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作者:混乱不堪 | 分类:其他 | 字数:0

047 章 收拢流寇

书名: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作者:混乱不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15

“子厚哥哥为什么不把这些流寇送官,怎么还带着他们去泉州?”马车上,品兰好奇的问王茜儿。

原本品兰是要同淑兰陪着老太太还有明兰一道坐在一架车里,奈何品兰这丫头对王茜儿太过好奇,非得拉着王茜儿同乘一车。

王茜儿手中拿着一块儿绢布,旁边摆着的是方才从座椅底下抽出来的装那杆点钢枪的盒子,此时盒子正敞开着,王茜儿正擦拭着闪烁着寒芒的枪头。

“三叔说过,如今泉州最缺人口,这些流寇,真要说起来,本来都该是寻常百姓,或许有些是自愿的,但大多应该是受了贼人蛊惑、裹挟,这才成了流寇。”

“要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着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王茜儿幼时家中穷困,靠着母亲王李氏浆洗缝补才勉强度日,虽说时间不长,没几年王重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让王茜儿和母亲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富裕日子,但对于幼时的经历,王茜儿始终未曾忘却,若是以前,或许王茜儿还说不出这样的话来,可随着年岁渐长,读的书页越来越多,知道越来越多的道理,说起这些流寇的时候,难免有些感怀。

品兰自小锦衣玉食,自然体会不到王茜儿所说的感受。

“泉州很缺人吗?”品兰好奇的问。

王茜儿仍旧仔细的擦拭着手中的枪头,语气平淡的回答道:“肯定缺人啊,不然三叔干嘛费这么大力气劝这些流寇去泉州。”

若是直接把人送去当地的县衙,等待这群流寇的,或许是充军,或许是刺配,亦或者是其他什么惩处,倒不如把这些人拉去泉州,反正泉州各行各业都已经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正是缺人的时候。

品兰没有纠结这个话题,而是眼睛一亮,想起了王茜儿刚才跟在王重身后,枪出如龙的飒爽英姿,不由得竖起大拇指道:“你刚才也太厉害了,比我二哥哥都不差,我二哥哥习武可有十几年了呢!”

王茜儿淡淡的道:“我习武差不多也快有十年了!”

“十年?”品兰不敢置信的看着茜姐儿:“你才多大?”

“五岁起我就跟着三叔开始练习拳脚了。”王茜儿淡淡的道。

“和我说说你三叔呗!”品兰顿了一下之后,忽然话题一转。

“我三叔?”王茜儿终于回过头,将目光从枪头挪到了品兰身上,上下左右的把品兰打量了一圈之后,说道:“你是要给我三叔做妾吗?”

在王茜儿看来,品兰的样貌虽然比起明兰差了些,但也眉清目秀,可以说是中上之姿,身体瞧着不差,性子也爽利,要是能给三叔做妾的话,她肯定没意见。

品兰被王茜儿问的愣住了,俏脸迅速升起几分红晕,赶忙解释道:“呸呸呸!谁要做妾了,我可是盛家嫡出的姑娘,怎么可能给人去做妾!”

听到不是给自家三叔做妾,王茜儿顿时就没了兴致,随意的敷衍一句:“那你那么关心我三叔干什么?”

品兰这人性子爽朗,羞涩也只是一瞬间,而且她本就对王重没有想法,方才脸红不过是趋于姑娘家的本能罢了,毕竟她还是个未出阁的黄花大闺女。

对于王茜儿的问题,品兰也没藏着掖着,而是很直接的说:“我就是好奇,世人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怎么你三叔就跟别人不同,还教你一个小姑娘读书习武?”

“因为三叔没有选择!”王茜儿擦枪的动作顿了一下,沉默了片刻之后,才说:“三叔还说过,女子未必不如男。”

“是吗?”品兰显然来了兴致,“你三叔真这么说?”

王茜儿点头道:“三叔安慰我的时候经常这么说!”

