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作者:紫色之水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81章 天下大同(中)

书名: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作者:紫色之水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7

天下大乱。

国泰之本在民安,民安根本在土地,土地源头在官绅士族。

这是根源,但官绅士族可不是单一的只制在土地,还制在牧野之权,制在皇权!

君子泽五代,世家泽千年万载,比皇朝还要长久。

站在赵柽的角度,无论为了什么,都必须打碎,打破,打烂。

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又会有新的世家出现,但他不管,他只做眼前,久远的事情非人力能为。

行我事,做我心,解决当下。

没有不落的皇朝,没有千秋万代的帝国,如果未来有一天,子孙不肖,那大秦也将会走向没落,他还操心那些后世之事干什么?

他不是圣人,不幻想做万世开太平的大事,实际上也做不到,就算是圣人都做不到。

只做当下,能维持多久就多久,只要努力过,做过了就好。

此刻,朝堂开乱,民间开乱,天下大乱。

由小乱,慢慢的大乱,赵柽不同于历代帝王,他自身加持了太多东西,文坛魁首,士林鳌头,私访民间,白龙鱼服,豪武任侠,为民出头,南征北战,驱除鞑虏,开疆拓土,霸绝六合。

无论民间还是江湖,亦或海外遥远不知处,他的声望之高已经堪称前无来者了。

皇帝要造反,要做那个最大的造反头子,皇帝要打破贪官污吏,要打碎士族劣绅,皇帝号召全天下的百姓一起动手,给他们撑腰,说所有百姓都是帝兵。

全民皆兵,皇帝的亲兵!

除了皇帝的,他们谁都不听了,什么里长保正,什么主簿县令,什么知县知府,乱象尽显,波浪滚升,大秦境内各地各路州全部乱作一团。

小乱到大乱,大乱到一发不可收拾,从试探到动手,从动手到下重手。

从劣绅到士族,从士族到官衙,从官衙到豪门,从豪门到朝廷……

开始包围,进而争斗,再而以帝卫军之名,以民之意,历数罪状,批判治罪。

帝卫军是赵柽起的名字,是民军,一切造反的民军,都叫帝卫军。

简直就如真造反一般,你们有兵器,我们也有,你们有人,我们人更多。

在黄孤的背后指挥下,碎玉楼每个人都负责起一块地方,将大秦分割成了一百零八块,每个人都自认帝卫军一方的统领,直属皇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过程其实很艰难,并不容易。

各路禁军此刻比较安稳,除了少许路府的有蠢蠢欲动之势,在暗中谋画着什么外,剩余的都在各方大营原地不动,不理地方事情。

但即便这样,碎玉楼在各地的大部分人还是遭遇到了刺杀。

碎玉楼的人都有爵位,甚至一部分在朝中还有差遣,都是命官,可即便这样在也都遭到了地方士族的反扑,简直就是不死不休之势。

天健九年深秋,赵柽登上宣德门城楼,这大半年来他没有上过一次朝,这也是头一次在外露面。

宣德门前人山人海,不但有东京本地的居民,还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全国各地都有,都是事先得到了消息,前来聆听帝训。

