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章 真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8

张既说完之后,就犹如没事人一样的回到了朝臣们班子之中,但是他的话却令天子以及一众朝臣们公卿们的心中深感震撼。

今日,张既的话可以说是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

虽然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之感,但是一旦事情的走向朝着张既所言的方向去发展,那对于大汉朝的皇权与国土领域划分来说,绝对是会遗祸数代!

哪怕是有一点点的可能性,这个情况也都要杜绝。

这是国家的底线。

就在这个时候,司徒荀爽慢悠悠地站了出来。

“咳、咳咳!”

荀爽低下头,一阵猛烈的咳嗦,随后方才颤巍巍的向刘辩拱手谏言。

“陛下,张君所言甚是有理,有些事情,利在眼前,弊遗千年,切不可率性为之,当此非常时节,朝中的一举一动,一策一政,都有可能会影响大汉未来百年之走势,疏忽不得也。”

“陛下,有些事一定要多思多想多筹谋……要多往远看看才是啊。”

淳于嘉听了这话,觉得很是没有面子。

他缓缓转头,看向荀爽,道:“司徒言下之意,是觉得老夫看事不够深远了?”

荀爽摇了摇头,道:“司空此言差矣,老朽一向是只针对其事,不针对其人,诸公皆为大汉谋取国运,何必拘泥于一言一行?”

淳于嘉闻言颇为尴尬,但面对荀爽诚恳的言语,他却也无话可说。

“好了……”

刘辩突然缓缓道:“既如此,这韩州……就立吧,反正不管韩州境内是好是坏,有战事还是有饥荒,诸事皆由抚远大将军担着,朝廷倒也可以省却烦心之事,大将军为国谋福,朕当倚重之!”

说罢,刘辩看向董卓:“相国觉得,朕此言妥当否?”

现在的刘辩尚未亲政,所以碰到重大事宜的时候,还是要向董卓先行咨询。

董卓站起身,对着刘辩长长作揖道:“陛下所言,甚持重也!可行!”

“诸爱卿,可有不同之见?”

“陛下明鉴!”

“好,既是相国、诸卿皆无相佐,那就立韩州四郡,并着关云长为韩州牧,总领四郡军政!”

就在这个时候,董卓站出来,对着刘辩道:“陛下,老臣还有一事,想请陛下恩允!”

“相国言之。”

董卓义正严词地道:“陛下随朝听政,与臣等一同理政数载,依老臣看陛下已有治国之能,我等诸臣若是继续把持朝政,不还政于君,是为愧对先帝,欺君之举也!”

“今请还政于天子,由陛下主持朝政,以除我等擅专之嫌。”

刘辩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相国忠心,日月可鉴。”

“诸公对此有何计较?”

其时,相府十三曹虽然垄断了朝廷军权,人事,州牧任免等大部分权力,但以杨彪和王允等为首的今文系公卿士族在先帝去世之后,又重新把控了尚书台。

董卓虽然掌管军事大权,但他手底下的人没有能够治理国家的人,相府十三曹是可以揽权,但若要治政,董卓手下虽然也有那么一些士族相助,但归根结底,却不能起到什么大作用。

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还得需要公卿集团相辅。

如今董卓要让天子执政……毫无疑问,天子一旦有了过多的话语权,那必然就要来谋取朝臣们现在手中所掌握的权柄。

特别是尚书台,先帝刘宏活着的时候,就曾用宦官与公卿们强争尚书台的重要位置,若是刘辩也走上了刘宏的老路,只怕是公卿士族们今后就要头疼了。

光禄大夫黄琬站出来道:“陛下如今年轻,尚应以潜心学习为主。”

言下之意,却是指让刘辩完全操持朝政,还未到时机。

却听一旁的荀爽道:“世之质文,随教而变,陛下进取,不必全依典谟。”

说罢,荀爽颤巍巍的冲着刘辩施礼道:“老臣恳请陛下亲政!”

荀氏一族在汝颍的影响力颇大,荀家虽是今文系士族,但却并不拘泥于古今文阵营,相反,他们对于古文经的某些观点还极为推崇,可以说是犹如郑玄一样,想要往今古两经贯通的这条道路上走。

如此,在一些政治行为上,荀家与现在的今文系公卿,就很难尿到一个壶里去。

黄琬斜眼看了一眼荀爽,虽有心想反驳他,但一想到荀爽偌大的名头,再看看不远处正一脸期待的望着自己的董卓,最终他还是把话咽下了肚子。

黄琬不说话,其他例如王允,淳于嘉,杨彪,郑泰,服虔,韩融等人也就不方便继续多言了。

刘辩很是高兴,他缓缓起身,对着在场诸人道:“朕今亲政,自当与民同庆,当大赦天下!”

众人见刘辩一上来就要大赦天下,不由很是诧异。

“陛下因何如此?”

刘辩自信地道:“有虞氏画像象征刑法而黎庶弗犯,周人刑错而不用,朕从百王之末,追望上世之风,邈乎何相去之远?”

