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一十一章 穷途末路,公路入徐州

书名:我给玄德当主公 作者:臊眉耷目 字数:3.4千字 更新时间:01-06 21:18

王越带着他的一众弟子,乘坐刘俭亲自为他配备的马车,前往肥如县拜见刘俭。

一见面,刘俭顿时一愣。

王越的外貌似乎配不上他天下第一剑客的美名。

说实话,王越的相貌非常的普通,身材也并不高大,而且一脑袋白黑交杂的头发,使他本人显得有些憔悴。

与其说他是名满天下的大剑豪,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在乡里经营小本生意的普通庄稼汉。

不过,只是在短暂的愣神之后,刘俭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欣喜。

他要的就是这种感觉。

他要培养的暗部成员,今后所执行的必然都是在各个敌对势力当中刺杀,下毒,或是各种各样的见不得光的任务。

如果这些成员浑身上下都带着一股大剑豪的气息,嗯……那这个组织的成立必然会是失败的。

而王越这种状态,多少就有点儿返璞归真的感觉了。

一个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扔在人堆里,偏偏却让人找不出来……刘俭所需要的就是无数个这样的人。

“王公何来迟也?”

刘俭一边笑着,一边上前攥住了王越的手。

王越闻言苦笑。

“老朽不过一山野之民,一不通军,二不知政,何敢来大将军面前也?今日来此,尚为速也。”

刘俭拉着王越走入了厅堂之中,一边走一边笑道:“我视王公为天下英才,以王公之能,在我帐下足抵百士,公何谦之?”

随后,刘俭又让王越将他的六个弟子召了进来。

这六个弟子皆是王越自幼收养的孤儿,经过王越的一番介绍,刘俭知晓这些人都得到了王越的真传。

只是这六名弟子之中,并没有那个史阿,看来他现在并没有在王越身边学艺。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越的弟子之中,尚有两名女子。

这一点令刘俭很高兴,这说明王越不但能调教男人使剑,而且也能调教女人的武技。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名身怀绝技的女刺客、女情报员的价值和作用,相比于男人要强上太多了。

很多男情报员进不去的地方,做不到的事情,探听不到的情报,刺杀不了的人……换成女人就可以。

没办法,这是性别带给她们天生的优势,大老爷们比不了。

随后,刘俭就置办酒宴,邀请王越和他的六名弟子饮酒。

或许是因为对剑道这方面有要求,王越和他的弟子都不怎么喝。

吃了一会儿之后,刘俭说了自己想将王越聘为教师的想法。

只是当着王越六名弟子的面,刘俭没有直说他请王越做教师,教授学员们剑术是为了什么。

听完刘俭之请,王越捋着自己的须子,微微皱起了眉头。

他似乎隐隐琢磨到了刘俭的用意。

“承蒙大将军错爱,老朽不胜感激,只是老朽想要请问大将军,世间之剑,有正奇两剑,将军手下有士欲习剑,是习正道之剑也,还是习奇剑之道耶?”

刘俭问道:“何为正道之剑?”

王越认真的道:“正剑之道,便犹如铸剑之道,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雨师洒扫,雷公击鼓,太一下观,天精下之正是!”

“何为奇剑?”

王越没有回答,他只是长长的叹了口气。

随后就见他对身后的六名弟子挥了挥手,道:“汝等厅外等候。”

那六名弟子很是听话,随即拱手告辞,起身走了出去。

六名弟子走下去之后,王越站起身,冲着刘俭长长作揖。

“老朽知大将军之所思,将军既已问到了奇剑之道,那就说明大将军想要让王某人培养的并非是剑客而是……刺客。”

刘俭笑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想请王公助我所教之人,便是这样的人。”

王越轻轻的叹了口气。

好一句深藏功与名啊,形容的真是贴切!

果然是善思之主!

刘俭见王越犹豫,问道:“王公不愿?”

王越很是诚恳的说道:“若是换成十年前,王某人或许不愿,但是现在……士为知己者死,只凭大将军如此重待王某,王某似乎也不能拒绝。”

刘俭站起身,走到了王越身边,他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道:“王公若是不愿,我亦不会强迫,只是王公适才所言错了,刘某让王公助我培养的并不是刺客,而是我大汉的国士。”

“王公这些年一直居于河北,自然知晓俭这些年在河北所布之政,都是为了什么。”

“刘某心中,承载的并非私利,只有我大汉之万民也!”

“只是治理天下,对抗外胡,单一的只有正气,却远远不够。”

“如果能有奇士,以一剑之利而鼎定乾坤,那又为什么要在战场上用万千人的性命去换来这场胜利呢?”

“明明只是一剑之功,却能剩下万人之命,刘某为何又不用这一剑之功也?而偏要去做那一将功成万骨枯之事?”

“王公需知,刘某现在请王公培养之人,虽非剑利士勇之正道豪杰,却也是每挥出一剑,都能救下万人性命的无上国士!”

