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第一氏族

作者:我是蓬蒿人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章五百一十 道路

书名:第一氏族 作者:我是蓬蒿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7:06

乾符十七年,秋末。

打着油纸伞的陈安之,在连绵阴雨中走进镇国公府,刚到院子,便看见了手持一卷书册,站在自屋檐垂落的水帘后,望着院中竹丛出神的赵宁。

“临雨读书、观竹忘言,郡王真是好雅兴,是不是想要赋诗一首”陈安之收了雨伞,笑着打趣。

陈安之进门的时候,赵宁就已经回过神,“赋诗这种事还得你这个门第子来,仅是那些平平仄仄就够我憋上一整天,哪里还能有什么好句子”

前些时日,宋治大赏国战有功之臣,在明面上做到了赏罚有度,赵宁因为青竹山之役与渡河之战的功劳,宋治还是把唐州郡王给了他。

由此,赵宁成了大齐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异姓王。

战后,随着赵宁交卸行营都统的执掌,郓州军自然随之不复存在,将士们有的升迁去了藩镇上任,例如贺平、陈奕等人,有的则成了其它藩镇的部曲。

这并非是什么交换。国战期间,宋治离不开赵宁,所以不敢太过逼迫他,凡事都得讲点规矩,但国战结束后,宋治就没有给赵宁选择的余地。

河东节度使依然是赵北望,镇治还是在晋阳,同时将雁门关纳入了辖下。相应的,晋地南部的一些州县被划出来,在潞州成立了一个新的藩镇。

“今天来是要告诉你的两个消息。”陈安之身为给事中,在中书省当差,消息最是灵通不过,“一个好的一个坏的,你要先听哪个”

“这时节哪有什么好消息,除了坏的便只有更坏的,一起说来听听。”赵宁收起书册,两只手背在身后,和陈安之一起站在屋檐下,都没有进门。

陈安之不再卖关子:“其一,因为国战期间立功的人很多,需要加官进爵的很多,官职不够用了,所以朝廷增设了四个副大都督。”

这个说法既荒诞又真实,赵宁哑然失笑。

从他重生那一段时间起,宋治、徐明朗就在筹备五军都督府,想要设五个大都督分赵玄极的权,闹到现在这茬还是没过去。

陈安之接着道:“你是其中之一。”

这倒是出乎赵宁的意料。自从交卸了行营都统的印信,郓州军也打散并入藩镇后,他就没有具体执掌,空有郡王之尊,实则是个闲人。

这段时间,他唯一需要正经关注的事,是郡王府的修建。

没想到现在宋治竟然肯给他一个副大都督的官职,这样一来,就算赵玄极的权被分走了些,赵氏在大都督府的影响力也没降低。

这大概就是陈安之所说的好消息。

但在赵宁看来,这个好只是表面现象。

大都督府因为府兵制而存在,国战之前防御使团练使招募的新军,就都是由枢密院统率,如今天下除了皇帝的元从禁军,全都是藩镇军,哪里还有一个府兵

赵宁用脚指头想也知道,宋治绝对不会提升赵氏的权位,所以枢密院必然会重新建立,大都督府只怕会被驾空,渐渐沦为一个空壳子。

陈安之见赵宁若有所思,忍不住调侃起来:“要不你来猜猜下一个消息的内容”

赵宁淡淡道:“既然是坏消息,想来应该是朝廷重建枢密院。”

陈安之怔了怔,佩服的竖起大拇指:“你还真是洞若观火。”

赵宁不置可否:“我这里也有一个消息,你要不要听听”

“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还能知道我不知道的消息”

“我的消息不是听来的,是推断而来。”

“说来听听。”

“旬日之后,陛下会生病,赵玉洁会以崇文殿大学士的身份,重新主事内阁。”

陈安之讶异不已:“当真”

如果是魏无羡在这里,他就不会多此一问,陈安之虽然是门第出身,却没学到文官的阴损算计,只想着金戈铁马沙场血战,当然不会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赵宁悠悠道:“除了陇右还有零星战事,国战已经基本结束,该赏赐的有功之士陛下都赏了,并不曾亏待任何一人,包括世家在内。

