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作者:混乱不堪 | 分类:其他 | 字数:0

005 章 表字

书名: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作者:混乱不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15

「叔叔!」

王重刚一进门,就看到一脸焦急的李氏迎了上来,美眸之中满是担忧。

「嫂嫂放心,昨日在盛家耽搁了时间,这才没有回来。」知道李氏是担心自己,王重笑着解释道。

可李氏还是将王重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打量了一圈,确认没有任何问题,这才放心。

「无事便好,无事便好!」李氏松了口气,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通判府又不是虎穴,况且盛通判素有贤名,嫂嫂不必如此。」

「叔叔见谅!」李氏急忙解释道,昨夜王重不在家,而且还只差了个陌生人上门报信,若非老余头见过那人,记得正是那将王重请去城中的盛大老爷的随从,李氏只怕一整夜都得睡不着了。

便是头几年王重外出做生意,随着王二喜东奔西走,南上北下的跑,李氏也虽然担忧,但也从未有过这般失态。

「嫂嫂这是关心我,我心里欢喜还来不及呢!」王重那双璀璨若大星一般的眼睛,盯着李氏的美目,英武刚毅的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看着如今已然长的魁梧高大,英武不凡,堪称伟岸的小叔子,迎着那灼灼的目光,李氏只觉得心里如同小鹿乱撞一般,纵使早已不是那未经人事的小姑娘,可仍旧忍不住有些脸颊微烫。

对于心中升起的那丝丝缕缕的念头,李氏更觉得羞愧,忙低下头,不敢和王重对视。

「既然叔叔无事,妾身也放心了!」

······

晚上,吃过晚饭,王重在院中练了一个多时辰的刀枪,才沐浴更衣,钻进书房。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仰头几口将一碗绿豆冰沙倒入口中,一股子冰凉舒爽之感由内而外,甚是通透,将碗递给李氏道:「再来一碗可好?」

李氏接过碗,走回桌边,又舀了一碗。

这回王重不再大口大口的吃了,而是一勺一勺慢慢的品着,见李氏只看着自己,便问道:「嫂嫂不吃吗?」

李氏便也给自己舀了一碗,端着陪着王重一块儿吃。

「近年来叔叔东奔西走,又是走商置业,又是读书备考,如今已取得秀才功名,家业也颇为兴旺,叔叔也该歇息几日!」

李氏这话说的真心实意,全无半点虚假,这几年来,全赖王重一人东奔西走,家中才有今日这般光景。

「人生如逆旅,不进则退!」王重感慨着道:「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便是一个安逸!我怕自己一旦享受过安逸,便不愿再奋力拼搏了。」

王重这话半真半假,不过事实也确实正如《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那个孤身远赴边境的年轻人对龙文章说的那番话一样。

不论何等的艰难险阻,人们总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克服,为了心中大义,便是搭上性命也甘之如饴,偏偏一个安逸,却让无数人一步步的退了又退。

李氏闻言不由得一愣,虽听不大明白,可看着一脸感慨的王重,不知为何,心里忽然涌出无数酸楚。

「叔叔······」李氏想要再劝,可刚一开口,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望着王重,想着王重的年纪,心中愈发心疼起这个小叔子来。

王重却话音一转,说道:「再过几日,昨日来的那位盛家叔父,估计便要回来了,白糖作坊那边,要加快进度了。」

「叔叔放心,此事今日已经和族老们商定了,下午便动了工,不出几日便能完工。」

王重叮嘱道:「咱们虽然和村中携手经营制糖作坊,但最关键的步骤,暂时还只能由你我二人掌握,嫂嫂还需谨记。」

「望江楼那边,嫂嫂也得盯紧了,争取尽快上手。」王重本不想把摊子铺这么大的,只养养猪,搞个酒楼,弄一个农业产品生态链,顺带把白水村经济往上带一带,一切等考上进士再说。

可谁曾想盛维却会突然到访,计划虽然赶不上变化,但稍加调整也不是不行,就是李氏的能力还是不够。

李氏也感觉压力山大,本来庄上的产业李氏都有些打理不过来,现在又多了一个望江楼,把李氏搞得焦头烂额了,好在李氏也知道,王重这是为了她和女儿考虑,也一直在用心学,奈何这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上手的,从望江楼开业至今都半年了,李氏还没有达到王重的要求。

