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帝国吃相

作者:牧尘客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1082章 谁都不能抹杀

书名:帝国吃相 作者:牧尘客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9

研讨会结束之后,参会的商界代表和各界人士很快就将清河侯的讲话透露出去,而且把商讨的结果也各自带回商会内部进行交流。

虽然时间很短,但在一大批有实力有眼光有魄力的商界领袖推动之下,有了各种不同的商会领导,大大小小的商贾都有了主心骨一般,汇聚在各自商会成立的曲园馆舍交流补充,就连辽代凉西域等地的胡商也都不甘示弱,各自成立了自己的胡商联合会开始和大秦这些对口的同盟商会进行接触。

三天之后,商务署丞把整理出来的开设专业集市的奏书上报尚书省,冯去疾召集六部和财政署主官开会讨论此事。

又一天之后,冯去疾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在朝堂之上提请皇帝批准,奏书在朝堂通读展示,经过三省和少府官员再次讨论之后获得通过,成立了珠宝玉石、羊毛皮货、牛羊马匹、布匹丝绸、笔墨纸砚、陶瓷茶叶酒水等八个专业集市,时间和地点也照顾了大部分商会的要求,羊毛皮货设置了两个交易市场,一个在眼下的陇西郡城狄道,一个在赵郡邯郸,而牛羊马匹等大型牲畜的交易会则放在了渔阳郡蓟县,这里既和雁门代郡靠近,又和辽东北平靠近,能够将产自于匈奴和东胡的大型牲畜都汇集到一起。

朝议结束之后,朝堂谕令随即下发至各府署衙和报馆,而这个消息也迅速通过每天焦急等在商务署外面探听消息的各个商会和八卦爱好者快速散发出去,不到一个时辰,所有还等在咸阳的商贾便获知了全部内容,这才都纷纷收拾行装互相告辞启程离开咸阳,同时也把这个消息尽快通传回去,等朝堂谕令传递到各郡府之后,这些专业集市就可以开始慢慢筹备了,到了明年,这些经营同类商品买卖的商贾便有了准确的目的和目标,再也不用像现在一样全部涌到咸阳来赶热闹,最主要的是以后这些专业集市可能会开设成为一种常态,提前回去在集市所在的城市买地买房把名声先打出来。

谁能够抢占先机,谁就能够在以后的经营中占据优势。

精明的商人是不会忘记这个商业铁律的。

商经曰:欲财者,察五事。一曰仁,二择地,三应时,四观人,五辨物。

择地排在第二,可见抢占商业的先机就是抢占一个好的经营码头和地点,人流密度最大来往最方便的位置就是所谓的黄金地段,因此必须趁着这个消息还没传递出去,先去考察圈下一大块地产。

于是就在这条朝堂谕令下发之后,聚集在咸阳的上万商贾如同炸窝一般倾巢而出,骑马坐车乘船四面八方如同脱缰的野狗一般冲出咸阳四门,瞬息之间关中震动,特别是东方道,更是车马拥挤如同一股泥石流一般黑压压的往东南而去,因为太过拥挤和急切,有几辆满载货物的马车发生车祸翻倒东方道上,上面的商品散落一地。

大秦第一次因为车祸发生了堵车事故。

情急之下,无数商贾舍弃了商队,快马加鞭直奔自己要去的地方,而平日舟船云集的咸阳东门和南门码头,无数货船商船也都如同被丢了一块石头的鸭群一般,呼啦啦之间千帆竟发,顺着渭河飞驰而下,密密麻麻的舟船首尾相接绵延数十里,前面的都是帆船跑的贼快,后面的都是抄撸的普通舟船,平日看起来虽然也快,但在此时心急如焚的商贾看来,恐怕这次发财的事要打几个折扣了,于是许多没坐上帆船的商贾只能抛洒大把钱币,不断催促艄公和船工加快速度,呵斥、呼喊、吼叫、碰撞之声不绝于耳响彻渭河两岸,壮观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

而这一波热闹在数日或者最多一个月之后,将会如同涟漪一般传递到全国郡县,而那些被确认为将要筹办专业集市的郡城县城,必然会出现大量腰缠万贯的商贾,挥舞着大把大把的兑票存单购置地皮房产,让当地还蒙在鼓里的百姓和官员不知所措,但等谕令通传到达之后,当地人是捶胸顿足的后悔房产卖便宜了,还是兴奋激动抓耳挠腮的加入其中抢购房产都不得而知。

总之,这些专业集市的开办,将极大的推动当地商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由此慢慢发展成为大秦几个最为专业的交易市场,将松解商律之后的这波商业发展的机会和红利让天下共享。