“眼下好事已经做完,接下来该做招世家抵触的恶事,陛下哪里还会亲自出面一切自然会回到国战之前的情况。”

陈安之陷入沉默。

国战之后,宋治赏罚有度,很多世家子弟都加官进爵,掌握了不少权位,这让大赏之前心思不定、准备视大赏情况而动的世家们,都大大松了口气。

这时候,不少世家已是心生幻想,认为宋治经过国战的并肩作战后,会放弃打压世家,天下会迎来又一个太平盛世,每个人都能分享胜利果实。

正因如此,有跟魏氏交好的将门,在不断给魏崇山、魏无羡写信,让他们收敛自身,不要闹得太过火,妨害眼前的大好局面。

陈氏也有这种幻想。因为陈询的宰相之位,并没有受到影响。

但听赵宁这么一说,陈安之的信心不禁有些动摇。这不是之前的道理就突然不存在了,而是陈安之很清楚,赵宁对形势的判断从没错过。

“希望事情不会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陈安之只能半感慨半希望的这样说。

陇右,凉州。

魏无羡跟魏崇山共坐一堂。

再度看了看手中的敕令,魏无羡轻蔑地道:

“陛下让父亲出任大都督府副大都督,不外乎是想要父亲回燕平去。这样一来魏氏就有了人质在中枢,儿在陇右便不能肆意妄为了。”

魏崇山推了推案几上的几封书信,不动声色:

“前段时间,陛下在皇城论功行赏,场面浩大,世家们都得到了应有的好处,你也捞了个国公的爵位、同平章事的职衔。

“这个时候,世家们自然欢欣鼓舞。

“这些信件都是为父的故交送来的,劝说我们慎重行事,不要忤逆陛下旨意,也不要跟泾原、邠宁、灵武等镇继续纠缠,免得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这是要为父回燕平,要凤翔军失去占据陇右根基之地的机会”

魏无羡嘿然道: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世家们的势力已经大不如以前要是换作前朝,以陛下在国战前的表现,各家遭受的损失,国战一结束大家就会群起反抗,各展手段。

“如今不同,寒门如日中天,把控皇朝大部分权柄,世家反而成了弱者。作为弱者,但凡强者表露出善意,总是难免产生幻想,以为苟且就能得到保全。

“这很可笑,也很悲哀世家终究还是被寒门压下去了。”

魏崇山点了点头,认同魏无羡的分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现如今的天下富人,是没有爵位的庶族地主占绝大多数谁叫天下的绝大部分财富,是掌握在他们手里

“从古至今,乃至将来,哪个阶层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财富,那他们就毫无疑问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朝廷、官府,都不过是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唉,士族门阀、世家勋贵的路,终于还是像诸侯、贵族那样,走到尽头了。”

说到最后,魏崇山感叹连连,神色不无落寞伤感。

身为世家勋贵,眼睁睁看着天下大势走到这一步,心知往后天下再无千年世家,岂能不心有戚戚然

更何况,这还是在世家勋贵们,为这个国家做过许多贡献的情况下。

可历史的洪流面前,是非对错善恶正邪,都毫无意义。

魏无羡呵呵低笑两声,哪怕是在魏崇山面前,他的眼神也显得有几分阴沉,毫不掩饰心思的晦暗:

“往后这天下只会存在一个世家,那就是帝室。想要家族的权势富贵能够存续,道路也只有一条。”

魏崇山微微颔首:“这条路并不好走,但要做选择却也不难。

“是无声无息跌落尘埃,在屈辱悲愤中消亡,还是向着那唯一的可能性奋躯而战,纵使有生死之忧,亦能争一争世间最高的尊荣”

两人相视一眼,彼此都明白对方的意思。

无论是生是死,世家的骨头绝不能丢。

哪怕是死,也要站着死,也在死在斗争的路上。

这是世家该有的骄傲

最后的骄傲。

两人默契的都不再继续这个话题,魏无羡话锋一转,说起陇右形势:“父亲不回燕平,魏氏就没有人质在朝廷手里,儿也不用担心,日后会被逼得移镇。

“只是父亲想好要以什么借口来推辞没有”

