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四章 相国和刘俭,下一步的重要事项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2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董卓在跟刘俭说这话的时候,虽然是在纵声大笑着,但其心中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致。

也不怪董卓愤怒,刘俭张口就问董卓要一个州的治理之权,你让董卓心中如何不怒?

董卓的恼怒是在刘俭的意料之中的,他拿起桌案上的茶卮,泯了一口后,笑道:“相国,您忘了,如今在大汉,能够将科举制度推行到地方落实的人,只有我一个……相国在长安和关中叫的声音再大,可是关东诸地,却没有一个人肯给相国面子,相国难道不觉得,此乃祸乱之兆?”

“而我,左将军、冠军侯刘俭,下辖所管理的州郡,都严格遵照着相国的政令执行着,相国可知道这代表了什么?”

董卓翻了翻白眼:“代表什么?”

“代表了若是我下辖的州郡越多,那我所能管理的子民,便能愈发的遵守朝廷颁布的政策,想来这对相国在朝堂巩固自身也是有用的吧?”

“河北,如今已经是大汉朝最富庶的地界,而且除了奔往南方的士族外,很多人现在也在北迁,三分天下,河北占其一!若是河北之地的子民能够全力支持相国的各项政令,就算是其余的州郡不响应,但对相国在朝中的影响,想来也是不会太大的,相国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董卓听了这话,不但没有感觉一点欣慰,反倒是觉得有点牙疼。

他揉了揉自己的腮帮子,气道:“好话坏话都让你一个人说了,新政本来就是你提出来的!”

这话一说完,在场的十名将领,皆是各自吃了一惊。

刘俭向董卓提出新政这件事,两方之中甚少人知晓,哪怕是这十名将领都是董,刘两个人的嫡系!

而这十个人之中,知晓此事的也不过只有张飞一人而已。

刘俭喝着茶,目光炯炯地盯着董卓,摇头道:“我不明白相国说的是什么意思。”

董卓一口老血差点从胸腔之中喷涌而出。

这小子居然不承认!

“相国,说起新政一事,末吏倒是有件事想向相国禀报。”

“本来是打算起草奏书,呈禀尚书台和相府的,只是未曾想到司州战事急起,因而便耽搁了下来。”

董卓摸着自己的虬须,压着火气道:“你又有什么想说?”

“相国为了朝廷,为了汉室,设立科举制度,为朝廷广招天下英杰,并摒弊天下望族阀阅垄断晋升渠道,此乃流传千古之举,令末吏备感钦佩,只是科举的意义虽大,但在细节上多少还有些不当之处,需要不断完善改进。”

“末吏想请相国听一听末吏在河北地方落实新政之后,所提出的改进之策。”

既然事关新政,那董卓自然就是要听的。

新政的成功与否,与他的政治前途息息相关,就算是那些阀阅高门,世家望族对他有再多的偏见与愤恨,但只要他董卓能够利用新政,为大汉朝改头换面,那全天下的中下层民众对他感恩戴德,那董卓依旧可以继续和望族世家,衣冠巨室们相庭抗礼。

所以,就算是董卓再生气,刘俭此刻的话,不论如何董卓也都是要听的。

他装模作样的的言道:“德然对新政有何高见,尽管直言。”

“科举之道,此刻在刘某看来,依旧犹不完全,首先就是科举的科目依旧是以经学为主,并无夹杂旁学数术农耕医疗,依照末吏看来,奇淫巧技亦是能够兴旺天下的重道,对于民生而言,三教九流皆有用处,不可只侧重经学而不看重实务,如此朝廷最终通过科举所招募的人才,也不过是一些纸上谈兵,夸夸其谈之辈。”

“国家大事,懂的人不需要那么多,还是让大部分的人将精力用在民生改善上,最好。”

董卓明白,刘俭是在借此言,向自己提点新政的下一步的修改方向。

“好,老夫自会斟酌。”

“另外,科举试行一年,已算是走上正道,刘某向相国建议,开设武举,设立武官职位的独立考评系统,主以军事才干招募军事人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士人也不是万能的,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人,毕竟是少数。”

董卓的反应非常快,他听到这里之后,眼睛顿时一亮。

很显然,设立武举是一种另外一种分化仕途晋升资源,同时弱化经学门阀在大汉朝话语权的方式。

包括适才刘俭所提出的增加科目,一则确实有利于大汉朝内部选官制度前进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有着继续深入弱化经学士人话语权的重要作用。

最重要的,是武举人所考察的科目,完全可以绕过经学,规避了大汉朝这百多年来,走察举制度当官一定要知经的固有体系!