“额・・・・・”品兰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前头一架马车之中,盛老太太、明兰、淑兰,还有明兰的姨母卫娘子坐在车厢里。

“这流寇都闹到宥阳来了,那群反贼不会打过来吧?”卫娘子有些惊魂未定的道,显然是还没有从被流寇袭击的震惊之中平静下来。

明兰却道:“流寇之乱,非是兵乱,这伙流寇看着也就百多人的样子,其中很多还是被裹挟的百姓,说明这是兵败过后,一路逃窜到宥阳的,从庐州到宥阳,相去数百里,想来应该就是过年那阵子被顾二哥打败的那伙反贼。”

“而且如今顾二哥领兵驻扎在慎县,贼寇就算是想打过来,也得先攻破慎县才行。”王重虽然才到宥阳几日,但却没少和明兰还有老太太他们说起前线的消息,毕竟宥阳离得近。

关于流寇的消息,其实王重也早就收到了消息,只是不知道流寇具体的动向,但定好的良辰吉日不好改动,再说区区流寇罢了,王重又带了这么多护卫,正巴不得这伙流寇自己找上门来呢。

“要说这顾二郎还真有几分本事,先前官军同这伙反贼交战,基本上都是败的,他这一去,竟然就把仗给打赢了!”卫娘子对明兰还是很信任的,听明兰这么说,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了下去,话题一转,说起了顾二来。

在泉州时,卫娘子便没少在王重家里看见顾二,“难怪子厚千里迢迢的把他从汴京请去泉州!”

明兰道:“顾二哥出身宁远侯府,家学渊源,武艺高强,熟读兵法,深谙领兵打仗之道,子厚哥哥往日里就对他颇为推崇!”

旁边的盛老太太也有些感慨:“想不到顾二这么一个花花太岁,竟也是个有真本事的。”

明兰微微一笑,说道:“若顾二哥真只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子厚哥哥和二哥哥又怎会与他交好,还引为知己!”

盛老太太道:“浪子回头金不换,要是顾侯爷见到他今日这般,定然十分欣慰。”

同为勋贵出身,虽然不是自家子侄,但看到顾二能够浪子回头,盛老太太心中还是有些许欣慰的。

卫娘子却疑惑的问道:“浪子回头?难道这顾二郎以前还是个败家的纨绔不成?”

卫娘子认识顾二时,顾二已经在泉州帮着王重训练乡勇了,是以卫娘子并不知道顾二那些荒唐的过往。

“败家倒是说不上,就是年轻时有些荒唐,流连于烟花柳巷,听子厚哥哥说,乃是顾二哥哥少时无知,效仿无端先生之举,早已改了!”

明兰对顾二倒不似外人那般,存有偏见,一方面是因着长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王重。

顾二风流阵里急先锋,牡丹花下赵子龙的名头,莫说是东京城了,便是整个京畿之地,都早已传遍了。

可长柏和王重非但同顾二交好,彼此还因为知己,相交莫逆,明兰便曾私下问过王重,顾二声名这般狼藉,为何还同其交好?

王重却说,所谓声名狼藉,不过是些不辨是非之人人云亦云罢了,顾二年少时确实有些浪荡,但却远远不及传言之中那般不堪,相反倒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只是行事浪荡了些,同那些只知借着家族势力,父母荫庇横行,实则一无是处膏粱纨绔截然不同。

之所以落得那般声名狼藉,同顾家内部也脱不开关系。

明兰自小聪慧通透,王重只稍加点拨,她就想透了其中关节,说来说去,也无外乎是争权夺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罢了。

顾二乃是宁远侯顾偃开的嫡次子,却非如今的小秦氏大娘子所出,乃是顾侯爷的第二任妻子白氏娘子所出,顾侯的长子顾廷煜又是个体弱多病的,多年来不知请了多少宫中的太医、民间有名的郎中,却都束手无策,不知哪天一觉睡下去,就再也醒不过来。

顾廷煜膝下又只一个女儿,若是有朝一日,顾廷煜去了,将来承袭宁远侯爵位的,不就是顾廷烨了吗!

如今宁远侯府的小秦氏大娘子对顾廷烨一向宠爱,从小到大,不管顾廷烨犯了什么错,从不打骂,还一直在顾侯爷面前为其开脱说话。

如此行径,若在外人看来,自然是慈眉善目的女菩萨,后母做到小秦氏这份上,谁也指摘不出她半点错漏来。

可当明兰读过《战国策》,看过郑庄公克段于焉之后,便不禁猜想,小秦氏对顾二如此宠溺,难道不是捧杀?

