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帝国吃相

作者:牧尘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331章 江东秋盟

书名:帝国吃相 作者:牧尘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9

陈旭眼神瞥了此人一眼,方才听人介绍过,此人名叫叔孙通,在江东算是一位大儒,门下弟子数百,传闻是孔子八世孙孔鲋的弟子,在鲁地儒生中名望非常高,江东儒家门徒都奉其为首领。

而叔孙通这个人在后世也并非籍籍无名之辈,似乎刘邦登基这货出了不少的力,从骨子里来说是反秦的,而且此人朝秦暮楚后又投汉,应该来说立场极不稳定。

不过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如此,华夏的传统就是尊王攘夷,诸侯一体但又分而治之,有能力的人会择明主而事之,儒家的信条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哪儿好就去哪儿当官发财,从一而终……那是不可能的,儒家信仰的就是实用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而这也正是儒家和墨家最大的信仰冲突。

项氏虽造反被始皇帝杀了个稀里哗啦,但其实楚地民间对于反秦复楚并非就完全被斩断根,相反同情项氏的人大把存在,其中就包括不少儒家门徒。

对待儒学,后世毁誉参半,因为在另一个时空,儒学自从被立为国学之后慢慢开始了扭曲变形,中国两千年发展,成也儒学败也儒学,由此造成了文化阶层的激烈争斗和争吵。

而在这个时空,儒学派系甚多发展也很复杂,而且儒家和法家门徒因为治国理念不合几乎是死对头,双方有些水火不容的地步。

文学院建立之后,大量儒家门徒被陈旭收编进入文学院参与各种诗书的整理和出版,由此渐渐安定下来,但那些本来就隐匿民间对大秦和法家抱有很深成见和敌视态度的儒家门徒其实也不少,这些人与六国贵族暗中来往勾结,形成了儒家的另一个派系,具有强力的反动派特征,尤其以鲁地的儒生为主。

这些人很有骨气,就像当初之安鱼梁和李斯尿不到一壶一样,治国理念的巨大冲突导致他们不愿事秦也不愿当官,依附于六国贵族和豪绅隐藏在民间宣扬自己的理念,东南诸郡尤其多,因为东南隔咸阳太远,皇帝和朝廷基本上管不了。

陈旭对这个时代的儒生没有偏见,相反还很认同。

至少从秦二世上台后胡搞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大秦崩塌的过程中儒家门徒没有给华夏人丢脸,为了推翻暴秦和达到自己理想治国的目标是实打实的撸起袖子操起刀剑上战场拼杀了的,并且毫不怕死的在兵荒马乱之中游走于楚汉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帮助项羽刘邦快速建国,相反其他门派都没有这份担当,几乎全都偃旗息鼓没有任何动静。

如今项氏覆灭数年之后,在民间偃旗息鼓的反秦斗士略微有些抬头的架势,不过陈旭毫不在乎,因为反秦的两大斗帝……嗯,斗士团体都已经被他祸祸光了,文人造反十年不成,这些儒生其实也掀不起来大浪。

对于陈旭来说百家门徒其实都不是他需要的菜,他现在需要的是大量具有实干精神的新时代学者,以新的科学为体系,融汇百家学问和理念,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思想阶层,这样才能引领大秦平稳的往前发展。

大秦一家独大,百家争鸣已经不适合治国的需要。

作为显学最大门派的儒家,自然也需要进行一番改造,用荀子派系的理念作为主流,如今用安鱼梁执掌文学院收拢思想,那么孔鲋这一派系的儒生就必须要被慢慢打压下去才行。

陈旭脸色平静的放下筷子用餐巾擦了一下嘴巴慢慢开口:“万事有因有果,本侯五年前化名来吴中,诸位莫非以为本侯就是前来游玩?”

房间内外瞬间安静下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哀叹楚地民生困苦,却无解之法,只能叹息掩面。当初,正是七国争雄之时,而民生之难,就在七国反复不断的彼此争斗之中,同为华夏血脉,同为炎黄子孙,但数百年征战苦的只有黎民百姓而已,刀兵之祸年年不绝,兵灾如虎苛税如蛇,君王一怒伏尸百万,战事一起,数百万黎民瞬间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华夏唯有一统,才能改变这种状况,齐楚韩燕赵魏君王皆都无志于此,唯有始皇帝能够看到,天下大势浩浩荡荡,有若百川归海不可阻挡,如今之华夏蓬勃兴盛亘古未有,谁能说不如七国分治之时……”

陈旭的眼神慢慢从所有人脸上掠过。

“天下由乱而治,这是黎民共同的心愿,摒弃门户之见,谁都不想过那种整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贫寒生活,我等学的是先贤哲理,行的是商周礼仪,当以天下为重。项氏不知天时地利人和,意图谋复楚国,其实早有反心,本侯推算项氏迟早要反,于是特来一探,本想借天机点化一二,不曾想其在吴中竟然已经嚣张跋扈到目中无人的地步,不仅不听郡守郡尉之号令,更是放纵族人横行吴中欺压良善,那项籍不过十五六一位少年,竟然就能混成吴中人人皆怕的地步,小霸王……呵呵,项氏只不过是有眼无珠之辈罢了……”