此刻,朝会尚未散去,但赵柽登宣德楼之事已经传了过来。

赵熹在紫宸殿心慌,他觉得天下的局势越来越和他想的背道而驰,越来越无法掌控。

自从初春那一篇枪挑旧时代的榜文发出去后,这天下就变了,变得奇怪起来,就算是东京城也变得叫他感到阵阵陌生可怕。

他急忙询问百官如何应对,百官脸色都不好看,没人想到赵柽会上宫城门楼直面对民,这样不禁打破了春天的患病之说,更是做实了那枪挑旧时代榜单的真实性,那榜单就是帝命。

如今到处乱得可以,东京虽然稍好一些,但也只限在城内,城外郊区一带早就乱七八糟,士绅们把庄子什么都丢弃藏进城中,三番五次请命朝廷平息民变。

可赵熹虽然有此心,却力不足,因为他调不动禁军。

也不能说完全调遣不动,只能调动一小撮人马,不过却也是城里的兵马,而不是驻泊兵马,这还是得力于杨志的周旋。

这些兵马可以维护朝堂官员府邸的安全,但想平定东京乱事却根本做不到。

何况,东京城不比外方,是不好大动刀兵的,一旦真动起来,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

“摄政王,派禁军驱散百姓吧。”有官员这时提议道。

“派禁军……”赵熹脸上出现一抹苦色,卢俊义和杜壆此刻都托故不上朝,而谭真那边一直带人驻扎在城北黄河边,连东京都不怎么回。

他有心罢免三人,可是他这个摄政王和当年赵柽那个不一样,没有印玺不说,军中并不认他的令,根本罢免不了。

他这时不由望向杨志,杨志也是双眉紧锁,缓缓地道:“摄政王,臣看……还是调地方禁军入京平乱吧!”

赵熹眼睛一亮:“杨同知,依你看调哪里的兵马好呢?”

大宋外面几十路驻军,有几路是与他私下暗通款曲的,其中南面有三路,西面有两路。

杨志道:“最近的是陕西路的宋江,臣看不妨先叫宋江带人过来。”

赵熹道:“这却可好,只是陛下如今现身露面,这么做,会不会……”

众臣闻言都皱眉沉思,这是个难题,如今赵柽的心思他们隐约都看出一二,是要挖天下士族的根啊,可挖士族的根就等于挖他们的根,这怎么能行。

立刻有人出班道:“陛下,臣觉得该接太上皇回京,只要有太上皇在,那调兵之事便不会被世人诟病,不会成为摄政王的瑕疵。”

“接太上皇回京?”赵熹微微皱眉,随后思索起来。

“如今摄政王大权在握,已经稳固根基,太上皇年迈,不会再有旁的想法,只要摄政王肯接回京,那太上皇必然支持摄政王的行动。”

“好,就如此办!”赵熹咬了咬牙,立刻传下旨去。

陕西路,京兆府,安抚使司。

已经是傍晚光景,但华丽的厅堂中并没有点起烛火,一切影影绰绰。

窗前,负手背站着一人,朴素衣着,平凡容貌。

“大哥,喝了吧,这是我能为你求到的最后恩典了。”

宋江呆呆地坐在椅上,看着那个身影,又看了眼桌案上的鸩酒:“二弟,你,你……”

他旁边是吴用,吴用面如死灰。

他后面站着李逵,李逵一身酒气,眼睛盯着酒壶,舔了舔嘴唇。

“大哥,错了就是错了,不要再多说了,我会将你带回山东老家,好生安葬,你的侄儿安平也会年年去给你上坟,不会叫你变成孤魂野鬼。”

“学究也喝了吧。”

“铁牛不用喝,陛下没说叫铁牛喝。”

宋江呆滞不语,良久才冒出一句:“二弟,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么厉害武艺?”

“从小就开始学了,只不过大哥从并没有关注过。”

宋江闻言又是一阵发呆,接着一声惨笑,摇了摇头,双眼有些失神,自言自语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哈哈哈,罢了,罢了……”

他抬手就将那鸩酒倒满一杯,然后仰脖直接喝下。

旁边吴用脸色煞白,不言不语,也倒了一杯酒,却不似宋江那般痛快,而是犹豫片刻,才双眼一闭,灌入嘴中。

“两位哥哥喝酒,怎不叫俺铁牛?”李逵这时醉眼惺忪绕过来,也不瞅两人,伸手就抓起了酒壶。

“陛下说铁牛不必喝毒酒。”宋清依旧站在窗前背对室内,却是皱了皱眉。

“什么毒酒不毒酒,两位哥哥都喝了,我铁牛也要喝!”李逵说着将壶嘴对口,“咕嘟嘟”几声响,便将一壶鸩酒喝了个干干净净……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88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