其实李氏在管理上学的并不算特别慢,只是碍于性子的缘由,不够果决,但只经营望江楼和庄子倒是够了,可若是生意做大的话,还是差了些。

而且李氏的文化水平有些低,最近每天早上都带着女儿跟着王重恶补,但距离王重的要求,还差了不少。

翌日一早,李氏带着女儿,跟着王重在书房认字,学习算术。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王茜儿虽然才四岁多,但却颇为聪颖,《百家姓》虽然尚未背全,但九九乘法表,却已经背的滚瓜烂熟。

检查完母女二人的课业,拿着戒尺的王重点点头道:「不错,茜姐儿背的很好,今日可多吃一碗冰糕!」

「谢谢三叔!」虽然心里高兴极了,但小丫头还是忍住了跳起来手舞足蹈的冲动,先向王重道谢。

「切记,不可骄傲!」

「是!」

「今日咱们讲《千字文》······」

小丫头非常喜欢听王重讲课,因为除了认字之外,还能听王重

讲故事,现在每天早上都不用李氏喊这丫头起床,小丫头便自发的起来,拉着李氏来书房找王重学习,非常之主动。

两日后,盛家来人,不仅带了礼物,还带来了盛紘的帖子,盛紘在帖子上邀请王重赴宴,一起泛舟游湖,还有不少举子秀才都会出席,大家聚在一块儿游湖赏景,探讨学问,算是个小型的文会。

又两日,王重乘车欣然前往赴宴,到了才发现,除了盛紘这个发起者之外,盛紘的两个儿子也都在,还有七八个举子,两个和王重年纪相彷的秀才。

盛老爹亲自发起的文会,自然和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同,除了吃酒听曲之外,余下的活动,大多都和探讨学问相关,先让士子们相互讨论,辩论,然后盛紘点评,再亲自出题,考校学子们的才学,最后又给出评价,悉心指点。

盛紘这人虽然左右逢源,但真材实料还是有的,作为两榜进士出身,盛紘的排名虽然只在二甲中上,并不像他那个短命的老爹那么惊才艳艳,但指点一帮子举子秀才却绰绰有余。

至于这一帮子举子秀才,皆是盛家提携之人,日后若是有成功考中进入,踏入仕途的,自然也便是盛家一系。

日后在大宋官场之上,盛家是主干,这群士子读书人们,便是旁支,若是有那天资横溢,一路青云直上的,反超盛家的,盛家也能凭借着昔年的提携之恩,受到庇佑。

不只是盛家,这世上绝大多数的世家豪族皆是这般,尤其是像盛家这般崛起不过两三代,底蕴单薄的。

盛紘也算是兢兢业业,苦心经营了。

只是今日的王重,表现的却和盛紘所期盼的截然不同。

以王重的才学,盛紘本以为王重会在文会之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却不想王重全程多是旁观,少有开口,便是偶尔开口,也往往都是言简意赅,惜字如金。

看着王重的表现,盛紘不由得想起了自己那位已经故去多年的老泰山,目光也不由得落到了那酷似老泰山的嫡长子身上。

文会结束后,盛紘差人叫住王重。

「见过通判!」王重拱手见礼,脸上却不见意外。

盛紘朗声道:「方才在文会之上,贤侄的表现,可与才学不符啊!」

只是看着王重的目光,多少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王重不卑不亢的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哦?」盛紘故作诧异。

王重继续解释:「学生庄户出身,家境贫寒,上无父母亲长庇佑,下无兄弟帮扶,孑然一身,无权无势,行事难免有几分顾虑,再者说了,该考校的,日前通判皆已考校,学生有几斤几两,通判心中早已有数,学生又何必在文会上争那些虚名,倒不如和光同尘。」

