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六章 十一柱石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失去了渠帅的黄巾军,是没有任何的战斗力的,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想要击败他们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不过对于刘俭来说,他并不想要单纯的击败这些黄巾,他需要的是,是收降他们作为屯田客,作为自己的生产力。

青州黄巾的数量非常巨大,这些人力因为汉朝顶级门阀和豪右的兼并,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最终成为了叛军,但事实上,如果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制度,这些人都可以成为神州大地繁华建设的螺丝钉,为兴旺大汉王朝做出他们应有的贡献。

刘俭不想将黄巾军尽除,他要做的,是让这些叛军的士兵回返到各自的岗位上,去做一些他们本应该做的事。

…………

张郃率领麾下的骑兵,冲破了层层敌阵,终于赶到了浮云和缘城的所在地。

不过很可惜,他终归还是来晚了一步。

这两名本该被他生擒活捉的黄巾贼首,如今已经成为了颜良的刀下亡魂。

而除了两名黄巾渠帅的头颅被颜良拿下,其余的黄巾余众也已经被颜良手下的军士尽皆杀散了。

张郃为人还是比较稳重的,他只是大致的打量了一下颜良一众的穿着,就知道他们不是正规军队,应该是属于本土的豪右所自行组织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在大汉朝按道理是不应被允许存在的。

至少在先帝刘宏活着的时候,不被允许。

世家豪强或许可以兼并土地,也可以兼并徒户,但是大汉朝皇帝的底线,就是不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至少明面上是不可以的。

管你是多大的豪右之族,也不管有多高的身份和多大的邬堡庄园,你敢在明面上自发的组织军队,那你就是真的活腻歪了。

不是开玩笑,刘宏是真的会举倾国之兵,将任何敢于组织军队的望族邬堡给踏平。

汉朝的天子有他们的底线。

但是最近这几年,特别是黄巾起义和先帝刘宏驾崩之后,汉室王朝的底线明显被突破了不少。

虽然朝廷没有明文诏书鼓励你可以拥有军队,但是自黄巾起义之后,各地的匪患实在是闹的太凶。

特别是这些混蛋不打劫底层百姓,专门去攻打望族豪右,谁有钱就打谁家,专业敲地主家的竹杠,你说那些望族中人怎么可能承受的了?

或者说,他们怎么可能继续允许这种情况发生下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汉室朝廷的中央又入驻了董卓,朝廷整个被撕裂成了几個势力,雒阳中枢虽然依旧是在运转,但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明显大不如先,而对于平叛更是有心无力。

特别是西凉方面,北宫伯玉等人虽然遭受到了张温、皇甫嵩、董卓等人的打击,但并未被完全剿灭,甚至可以说是元气未伤,特别是在战争的关键时期,刘宏突然驾崩,导致了朝廷从前线大批量的撤回了精锐士兵,给了这些叛军喘息之机,致使他们在凉州的影响力愈大。

而汉室中央政府忙着内斗,根本没有时间去处理西凉方面的战事。

如今的凉州,大半的地域几乎营丧失了与雒阳中枢的联系,完全成为了叛军的割据之地,可以说是在最大底线的挑战着雒阳朝廷的权威。

关东各地也是如此,青州黄巾的起义只是其一,南方各州郡也都并不太平。

所以,各地的望族豪右开始自发的从徒附中抽取精壮之人组织军队,在各地平叛。

故,今日张郃见到了颜良所率领的这支兵马,倒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在大汉朝各州各郡,这种情况已经很是普遍,在中枢没有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他一个诸侯王府的司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闲事了。

“足下何人!”张郃举着手中的长矛,问对面的颜良。

颜良将战马向前打了几步,问道:“敢问足下可是左将军帐下之人?”

张郃回答的干脆利索:“某乃南冀州牧使,左将军麾下都尉统管别部司马张郃,奉命在此追杀蛾贼贼首!”

颜良闻之,大喜过望。

他急忙换上了一副笑脸,开怀道:“某乃青州乐安颜氏中人颜良,久仰刘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率众来此相投,正逢这两名黄巾贼首为将军天兵击溃而走,故亲斩之,为觐见之礼,劳烦张司马能够为我引荐引荐!”

张郃闻言恍然,他来回打量了颜良一会,问道:“这俩蛾贼之首,都是足下所斩杀的?”

颜良哈哈大笑道:“区区小事而已,不足挂齿!”

张郃虽然没有看见颜良斩杀这两名贼首时的身姿,但只是大概打量了对方几眼,就能猜测到对方的勇猛程度。

颜良的身形宽大,臂膀宽厚,几乎比张郃本人宽大了整整一圈,差不多能够与张飞持平。

且不论他武技如何,单是这样的身体构造,就注定了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足矣称之为“熊罴之士”。

“好,还请颜兄随我一同前往历城,由我为你引荐!”