今后,凉州亦或是其他州郡的边郡猛士,若想要当官参与政治,或许也不需要走军功以及征辟的偏狭道路!

走武举的道路也是很好的吗!

谁说在大汉朝考试当官,就一定要懂经文?

“经学之道”,虽然是好东西,但并不代表这些东西就是人类社会的一切,大汉朝被经学束缚的太狠了,所有人的眼睛都往经学上看,经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了这个时代人群眼中,一种有些变态的存在。

东西是好东西,但当一群人过于追捧,将其过于神话的时候,这就成为了人类发展的阻碍了。

董卓身后,那五位将军听刘俭所言,跟听天书一样,一个个皆有些懵。

不过身为相国的董卓,多少还是有见识和思想的,他认同了刘俭的下一步对于科举改革的方案

“德然,自打见面,跟你谈了半天,你也就是这番言论,才让老夫心中最为舒服……”

“禀相国,根据相国先前给刘某人的书信来看,相国的新政分为两大部分,一部乃是科举选官法,另外一大部,就是土地税制改革,依照末吏来看,土地税制改革是比科举更为难以施行的存在,可一旦施行了,相国的地位就稳固了,而且大汉朝也将彻底因此而改头换面!”

“所以,刘某认为,当此时节,相国一定要把并州交到我的手里,让我在河北完全没有掣肘的能够按照朝廷和相国的意思,推行土地税政!”

董卓一听刘俭又把话扯到了这件事上面,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为何又说到了这件事情上?”

“你统不统领整个河北,与土地新政又有何相干?”

刘俭言道:“农为立国之本,商为兴国之技,但是在我大汉朝,以国家的角度而言,农商皆未做到实处。”

“口算非王道之法,若想让大汉朝走上正轨,使我汉民富强,帝国有足够的力量称雄于外,那首先就是要废口算改为土地税收。”

“这一点,相国已经想到了。”

“若要以土地税为主,耕地就是土地税的衡量标准,精确的掌控土地的数量,对于相国,还有对于大汉朝而言,有着切实的意义!”

“如果并州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再推进土地丈量的途中,就一定会有人在并州暗中撺掇匈奴,亦或是黑山,再或是其他的边郡外族闹事,来延迟并阻挡清查耕地的进程!”

“这落实政策和行军打仗也差不多,讲究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核查土地这么重要的事情,最好是不要连连受阻,如此一来很有可能就会变成迁延政策,只是喊口号而无法施行,最终变成了不了了之,想来这也不是相国想要看到的吧。”

不得不说,刘俭的话非常有道理,饶是董卓也不由信服。

“所以说,你要将并州掌控在手里,使河北全都在你的治下,这样你就可以全盘调度,不至于被宵小之辈钻了空子?”

刘俭闻言笑了:“相国真是当世英雄,有些事情一点就透,跟相国说话,确实不累。”

董卓年纪大了,愿意听吹捧的话。

虽然一开始和刘俭见面的时候有点不愉快,但此刻连番被刘俭吹捧,心中深感快慰。

“只是,当年你初到冀州之时,不也是施行了度田之法吗?”

刘俭道:“当时度田,只是为了能够屯田,再说行事范围较小,不过是小打小闹,但若要全国性的普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依照刘某人看来,至少要在相国的关中,还有刘某人的河北彻底落实,这土地新政才算是有了一个可以继续施行下去的开端。”

“但试问,又谈何容易呢?”

“这首先的阻力就是豪右乡绅!”

“这一次要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世家望族,包括大中小的诸多豪右,都是会抵制土地丈量的。”

“毕竟这百多年来,各州各郡的乡绅豪右,皆是勾结地方官署,隐占土地,隐占农户,将大批良田谎报为山地,河川……”

“但兴国必先均税,均税必先清丈!这是无论如何也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清丈前期的成败与否,说句实话,全在河北,河北清丈失败,则全国清丈难行……所以,并州必须要交给我直管!”

“当然,若是相国不想推行土地政策,刘某也无话可说,并州……我不从朝廷手里接管就是了。”

董卓听完这话,感觉自己的右眼皮来回直跳。

什么叫不从朝廷手里接管?

朝廷不给你,你就要自己抢?

董卓用手轻轻地敲打着桌案,缓缓道:“好,那敢问德然,老夫若是将并州交于你,老夫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