「哈哈哈!」盛紘闻言不由得哈哈笑了起来:「贤侄当真有趣!」

「那日考校之时,贤侄为何又不藏拙呢?」

问这话时,盛紘看的是王重的眼睛,显然对于王重此人,盛紘更感兴趣了。

王重坦然道:「学生家境贫寒,无依无靠,侥天之幸才遇上通判这般这般伯乐,自然要竭尽全力,以求入通判之眼,得通判提携。」

「贤侄又怎知我是伯乐?」盛紘再问。

「若非伯乐,通判又何须与学生这个小小的秀才,秉烛夜谈,恋恋不舍呢?」王重一句反问,直接说到了盛紘心坎上。

「贤侄当真有趣,难怪大哥哥对贤侄如此推崇。」盛紘说的自然不是王重的才学,盛维自己都没读多少书,如何考校的出王重真正的才学,可偏偏盛维却将王重带到了盛紘面前,足见盛维对王重的看重。

「能得通判和叔父看重,是学生的福分!」

「贤侄尚未有表字吧!」盛紘忽然话音一转。

「学生自幼孤露,先师仙踪飘渺,数年没有消息,是故尚未取表字!」

盛紘道:「我赠贤侄一个表字如何?」

「求之不得!」王重立马躬身施礼,古时给人取表字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取的,首先取字之人,不是亲父便是师长,亦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而且关系还得好。

盛紘赠送王重表字,既是对王重的认可,也是对王重的拉拢。

「重(g:二声)者,通重(zhong:四声),便叫子厚如何!」盛紘拇右手指和食指捻着胡须,作出沉思状,想起刚才文会之上王重的表现,日前面见自己,以及方才的种种行径,当即眼睛便亮了。

「多谢叔父赐字!」王重当即拱手见礼,满脸欣喜,对盛紘的称呼,也从通判变成了叔父。

盛紘颇为高兴:「那这声「叔父」,我便笑纳了!」

「本该如此!」王重再度拱手道。

「子厚既唤我一声「叔父」,那有些话,我这个做叔父的,也当说与子厚听啊。」盛紘忽然神色一变,有些感慨的道。

王重当即一脸正色的道:「请叔父赐教!」

盛紘道:「听大哥哥说,如今子厚忙于经营家业?」

王重一听便知道盛紘想说什么,也没隐瞒的意思,只是有些无奈的道:「重家中如今仅有一寡嫂,乃农人出身,不善经营,家中诸事,多半也只能亲力亲为了。」

盛紘自然知道王重家中境况,但还是提醒道:「事有本末,家业自然要经营,但读书也不能落下,若是中了进士,钱财产业,自会源源不绝,子厚还需分清才是,切莫将本末倒置。」

「多谢叔父指点!」王重很是慎重的道:「重谨记在心。」

盛紘不再多言,转而道:「我家长柏年纪比子厚小上几岁,但性情却与子厚颇为相似,子厚若是有暇,可否来家中指点犬子一二?」

王重谦虚的道:「指点不敢当,倒是可与长柏兄探讨学问,以求共同进步!」

「子厚过谦了!」盛紘道:「子厚学富五车,比之进士也不遑多让,犬子而今连功名都没有,自当向子厚请教。」

「那晚辈便多上门叨扰叨扰?」

「正该如此!」

「······」

盛紘还想留王重去家里用饭,被王重给婉拒了。

回到家中,王重便一门心思放在了糖霜作坊上,偶尔还会亲自上阵,给白水村的村民们来一个现场教学。

如此又过了七八日,盛维再度回到扬州,还带着第一批收购而来,整整一船的糖浆。

拉了整整五十几车,好在王重提前准备好的库房足够大,这才有地方存放。

下午,王重亲自下厨,做了火锅,以猪骨,老母鸡,老鸭熬制而成的高汤为底汤,加入羊油炒好的料,以芝麻湖、碎芹、香菜、小葱、蒜蓉调制而成的蘸料,就着冰镇过的黄酒,直接把盛维这个久经「酒场」的老手都给灌醉了。

