,孙家军折损七八,前线兵马,已是溃不成军,葭萌关都尉向使君请援……”

“啪!”

袁遗跌坐在原地,手中的纂笔直接掉落在了桌案上,溅洒了一片墨汁。

他本人的双手,则是因为紧张而不断的颤抖着。

“我、我!这怎办?怎么办?”

“汉中一失,北军南下,势必将锐不可挡,严颜张任等贼归降刘俭,蜀中将士们惊惧……似此当如之奈何?”

袁遗麾下的这一群人此刻也都是面面相觑,浑然不知所措。

就在这个时候,却见秦宓站出来对袁遗说道:“使君,现在这种情况,应该立刻纠结蜀中大豪,共同出人,与蜀中的各州官军联合守住各处关卡,阻挡刘俭的大军南下。”

“另外,问责于此次镇守阳平关失败的将领,用以拯救三军将士目前失落的士气,鼓舞军心,以免被刘德然的大军各个击破呀。”

秦宓这话说的确实是颇有道理的。

倒不是说一定要惩戒一个人,但是可以借着惩戒一个人的机会来将责任推到那个人的身上。

毕竟现在益州军的军心士气太低了,而且毫无疑问,被推责的人必然是袁遗刚刚任命为汉中主将的孙策。

蜀中的诸多豪杰对袁遗任命孙策为汉中主将这件事心中满意吗?他们当然是非常不满意的。

孙策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外来户。

袁遗是在蜀中诸多好友的推崇下,才坐稳了益州豪右的这个位置。

所以,按这些益州豪右的想法,袁遗应该把益州所有的利益都给他们益州本土人,就算是刘俭的大兵压境也一样。

在益州诸豪心中,想用孙策没有问题,但孙策绝对不可以作为汉中主将。

就算是一定要在益州豪右所推荐的将领的指挥下与北军作战,这才符合常理,但袁遗偏偏把孙策扶持成了主将,这让益州豪右们的心中一直颇不服气。

其实,益州豪右们心中也明白,袁遗是借着这次事件,把孙策扶持着汉中主将之位,想要利用他来帮助自己分化益州豪右们的势力。

袁遗居中,左右逢源,居中主持公道,这就可以使他的权力达到最大化。

大汉朝历朝历代的皇帝不都是愿意行使这种策略吗?

袁遗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益州豪右们可不这么想。

你说找个人来制衡我们就制衡我们了?不好意思,这事儿不可能。

如今正好趁着汉中丢失,孙策损兵折将的事情,让袁遗制裁他,将那些本来属于益州豪右们的利益重新再平衡回来。

随后,便有很多益州好友的代表纷纷向袁遗进言,希望袁遗此番能够惩除孙策,并将他的主将职权收回,交给益州豪右们所推举出来的战将手中。

益州人的想法袁遗心中非常的清楚,他虽然恼怒这些人落井下石,在这种时候还想着争取他们的利益,但是现在也没有办法进行反驳,毕竟接下来,守住益州的事情,还要靠这些人出人、出力、出财。

形势已经非常的危急了,袁遗必须要做出一个果断的抉择。

在这种情况之下,袁遗只能来牺牲孙策了。

……

很快,益州方面,由诸位豪族推举益州豪右高沛作为新的统兵大将,率领益州豪右们共同集资,组建精兵强将,前往葭萌关抵御刘俭。

但是高沛的部队还未等抵达葭萌关,就有了葭萌关已经失陷的消息。

刘俭的部队还是行动非常迅速的。

他知道蜀中现在一定是一片慌乱,但是以袁遗这么多年在益州经营的底蕴,他一定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使慌乱沉淀下来。

所以,要在蜀中组织强有力的固守之前,先把葭萌关打下。

拿下了葭萌关就等于打开了南下的门户,到时候纵然袁遗再派蜀军前来,也挡不住他精兵强将的脚步了。

这次凉州的战将庞德请命为先锋敢死队,率领精悍的部队前往抢关。

庞德现在异常优秀,他带领亲卫五百凉州健儿作为先锋部队,为大部队抢关,开了一个好的开局。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