魏崇山淡淡哼了一声:“为父在陇右操劳、征战多年,早已是遍体鳞伤,眼下旧伤复发,下不了床,也不是什么怪事。”

魏无羡点头表示同意,“咱们得了陇右大部分州县,父亲又不回去,总得准备好贿赂。”

“正该如此。”

克复陇右之事,一开始魏无羡上书要求凤翔军独自出动,但宋治并未同意,只是答应以凤翔军为主,泾原、邠宁等镇配合作战。文網

以宋治当时被河北义军所振奋,生出的顾盼自雄的心态,怎么可能完全同意魏无羡的狮子大张口

而因为不满朝廷的回复,魏无羡一直让凤翔军按兵不动,找各种借口搪塞:什么粮秣耗尽,三军伤亡惨重,军械不够用等等。

泾原、邠宁等镇的节度使,还以为捞军功的时候到了,凤翔军没动,他们倒是积极,大举出兵进取陇右。

一开始,他们的确收复了一些地方,但在蒙哥发现凤翔军没动之后,果断杀了一个回马枪,泾原、邠宁等镇战力不足,相继遭逢大败。

将士死伤惨重不说,还丢了无数军械物资,让蒙哥狠狠发了一笔横财。

蒙哥本就对撤军回草原感到憋屈,毕竟他麾下大军战力完整,没有遭遇大败,所以心里一直憋火,看到什么跳梁小丑都敢上来耀武扬威,岂能不给予痛击

泾原、邠宁等镇大败,再不敢轻易进入陇右,虽然百般诋毁凤翔军,但也迫使宋治认清了现实,不得不让步。

随后,宋治令魏崇山接任行营大总管,统率各镇兵马克复陇右。

之前朝廷虽然说是以凤翔军为主收复陇右,统帅却还是以前的统帅,魏无羡当然不乐意,等到朝廷给了魏崇山大权了,魏无羡自然就没有理由不出兵。

独占陇右原本就不现实,他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不过是漫天要价而已,给足宋治还价的余地。

拥有了大军指挥权,陇右局势自然尽在掌控,他们让泾原、邠宁等镇收复哪些地方,后者就只能收复哪些地方。但有不服,便是铁腕镇压。

这样一来,魏氏便掌控了陇右核心之地,借助地形地势布下生杀大局。

眼下还不是魏氏跟朝廷撕破脸的时候,但等到日后需要动手了,灭那些犹如瓮中之鳖的藩镇军,对魏无羡来说还不是手到擒来

做这些事的时候,魏无羡没少想到郓州,想到河北义军。

他仔细揣摩过赵宁的布局,期间借鉴了不少。

末了,魏崇山摇头喟叹:“没想到赵氏回了燕平。

“要是他们选择跟我们一样的道路,颠覆皇朝的把握无疑会大很多。而有赵氏在前面挡着,朝廷必然先对付河东,我们就有更多时间。

“现在却是可惜了。

“小宁子是明眼人,奈何大都督过于愚忠。若没有大都督掣肘,想必情况会有所不同,赵氏也不会回燕平,自困于浅滩。”

顿了顿,魏崇山看向魏无羡:

“你跟小宁子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就没想着劝劝他,给他指一条明路难道小宁子不知道世家的处境,看不到赵氏回燕平后的困境”

魏无羡摇了摇头。

他的确没劝过赵宁什么。

这不是他不想做,而是认为没有必要。

他很清楚,在皇朝大势、家族命运这种事情上,赵宁根本不需要他赘言。

现在赵宁选择了跟赵氏回到燕平,在魏无羡看来,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赵宁选择了一条,跟他不一样的道路。

亦或者说,赵氏选择的道路跟魏氏不一样。

念及于此,魏无羡眼中有了笑意。选择不一样的道路是好的,这样一来,他跟赵宁之间的那场真正较量,说不定就会早来很多。

他有些迫不及待,很想那一天尽快到来,好看看那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他也非常想要知道,他跟赵宁到底孰高孰低,到底谁的选择更加正确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第一氏族更新,章五百一十 道路免费阅读。: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