“敢问王公,此等功业相比于培养正道剑者而言,可壮否?可贵否?可为天下敬仰否?”

这番话虽然有忽悠的嫌疑,但也确实是就事论事,属于大实话。

这就是刘俭厉害的地方,什么样的大实到了他的嘴里,都能被说成高洁之语。

而且这番话将王越的高度一下子就给拔起来了,提升了他对自我的认知定位。

王越活了一大把年纪,现在对于他来说,金银财货,哪怕就是名声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他现在心中缺乏的就是一种被认同感。

毕竟他这个天下第一剑师,他被世人冷落的时间有些太长了。

明明有着偌大的名气,却偏偏不为人所重视。

这种感觉就如有屁放不出来一样,异常的难受。

而现在,刘俭几乎将他拔到了一个圣人的高度上,虽然多少有些故意吹捧之嫌,但人家刘俭说的有道理呀,你让王越如何能不高兴?

自己教的人,一剑就能救万人性命,放眼天下,只怕也没有人能比他王越的教导更有作为了吧?

便是那些自诩为经学圣贤的阀阅之门,又能如何?

他们就是教导出再多的门生故吏又能怎样?

他们能一经救万人吗?

他们坑万人还差不多!

“呵呵呵呵。”

“承蒙大将军这般错爱,王某人又岂能有不为国尽忠,不为天下万民尽力的道理?”

“大将军今后有何吩咐,想让王某人教导哪些人,尽管吩咐。”

“王某人必定用尽心力,纵然是腐朽之木,某也必然要将其雕琢为世之良材也。”

刘俭满意的道:“有王公这一番话,实乃国之大幸,刘某代大汉谢王公了。”

……

……

河北方面,四州平定,并州和幽州繁荣昌盛,异族归汉人所用,劳力激增,一片欣欣向荣。

而关中的天子和董卓正在用兵西凉,力求开创足矣传于后世之功业。

荆州的袁绍正在联合袁遗,积极向蜀中发力,力求将荆州和益州整个连成一片。

而江东的曹操也正在向刘俭学习,大力整顿扬州内务,重用寒门,成立商贸,唯才是举,开垦屯田……同时派人去河北考察,暗中学习河北技术署在黄河沿线所施工的水利技术,积极富民,并准备将矛头对准山越……

可以说,这些人现在都在各自的辖境内努力的治理民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强大民族。

相比于这些人而言,现在唯有一个人正处于迷茫期。

这个人就是袁术。

可怜的袁术,让刘俭、袁绍、曹操轮着番儿的祸害,现在已经成了流浪军,孤家寡人无立锥之地。

他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返回兖州,重振旗鼓。

但是兖州那个地界,对于袁术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去的必要。

那里不但残破,而且久经战乱,还属于各大势力的正中间。

袁术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他再回兖州,早晚就会被朝廷、刘俭或是袁绍、曹操任何一家所灭。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术得到了一个机会。

那就是徐州之地,又再次涌现出了诸多的黄巾军,开始在各郡暴乱。

其实,由于天补均平之说,大汉朝各州各郡现在都不断的在往出冒黄巾叛贼,哪怕是河北那么强盛的地方,也依旧是有最底层的流民集结起来造反,但是都形成不了大的势态,还没怎么样,就被刘俭麾下的精兵猛将给干灭火了。

但是相比于河北和荆州,徐州这地方的黄巾军最近两年闹的就有点儿过于猖獗了。

当然,这也和陶谦在徐州治政不无关系。

陶谦性格刚烈,但是他年纪越来越大了,无论是精神头还是处事能力,都较年轻的时候越发不如。

河北方面被刘俭治理的如同铁桶一般,中原和青州的黄巾残部不敢过去闹,于是他们就把目标定在了徐州。

陶谦本人在徐州经营多年,虽然他手下有一支厉害的丹阳兵,但是却无法在徐州形成集权,他所依仗的,皆是徐州本地的望族高门。

而这些望族高门帮助陶谦整治徐州,那他们所需要的利益自然也要比原先加倍。

而这些利益又从哪儿来呢?自然是从中小豪强身上的利益刮去,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别人多了几分,旁人就少了几分。

中小豪强的利益被夺取了,那他们的损失又由谁来负责呢?

自然就是最底层的黎庶百姓,就是这么一个人欺负人的道理。

陶谦没有能力整治豪强,于是徐州就处于一种权力在地方四散的局面。

权力在地方四散,那最底层百姓就屡屡反叛,百姓屡屡叛变,陶谦就得不断的派兵镇压,时间一长,徐州就有点儿乱套。

徐州乱的势头过大了,可能就得需要外人过去帮忙镇压叛军。

陶谦昔日就与袁术交厚,如今袁术虽有兵马,但却没有驻扎之地,于是陶谦就有意想让袁术过来帮他平定叛乱。

针对此事,陶谦手下的人却有不同见解。

他们有的人支持陶谦让袁术过来徐州,但有的人却希望陶谦能够找袁绍来。

而且还有人希望陶谦能够找刘俭……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