“多谢,多谢!”

…………

而此时此刻,失去了浮云和缘城的两名贼首的黄巾军,已经完全崩溃。

有一些黄巾军的中层督战官想要靠斩杀败兵来扭转局势,但毫无疑问都失败了,甚至于他们本人都被这些败退的黄巾士卒所携裹。

就算是韩信复生,面对十余万人溃败,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无力回天。

深明战机重要性的徐荣,乘着这个机会,指挥冀州兵鼓足全力追击败兵,不给对方喘息之机。

此刻黄巾士兵溃散,主将不存,徐荣高举环首刀,刀锋指长空大声喊道:“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随着徐荣一开口,其身后的精锐护卫也都手举长矛大喊道:“降者不杀!降者不杀!”

百人的呼喊声传到了战场中的数千冀州军处,士气高涨的冀州军士兵们也都是齐齐大声喊道:“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

这四个字由近万士气高涨的冀州士兵们喊出,虽然有些杂乱无章,却有能够震撼泰山之力,宛如惊雷一般,炸裂传遍这数里之内的场间。

这喊声可谓惊天动地。

黄巾军的士兵们当黄巾的根本目地是什么?

就是为了活命而已。

如今听到“降者不杀”这四个字,他们就仿佛听到天籁之声。

战场中,越来越多的黄巾军纷纷高声呼喊,他们高举双臂,奋力呼喊,生怕刘俭的手下们听不到。

只是黄巾军所喊的内容都是:“愿降!愿降!愿降啊!”

…………

一个时辰之后,战场上的形势基本被平定了。

黄巾军死的死,逃的逃,溃散的溃散,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表示愿意投降。

这次主动归降的黄巾军人数不少,足足达到了一半,至于那剩下的一半,刘俭觉得他们要么就是逃亡其他的青州黄巾麾下投军,要么早晚还会回来投降。

这并不是刘俭为人有多么的自信,而是在他看来,他所施行的政策是最适合黄巾军的。

自从在冀州开始屯田之后,刘俭利用了乱世之后所遗留的大片无主土地作为基础,再根据历史上北魏至唐朝时期的均田法中的一些细则为根本条例,稳定住了局势,使百姓有可耕种的土地,使官署有持续性收入,维持了冀州的正常运转。

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战乱而导致荒芜的土地,经过重新洗牌之后,全部由政府进行掌管,政府成了最大的地主,用手中的土地租赁权来使社会重新安定。

当然,历史已经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的田地依旧会被那些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用手段兼吞为私田,这种租庸调田的方式,只能够维持一时的稳定,但绝对不会长久。

不过对于刘俭来说,短时间内这个方法是够用的,至少在乱世结束前的这十几年间,这个方法是绝对可以维持稳定并使农业生产力恢复的。

而也正是他首先推行了这种方法,使得大量的流民涌往了河北。

刘俭的名字在底层人群之中也被广为流传。

而卢植在冀州北面也尊奉刘俭的命令,按照他教给的方法进行屯田。

别说是青州黄巾,就是黑山军那边,也开始逐渐形成了人员流动的逆差。

过去的几年里,一直都是在外面吃不上饭的流民和氓首,为了寻求生机而遁入太行山中,但是现在,随着整个刘俭大兴屯田,生产力的恢复和最底层百姓在耕种之后会得到粮食收成,遁入黑山的人越来越少,相反的,从太行山脉走出来的人则越来越多。

青州黄巾和太行山的贼寇是一个性质的,无论他们做什么,都必然以生存为主要目地。

刘俭只要能提供给他们能够生存的安稳环境,就不怕青州黄巾这些人不归顺。

“主公,张司马带着一位自称为颜良的人,前来求见。”

赵云跟刘俭说这话的时候,刘俭正在城墙上,看着手下的军士们将投降的青州黄巾押解进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他只是轻轻的“嗯”了一声。

但很快……

“嗯?”

刘俭缓缓的转过身,诧异的看着赵云道:“你刚刚说,是谁?”

“回禀使君,是张司马,张郃。”

“不是,不是。”

刘俭摆了摆手,道:“我问他领着谁来了?”

“回禀使君,张司马引着一名叫颜良的人来见使君,听张司马说,这颜良斩杀了黄巾军的两名渠帅,带着两贼的人头特来投奔使君。”

刘俭愣了好一会,急忙道:“快请!”

“唯!”

赵云下去之后,刘俭站在原地,开始掰着手指头细数。

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在历史上被人称之为河北四庭柱。

但如今,自己麾下的猛将拢一拢,四庭柱肯定是打不住了。

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徐荣,高顺,张郃,高览,程普,韩当……

如今再加上这么一个颜良。

十一个可以称之为猛将的人物了!

以后是叫十一柱石?还是十一虎臣呢?

真难决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