“本侯来吴中当日,小霸王便调戏本侯未婚妻,本侯听闻项氏在楚地颇受百姓士族敬重,然品格如此低贱之辈竟然还能如此受人追捧,岂非说明楚地人皆都不辨好歹是非不分……”

“平民也都罢了,皆是目不识丁之辈,但让本侯心痛的是其中无数饱读诗书的豪绅名士甚至官吏皆都与项氏来往密切,甚至还暗中助其谋反,项氏起兵造反,祸乱江东江西十数县,抢夺财货粮食无数,数十万家庭家破人亡,十余万人死伤,给会稽九江江西诸郡造成的损失和痛苦数十年无法弥复,本侯请问诸位,吴中到底是眼下之欣欣向荣的繁华盛况好呢,还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好,本侯不知道有哪位学派的圣贤说过要自相残杀彼此对立才是门徒该做的事情,孔子讲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始皇帝灭六国,行的是天道,承的是大义,而且从未妄杀一位前六国的贵族王孙,项氏乃是楚国显赫贵族,但灭楚之后始皇帝可曾动其一丝一毫,若非始皇帝有包藏天下之雄心壮志,换作其他君王,恐怕六国灭国之时,就是六国王孙贵族血流成河之日……”

“项氏不知好歹,不知图报,隐匿吴中暗中筹备兵刃招募匪徒意图谋反,本侯自得天书,便已知项氏包藏祸心,因此借陪同始皇帝巡游东南之际提前来一探,果不其然,本侯到达的当天便于项氏发生了冲突,而且小霸王借赔礼道歉之机还想斗酒逼我下跪……”

陈旭说话虽然云淡风轻,但说到这这里整个包间内外的人都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哆嗦,瞬间有一种寒气入体汗毛倒竖的感觉。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项氏自己做的孽,妄图抗衡天道造反复国,此乃取死之道也,本侯既知其祸,但也还是希望给他们一条生路改过自新,呵呵,却想不到项氏竟然丧心病狂,暗中勾结关中季氏兄弟在函谷关伏击本侯,人性已失,但天道永存,本侯得仙尊庇佑,其能如此好杀,只可惜了江氏楚月,因为本侯殒命毒箭之下……”

“本侯想问问诸位,若是项氏造反成功攻占吴中,然后复国建立大楚,如今诸位还有几位能够这样坐在这里临风把盏饮酒畅谈,还有几人能够每日读诗书赏歌舞安闲度日,吴中可有今日这般宁静繁华……”

“不知天时,不识地利,不通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本侯试问,项氏能得楚地民心,但能得天下民心乎,其非王侯,有何德何能能窃国而居,嚣张跋扈横行骄奢,除开荣华富贵之外,心中可有一丝家国大义?就算复国成功,也不过沐猴而冠之辈,而你江东江西之地,尽皆笼罩在血火兵灾之中,始皇帝岂能目视东南混乱不休……”

“五年前陛下巡游会稽,遇狂风暴雨,数万灾民颗粒无收,陛下谕令减免会稽数县税粮,还下发农具粮食赈济灾民,而项氏造反,席卷会稽江西十余县,所到之处十室九空,强征民夫为兵,强夺粮食牲畜以为军粮,孰仁孰恶一目了然……”

“让本侯心痛的是,如此大好江山,如此大争之世,如此繁华之盛景,竟然还有人怜悯项氏的下场……”

陈旭端着酒杯仰头一饮而尽,然后重重将酒杯顿在酒桌上,眼神冰寒的看着方才那个说话的儒生,“人在做天在看,诛灭项氏,陛下不过是替天行道而已,道之存,存于人心,存于大义,但并非存在六国遗老遗少的复国梦想之中,大道长存,煌煌天威,妄图复辟者必将如同项氏一般死无葬身之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诸位皆都饱读圣贤之书,乃是贤达之人,本侯不求诸位忧国忧民,但还是希望诸位不要做乱臣贼子,本侯只要在一日,就不会允许有**乱大秦……本侯今日之言,希望诸位代为广泛传扬,最好令天下皆知本侯之决心……”

陈旭坐了下来。

整栋酒楼安静的没有任何声音。

而守候在五湖园外的大量民众,此时也都被酒楼上极度的安静弄的满头雾水。

方才还是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因何突然之间便宁静如此?

酒楼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侯爷忧国忧民之心世人皆知,我等虽为商贾,但并非不明事理之辈,也都为侯爷的仁德之心感动,就像侯爷所说,华夏一统乃是大势所趋,天道煌煌不可阻挡,我等自然不会去做螳臂當車之事,更不会去做祸乱华夏的乱臣贼子,如若侯爷不信,我等今日可在此盟誓,永不参与谋乱之举!”

