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作者:混乱不堪 | 分类:其他 | 字数:0

033 章 扬州事毕,赶赴泉州

书名:从光字片开始的影视诸天 作者:混乱不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8:15

“你是?重哥儿”小卫氏见过王重,但只见过一次。

她去盛家照顾姐姐卫恕意的时候,是在盛家举家迁往东京之后,那时王重早已身在东京了,小卫氏和王重第一次见面,是当初王重去泉州上任,带着盛老太太和明兰回到扬州,接卫恕意的时候见的,时间并不长。

那时王重和明兰的亲事就已经定了下来。

“见过姨母!”王重笑着拱手见礼道。

“重哥儿怎么来了?”见到王重,小卫氏很是意外。

王重道:“我刚从东京回来,带了六妹妹和岳母的书信,特来拜见姨母!”

听着王重的称呼,小卫氏先是一愣,随即才反应过来,王重口中的岳母不是别人,正是她那在盛家做小娘的姐姐,明兰的生母。

“吃茶,吃茶!”小卫氏赶忙招呼王重喝茶。

“姨父和两位弟弟呢?”王重扫视了一圈屋里,却不见小卫氏的丈夫和两个儿子。

小卫氏的家是一座农家小院,三间正屋,东边还有一间厢房,一间库房,西边是厨房、柴房,正屋后头是后院,后院还有一间谷仓,和鸡圈、鸭圈还有牲口棚,养的有猪有牛。

标准的农家小院,而且还是家境颇为富裕的那种。

毕竟现在小卫氏家中有二十亩上好的水田,还有几亩旱田,自家种不完,有些还佃了出去,这个家境,在村子里已经算是比较富裕的了。

“你姨父带着他们跟着村里人进城去了!算算时辰差不多也该回来了!”

王重点了点头,便让王茜儿把信拿给小卫氏。

“明兰和岳母虽远在东京,但心里也惦记着姨母呢!”王茜儿已经将书信送到了小卫氏的手中。

小卫氏也没急着拆信,而是陪着王重说话:“我姐姐身体可好?明兰和栋哥儿那孩子怎么样了?”

王重笑着道:“岳母身体恢复的很好,现如今基本上已经和常人无异了,栋哥儿也跟着先生开始启蒙,已经认识不少字了,明兰也好,一切都好!就是岳母和明兰都很挂念姨母,盼望您去东京看她们呢!”

卫恕意只是盛紘的妾室,虽是良妾,但妾室便是妾室,轻易是不好出盛家的,更何况是离开东京,回千里之外的扬州了,自然就只能小卫氏去东京探望姐姐和明兰。

“那就好!那就好!”从王重口中确认姐姐身体恢复的极好的小卫氏明显松了口气,脸上笑容也愈发灿烂。

昔日王重替卫恕意剖腹取子的事情,小卫氏在扬州照顾卫恕意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听姐姐卫恕意提及。

当时卫恕意已经是万念俱灰,一度以为自己死定了,已经做好了和妹妹、女儿天人永隔的准备,却不想被王重从阎王殿里拉了出来。

王重问道:“姨母这几年在扬州过的可好?”

“好!好着呢!”小卫氏一脸满足的笑着道:“现如今家中有田有地,吃穿不愁,日子过的舒坦着呢!”

正说话着,外头传来两道稚嫩的喊声:“阿娘!”

小卫氏解释道:“他们回来了!”

不一会儿,王重就看到两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穿着棉袄,各自背着一个竹编的小背篓。

还有个提着用草绳绑着一块肥瘦相间的猪五花肉的男人,三四十岁模样,皮肤黝黑,身形也不高,手掌粗大,指节颇为粗糙,跟在两男孩身后。

小卫氏忙帮着介绍:“这是重哥儿,已经和明兰那丫头定了亲,明年开春就成亲了。”

又给王重介绍道:“这是我家当家的,姓张,名字叫二牛。”

“晚辈王重,见过姨父!”王重给男人见礼道。

王重衣着本就颇为不凡,加之又是明兰的未婚夫婿,只这一点就不可能是寻常人家,张二牛为人老实憨厚,在王重面前不免就有些拘谨。

好在王重也不是那拿乔之人,小卫氏去厨房忙活,王重就和张二牛聊了起来,说的也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就是些寻常农事,诸如除草、防虫,防止水稻害病之类。

王重身上没有半点架子,又主动和张二牛攀谈,不一会儿,张二牛初时的拘谨便不复存在了。

聊着聊着,两人不免就聊到了张二牛的两个儿子。

兄弟俩分别叫做张信和张义,张信为兄,张义为弟,兄弟俩的名字都是母亲小卫氏所起,简单明了又有寓意。

张家能有今日这般光景,离不开卫恕意还有明兰的帮扶,但也离不开张二牛的吃苦耐劳,小卫氏的精明能干。

小卫氏本就是读书人家出身,不过是因为家道中落,父母病重,这才沦落到姐姐卖身做妾,妹妹下嫁农户的地步。

而今家中略有起色,小卫氏自然也奢望两个儿子能有前程,便是考不上科举,多读些书,将来写写算算的,也好过一辈子在田间地头卖苦力讨生活。是以张信和张义兄弟俩早早就开始启蒙读书。