“法令滋章,犯者弥多,刑法愈众,而奸不可止,”

“按大辟之条,多所蠲除,思济生民之命,此朕之至意也,”

“今时起,有司其议狱缓死,务从宽简,及乞恩者,或辞未出而狱以报断,非所以究理尽情也。其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其布告天下,使明朕意。”

刘辩言下之意,不只是要大赦天下,而且还要减轻律法的惩罚程度,特别是针对死刑犯人,现要求全国但凡不是犯了谋反和亲手杀人罪过的死刑案件,就要交付到中央,由天子统一安排重新处理。

显然,这是要将死刑的标准降低,用这个方法来彰显自己的仁义德行!

众臣听刘辩如此说,纷纷应诺。

但是苍老的荀爽,却在暗中摇了摇头。

陛下啊……终归还是太年轻了,急于求成!

他之所以一亲政,就来这么一出,个中原因,荀爽很是清楚。

但当着众臣的面,荀爽却也不能点破。

罢了,随这孩子去吧。

自己的命不长了……管不了啊管不了。

……

……

朝廷有关建立韩州四郡,同意敕封关羽为韩州牧的诏书下来了,同时刘俭还知道了皇帝亲政,大赦天下,以及减轻死刑律法的惩戒,并将除了谋反和杀人罪以外的死刑全部重新定夺量刑的事情。

斥候在向刘俭汇报这个消息的时候,刘俭身边坐着的是刚刚就任并州刺史的郭嘉。

听了斥候的汇报之后,郭嘉似乎有些触动。

他轻叹口气,笑着摇了摇头,随后端起桌案上的一碗煮茶。

现在的郭嘉,竟然真的已经戒酒了。

他遵照刘俭的吩咐,饮食规律,作息规律,戒掉了一切恶习,按时锻炼身体,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对于这点,刘俭很是欣慰,他在自己的手下面前,也将郭嘉列为典型,鼓励手下的将士们都向郭嘉学习。

刘俭告知手下们,只会建立功勋的人才,并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以完全的精神状态应对自己所交办的每一项任务,这样的人对于他来说,才是真正有用人才!

既堪大用,同时也有可持续性。

“奉孝何故叹气?”

让那名斥候下去休息,刘俭随即询问起郭嘉来。

“主公,末吏无事。”

“莫要骗我,你我虽然相识不久,但却彼此相知,你适才听了天子亲政,大赦天下,减轻死刑罪责,便长吁短叹,吾皆是瞅的清清楚楚。”

“难道天子亲政,对你郭奉孝而言,可是形成了什么难处?”

郭嘉闻言,当场大笑。

“主公这话说的,郭某又不曾得见天颜,当今陛下怕是连我是何人都不知晓,亲不亲政,于我有何难处可言?”

刘俭眨了眨眼,道:“那你且说说,你究竟是何意?竟对陛下的仁政长吁短叹?这也亏了就是我在这,换成别人报上朝廷,你这并州刺史的位置,怕是直接就给你撸下来!”

郭嘉知道刘俭是在逗他,随即笑道:“使我下来,大将军舍不得。”

“哈哈,却也未必。”

郭嘉叹道:“天子亲政与否,其实郭某并不关心,依照郭某看来,董卓之所以这个时候让陛下亲政,不外乎是为了大举征伐凉州开辟西域做准备,只要天子掌控了话语权,董卓若是亲往凉州,才不至于后院失火。”

“只是相比于董卓的深谋远虑,当今陛下今日之所行,未免又显得急躁了。”

刘俭的表情颇为玩味:“何以见得?”

“主公,难道你没有看出来,当今天子大赦天下,并减轻天下犯人之罪,其真意为何?”

刘俭摇了摇头。

“唉,其意乃是在主公您啊。”

“我?”

刘俭苦笑道:“怎么又是我?陛下老盯着我作甚?再说了,他大赦天下,减刑罪犯,关我何事?”

“还不是垂涎主公的仁德之名……”

“主公啊,你不仅是功勋盖世,而且仁义之名遍布天下!”

“这些年,你为天下黎庶万千生灵做了多少好事,只怕您自己都数不清了吧?”

刘俭愣了一下,缓缓道:“是有点数不清了,确切的说,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没有特意去数。”

“是,您自己是不数,但别人却替您数着呢!”

“依照郭某看,你所做的仁政,所收揽的民心,当今陛下可是都看在眼里,他羡慕又嫉妒,他也希望能够拥有主公仁德之名,所以才在新政之后,大赦天下,并减法律去罪刑。”

刘俭笑道:“这都能跟我扯上关系,不过这下子陛下也算是有仁德之名了,他总该是满意了吧。”

不想,郭嘉却是重重地摇头。

“什么仁德之名?他这叫什么仁德之名?他这完全就是一步昏招,他减刑去罪的后果,怕是当今陛下自己都承担不起的……要不说,当今陛下还是有些太急了,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