而以往分散经营的七国商贾,也会在这种没有了关税,没有了关卡,没有了极度苛刻的商税之后的交往之中彻底融汇在一起。

大秦需要从各个层面慢慢互相接纳和融合,既然继承了华夏相同的文化传承,这种融合会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早已奠定了融合的基础,陈旭要做的,就是再次轻轻推一下而已。

集市结束、赵高受死、图书馆的筹备也已经走上正轨。

这大半个月,是陈旭有史以来感觉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随着咸阳慢慢安静下来,陈旭也开始着手安排雁门关的那件事。

大秦虽然强大,也只是在秦始皇手中强大而已。

而且作为华夏大一统局面的奠定者,秦始皇虽然雄才伟略,李斯也的确极具战略眼光,王翦蒙恬等武将也皆都英勇无敌能征善战,但毕竟大秦脱胎于大周,骨子里面仍旧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天下都是皇帝的,所有的臣子都是皇帝的私臣,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大秦繁荣富强百姓富足,而是为了王权稳定,因此朝堂从上到下对平民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忽视的,用苛刻的法律来约束民众,达到安稳的局面,但殊不知统一后的六国,和以前传统秦国的规模和情形已经完全不一样,民间对于这种苛刻的法令充满了敌视和怨恨。

但即便是皇帝、李斯甚至所有大臣都知道法令的弊端,但却仍旧还在不断的压制,妄图用强法将所有反抗的声音都彻底压制下去。

焚书坑儒,就是镇压这些不同的声音最剧烈的手段,然而也正是这一次,彻底动摇了百家门徒对大秦所存留的一点点的好感和信心。

李斯和秦始皇,终于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思维和眼光问题,亲手葬送了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秦江山。

陈旭要为大秦续命,要保证秦始皇去世后大秦能够安然无恙的传承下去,就必须将大秦眼下诸多束缚发展的顽疾都全部化解掉。

大秦其实就像一个年轻力壮的病人,看起来健康无比而且体格强壮,但实际上五脏六腑和筋骨皮肉都不健康,各种病症积累在一起,只要病倒,基本上也就无药可救了。

而陈旭就像一个医生,需要在病人还没病倒之前,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慢慢调养,标本兼治的让病人真正好起来,而不是像李斯一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儿不舒服就医哪儿。

总体来说,李斯因为传统思维加上根深蒂固的法术思想,只能不断用猛药去压制病灶,殊不知病情看似被压住了,实际上病灶已经像癌细胞一样不断在扩散,等到发现的时候,五脏六腑都已经朽烂无药可治了。

而眼下的大秦,经过陈旭几年的调养之后已经初见成效,从朝堂到民间,大秦帝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的时候,民间百姓对大秦的认同和凝聚力也在不断增加。

至少商人和百家门徒对大秦的认同度已经非常高。

任何一个强盛的国家,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要强大,然后辅以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国家就会上升到一个非常发达的地步。

眼下陈旭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经济改革,大秦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政治方面,陈旭掌控了中书省,获得的政治上的主动权,从改革三省六部开始,大秦的政治改革一直都在慢慢推进,各种压制百姓的苛刻法令都在慢慢被废弃和修改,当然,距离陈旭的想法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政治改革往往非常复杂,要么就造反推倒重来,要么就只能去徐徐推动,陈旭肯定只能选择后者。

而一个国家要想军事也达到强盛,就必须有一个完备的军事制度,大秦眼下的军事制度弊端重重,迫切需要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陈旭以为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起军队的国家观念,而不能让军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皇帝效命。

虽然军队的性质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几千年一直都是如此,但保家卫国才是军队最大的使命。

这次雁门关事件,陈旭从最开始的疑惑慢慢变成了一种期待,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来推动军队体制的改革,虽然可能会得罪王氏,但为大秦未来计,这个改革必须完成。

只不过军队从来都是皇帝的禁脔之地,如果处置不好便会造成巨大的动荡和不安,甚至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猜疑,因此需要小心翼翼,要把一切都想得仔仔细细才行。

总之就是,眼下的大秦不是以前的大秦,摸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结束。

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国民议会,不管是征兵制还是募兵制,这些都已经有了诸多成熟的理论甚至参照物,陈旭要做的,就是在发展中寻找出来一条符合大秦特色的发展道路,继承周礼,融汇百家,弘扬法术,礼法兼顾的推动大秦向前发展,至于最后到底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那个估计他已经看不到了,但当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被推广出去之后,许多事必然就会开始剧烈变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就是被偶尔几个突发事件推动转折的,就像华夏,突然在大秦的统治下,短短十多年便奠定了后世两千年的模式,而推动这个过程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千古一帝的功勋,谁都不能抹杀。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006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