一开始是小卫氏手把手教的,不过小卫氏虽然识字,但受天资所限,读的书并不算多,能给两个儿子启蒙,却教不了他们更深厚的学识,如今兄弟二人皆在邻村一个老秀才开的学塾里头进修,一人一年五百文的束脩,不过并不包括书本费,笔墨纸砚也都得自备。

这价格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便宜了,毕竟两淮江浙之地读书之风盛行,大大小小的学塾不计其数,声名远播的书院也不在少数,许多年迈之后,科举仕途无望的读书人,多数都会选择回乡开办学塾,教导同族、同村后辈子弟读书识字。

也正是因为如此,两淮江浙之地的文风才越来越盛,读书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出的英才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小卫氏做好了饭菜,两个儿子背着背篓又跑去沽了两坛子酒回来,两口子恭请王重上座,王重却怎么都不肯,说自己和明兰已经订婚,那自己就是晚辈,如何能够上座。

两口子也拿王重没办法,好在小卫氏也是个爽利的性子,干脆直接让张二牛坐在主位,两口子一碗接着一碗和王重喝酒,就着张二牛带回来那块五花肉做成的红烧肉,加上炒黄豆,炒鸡蛋并一道炒白菜,一道蒜苔炒腊肉,味道很是不错。

不一会儿,两坛子酒就见了底,小卫氏还要照顾孩子,倒是没怎么喝,但张二牛却喝的满脸通红,双眼浑浊,意识混沌了。

王重放下酒碗,借着酒意,忽然话音一转问道:“而今信哥儿和义哥儿年岁渐长,姨母可曾考虑过他们的将来?”

“将来?”小卫氏一愣。

张二牛却一身酒意的道:“怎么没考虑过,只是他们哥俩没什么出息,书读的也不好,我们两口子也没奢求他们哥俩能够考功名,只盼着他们将来不用像我们一样,只能靠种地讨生活,别的什么都不会。”

张二牛老实憨厚,甚至有些木讷,伺候庄稼是一把好手,可要是做买卖的话,却少了几分精明。

小卫氏道:“我们也不奢求他们能有多大出息,只求他们兄弟俩这辈子能够平平安安,衣食无忧就够了。”

“我在泉州任职已有三载,如今的泉州各行各业都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机会很多,姨父、姨母可愿带着信哥儿和义哥儿随我去泉州?”

“去泉州?”小卫氏被王重这话说的有些猝不及防,连本来晕晕乎乎,脑子混沌了的张二牛,酒意都散了不少,脑子恢复了些许清明。

王重道:“茜姐儿和旭哥儿这次也随我去泉州,我预备到了泉州之后,就宴请名师,教茜姐儿和旭哥儿读书,我亲自督促,若是有暇,也会教他们读书习武,姨父姨母若是愿去泉州的话,正好可以让信哥儿和义哥儿同茜姐儿姐弟二人一道读书习武。”

“若是姨父姨母舍不得离开故土,那也无妨,可让信哥儿和义哥儿去白水书院读书,白水村东的小竹庄是我的产业,姨父姨母也可搬去小竹庄,看着信哥儿兄弟二人读书。”

“若是姨父姨母有中意的书院,我也可以修书一封,我年纪虽然不大,但在扬州这一亩三分地上,还是有几分薄面的。”

王重一下子给了小卫氏和张二牛三个选择,幸福来的太过突然,一下子把两口子给说懵了,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选择。

“姨父姨母不必着急做决定,三日之后我才离开扬州,三日之内,姨父姨母若是有些决断,尽可以去小竹庄寻我!”

酒足饭饱,天色也不早了,王重便提出了告辞。

翌日一早,王重找到了白水村三位耆老贤达,直接说了自己的决断。

“三位太爷见谅,这两日一直都在考虑那日三位太爷的提议,以至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思虑再三,终觉得纳妾之事还是不妥!”

“重窃以为,咱们现在相处的模式就极好,如今村中父老乡亲,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小竹庄做活,有些已经从书院结业的村中子弟,过了学徒阶段,担任管事的也有好几个了,可以说如今村中家家户户都不必再为吃穿发愁,三位耆老担心的,也无外乎是村中年轻后辈的前程。”

“今日重可以给三位耆老一个承诺,而今白水书院坐镇的教习之中,功名最高者不过举人,更加没有那名满天下的大儒,可但凡是学院中有考上秀才,欲继续走科举仕途的,重定会不遗余力的支持。”

“如此甚好!”三位太爷脸上纷纷露出笑容。

“我们几个老家伙,在这儿替村里的后生们,替学塾里的学生们谢过重哥儿了!”