许久的静默之后,一个须发灰白的老者站出来拱手打破了极度压抑的气氛。

“安阳公说的不错,项氏自取死路,我等从未与其有过牵扯,也从未资助其造反,当初项氏在时,在吴中横行霸道,虽豪勇但无仁德,吴中商贾豪绅皆都无法抵抗才听其号令,后侯爷乔装前来打探,曲海因为识得侯爷,这才敢在当初的赔罪酒宴上与项氏为敌,当初我等皆都心存感激,就是希望侯爷能帮我们铲除这吴中一霸,还我江东一片郎朗乾坤,我等虽为商贾地位地下,但却因为侯爷改革朝纲而获益匪浅,鸦雀尚知反哺,我等为人岂能不知报恩哉,况若非侯爷提前知晓项氏造反之举,让江郡守做好准备,才让项氏未能占据吴中,也才能让我等能侥幸逃过灾祸,保全性命家财,吴中能有今日之繁华盛况,皆都是侯爷一力所为!”曲海站起来恭恭敬敬的对着陈旭深深一揖到地。

“项氏覆灭,吴中百姓莫不欢欣鼓舞,侯爷与我江东父老恩重如山有若再生父母,侯爷今日再次莅临吴中,是我吴中百姓之殊荣,六国已亡,大秦乃是天下共主,我等皆是大秦子民,自当遵大秦律令,为大秦之繁荣尽心尽力,因此还请侯爷给予我等一些时日,让侯爷看看我吴中百姓并非皆是乱臣贼子,项氏,决然也不能代替我江东百万父老!”另有一相貌清瘦的半百老者也站起来给陈旭鞠躬。

“还请侯爷勿要生气,请与我江东父老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房间内外上百商贾豪绅名士官吏皆都一起恭恭敬敬的齐声行礼。

“诸位能如此想,本侯非常欣慰!”陈旭也慢慢站起来,眼神扫过房间内外,一众各种装束年龄的老老少少皆都脸色凝重而忐忑,“当世显学,当属儒法,法乃我大秦强国之术,不可动摇,然儒学传播最广,负有开启民智之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四术者,本侯认为才是儒学之精髓,不修己身何谈治国,家宅不宁何谈天下,本侯希望诸位多读圣贤之书,能够脚踏实地在这大争之世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今日本侯有感而发,的确破坏了这般热闹的气氛……”

“来,诸位举杯,请牢记我等是华夏子民,炎黄后裔,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皆都同根同源,未来千年万年,我们皆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兄弟阋墙而外御其侮,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华夏之地,而应当是星辰大海,让我们在这革新的大潮之中迎风破浪,把商船行遍天下,把圣贤诗书传播到四海八荒,让那些西方蛮子今后皆都习我中华之书,说我中华之言,书我中华之文,尊我中华之礼、守我中华之法、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为大秦贺,为天下大同贺……”

陈旭举杯大吼。

“为大秦贺,为天下大同贺~”所有人都举杯同声高呼。

辉煌的灯火照耀下,密密麻麻举起的玻璃酒杯中晶莹剔透的红色美酒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荡漾着令人热血沸腾的气息。

一番酒宴,从日落吃到亥时末。

是夜月朗星稀,又是几近仲秋之时。

酒宴散去,但入夜的吴中却仍旧灯火通明人声沸腾。

因为今日清河侯莅临吴中,邀吴中上百商贾豪绅官吏名士齐聚五湖园畅谈,因此吴中百姓也自发游街庆贺,以此欢迎清河侯的到来。

而随着酒宴落幕,无数醉意阑珊的宾客一个个脸皮涨红心情激动的从五湖园出来,很快还有一个令所有人更加惊讶的消息传播出来。

今日酒宴之上,百位吴中豪绅名士共同签署了一份倡议书,除开保证参与者从此与前六国王孙撇清关系之外,拒绝与任何心怀不轨之徒有来往交易,并且号召天下百姓皆同而行之,为大秦之繁荣发展尽心尽力,共助朝廷治理天下。

这份倡议书虽没有任何法令效果,但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份民间商贾豪绅名士参与的承诺,而且还在倡议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

而此书一出,顿时吴中震动,次日一早,驻吴中的记者站管事亲自来拜访陈旭,得到陈旭的同意之后将这份签署了上百人姓名和手印的倡议书快马加鞭送往咸阳。

这份倡议书的内容将会一字不差的全文登载于大秦都市报上传诵天下。

而这次的倡议书也被后世史书称为江东秋盟。

随着江东秋盟事件的开始,随着这份倡议书的传播天下,吴中也因此名声大噪,参与倡议之人不光得到了始皇帝从咸阳四百里加急送来的犒赏谕令,而且也因为吴中商贾名士的大义感召,天下名流商贾皆都往吴中云集而来,至此后短短数年,吴中便成为东南首屈一指的商业都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30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