那些公侯勋贵家的子弟,似顾二这般流连于青楼楚馆的不胜枚举,可哪家当父母的不是费尽心思的替自家子侄遮掩,唯独顾二一个,声名狼藉,传遍了整个东京。

休说别家,只说顾家的四房五房的那几个,从上到下,从老到小,哪一个不是成日眠花宿柳,流连于秦楼楚馆,日日满身酒气,醉醺醺的回家,偏生顾家那么多人,名声坏了的却只有顾二一个。

而且顾二自打从扬州回来之后,便洗心革面去了扬州,那时的顾二,也不过十六七岁罢了,便是当真浪荡,也就是一两年的功夫而已,可偏生顾二的名头却是满东京城里最差的一个,要说这里头没有人推波助澜,明兰自己都不信。

有些人有些事,当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就说!”卫娘子道:“我瞧着这顾二郎就是个难得的好郎君,彬彬有礼,文武双全,就是我家信哥儿和义哥儿,也没少在家里说顾二郎的厉害呢!”

“信哥儿和义哥儿?”明兰好奇的看着卫娘子。

卫娘子忙笑着解释道:“去岁我不是同子厚一道去了泉州吗,信哥儿和义哥儿读书不成,没甚天赋,跟着倩姐儿他们同教习念书时总跟不上,但子厚说他俩习武的根骨还不错,就教了些功夫,后头又让他们哥俩去了军营里,跟着顾二郎,说是学些骑射功夫,还有排兵布阵的本事,还有兵法,说是将来便是科举不成,也能走武的路子,再有子厚提拔,总有些前程。”

盛老太太听了点头道:“武举确实也是条门路,长梧那孩子走的也是武举的路子,将来还能有个照应。”

卫娘子却笑着摆手道:“信哥儿和义哥儿可没有长梧哥儿那般本事,只消他们兄弟二人能够过了解试,我天天睡觉都能笑醒了!”

这话虽有几分谦虚的意思,但却并非违心之言,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知道,卫娘子也是读书人家出生,心里清楚,张信和张义哥俩的不是什么天资过人的少年才俊,不过是沾了姐姐卫恕意和明兰的福气,这才得了王子厚的帮扶照料,也没奢求两儿子能够似王重那般出人头地,只消他们能有个前程,不用似自己和当家的那般终日为了生计奔走劳碌。

明兰却道:“读书这事儿,除了天赋之外,还看毅力,前朝高常侍,自幼家道中落,天资也寻常,但却一直坚持读书习武,常年不缀,直至五十岁才入仕,而后大器晚成,位极人臣,可见读书这事儿,除了天赋之外,毅力也很重要。”

“信哥儿和义哥儿虽然年少,却都是毅力过人之辈,便是在宥阳这些时日,也不忘读书习武,将来必有一番前程。”

卫娘子脸上笑容愈发灿烂,这世上又哪有做父母的,不奢求自己的儿女将来有出息呢。

宥阳距离金陵本不远,不过半日路程便能到,不过因着出发的迟,路上又遇了流寇,休整了一会儿,替伤者简单的处理了一下伤口,不免就耽搁了时辰,眼瞅着过了未时,才至金陵。

将明兰一行人安置妥当、用过晚饭之后,王重来找明兰,让她领着王茜儿去处理那些投降了的流寇,自己则亲自前去拜会江宁知府。

明兰心思玲珑剔透,处事也颇为周到,既知晓了王重有意收拢这些流民去泉州,明兰自然乐得替王重操办。

明兰唤来王二喜,写好书信,让其留在宥阳,去寻盛维,带着自投降的流寇之中挑选出来的十几个清白良善之辈,借着盛家在宥阳左近的势力,收拢那些逃窜而来的流寇流民,从中挑选老实良善之辈,送去泉州。

王二喜盼星星盼月亮就是盼着能够再跟王重去泉州,没成想临到头了,又被安排了差事,但王二喜也并非不知轻重之辈,知晓什么才是正事,虽有些不大情愿,但为了正事,也只能应下,毕竟平日里同漕帮联系最多的就是王二喜,这些收拢来的流民,还得通过漕帮送去泉州。

还没等王重从府衙回来,明兰就已经把事情都安排妥当了,只是苦了王二喜,刚刚才到金陵,又得巴巴的赶回宥阳去。

翌日一早,一行人便自金陵码头登船,顺江而下,一路东去,不过旬日功夫,便到了泉州。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