翌日清晨,盛维睁开眼睛,看着陌生的房间,脑中断断续续的画面逐渐连贯起来,变得清晰,不由得自嘲般笑着摇了摇头。

没成想终日打雁,又被这小雁给啄了一次,竟然被王重那小子给灌醉了。

盛维刚有动静,其贴身的随从便迎了上来,「老爷,王公子命人备了热水,老爷可要沐浴更衣,再去见王公子?」

盛维道:「先沐浴更衣吧!」

洗去一身酒气和疲惫,盛维的头脑,已然十分清醒:「子厚现在何处?」

随从答道:「王公子此刻正在庄子后边练武呢!」

「练武?」盛维有些意外:「走,咱们过去瞧瞧!」

三进的庄子,前院的空间不大,中院又不好太吵,偏远又小了一点,王重索性就把原本是柴房杂物房兼牲口棚的后院,改成了演武场,地下铺着一层厚厚的青砖,出了后门,还能练习射箭,十分方便。

盛维所在的厢房,本就是在偏院书房前,穿过书房的连廊,便到了后院。

盛维站在廊下,看着院中那高大魁梧的身影,双手握着一把足有五尺长的环首长刀,辗转腾挪之间,如瀑般的刀光,甚是骇人。

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动作,不过噼砍挑削等一些基础的刀式,然出刀之快,璀璨的刀光带起道道残影,刀光连绵成片,便是盛维这等不通武艺之人,也能看出这刀法的厉害。

王重收刀以后,却并没有结束,足尖一挑,兵器架上那杆一丈四尺长的大枪便入了手,只见王重扎开马步,侧身持枪,径直抖起了大枪。

一张四尺长的大枪好似化作游龙,整个枪身不断抖动,随着王重的动作或进或退,好似一条吐信攻击的长蛇。

盛维直接看呆了!

直至王重练罢大枪,这才鼓掌叫好,大步走到王重近前:「想不到子厚不但才学过人,连武艺都是这般高强。」

王重拿着王二喜递过来的毛巾,擦掉额头的细汗后,谦虚的拱手道:「不过是些庄家把式,叫伯父见笑了!」

自打叫了盛紘叔父之后,为了区分,王重对盛维的称呼便从叔父变成了伯父。

「子厚太谦虚了,我那不成器的儿子要是有你三分本事,我就不用这么操心了。」盛维很是感慨。

王重微微一笑,没接这话,转而问道:「伯父可用过早饭了?」

盛维道:「将将沐浴更衣出来,听朱贵说子厚在此练武,心中好奇,便直接过来了,尚未来得及用饭!」

「整个时候,嫂嫂应当已经备好了朝饭,叔父请先移步偏厅,重稍后便至。」

······

陪着盛维吃过早饭,王重便领着盛维去了制糖作坊。

昨日盛维带来的糖浆便已悉数入库,今日一早,刚刚建成没多久的制糖作坊,也正式运转了起来。

不同于盛维见过的一些作坊,脏乱无序,王重家的制糖作坊里,将各个步骤分在了不同的区域,将所有人分配了不同的工作,熬制的熬制,烧火的烧火,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而且地上都铺了青砖,并不脏乱。

王重领着盛紘一路参观,盛维看着作坊里,白水村的乡亲们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不由得点了点头,对和王重的合作,愈发期待起来。

「不知贤侄这作坊,一日能提炼多少糖霜?」盛维好奇的问旁边的王重。

王重道:「提炼之法颇为反复,按现在的规模,一日约莫能出糖霜二百斤。」

「不知一斤糖霜需耗多少糖浆?」

「这倒是不好说,主要是糖浆的浓度不同,若是甘蔗的话,约莫十斤甘蔗,能出一斤糖霜!」王重说的也是个大概的数字。

所谓糖浆便是用甘蔗汁提炼而出的高浓度流体,因工艺火候等种种区别,糖浆的含糖量自然也有区别。

「如此说来,糖浆炼成糖霜,个中耗损不多?」既然要做白糖生意,盛维自然特意了解过,对于糖浆的熬制,也进行过深入的调查。

王重笑着道:「确实不多。」

十日后,盛紘带着提炼出来的第一批白糖,坐上了北上东京汴梁的大船。

此时已是秋末,距离入冬没有多久了,这是今年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上的机会,待盛维从汴梁回来后,估摸着运河便无法行船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