三位耆老本身就没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王重太过早熟,太过稳重,太有决断,而且小小年纪就已经通过科举入仕,而且还身居高位,他们几个也只敢和王重提提建议,哪里敢做王重的主。

其实王重本身就一直都是这么打算的,只是白水书院成立的时间还太短了,至今还没能再出一个秀才。

最早进入书院的那几批,现如今不是已经进了小竹庄,就是跟着王重去了泉州,不过而今书院中倒是也有几个天赋不错的,就是年纪不大,学识上还有些不足。

三位耆老虽然感到遗憾,但也尊重王重的决定,而且他们也只能尊重王重的决定。

“三位太爷实在是太客气!”王重冲三人拱手道:“此番我回京除了述职之外,还得了官家的旨意,命我提点泉州船舶司,待船舶司成立,届时泉州定然能够成为不逊色于杭州和明州的对外港口。

三位太爷可与乡亲们商议,若是村中有想去泉州的,经商也好,谋个差事也罢,若是还有那想要随船出海,见识异域风情的,也都可来找我。”

“去泉州?”如今白水书院的学生中已有十人跟王重去了泉州,这十人虽不全是余、李两姓之人,但大多都和余、李两族沾亲带故。

“除此之外,还有一事!”王重却再度开口道。

“还有何事?”三位太爷尽皆疑惑的看着王重。

“这次回泉州,我想着从村里招几个年轻力壮,体魄强健,最好是会武艺的做护卫。”

俗话说宰相门前三品官,三位耆老没有瞧不起护卫的意思,只是好奇的问:“不知这个招收护卫是个什么章程?”

王重道:“若是庄户,可免田租五年,安家费五贯,若是其余乡亲,安家费十贯,若是有立功的,更根据功劳大小,还另有赏赐,若是不幸殉职者,不仅赏赐钱财,还有田地。”

“还赏田地?”饶是三位耆老听了王重这话也为之一惊。

扬州左近,良田虽多,可人口也稠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漕运愈发兴盛,扬州城中的盐商富户不知有多少,左近的田地皆是有价无市,想买都买不到。

当初为了买下小竹庄,王重花费的银钱可是市价的三倍,这还是借助了漕帮的关系,还有正好赶上了。

一般像小竹庄这种就在扬州左近的庄子,只要售卖的消息一经放出,不出半日,登门求购的人几乎能把门槛给踏破。

“重哥儿此言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王重斩钉截铁的道。

当天下午,三位耆老便召开宗族大会,将消息告知众人,不过半日功夫,王重准备招收护卫,待遇极为优厚的消息就彻底传遍了整个白水村。

翌日,天色将明,小竹庄外边聚集了二十来个自认年轻力壮,体魄强健的男丁。

王重一番挑选,筛选出五人。

下午,张二牛跟小卫氏也带着两儿子,赶着牛头,带着大包小包的行囊,来到小竹庄。

看着连行囊都已经备妥的小卫氏一家子,王重脸上露出笑容:“看来姨父姨母是考虑好了!”

张二牛揉着脑袋道:“你姨母说了,伱读书多,学问高,又见多识广,眼光肯定比我们厉害,要是能跟着你,信哥儿他们兄弟俩肯定能有更好的前程,我们商量好了,跟着你一块儿去泉州。”

王重脸上露出笑容,恭请二人喝茶,顺便问道:“姨父姨母家中都已安置妥当了?”

小卫氏道:“家中牲畜都已变卖,屋宅田地都托付给大伯和叔叔照料,我们一家子就只带了些细软。”

“足够了,足够了!”王重笑着道:“一切等到了泉州再置办!”

“姨母若是一同前去,正好还能同我嫂嫂做个伴呢!”

“那感情好!这一路上可有伴了!”小卫氏毫不拘谨的笑道。

张二牛虽然老实憨厚,但小卫氏却是个爽利通透且做事情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的性子,而且颇有决断,王重猜想,他们一家子能够舍弃家中屋宅田地,跟着自己去泉州,定然和小卫氏的劝说离不开关系。

“姨父姨母且先在庄子上住下,待后日咱们再出发可好?”王重看似询问二人的意见,实则行程早已定好,自然不会因为小卫氏一家而随意更改。

“我们现如今是举家投奔重哥儿来了,一切自然都听重哥儿安排!”张二牛不善口齿,是以诸多外事,一般都是小卫氏应对。

王重道:“我还有有些小事要处理,嫂嫂带着茜姐儿和旭哥儿回了娘家,约莫傍晚可回,姨父姨母若是无事,可让初二领着你们在庄上走一走,逛一逛,待嫂嫂回来,再与姨父姨母相见!”

“重哥儿有事儿尽管去忙,不用招呼我们!”小卫氏十分有眼力见,知晓王重诸事繁忙,表示非常理解。

听说小卫氏举家都来了,王李氏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和家人说了几句话就带着一双儿女匆匆回了家,见了面之后,聊了没多久才发现二人竟然颇为投契。

想来也是,小卫氏虽是读书人家出身,但家道早已中落,只幼年时跟着父亲姐姐读过几年书,之后便是跟着母亲浆洗缝补,耕种为生,境遇同嫁到王家之后的王李氏颇有几分相似,二人难免就有些感同身受的惺惺相惜。

两日后的早晨,一行人自扬州码头乘船,一路至杭州,再转海船,一路不紧不慢的,等到泉州时,元宵佳节已经过去好些时日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